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何琼鲜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准备: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掌握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纪初,飞机性能差,机场设施简陋,天气情报的不完全,从未有人飞行过的路线,数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飞行都像从地狱门口经过。作者是撒哈拉航线的一位飞行员,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走进《在沙漠中心》,和作者一起体验生与死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与同事们为法国开辟了多条邮政航线,为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政府的嘉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生命是飞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毅然参战,要求到前线执行飞行任务,在与敌人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研讨“探险”、“生命”的意义。
四、检查字词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乙醚(mí) 虫豸(zhì) 硌(gè) 犁铧(lí)(huá)
脐带(qí) 真谛(dì) 噎(yè) 筛糠(shāi)(kāng)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
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五、阅读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提示:人物、地点、事件)
课文写了作者因飞机坠毁而被困在沙漠中心与沙漠抗争的故事。
2、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环境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广漠环境的恶劣,与弱小无助的“我”构成对比,强调了“我”所处环境的险恶,衬托了“我”抗争的无力和“我”的痛苦绝望。
3、在把身体埋在沙子里后,作者想了些什么?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人一组,共同探究交流)
①、回顾了被困沙漠的窘态
②、与朋友告别
③、“生活”的意义
提示:在13、16、19段中,作者写到了哪几类人?各有什么作用?
农人:揭示飞行员的职业本质。
芸芸众生:生活并非芸芸众生的麻木平庸。
斗牛士:告诉我们作者的冒险是缘于克尽职守,而并非斗牛士一样寻求危险,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我”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承担生命的责任,寻找人生的真理,实现生命的价值。
4、抒发自己“死得其所”的情感
总结作者的心理过程:
由对困境的痛苦、绝望到自我感觉平静、自我解嘲、领悟生活的意义,坚定信念(20、21段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
六、当堂训练
1、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探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2、你还知道哪些探险勇士?
幻灯片出示图片: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徐霞客;余纯顺徒步走西藏,遇难罗布泊;尧茂书长江第一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发现南极点第一人阿蒙森)
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意。(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二、 个性阅读
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
三、合作探究
是的,在那个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救援工作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感到呼吸困难。
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板书)
在这些困难中,我有了哪些生理上的不适?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是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2节)------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2节)------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10节)------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18、21节)------乐观
(板书)
是的,文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并贯穿全篇,让读者去体验作者面对困境时由绝望、痛苦到平静,甚至最后乐观的内心情感历程。
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同学们,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不是)那他是为了什么呢?(讨论)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四、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呢?用一句简洁的话写下你对生命的感悟。
名句示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五、小结
是的,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你们说呢?
板书设计
在沙漠中心
干渴 幻影
寒风 我 疲倦 我们应该继
寒冷 呼吸困难 续走下去
为人类的责任、人类的命运
教学反思: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圣埃克絮佩里这位法国作家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表现了他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自己冒险的人生。所以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两点: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关注主人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为人类飞行事业所负的责任感。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作者的每次飞行,那么这位作家笔下的变幻风光,他的冒险生活,乃至献身精神等英雄行为和大无畏精神及意义都会大打折扣。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在阅读时会有种若无其事的轻松,而且也不可能真正估量这位作家在这篇中所体现的这种责任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扮演一个身处困境的“我”,设身处地体会作者身处绝境产生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作者 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