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习鉴赏古曲《阳关三叠》的别离情绪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琴歌《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这首乐曲打开时空的隧道,让学生在乐曲中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情感表现力,塑造良好性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展现个人魅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的诚挚情谊。
2.分析体验《阳关三叠》的别离情绪,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体验运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表达友人间的别离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展现个人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验《阳关三叠》的情感表现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通过对《阳关三叠》这部作品的结构、速度、音色以及歌词进行分析,了解体验这首乐曲的离别情绪。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教案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 、钢琴、长笛、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探讨理解“生离死别”这个词语的含义。
设问:如何理解“生离死别”这个词语的含义?
导言:生离死别是生死之间的别离,若拆开理解,我们可以分为生离和死别两种。(死别:永久的分开。生离:能够再见的分离。)
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离包括了哪些?(师生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恋人之间)
2、教师朗诵古诗并设问:
1)这首古诗表达的是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么多的分离当中的哪一种?(友人之间的别离)
2)朗诵的诗句是谁的佳作,属于哪个朝代,标题是什么?(王维,唐朝,《送元二使安西》)
3、学生有朗诵体验《送元二使安西》的情感。
教师小结:这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友人间的离别情感,后人为了更好地去表达王维诗中的别离意境,将此诗句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了跟琴而吟唱的琴歌。
4.导入课题《阳关三叠》。
这首琴歌最早吟唱时叫《阳关》又或《渭城曲》,而最早用琴谱把这首歌记录的是明代弘治年间(1491年)的《浙音释字琴谱》,1954年,我国的音乐教育家王震亚将这首琴歌改编成由钢琴伴奏的合唱作品——《阳关三叠》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体验合唱版《阳关三叠》
设问:作品的段落如何划分?(作品分三大段和尾声)
教师小结:《阳关三叠》这一部作品它是根据唐朝著名诗歌《送元二使使安西》谱写,因为在诗中有“阳关”这个地名,并且在演唱时是将其中的诗句反复吟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歌曲停在“三”上,是跟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的,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个词“事不过三”,在学过的古文当中也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老子也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可见,三是极数。一个音乐主题反复三次,既能加深印象,也符合大众的心理对作品长度的承受程度。。
2.师生探讨合唱作品《阳关三叠》结构特点。
既然歌曲分为三大段和尾声,那么每一段又分为上阙和下阙,通俗来说就是前段和后段。
设问:前段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王维原诗部分)
王维原诗部分是曲子出现的第一个旋律,用A1来表示,后面扩展部分是下阙,用B1来标记,后面第二段和第三段的结构旋律大致与第一段相同。用A2+B2、A3+B3来标记,由于尾声是另外一个旋律,我们用C来标记。
1 原诗A1 + 扩展B1
2 A2 + B2
3 A3 + B3
尾声: C
3.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的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设问:上、下阙虽然都表达了别离情感,但是表现程度相同吗?
唱歌曲、在唱歌过程中体验感受区分不同的别离情感。(方法:唱谱、填词演唱。)
探讨结论:上阙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下阙用八度大跳音程谱曲,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不舍的感情。
4.分析体验《阳关三叠》中音乐要素对作品情感表达的作用。
1)师生随琴唱第一段旋律,体验作品的速度、节奏音乐要素。
2)教师将原曲速度作变化演唱,与前一次视唱做比较。
小结:在旋律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节奏的改变影响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也就说速度和节奏是决定作品的音乐要素之一。
3)实践练习: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判断各自的音乐情绪。
1、急促、紧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2、欢快、轻松的唢呐曲《百鸟朝凤》
3、悲怆、凄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设问:同学们在判断音乐情绪时、除了依靠速度、节奏,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根据表演乐器的不同来判断)
小结:我们统称琵琶、唢呐、二胡这一部分音源为音色。音色也是决定音乐作品的元素之一。
4)聆听、观察合唱版《阳关三叠》这部作品的音色(即声部)是怎样安排的?(原诗A1部分是女声部,扩展B1是混声四部,第二和第三段没有改变,尾声是女高音领唱,其余声部衬托)
5)听辨、分析歌词
设问:除了用音乐速度、节奏,音色判断这部作品的情绪,还有什么是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
学生视唱扩展B1部分旋律、教师填词唱:小螺号、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展翅飞。(旋律、速度相同,歌词不同,也影响了作品的情绪表达)
小结:“歌词”也是影响作品情绪的音乐要素之一,
过渡:歌词是体现在声乐作品中,而器乐作品则需要依据文学解说来判断。随着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千古传唱的《阳关三叠》也有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去表达它的别离情绪。
三.实践体验
1)用正确的发声方法齐唱第一段旋律。(加深歌曲印象,为合唱排练做准备)
2)长笛演奏
教师用西洋木管乐器长笛演奏第一段旋律来表达这部作品的离情别绪,一两位学生做文学解说(教师吹长笛、学生配合音乐朗诵诗,锻炼学生的审美、协作能力)。
3)舞蹈表现
《毛诗大序》中还说过: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一部作品,弹、唱、诵都还不能把它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那就加上肢体语言去表达,既然《阳关三叠》是古曲,于是就有舞蹈家结合中国古典舞身体形态的“圆曲拧倾”、身韵动率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的特点对这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来表现当中的别离情绪。(教师教授《阳关三叠》舞蹈简单动作,锻炼学生肢体语言的表现力)
四.作业
搜索了解古筝演奏、埙、竹笛吹奏、丝弦五重奏等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深入了解其表达的真挚、感人的别离情绪。
五.结课
本课分析了《阳关三叠》的三段体结构、节奏、速度、音色以及歌词等音乐要素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感受体验了曲中感人至深的别离情感,使我们情感的‘美’的感受得到升华,让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要互相关怀,诚挚相处的待人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