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1
单选题
1、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17
C.该粒子具有3个电子层
D.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Cl-
答案:B
A、该粒子的质子数是17,属于氯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多于4个,易得电子,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A正确;
B、由图可知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18,选项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粒子具有3个电子层,选项C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1个氯原子易得1个电子形成Cl-,选项D正确。故选B。
2、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为防治龋齿在牙膏中加入的元素是
A.铁B.钙C.锌D.氟
答案:D
分析:为防治龋齿在牙膏中加入的元素是氟元素。
故选D
3、如图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A.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0,核外电子数为8
B.氧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6个电子
C.氧原子的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
D.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答案:D
A、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6-8=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为8,故A不正确;
B、氧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故B不正确;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则氧原子的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但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得到该信息,故C错误;
D、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故D正确。故选D。
故选D。
4、如图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B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A与C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阳离子
D.B、C、D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答案:B
A、B质子数为11,属于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A正确。
B、A为稀有气体氦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性质稳定,C最外层2个电子,容易失去两个电子,A与C元素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错误。
C、C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阳离子,C正确。
D、B、C、D元素原子都是核外三个电子层,位于同一周期,D正确。
故选:B。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一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说明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氧气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滴水很小,但其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在30亿帕压强下,水分子以一种特殊的组合方式形成晶体,这就是7号冰,一旦形成,这种冰的结晶速度非常快,可以冻住整个大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7号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B.7号冰中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水结成7号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体积变大
D.7号冰中分子间没有间隙
答案:A
A、7号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因为都是有水分子构成,故正确;
B、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
C、水结成7号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故C错误;
D、水分子的间隔是存在的,故D错误;
故选A。
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拉瓦锡B.道尔顿C.门捷列夫D.阿伏加德罗
答案:C
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A错误;
B、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B错误;
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阿伏加德罗 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答案:C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是实际上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符合题意;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负电荷,不符合题意;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D、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科学家因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结合图示,有关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C. 表示核内有3个电子
D.离子符号是Li+.
答案:D
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单元中可以得知元素的四部分信息,其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中间的汉字是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代表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原子层,弧线中间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A、锂元素的偏旁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A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因此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B错误;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及圆圈内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核和核内的质子数,故选项C错误;
D、根据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知,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符号是Li+,故选项D正确。故选:D。
10、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a粒子质量相当
答案:A
A、a粒子带正电,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说明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因此金原子核带正电,A正确;
B、由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绝大多数a粒子未发生偏转,可得金原子并非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B错误;
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C错误;
D、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D错误。
故选A。
11、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
C.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D
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化学性质,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说法正确。
B、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说法正确。
C、组成和结构不同,物质种类不同,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说法正确。
D、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核内的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填:D。
12、下列有关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体积变小B.氧分子质量变小
C.氧分子数目变少D.氧分子间空隙变小
答案:D
A、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错误;
B、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错误;
C、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氧分子的数目不变,故C错误;
D、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过程中,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13、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 )
A.原子B.质子C.中子D.电子
答案:A
分析: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环状碳分子C18由18个碳原子构成,故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碳原子。
故选A。
14、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这一事实说明( )
A.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D.水分子的质量增加
答案:A
水蒸发为水蒸气后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说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A。
15、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下图为锌元素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锌原子的质量为68.38gB.锌的原子序数为30
C.锌原子核外有四层电子D.锌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答案:A
A、周期表示意图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是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指原子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B、周期表示意图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以锌的原子序数是30,故选项正确;
C、根据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核外有4层电子,故选项正确;
D、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A
多选题
1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C.分子、原子和离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答案:AB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错误;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错误;C、分子、原子和离子在不停地运动,正确;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正确。故选AB。
小提示:正确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征和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5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PD.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30.97g
答案:BD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15,A选项正确;磷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该元素的符号是P,C选项正确;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所以一个原子的质量是30.97×1.993×10-26kg×112=5.14×10-26kg,D选项错误。故选择BD项。
小提示:
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是1.993×10-26kg。
18、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答案:BC
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和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A、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选项正确;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例如同为钠元素的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1和10,故选项错误;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例如同为碳元素的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有6、7、8之分,故选项错误; D、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故选项正确。故选BC。
19、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腐烂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分子性质发生了变化
答案:CD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间隔变小,微观解释错误。
B.化学反应中分子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微观解释错误。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的结构,微观解释正确。
D.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所以食物中的分子种类、分子性质发生了变化,微观解释正确。
故选:CD。
20、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春暖花开,花香扑鼻B.沙尘暴起,飞沙满天
C.微风拂过,青烟袅袅D.丰收季节,瓜果飘香
答案:AD
A、春暖花开,花香扑鼻,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符合题意;
B、沙尘暴起,飞沙满天,是宏观物质的机械运动,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不符合题意;
C、微风拂过,青烟袅袅,是宏观物质的机械运动,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不符合题意;
D、丰收季节,瓜果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符合题意。
故选AD。
21、国际上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碳14原子在考古学中常被用来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核内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下列关于碳12原子和碳14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碳14原子的质量比碳12原子的质量大
B.碳14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碳12原子和碳14原子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D.碳12原子和碳14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D
分析: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碳14原子的质量比碳12原子的质量大,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法:小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质子数是6而不是8,所以B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碳14和碳1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是同种元素,因此碳12原子和碳14原子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故C说法正确;
D.因碳14和碳12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是同种元素,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碳12原子和碳14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BD。
小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22、利用催化剂将甲转化为丙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是化合反应B.转化②中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甲和丙完全燃烧产物相同D.丙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AD
分析:根据微观图示可知,转化①为甲醛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2O+O2催化剂__CO2+H2O,转化②为二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催化剂__CH4O+H2O。
A、根据分析可知,转化①为两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新的两种物质,不是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可知,转化②中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分析可知,甲和丙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故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相同,不符合题意;
D、根据微观图示可知,丙为甲醇,化学式为CH4O,微观上是由甲醇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AD。
23、下图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答案:AB
A、图中如果两种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那么它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B、图中表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C、图中表示的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D、图中表示的是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B。
24、对水和过氧化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于组成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C.由于组成元素相同,故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D.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
答案:AD
A、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式分别是H2O、H2O2,它们均是由氢(H)和氧(O)两种元素组成,故此说法正确;
B、组成相同,物理性质不一定相同.如: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C组成的,但是石墨很容易就被粉碎,而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此说法错误;
C、水和过氧化氢都是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是他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故此说法不正确;D、水和过氧化氢这两种物质的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此说法正确。故选AD。
25、某同学在电脑上绘制的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答案:AC
A、该物质中有两种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正确;B、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正确;D、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故选AC。
填空题
2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构成氢气的粒子是______(填“氢分子”或“氢原子”)。
(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硫属于金属元素
B 硫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6
C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3)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粒子共表示______种元素(填数字)。
②A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 氢分子 B 4 E
(1)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氢气的粒子是氢分子,故填氢分子。
(2)A、由名称可知,硫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即硫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6,选项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下边的数字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出来,选项错误,故选B。
(3)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中粒子的质子数分别为17、11、16、35,共表示4种元素,故填4;
②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A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氯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E,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填E。
2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如下表,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观察第2、3周期的元素,这两个周期开头的元素是______,结尾的元素是_______。(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
(2)磷原子的质子数是______,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
(3)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周期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速变规律。
①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
②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
答案:(1) 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2) 15 30.97
(3) 同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1)观察第2、3周期的元素,这两个周期开头的元素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结尾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15,故磷原子的质子数是15;
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
(3)①同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
②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递增。
28、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映的微观示意图.
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②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
(2)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 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C
(1)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2)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即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由图可知只有C属纯净物。
29、氟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氟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m值为_________。
(2)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电子。
答案:(1)7
(2)得到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9=2+m,解得m=7;
(2)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0、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钒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_,x=___________。
(2)钒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答案: 23 2 金属 50.94
试题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钒原子的质子数为23,x=23-21=2;
(2)由元素的名称可知,钒属于金属元素;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
考点: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