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实验1__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155722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3.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1__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验1__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 基础性实验 实验1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原理 (一)薄透镜成像公式 如图2.57所示,薄透镜像方焦距为,物距为,像距为。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2.111) 由上式可得 (2.112) 图2.57 薄透镜成像 (二)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粗略估测法测凸透镜焦距。 以较远处的发光点(或物)为光源,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光点(或像),此时,,则,即该光点(或像)位于焦点附近,因而该光点到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焦距。这种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但误差较大,大都用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 (2)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当物位于凸透镜物方1倍焦距以外时,即时,其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实像,用白屏获取清晰的实像,测出物距与像距,利用式(2.111)便可以求得像方焦距。 (3)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如图2.58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被光源照明的1字形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面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线,然后被平面反射镜反射回来,再经凸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在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等大、倒立的实像A′B′。此时物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等于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2.113) 图2.58 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 (4)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像公式法、自准直法都因凸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要引入误差,用二次成像法来测量凸透镜焦距可以避免这一缺点。如图2.59所示,物屏和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且保持不变,如果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透镜在物屏和像屏之间必定存在两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的像,透镜在这两个位置之间距离的绝对值为,运用物像的共轭对称性质,可以证明 (2.114) 图2.59 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焦距一般较为准确。 (三)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60所示,先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1折射后形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实像A′B′,然后在L1和A′B′之间放入待测凹透镜L2,使虚物A′B′经凹透镜L2折射后成一个实像A′′B′′。分别测出凹透镜L2到A′B′和A′′B′′之间距离、,根据式(2.111)即可求出L2的像方焦距。 图2.60 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2)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61所示,物屏AB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1折射后成一实像A′B′,记录A′B′的位置;然后在L1与A′B′之间放置待测凹透镜L2,在L2后面放一平面镜M,移动L2,使在物屏平面上得到一个与AB等大、倒立的实像。由光的可逆性原理可知,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经L1、L2后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是平行光线,而主轴上点B′则是凹透镜L2的物方焦点。记录凹透镜L2和A′B′的位置,便可直接测出凹透镜的焦距。 图2.61 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钠光灯、平面反射镜、物屏和像屏。 实验内容 1.共轴等高调节。 (1)粗调:将物屏、凸透镜、像屏等光学元件安装在滑块上,并在光具座上尽量靠拢,调节高低左右,使各光学元件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和同一直线上。 (2)细调:使物屏与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移动透镜时可成两次像。将凸透镜从物屏向像屏缓慢移动,若所成的大像与小像的中心重合在像屏的中心,表明等高共轴已调节好;若大像中心在像屏中心的下方,说明凸透镜位置偏低,应将其位置调高,反之,应将透镜调低;若小像中心在像屏中心的下方,说明像屏位置偏高,应将其位置调低,反之,应将像屏调高;左右亦然,如此反复调整若干次,即可达到共轴等高。 2.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用具有箭形开孔的物屏为物,用钠光灯(也可用其他准单色光源)照明,如图2.57所示。使物屏与像屏之间的距离大于,移动待测透镜,直至在像屏上得到箭形物体最清晰的像,记录物、像和透镜的位置,求出和,根据式(2.111),算出。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29中。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按图2.58在光具座上安装好有箭形开孔的物屏、凸透镜和平面反射镜M。移动凸透镜,仔细调节物距,并将平面镜调节到适当的方位,可以在物屏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像。记录物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二者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30中。 (3)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将物屏与像屏固定在大于的距离,如图2.59所示,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移动透镜,使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记录透镜的位置,移动透镜至另一位置,使像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再次记录透镜的位置,求出透镜两次成像的距离;根据式(2.114)计算出。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31中。 3.凹透镜焦距的测量。 (1)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如图2.60所示,先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1后形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实像A′B′,然后在L1和A′B′之间放入待测凹透镜L2,使虚物A′B′经凹透镜L2折射后成一个实像A′′B′′。分别测出L2到A′B′和A′′B′′之间距离、,根据式(2.111)即可求出L2的像方焦距。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有2.32中。 (2)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按图2.61在光具座上安装好有箭形开孔的物屏、凸透镜和像屏。物屏上物AB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1成一实像A′B′,记录A′B′的位置,然后在L1与A′B′放置待测凹透镜L2,在L2后面放一个平面反射镜M,慢慢移动L2,使在物屏上得到一个与物等大、倒立的实像。记录凹透镜L2和实像A′B′的位置,L2和实像A′B′的距离即为凹透镜焦距。重复5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33中。 数据处理 测量过程中物屏的位置固定不变。先计算每次测出的焦距,再计算其平均值。为了简化,按等精度多次测量来计算焦距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忽略B类不确定度。 (1)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表2.29 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像屏位置 n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表2.30 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 n /cm /cm 1 2 3 4 5 (3)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表2.31 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像屏位置,凸透镜位置(放大像),凸透镜位置(缩小像)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4)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表2.32 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经凸凹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位置为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5)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表2.33 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的位置为 n /cm /cm /cm 1 2 3 4 5 注意事项 1.在数据处理时要注意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符号法则。 2.由于人眼对成像的清晰度分辨能力有限,所以观察到的像在一定范围内都清晰,加之球差的影响,清晰成像位置会偏离高斯像。为了减小误差,记录数值时应使用左右逼近的方法。 原始数据记录表 (1)用实物成实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像屏位置 n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2)用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物屏位置= ,凸透镜位置 n /cm /cm 1 2 3 4 5 (3)用二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物屏位置= ,像屏位置,凸透镜位置(放大像),凸透镜位置(缩小像)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4)用成像法测凹透镜焦距。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经凸凹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位置为 n /cm /cm /cm /cm /cm /cm 1 2 3 4 5 (5)用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选做)。 经凸透镜后成像的位置为,凹透镜的位置为 n /cm /cm /cm 1 2 3 4 5 数据记录与处理范例 表1 用辅助透镜成像法测定发散透镜的焦距记录与处理 n s(cm) s'(cm) f'(cm) 1 11.34 19.65 -26.81 2 12.54 23.43 -26.98 3 13.78 28.74 -26.47 4 15.06 34.82 -26.54 5 16.12 40.62 -26.73 由公式计算出 -26.71cm 0.09cm -26.71±0.09cm 结果分析:误差主要来源:判断像在何处最清晰的位置存在误差,B类不确定度可忽略 注意事项 (1)如何调共轴等高;(2)保持光学面的清洁,不能用手摸;(3)像的最清晰位置要仔细,否则误差很大。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