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 作者: 肖功汉 (初中地理 德阳初中地理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775 发表日期: 2011-12-09 18:11:22 教学目标:知道等高线的相关概念;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课时:1课时重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过程:一、活动导入二、教师导学,归纳等高线的判读:1、海拔(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3、等高线:海拔相同地点的连线。4、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高度。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均相等
2、。5、坡度大小: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大);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小)。三、活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一)山顶(峰)1、等高线是中间(内圈)高,四周(外圈)低。内圈中常标有“三角形”符号山峰高=内圈海拔+h(h小于等高距)二(二)山脊1:等高线弯曲程度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高处。常用“虚线”标出。2、山脊往往成为江河的分水岭。(三)山谷1、等高线弯曲程度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低处指向高处,常标有“虚线”2、山谷处常形成河流(瀑布),河流流向“高 低”。(四)鞍部1、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由一组山脊线与一组山谷线围起来的区域。2、两山峰的相对高度(高差)=甲山海拔-乙山海拔=(甲山内圈海拔+h1)-(乙山内圈海拔+h2)=(内圈海拔1-内圈2)+(h1-h2)=(内圈海拔1-内圈海拔2)+(-)H小于等高距(五)陡崖1,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等高线重合处。2、陡崖处常形成瀑布。崖(瀑)高=崖顶海拔-崖低海拔。(六)盆地等高线是中间(内圈)低,四周(外圈)高(七)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1、定义2、设色方法(学生完成活动)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八)作业:填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