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394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 年第 6 期 总第 266 期-74-SHANXI ARCHIVES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白洁1 马嘉悦2(1.北京体育大学人事处 北京 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档案馆 北京 100084)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档案学新观点档案记忆观指导下,从非遗历史记忆构建和未来人文发展角度出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各自特点所关联的共同属性,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档案化保护方式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并从记忆构建主体、记忆构建客体和记忆构建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了非遗档案化保护的记忆构建方式。关键词:档案记忆

2、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5-9652(2022)06-0074-0070 引言守护文明就要守护记忆,传承文明就要传承记忆1。因其“原始记录性”,档案承载着人类的过去,同时也在构建社会未来。在档案记忆观的指导下,秉承档案学视角对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及其建构的独特观念,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和档案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对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档案化保护的方式有着新思路和新模式。1 档案记忆观理论概述在 1950 年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国际档案理事会第二任主席、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夏尔布莱邦较早将“档案”与“记忆”两

3、词关联起来,作出档案是国家记忆的论述2,档案记忆观萌芽由此产生。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及后续记忆工程的不断兴起,档案记忆观受到关注,20 世纪末该观点正式成为档案学新兴观点,受到关注3。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社会记忆理论、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的影响下4,档案记忆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理论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层次逐步深化。潘连根认为档案记忆观是“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的载体(或工具),档案馆是社会记忆的保存场所,档案工作者是社会记忆的保管者,从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高度来看待档案管理活动”5。冯惠

4、玲将档案记忆观初步归纳为:“档案是构建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记忆的构建、维护与传承;档案工作者的观点、工作原则与方法对于集体记忆的真实、完整与鲜活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6。两者都指出了档案*【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现代文献整理与数字化保护研究”(20BTY11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新时代传统武术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2021QN016)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白洁(1979-),北京体育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档案保护及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马嘉悦(1994-)

5、,北京体育大学档案馆,研究方向:档案管理、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基础理论ARCHIVAL BASIC THEORY-75-记忆观下档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记忆构建中应起的作用。丁华东也指出档案记忆观对实际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增强人们对档案记忆的认知与理解,领会各类档案资源在国家和社会记忆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促进人们思考档案工作各环节同社会记忆构筑的内在关系,在记忆建构中档案部门如何更好实现自身专业使命与专业价值”7。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资料就是档案,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都不可复制。档案可以使非遗得以保护与

6、传承,是构建非遗记忆的重要载体,对非遗采取档案化保护方式刻不容缓。在档案记忆观指导下,非遗档案化保护要兼顾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视角,既要注重保持非遗自身特点(如活态流变性、民族地域性、综合性等特点),从而维护非遗记忆构建的真实性、鲜活性和完整性,又要看到档案记忆观下非遗档案资源在社会、国家和民族等历史记忆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多开展非遗记忆相关工程,更加注重非遗档案中人文精神和情感价值的发现与挖掘,将非遗记忆构建得更加丰富多彩。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可行性分析2.1 非遗的特点第一,活态性和流变性。活态性和流变性是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区别,两者皆是文化遗产,都需以物质为载体加以保存

7、,但两者传承关注重点有所区别。物质文化遗产关注静态文化遗产,强调对遗产的保护,使其原有状态得以保持和留存,采取静态保护和传承方式。非遗在关注作为载体的静态文化遗产时,更多关注的是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动态文化遗产,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保护与传承,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保护和传承方式。非遗的活态性和流变性是交融在一起的,“活态流变”核心在于“活”和“变”。“活”是指非遗注重鲜活的文化内涵,“创生并传承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8,这些文化内核是非遗需传承保留下来的不变因素。“变”是指非遗注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文

8、化内涵,强调通过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主动创造能力等,让现有非遗文化外延不断扩展与自身内容不断充实9,发挥非遗传承人作用,采用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方式,使非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活态传承使流变性更加显著,流变性也是活态性的另一种体现。第二,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非遗的显著特点。非遗是某一民族在某一地域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产物,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体现了这一民族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等因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非遗也是某一地域民族文化的展现,它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10,每个民族都有一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该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

9、、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多项因素共同作用于非遗,使非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民族性和地域性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民族性生成了地域性,地域性又强化了民族性。从古至今我国的民族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别,民族聚居形成了一定的地域范围,而在该地域范围内又逐步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非遗的民族特点是该地域的产物,一旦离开该地域便失去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地域性既体现又进一步强化了非遗的民族性。第三,综合性。综合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非遗文化信息内涵的综合性;二是非遗价值体现的多元性。非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兼收并蓄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通过不断积累和发展,使某一事物或事项,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生活

10、等各种信息内涵的综合,是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是认识、欣赏、历史、娱乐、消遣、教育、科学等各种作用成果的综合11。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活动中,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来说,非遗具有赏析、娱乐、消遣、教育、科研、历史、经济等多种价值,非遗的价值体现具有多元性。2022 年第 6 期 总第 266 期-76-SHANXI ARCHIVES2.2 档案的特点第一,原始性。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料的根本所在,即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进行某种活动过程中因活动的需要形成的可以记录或反映该活动的符号记录”12,其强调的是直接形成于社会实践中

11、,需要保持其原始状态不被破坏、保证其原始信息不被更改。非遗档案产生于民族群体的实践活动,又是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历史记忆,具有很强的原始性。第二,真实性。档案界关于档案真实性的讨论始终争论不休,未有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形成过程真实的档案就是真实的;二是认为形成过程和档案内容都是真实的档案才是真实的。本文认为档案只要客观地记录那时那地所发生的历史客观事实,所记录的内容是未经加工、未经处理过的信息,即能体现档案的真实性13,对于档案记载的内容与社会活动的客观实际是否相吻合在此不做过多讨论。非遗档案如实地记录了非遗活动,客观真实地体现了非遗精神文化内涵,是真实的历史非遗记录。第三,完

12、整性。档案的完整性是指档案能够全面、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立档单位职能活动(社会实践),要将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全部过程和全部内容收集齐全,档案完整性保障关键在于档案的收集环节。非遗档案要全面、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民族群体的实践活动,体现丰富多样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展现多元化价值,都是以非遗档案的完整性为基础,又因很多非遗档案材料流落民间,保管分散,使得非遗档案收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2.3 基于二者共同属性的分析非遗档案是具体到非遗领域的档案,既具有非遗特性,又兼备档案特点。本文认为,两者的特点能够相互交融,非遗能够采用档案化保护方式,构建非遗档案化保护记忆。基于非遗和档案的共同属性,要分别从

13、内核层、外显层和环境层三个方面,保证非遗记忆的原生态性、客观真实性和区域保护性。非遗的活态性和流变性与档案的原始性具有共同属性。活态流变核心在于保护与传承非遗鲜活的精神文化内涵,其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短期内是稳定不变的,这就是档案所要保持的原始性保证精神文化内核的原生态性。又因为非遗档案不同于普通档案,具有一定特殊性,其鲜活的精神文化内涵长远来看并非一成不变,还需顺应时代变化,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活载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作用,实现非遗档案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核的可持续发展,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保证非遗档案的原始性,充分尊重原有基础,扩充新内容以丰富非遗精神文化内核。不论是从短期观望还是

14、长期发展来看,非遗的活态性和流变性与档案的原始性能够相互交融,非遗档案化保护方式在该层面上要注重保护非遗记忆内核层的原生态性。非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档案的真实性具有共同属性。非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非遗的亮点所在,非遗档案要保留其民族色彩,彰显其地域特色,要遵从产生非遗精神文化内核的社会实践活动,客观真实地记录其活动原貌,这也是档案真实性要求的体现“原汁原味”式地保护与传承非遗精神文化内核。非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档案的真实性相互交融,非遗档案化保护方式在该层面上要注重保护非遗记忆外显层的客观真实性。非遗的地域性、综合性与档案的完整性具有共同属性。档案的完整性要求从档案产生源头加以注意,对具有归档

15、保存价值的材料应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对于非遗档案的收集工作,不仅要收集与非遗精神文化内核本身相关的内容,更要注重收集与非遗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环境空间相关的内容,这也是非遗地域性特点的保护与传承要求。注重非遗文化生态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才能够确保非遗档案的完整性,而非遗自身内容和非遗生存的外围发展空间的双重完整,才能将非遗档案多样化的信息包含在内,从而体现非遗文化信息内涵的综合性和价值体现的多元性。非遗的地域性、综合性与档案的完整性相互交融,非遗档案化保护方式在该层面上要注重保护非遗记忆环境层的区域保护性。档案学基础理论ARCHIVAL BASIC THEORY-77-3 非遗档案化保护的记忆构

16、建3.1 记忆构建主体非遗档案及相关资料多产生于民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源渠道多样,保管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非遗保护中心、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分散保存在非遗传承人、新闻工作者以及其他非遗收藏爱好者手中”14。上述机构或个体都是非遗档案的保存主体,而非遗档案作为非遗记忆的构建载体,相应也就成为非遗记忆的构建主体。非遗档案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使得非遗记忆构建主体多元化,任何一个机构或个体都无法承担起非遗记忆的构建工作,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可将产生非遗档案的多元主体划分成政府、民间和传承人三个层面,从不同层面分析非遗记忆构建主体应在非遗记忆构建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3.1

17、.1 政府层面政府层面记忆构建主体主要是指由国家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单位,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古籍办和方志办等文化单位。因政府记忆构建主体相较于其他主体而言,储存着丰富的非遗记忆资源,具备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拥有着专业的信息组织能力,应以政府记忆构建主体为主导,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协调,规范法规与标准建设,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不同层面记忆构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非遗档案化保护记忆资源体系的构建15。3.1.2 民间层面民间层面记忆构建主体即指除了政府层面记忆构建主体以外的群体,如高校及科研单位、企业、兴趣团体、公众、新闻工作者、非遗收藏爱好者等广泛社会成员群体,非遗传

18、承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不将其作为民间记忆构建主体,下文将对其单独分析。因非遗档案来源渠道多样,保管分散,民间非遗记忆资源是非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非遗社会力量是非遗记忆构建的重要主体,各民间记忆构建主体应紧紧围绕政府构建主体,协同合作,为非遗记忆资源增添活力,融入民间色彩,使非遗记忆资源更加立体化、鲜活化和生动化。3.1.3 传承人层面非遗传承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活”载体。一方面,许多非遗项目归属某个群体或个人掌握,在其资源开发利用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为保证非遗资源的丰富性,非遗传承人在非遗记忆构建主体中需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拥有着丰富的非遗知识和精湛

19、的非遗技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的专业化方式,或集体传承、行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的集体化方式,将非遗保护与传承下来,是非遗记忆构建的重要主体,应处于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地位。3.2 记忆构建客体非遗记录和传承非遗精神文化内核是以物质载体为依托,该物质载体即为非遗记忆的构建客体。我国非遗发展历史悠久,其承载非遗记忆的物质载体也历经岁月演变,可按照数据形态分为两类,以模拟态数据为主的记忆构建传统客体和以数字态数据为主的记忆构建现代客体。3.2.1 传统客体传统客体是指将非遗记忆资源记录在甲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卷帙和纸墨文书等物质载体上16,能够直接展示和读取信息,具有一定

20、直观性。传统客体以文字记录为主,记录形式单一,记录内容有限,这是受限于当时信息载体的发展水平,当前要做好对历史遗留的非遗记忆构建传统客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3.2.2 现代客体现代客体是指将非遗记忆资源记录在磁盘、光盘、盘和硬盘等物质载体上,需借助信息读取设备间接展示和读取信息,不具有直观性。现代客体以文字、图片和声像等多种数字态记录为主,记录形式2022 年第 6 期 总第 266 期-78-SHANXI ARCHIVES多种多样,记录内容全面丰富。当前要注重多收集非遗记忆构建的现代客体,数字态的数据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非遗记忆,更好地开展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措施,做好非遗记忆现代客体的构

21、建工作,是非遗记忆“原汁原味”保存与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3.3 记忆构建方式3.3.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非遗记忆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文化和旅游部又相继印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规章制度。这些措施都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地完善了法律法规建设,使非遗各项工作依照法规开展,有显著成效。但当前法律法规对非遗各项工作的规定还不够细致,如对非遗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具体;

22、对非遗传承人的权益有所规定,但未对其义务进行约束;对其非遗资源共享利用的数据标准未做规定等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待完善。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非遗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开展,也能够使非遗记忆资源规范化、有序化,方便非遗记忆资源后续的开发利用。3.3.2 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丰富非遗记忆资源非遗的档案化保护方式要求存储着非遗档案资源的不同部门、群体或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到非遗记忆的构建过程中,三个层面的记忆构建主体应各司其职。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分 5 批将 6819 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再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分别在北京市(

23、东城区)、上海市、温州市、青岛市、东营市、荆州市、深圳市、成都市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工作,促进非遗在城市社区广泛传承,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开展的非遗记忆保护措施;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如2001年季羡林、于光远、启功等85位专家出于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责任感,签名发出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非遗传承人强化主人翁意识,尤其档案部门要主动作为,给予其他主体及时准确的业务指导,共同做好非遗档案的收集工作,扩大收集渠道,充实非遗内容,丰富非遗记忆资源,如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现今更多思考的是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今后如何发展当代传承人,当代艺

24、徒们怎么样延续景泰蓝辉煌,传承人给这项技艺如何留下闪光东西;再如杭州市档案局馆着力打造“杭州记忆”工程品牌,服务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这是档案部门在非遗记忆构建中的主动作为。3.3.3 加快共享利用进程,促进非遗记忆融合发展非遗资源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对于不同利用群体具有不同利用价值。应鼓励不同学科工作人员共同开发利用,加快非遗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进程。以多学科融合视角推进多部门联合开发利用非遗档案资源,不但能让非遗资源产生更大价值,还能促进非遗记忆的融合发展。如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

25、录,这是国家层面非遗记忆的共享与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还有很多市区县级非遗项目的共享与融合发展,需要加以开发与重视。3.3.4 加大编研开发力度,开发非遗记忆产品非遗采取档案化保护方式,将非遗资源作为档案资源加以保护,强调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简单的信息查询工作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利用服务需求,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分层次地提供利用,加大对非遗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力度,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信息分析与提取、知识发现与关联等信息处理工作,更深入地挖掘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非遗记忆服务产品,向更高阶的知识服务迈进,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利用需求。3.3.5 寻

26、求经济利益,激发非遗记忆构建动力要想使非遗档案化保护方式永葆活力,就需要寻找非遗记忆构建的动力。经济利益最能调动不同记档案学基础理论ARCHIVAL BASIC THEORY-79-忆构建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非遗记忆构建主体要与文旅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挖掘非遗档案资源,结合并利用当地特色环境建设旅游村寨,开辟非遗旅游路线,举办非遗民俗特色活动,全方面、多维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寻求经济利益,让非遗记忆构建工作充满市场活力,激发出非遗记忆构建的动力。如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系列活动向公众发布首批 10 条“乐享非遗 悠游杭州”杭州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分别是“寻迹宋韵,遇见非遗”南宋有约传承之

27、旅、“穿越京杭,天工造物”大运河非遗博学体验之旅、漫享龙坞茶园之旅、华彩滨江一日游、钱塘潮涌非遗与乡村之旅(南片)、“华夏文明,千年飘香”良渚文化与径山茶文化与之旅、富春山居千年纸乡游、桐庐民俗三日游、17建德新安江爱在一起之旅、非遗西湖名人之旅,这些旅游路线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利益。3.3.6 借助新媒体力量,扩大非遗记忆影响力非遗档案化保护方式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非遗记忆构建工作才能与时代不脱轨。当前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已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社会力量,未来将会在各行各业发挥更大价值。非遗记忆构建工作应借助新媒体力量,利用微信、微博和

28、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在宣传方式和内容上同步创新,吸引更多公众关注非遗记忆构建工作,扩大该项工作的影响力,让公众能够深刻理解进而更加融入非遗记忆构建工作中。同时,还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收集公众对非遗记忆构建工作的反馈意见,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指导非遗记忆构建工作的改进。如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委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牵头,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等8 家网络平台,从 2020 年起连续三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扩大了非遗记忆影响力;再如从 2021 年起,连续两年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举办“文化进万家一一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

29、,发动各地及网友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集中上传展播各地年俗非遗短视频,让疫情影响下就地过年的人民群众及海外华侨华人在网上感受浓浓的家乡年味。4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大国文明与大国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记忆价值。因此,用档案记忆观理论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工作,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多方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构建,不仅丰富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等,更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贡献力量。注释与参考文献16 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 J.档案学通讯,2012(3):4-8.2 黄坤坊.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

30、连载一)J.档案,1995(1):24-25.3 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 J.档案管理,2009(1):16-20.4 徐拥军.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 J.档案学研究,2017(6):4-12.5 潘连根.论档案的记忆属性基于社会记忆理论的分析研究 J.浙江档案,2011(8):33.7 丁华东.走进记忆殿堂:论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 J.档案学研究,2015(4):70-73.8 陈智慧.基于档案多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管理研究 J.中国档案,2018(7):76-77.9 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太极拳的传承 J.搏击(武术科学),2010,7(9):31-32+58.

31、2022 年第 6 期 总第 266 期-80-SHANXI ARCHIVES10 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理论初探 J.湖北档案,2011(4):14-16.1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60-69.12 丁海斌,方鸣,陈永生.档案学概论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8-19.13 李明娟.档案真实性问题研究述评 J.浙江档案,2005(4):6-8.14 陈智慧.基于档案多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管理研究 J.中国档案,2018(7):76-77.15 饶克俭,高宁.共同遗产视域下地方非遗档案资源的多维建构策略研究 J.档案管理,

32、2022(4):71-72.16 钱毅.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相关概念的辨析与思考 J.档案学通讯,2017(4):8-13.Research on Archiv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val MemoryBAI Jie1,MA Jia-yue2(1.Personnel Division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2.Archives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

33、0084)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ountry and national culture,which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Under the guidance of archival memory view,a new viewpoint of archival sc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emory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

34、ural heritage and future humanist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ommon attribute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ives,it i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to adopt archiv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ubject of memory construction,the object of mem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way of memory construction.The memory construction method of intangible heritage archival protection is analyzed.Keywords:archival memory view;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chival prote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