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战略取向——以江苏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5350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战略取向——以江苏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战略取向——以江苏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战略取向——以江苏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6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战略取向以江苏为例刘晓光1 张浩男1 邹治1 张振华2 摘 要: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性安全的根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合将成为科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人才和资金是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需要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耦合。江苏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科技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在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中,要健全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江

2、苏独特的贡献。关键词: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战略一、国际国内背景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提出的首个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的内容。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 50 余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现近百次;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当今世界正处

3、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分工体系在疫情冲击之下加速瓦解,以其为首的霸权势力对中国强制性硬脱钩,已从经济贸易扩大至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领域,意味着中国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外源性发展桎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表明中国将在愈发动荡的国际环境下,由过去强调外需,出口换汇的发展道路转向依靠内需拉动的高质量增长路径。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框架下的若干重大社会问题,如农业转型、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城乡关系、危机状态下的社会稳定与治理等,来改变过去追求工业化建设,相对粗放、片面注重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展方式。关乎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农

4、业,也将迎来转型发展契机。20 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以工商业资本下乡促进农业产业化为特征的二产化进程,虽有效提升了农业的装备系数和技术贡献度,却造成了农产品过剩、效益下滑;生态环境破坏、面源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叠加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动荡,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成为中国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转型目标,并逐渐由二产化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逐渐过渡为“三产化+社会化”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使得过去 20 年因过分强调资本深化而脱嵌于社会的农业经济逐步回嵌于中国的乡土文明之中。二、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成为农业转

5、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合将成为科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城镇化是维持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在全国 3000 多个县级单位,34000 个建制镇的基础上,从产能相对过剩的城市带转向发展县域经济,即投资城镇化加中小企业的方式来创造就业、刺激内需,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布局向产业集聚转变。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任何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都必须满足先进的技术、实用的人才和充足的资金这几个条件。可见,人才和资金是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然而,农业恰恰在这几项条件上

6、表现出“先天不足”,农业是弱质产业,行业利润率低,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匮乏的资金又导致人才不愿流向农业,留守农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同时,相对于资金而言,人才的有效供给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且具有更强的战略意义。基金项目:2020 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GLD012);2021 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优先资助项目(编号:SKYZ2021009);2019 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Y034)。-17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6农业人才的有效供给与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内

7、在机理是怎样的呢?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涉及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承担不同社会功能的子系统之间一般是通过松散耦合来实现相互关联的。耦合,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系统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现象。良性耦合会使系统本身的各要素调整与匹配,从原本的无序状态趋于有序,形成系统间及各要素的相互协调。耦合协调度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桥梁”,是供需之间匹配、协调程度的重要测度标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耦合,是实现农业人才有效供给,推进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内在机制。为此,国内已有较多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如徐秋艳等研究了

8、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发现两者间的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并依地区经济不同呈阶梯式分布特点。姜璐等通过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形成互动与共变,发现两者的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向提升阶段的临界点,处于磨合瓶颈期。徐莉等分析了高等教育与产业升级的耦合协同效应,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辐射效应,但还需要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区域带动效应。刘欣分析了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与产业的耦合机制,认为应以人才供需耦合为根本,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前提,形成自组织能力和外部适应力的动态平衡。陶卓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后,为实现西部地区人才供需均衡,需要促

9、进人才与产业达到最优耦合状态。三、农业人才缺口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良性耦合状态将会对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提供支撑。然而,当前中国高端农业人才的供给能否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呢?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产业分工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对接关联,但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仍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存在一定的脱钩,人才培养体系与各产业的耦合机制尚未完备。尤其在农业这类弱质产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很不充分,亟需完善现有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关系。严重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瓶颈将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最终效果。20 世纪 9

10、0 年代至今,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了农业,不少年轻人和精英型人物离开农业,而流入农业领域的农业人才却十分有限,农业吸纳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非常脆弱,即使是涉农专业的学生,仍会出于工作环境、条件以及薪资待遇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放弃从事农业领域的工作。农业本身的弱质性特征及较低的人才吸纳能力也一定程度限制了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农业农村部相关调研发现,当前涉农人才培养就业面临着农村青年持续离乡、涉农院校招生困难、涉农毕业生离农脱农等现实挑战,2013-2017 年 5 年间,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招生规模在绝对数量上虽有小幅增长,但在全国招生总规模中的占比从 5%下降到 3.2%。陈新忠等指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

11、面临着农科生源质量不高、农科生实习实践较少、农科教互相结合不紧以及国际化写作水平较低等问题。吕剑红等指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选择各异,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当前科技支农不力、农村科技人才匮乏,阻碍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紧缺、农业科技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人才不“务农”、面临“断层”等各类危机。综上所述,农业人才供需之间形成的断层,既是国家层面农业转型升级的阻碍,也限制了省域层面发展新业态的质量和效率。四、创新驱动江苏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尽管中国各省份农业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但以上问题仍在全国多数省份的发展经验中

12、具有突出表现。即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超前的江苏省,也不得不面对转型升级中的现实困境。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江苏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农业转型发展具有时空异速演化的特征。江苏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为面对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内外部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省委省政府于2015 年推出了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明确了江苏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当前,江苏省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可描述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种养结合、休闲旅游模式,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

13、发展优质品牌粮食等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建设,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循环农业、生态种养、土壤质量改良、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装备设施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公益性和生产性农业服务体系。实现思路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协调配置,必须发挥高层次农业人才的枢纽作用,而高层次人才的持续供给则有赖于与时俱进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江苏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吴爱华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亟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概

14、念给予了界定。参考其定义,可将-18 -【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23/6农业转型发展中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职业道德操守、通晓农业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特定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问题的人才。江苏农业转型升级急需高层次人才支撑,包括农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药、土壤类等高端创新人才。为向产业输送具备以上素质、能力的农业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系统亟需做出应对促使。健全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事关教育变革发展的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15、实施,新农科建设逐渐拉开帷幕的背景下,构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分别从宏观部署、中观路径、微观实施层面规划了新农科建设的图景。分析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的互动规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预测我国农业及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形态,都深刻关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理论构建、措施推行,以及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自身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有效解决。新农科建设作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高等农业教育人才供给之间的战略取向,将有力改善中国农业人才缺口局面,并为创新驱动江苏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江苏作为教育强省,率先建成驱动本省

16、农业转型发展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加速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为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五、结语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中国农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良性耦合互动加以实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高层次农业人才的有效供给将为此提供重要的驱动力,在当前人才输送尚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临界需求时,高等教育系统急需做出相应的变革调整来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在战略取向层面的新农科建设聚力打造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助于创新驱动江苏乃至中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趋势,为百年中国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17、参考文献1 温铁军等.居安思危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7:246-248.2翁鸣.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研讨会综述 J.中国农村经济,2017(04):88-95.3 李秀美.基于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人才“回流”问题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6):89-95.4 徐秋艳,房胜飞.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9,35(08):56-59.5 姜璐,李玉清,董维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与共变研究基于系统耦合关系的视角 J.教育科学,2018,34(03):59-66.6徐莉

18、,李文,严泽浩.高等教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同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1):124-132.7 刘欣.走向工业4.0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耦合机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7):39-44.8 陶卓,王春艳.人才与产业耦合:创新驱动下西部人才培养路径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2):141-145.9董维春等.涉农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2.10 陈新忠,陈焕春,王欢慧.危机与转型: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展望国际高等农业教育论坛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 J.高等农

19、业教育,2018(06):3-6.11 吕剑红,黄文勇.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 J.高等农业教育,2014(01):108-110.12 王晓君,孙炜林,毛世平.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的我国农业科技短板领域及发展对策 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02):30-36.13马晓冬,孙晓欣.2000 年以来江苏省农业转型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问题区识别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J.经济地理,2016,36(07):132-138.14 本报评论员.依靠创新驱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N.新华日报,2015-02-06(001).15 郑建初,陈留根,盛婧.江苏农业转型与农作制度对策研究 C.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 2016 年学术论文摘要集.2016:30.16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44-48.作者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