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生成逻辑与时代启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620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生成逻辑与时代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生成逻辑与时代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生成逻辑与时代启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群关系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党群关系的形象比喻,生动揭示了党群关系的丰富内涵,点明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习关系和服务关系,为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指明了方向。这些比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案例,是在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其生成逻辑,提炼密切党群关系的经验启示,把握密切党群关系的良方,以此进一步夯实党群关系的根基,建设和谐党群关系。关键词:党群关系;比喻;群众路线;生成逻辑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40035

2、05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处理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各项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党群关系的良好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群关系的形象比喻将抽象的政治现象转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通俗示例,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定位,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经典案例。学习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科学内涵、挖掘其形成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党群关系的理解,激发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一、党群关系的若干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中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为人民谋

3、幸福一以贯之,在不断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党群关系的形象比喻,鲜明地表现出党群关系的丰富内涵。这些形象比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展现,更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良好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为顺应革命形势发展要求,需要将延安的党员同志调到其他地区巩固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为此,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提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广大人民群众比作土地,将党群关系形象比喻为种子与土地的关系,巧妙表达了共

4、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二者之间深度依存的关系。种子必须依附于土地,只有在土地中才能蓬勃生长,共产党人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才会发展壮大。土地也只有通过种子的成长发展来发挥自己的强大生命力,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能量。一方面,种子要了解土地、要适合土地的生长环境,这样才能获得土地的支持。作为种子的共产党人必须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实际工作为人民谋求发展福利,扎根人民,让种子在土地上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土地要接纳种子,给予种子养分。作为种子的共产党人要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人民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发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之情,在与人民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5、。种子与土地的比喻通俗地表达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二者之间不可分离且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传统的鲜明写照,并为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所引用借鉴。党与人民群众这种紧密相连2023年第04期理论观察No.04,2023(总第200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20035-的关系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行动举措中,深刻烙印在时代发展的脚步中,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二)学生与先生的关系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2同时认为这种学生与先生的关系是双向而不是单

6、向的,“我们当然只能是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当先生,一面当学生”3。这一比喻概括表明,党员干部要具备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的谦逊态度,学习运用适合群众实际的工作方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一方面,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智慧,这些经验对群众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的态度与胸怀,放下身架、甘当群众的学生,虚心学习群众的经验智慧,以便更好地担任先生的角色,更好地开展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当先生与当学生相结合,将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在“学”中“教”,“教”中“学”,努力把人民群众的

7、经验智慧转化为现实的、贴合群众实际的工作方法,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学生与先生是一对动态的双向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也可以当先生的先生,先生也可以当学生的学生,将“向群众学习”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生与先生”之喻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群众虚心求教的真实写照,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智慧,“学生与先生”的党群关系形象比喻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当好学生与先生的角色、教育引导群众明晰了思路。(三)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曾指出:“

8、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4。这个比喻将人民群众当作主人,把党员干部当作公仆、当作人民的勤务员,明确了党员干部的工作定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我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党践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任何政党都不会长久存在下去。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发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9、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党群关系中公仆与主人比喻阐释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当好公仆与学生的角色。服务好人民群众,人民才会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全国上下才能团结一致,推进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将人民群众当作主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站稳人民立场,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良方妙药,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公仆与主人的比喻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为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二

10、、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6党群关系的形象比喻对于准确把握与理解党群关系,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践行初心使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思想、党在革命时期的经验总结都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党群关系形象比喻是党群关系良好发展的现实反映,只有深入挖掘其生成的逻辑理路,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一)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华民族在五年多年的文明中形成了众多关

11、于“民本”思想的重要阐述,强调人民才是一个国家的存在之本,要求统治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顺应民意。我国古代这种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其中的合理内核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与开展群众路线的思想源泉。商周时期,尚书中所阐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描绘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核,强调人民群众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其中的“保民”,强调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关心爱护人民。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说”,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必要条件,强调人民在国家运转中的基础性地位。汉唐时期的民本思想

12、在继承以往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利民为本”和“国以民为本”为核心的民本36-思想,主张要顺应民意,以有利于人民群众为标准来制定政策法令。明清时期,伴随着封建君主集权的高度发展,涌现出了众多政治家与社会学家,对人民与封建统治进行了深入思考,推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主张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治理国家要顺应、倾听民意,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后期的唐甄对“天子之说”进行了强烈批判,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神秘色彩,强调人民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有有利于人民的国家才会发展强大。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始终强调广大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但这

13、些民本思想家始终心系人民的生存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利益发声。这些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受时代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民主萌芽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自身与群众关系、建设和谐党群关系提供了智慧源泉,是党群关系形象比喻形成的文化基础。(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思想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原因就在于他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人民思想,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促使广大工人思想觉醒并自觉走上追求解放的道路,也为

14、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运动、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历史只是个旁观者,它什么也没有做,更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创造并且拥有这一切并为之而反抗斗争的,并不是所谓的历史,而是不断创造历史的、现实的人。”7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尊重人民意愿,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推动历史发展。同时,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在发展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列宁也从这个角度阐述了群众与政党的关系,“群众离

15、不开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政党也离不开群众,只有确保不脱离群众,才能发挥好先锋队的作用”。同时又指出:“广大人民群众要在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难以形成并发展壮大,也只有始终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才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同时,人民群众也需要一个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并在其领导下实现自身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及其与政党关系的论述,阐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是党群关系形象比喻产生的理论基础。(三)现实基础:党在革

16、命奋斗中的经验总结党与人民群众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采取多种举措加强自身建设,关心人民生活,积极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为开展党群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奠定了基础。第一,加强自身建设,亲民爱民,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仅条件极为艰苦,还时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长征途中甚至在后来的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境地。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加强自身各方面建设,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下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在

17、夺取革命胜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群关系也空前密切。第二,在宣传教育等其他群众工作上,善于向群众学习,采取广大人民群众所习惯的方式,提升了宣传工作的教育引导效果,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的认同感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力度。这种动态双向的学习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方法启示与借鉴。第三,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根据革命形势因时制宜采取措施,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五四指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保障了群众的切实利益。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采取的一系列

18、为民服务的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有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同时也搭建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相互交流的桥梁渠道,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生动实践,也是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生成的现实基础。三、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时代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9人民是党执政的坚强后盾,没有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国家与社会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和谐党群关系,凝聚起全民族的伟大力量,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向前37-发展。党群关系的三个形象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党群关系的丰富内涵,准确

19、界定了党群之间的关系定位,对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启示。(一)必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回顾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种子”和“土地”的比喻,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二者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共产党人必须扎根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这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前提。与其他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不是通过执政的方式来为自身攫取发展利益,而是通过执政来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党的

20、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10如果党违背自己的宗旨使命,不再是为人民服务,那么党与群众就会割裂,党的先进性将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也会变得不切实际。深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视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共产党人正确认识群众的历史地位,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重视人民的利益诉求,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持公仆本色,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坚持密

21、切联系群众的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保障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对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决策民主制度化建设,拓宽群众反映渠道,科学完善地倾听民意,搭建党与群众联系的制度纽带,如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对接帮扶制度、谈话谈心制度、征求群众意见制度等;健全群众监督制度,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提升群众监督的实效性。(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始终遵循的一种价值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确保人民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

22、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1“学生与先生”之喻表明党必须认真学习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经验智慧,了解群众实际,不断提升党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深化构建人民至上的理论体系。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深入阐释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明确坚持人民至上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其与党执政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更好地回应时代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推动人民至上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努力构建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权利机会,强化国家制度体系的人民立场,

23、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坚持人民至上,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不仅指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都得以充分发展。坚持人民至上,要努力朝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目标前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依托,在依靠人民、根植人民中服务好人民。(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要求,必须通过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动才可以

24、实现,通过实践把这种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主人与公仆”之喻与党的宗旨意识一脉相承,都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要求党员干部当好公仆角色,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把握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在历史变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自觉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情怀,通过实际行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所求所盼,在为民服务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方法,为党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时刻践

25、行党的群众路线,及时关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机制,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解决民生问题,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握好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当好公仆角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是贯彻执行党的宗旨的重要38-载体,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的单位,人民满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准确定位政府的服务职能,使其在政府职能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便民、惠民、利民为导向,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与影响力,彰显我国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理论认识

26、是实践行为的先导,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比喻,不仅具有认识性、更具有实践性,激励引导着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坚守初心使命。党群关系的三个形象比喻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定位,揭示了党群关系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逻辑理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梳理党群关系形象比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党群关系的科学内涵与特点,并从中汲取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启示,把握建设和谐党群关系的关键点,为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提供理论资源。参考文献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

27、:人民出版社,1977:407.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17-24.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0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10习近平

28、.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06):3-7.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责任编辑:侯庆海The generative logic of the image metaphor of the party-massesrelationship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imesMiao Chuanchuan(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Abstract:Party-masses rel

29、ationship is the su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masses,and the quality of its handling has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centur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formedmany image metaphors of the relationship

30、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vividly revealed therich connotation of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pointe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dependence,learning and service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practicingthe mass line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masses relati

31、onship.These metaphors are typical cases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forme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Marxist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the partys practical experience.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dig into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these metaphors in light of actual co

32、nditions,refine the empiricalenlightenment of clos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and grasp the good recipe for closer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so as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andbuild harmonious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Key Words:Party-masses Relationship;Metaphor;Mass Line;Generative Logic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