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在体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在调查活动中,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深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劳动自觉.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体验活动;调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发现,其
2、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基于学生的生活,尝试以活动的形式,达成这一目标.一、以体验活动,唤醒劳动意识体验活动源于学生的经历,旨在引导学生与自身对话.它摆脱了固有的传授方式,以体验深化学生认知,使道德教育更契合学生的成长轨迹,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以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 我是班级值日生 一课为例.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值日职责,激发乐于值日、乐于服务的集体责任感.课前,聚焦问题“我是自愿为班级服务的吗?”,教师进行了匿名小调查(调查问卷如下页图所示).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年月“我是自愿为班级服务的吗?
3、”调查问卷今天是我值日,我觉得()A非常自豪开心,又可以为班级服务了B和平时一样,轮到了我就做C感觉很不好,值日很辛苦教室里有纸屑时,我会()A主动捡起来丢到垃圾桶B提醒值日生或附近的同学捡C这没什么,一点点纸屑而已早上,我第一个进教室()A收拾书包,开始早读B打开教室门窗,通风换气C老师说啥我做啥午餐时,老师说请一个同学做小助手,我()A愿意,因为老师会表扬我B愿意,为小伙伴们服务很开心C不愿意放学时,当我最后离开教室时,我会()A匆匆忙忙离开B关好灯和门窗后再离开C发现桌椅不整齐,但没关系,明天同学们会排好的图结果显示,虽然每天都有值日生,分工明确,但 以上的学生是非自愿、因为教师的安排不
4、得不做的.基于此,教师设计了“班级一日无值日”体验活动:活动当天,学生可以不按值日表值日,也没有值日组长监督,是学生理想的不受约束的一天.不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愉悦.午餐后,两个垃圾桶就已经装满了,周围还散落了一些垃圾,陆陆续续有学生开始抱怨“桌下太脏了”“下课在走廊奔跑”“午餐车推走了,的午餐盒还没放回去”.更让他们难过的是,由于没有晨午检记录员和值日组长的提醒,红领巾检查和记录表检查都被大队委扣分了.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班级荣誉和美好的班级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唤醒了学生对劳动的反思.基于学生的反思,教师又设计了“我会做,我能行”的体验活动 设置一张班级岗位清单
5、一览表,让学生自主选择岗位,同时也让他们回顾体验习以为常的“劳动生活”,引发其对自身劳动行为习惯的反思.之后,我们尊重学生差异和自主意愿,设置了多元岗位,学生可以通过竞聘,认领自己的岗位;隔一段时间再次调查,轮换岗位,学生逐渐找到了自己可以坚守的劳动岗.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学生从劳动感知到成长 领 悟,激 发 了 劳 动 兴 趣,唤 醒 了 劳 动意识.二、以调查活动,端正劳动态度调查活动是指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地掌握问题的实际情况.一个完整的调查活动流程,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开展调查,要调查什么,怎样开展调查,谁负责调查,选择什么时间调查,要去哪里调查,等
6、等.这是调查活学科教育 动开展的基本要素.之后,还应该加以实践检验反馈信息,展开评价反思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调查活动,能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操作实践,站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课的 餐桌上的浪费 一框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指向“通过活动了解餐桌上的浪费有多少,养成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今日午餐浪费有多少?”的分组调查,把习以为常的浪费现象变为形象感知的数据或图形,进而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内省:第一组学生负责盛饭,统计每人浪费的米饭量;第二组学生负责打荤菜,统计每人浪费的荤菜量;第三组学生负责打蔬菜,统计每人浪费的蔬菜量;第四组学生负
7、责打汤,统计每人浪费的汤量;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制作成直观的统计图.课堂上,教师把调查统计图呈现出来,立刻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他们纷纷讲述自己的发现和困惑:“我们组一直在打菜,最后才吃饭,可是统计时发现倒了那么多,好难过.”“有的人吃完的饭盒就和刚拿到的一样,饭菜几乎都没有动.”“只吃肉,完全不吃蔬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剩菜剩饭呢?”看到学生有了困惑,教师立刻抓住契机布置了新的调查任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饭菜浪费?四组学生分别对低年级学生、中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饭菜不合口味,有些菜品不喜欢吃;饭菜实在太多,他们吃不下;没必要吃很饱,放学回家有零食
8、”成为饭菜浪费的主要原因.进而,他们又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因此,又产生了第三次调查 “粮食怎么来的,我们怎么杜绝浪费”.第一组学生走进农田,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第二组学生走进工厂,熟悉食物的制作过程;第三组学生计算每日午餐成本,包括食材费、人工费、水电费等;第四组学生跟踪记录食堂职工的工作.在调查任务驱动下,学生自觉经历了“现象调查”“原因探究”“追根溯源”等过程.在前两项调查中,学生不断地思辨调查对象的行为,也是反思生活中“我”的行为,这将有助于学生走出自我惯性思维;在第三项调查中,学生通过寻访、资料搜集、跟踪记录等多样形式参与体验,切 身感受、领悟“食物来 之 不易”,强
9、化了“浪费可耻”的认知.这个调查活动有两个价值:一是培养学生认同“劳动有价值”的观念和态度,形成拒绝浪费的意识;二是通过情感的体认,形成“劳动是责任和义务”的观念,从内心认同劳动,拒绝浪费.这样的调查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感知深入情感,进而上升到劳动态度的培养,最终端正对劳动的态度.三、以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劳动自觉新课标 强 调“坚 持 校 内 教 育 和 校 外 教育相结合,引导学 生走出课堂、走 出 校 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知行合一,促进有理想、有本领、有 担 当 的 时 代新人的 真 实 成 长.劳 动 教 育 不 能 一 蹴 而就,课堂上的即时 感悟必须要 在 社 会 生 活
10、中实践强化.志愿服务活动与劳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关联性,两者在文化传承上同源共流;志愿服务活动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总体指向上同向同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深化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增进对劳动精神的价值认同,使劳动精神从“隐”走向“显”,形成劳动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年月自觉.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 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一课为例.学生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余活动.调查发现,学生的选择的确丰富多彩,却很少关注、参与公益性服务型劳动活动.这一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利他性特点,在公益性服务劳动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服务集体,强化社会责任感.在教学的基础上,家、校、社合作,制定了“践行劳动教
11、育,培育时代好少年”主题志愿者活动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少先队小红人”团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少先队小红人”志愿服务活动由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共同策划,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开展,志愿服务内容多元,如公交站台公共卫生维护、文明劝导戴头盔和过斑马线、服务社区志愿岗等,旨在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切身体验,明白服务社会不分大小事.以走进校外“开心农场”为例.我校北门有一处闲置场地,学校充分利用,为学生建立了“开心农场”劳动实践基地,规划了果园基地、绿植基地,农场基地等.但每块基地的课程分配和时间安排谁来管理?这时,“少先队小红人”们主动参与,积极认领了自己的“责任田”,为这一亩三分地分配了负责班级,拟
12、定了“开心农场”活动约定.为了果蔬能获得大丰收,他们邀请科学教师和有经验的家长来现场指导;为了让“开心农场”看起来更有趣、有意义,他们协助美术教师共同设计打造绿植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各年段的师生都体验了从挥锹刨土到埋种施肥的过程,品尝了从嫩芽初露到收获四季的喜悦,“开心农场”一年四季都洋溢着欢声笑语和高涨的劳动热情.一位六年级的“少先队小红人”在日记中写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劳动的幸福翩然而至,离开小学,我最不舍的就是这一片农场.”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学以致用,实现了知行合一.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课外延伸,我们还与青少年实践基地合作,如走进水厂参观,
13、观察水的净化过程,请水厂工作人员讲解水的“身世”;交警中队一日体验,亲历交警执勤任务、协助交警维持道路秩序等.我们还与地方企业合作,如走进江阴名企双良集团,听全国劳模周士伟的故事,学身边的榜样;探秘远景能源,感受伟大科技背后的普通劳动者生活,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和奋斗.我们还与社区合作,让“少先队小红人”们参与各个社区的节日主题活动,做糕、做饼、打扫卫生、捶背端茶、表演节目等,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送陪伴、送笑声;“发动全民阅读”,走进社区阅览室,为老人读报读书,为弟弟妹妹讲故事多元的渠道拓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仅促使学生从小形成劳动自觉,更增进了他们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深化了对劳动价值的体认.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思路和实践路向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陆玲玲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主题课外实践探略J中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