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音乐的存在形式谈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诠释思维的构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340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音乐的存在形式谈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诠释思维的构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音乐的存在形式谈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诠释思维的构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音乐的存在形式谈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诠释思维的构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总第 期)()【教学改革】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意会知识论视域下的音乐表演(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姜珊珊,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从音乐的存在形式谈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诠释思维的构建姜珊珊(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摘要:钢琴演奏诠释思维的构建是一种内隐的心理反应过程,本文借助音乐哲学对音乐存在形式的分析试图将这种内隐变得清晰,并依据此分析,在钢琴演奏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由表层符号性对象与深层意味性对象共同构建的音乐诠释思维。关键词:音乐的存在

2、形式;钢琴演奏教学;诠释思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朱光潜先生说“不通一艺莫谈美”,意指审美经验与艺术实践之间密切相连,深谙一门艺术离美也就不远了。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有多少钢琴演奏者,能真正读懂乐谱的弦外之音?有多少钢琴学习者,明白自己指尖下的音响与历史本真之间的距离?有多少钢琴教授者,能洞悉传授与习得之间的意会传神?钢琴演奏作为一门技术,需要深厚的技巧,作为一门艺术,更需要智慧的思辨。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动作技能的传习,更要强调诠释思维的构建。当钢琴演奏成为一种“诠释”,哲学便成为了钢琴演奏的理论工具,它一方面指导演奏者感受、体验、理解乐谱文本,并以音响的形式进行说

3、明,另一方面又把演奏者自我对音乐、对生活、对美的理解融合进音响中。此时的钢琴演奏被赋予了双重内涵,既诠释作曲家又表达自己。乐谱是作曲家智慧思维的结晶,也是演奏者音响呈现的依据,当静态的乐谱变成动感的音响,就不再只是写在纸上被定格的音符,而成为鲜活的音调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我们从音响中既可以听到彼时作曲家的音乐意识倾向,也可以听到当下演奏者的音乐意识形象,演奏者成为了多重身份的集合体 乐谱解读者、音响实践者、音乐聆听者。基于此,钢琴演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手指运动,而上升为复杂的精神活动。钢琴演奏的教学更是成为教会学生对音乐符号形式进行分层理解,运用与符号对应的技巧展现音响,表现出包裹在秩序美感中内容

4、结晶的多维过程。哲学的引入丰富了钢琴演奏的内涵,也让钢琴演奏的教学成为真正通向审美理解的路。思维与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钢琴演奏与教学中要构建起音乐的诠释思维,可先从音乐的存在谈起。乐谱与音响这两个在前文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构成了音乐最重要的代名词,但这二者就是音乐存在的全部吗?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认为音乐“作品”的文本不是音乐唯一的存在方式。波兰哲学美学家茵加尔登指出音乐作品与乐谱、音响、演奏不是唯一等价关系,音乐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对象,它的存在取决于人们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存在。于润洋认为纯意向性对象的存在以某些实在对象的存在为前提,音乐作品具有物态性客体和观念性客体的二重存在方式。蔡仲德指

5、出乐谱是音乐作品的隐性存在,演奏及录音是音乐作品的显性存在。音乐是乐谱、表演、欣赏者的感受的三者共存。李西林认为音乐作品是人类体验的符号化形式,而音乐家是艺术体验的阐释者。因此,从音乐学本体意义上说,音乐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又是一种意义的存在,更是一种体验性的审美存在。邢维凯认为乐谱和产生乐谱思维的人是音乐本体的物质载体,音响是音乐本体的显现体。音乐存在不是静态的凝固,音乐本体产生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以物质载体 乐谱和显现体 音响进入接受主体的意识中,这便是音乐存在的动态转化形式。包敏真认为,音乐作品的本质是通过乐音的构象与运象,使音乐的聚散形态形成多维度的反差对比,以

6、唤起审美受众的心理共鸣与情感共振。音乐意象的构象者与品象者通过双向互馈、共同体验传情达意。综上所述,音乐的存在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听可看可操作的有形显现 乐谱与音响,另一类是可感可想可思索的无形隐意 意向与意象。音乐的有形存在附着于符号、声音等音乐具象形式之上,是施意者音乐思维的物质结晶,是受意者能直接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获得的音乐表层存在,是可以直接考察的音乐文本。音乐的无形隐意,是以非具象的形式隐身于音乐具象内部的意识生成,它不能通过感觉系统直接获得,但它的获得却离不开感觉的相随,对音乐里层无形的存在只能以心理的深层觉知来意会。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可依据此分类,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由

7、表层符号性对象与深层意味性对象共同构建的音乐诠释思维。一、以乐谱为依据,解读符号乐谱是作曲家音乐思维的文本记载,演奏者以此为演奏依据,聆听者以此为欣赏来源。对于一般的聆听者,即便不识谱只要用心聆听,也不会妨碍他欣赏。但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对谱符符号解读能力的高下,将成为拉开演奏水平差距的第一道关卡,因为有关演奏的一切答案都在乐谱中,以乐谱为依据,学会解读符号是学习钢琴演奏的第一步。乐谱上有什么?乐谱中存在着两种符号体系,一是语言符号,二是音符符号。语言符号通常分为两类形式 标题与音乐术语,以概括内容和提示演奏。不过乐谱上的语言符号数量是极少的,且仅以单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只字片语给作品以零星的

8、文字引导为音乐形象与音乐情绪的构建作铺垫,但文字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乐谱中真正的主角是音符,音乐的主体内容以音符为载体体现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苏珊朗格认为音符不是推理性的表义符号,而是“表现性符号”,音符的各元素不表示具体的含义,不具有约定指称的独立联想能力,依靠于人的形象思维、构型功能在直觉中把握。苏珊朗格对音符内涵模糊的看法,也得到了茵加尔登的认可,他把乐谱看作是“一种示意图式的简要记录”。在这份简要记录里,能被确定的只有少部分,而大部分是动态、多样的,需要演奏者去挖掘、去领会、去表现。但乐谱作为“符号”的效力是足够的,要不然作曲家也不会以此为载体记录、呈现。乐谱的“符号”效力也是多元的,它

9、既表达了自身的逻辑,也通过此逻辑表达了人类情感的起伏、奔涌、停滞。在对乐谱进行认知时,若仅将音符当做简单的音符记录与操作标记,而不从符号的表象深入解读表象后面的所指,那钢琴演奏只能是手指的机械运动与听觉的无所作为。对乐谱符号的解读成为钢琴演奏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诠释思维的第一个环节,可从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从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严谨准确地对符号本体进行认知,如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是对乐谱的最浅表认知。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最常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把对基本要素的认知当做诠释思维的全部,认为音乐就是音高、节奏再无其他。对于中级学习者来说,因为有一定的乐谱认知经验的积累,又容易陷入马虎、随意

10、对待基本要素的误区,以“差不多”的心态一笔带过最终导致音响塑造的“差很多”。不论什么程度的演奏者都需要认真指认音乐的基本要素,并严格执行,这是诠释作品的基础。第二,从音乐要素的组织形式入手。音乐要素的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规律与逻辑,找到规律有助于演奏者掌握音乐各局部的区别与联系,找到逻辑也就能从整体上找到驾驭全曲的方法与策略。如,对和声织体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分析与归纳,摸索出组织的规律性,既方便对音乐的理解与记忆,又能帮助演奏者分辨出各组织形式音乐风格的异同。音乐要素的组织形式也为音乐整体的构建提供了思路,音乐由局部构成,但音乐的意义远不是各部分的简单叠加,在分类、归纳、比较等手法之下找到各要素

11、之间的关系,将各关系进行整合便可以找到对文本整体性结构的理解,结构的存在指向意义的诞生并告知人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真理。第三,从音乐组织形式的美入手。音符的组织规律渗透着形式的美,或对称、或对比、或叠加、或统一,这种美与艺术有着深刻的联系,是艺术内在的表征方式。从音乐组织形式的美中,可以窥探到作曲家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情感线条,也可以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为音响的实践提供可行的思路。作为表现性符号的音符,在美的展现与寻找中,其意义得到真正的诠释。二、以音响为目标,动听相宜达尔豪斯说:“一部音乐作品如果要成为音乐上真正存在的东西,那就需要实际音响的演释。然而,剥夺谱面音乐作为文本的地位,仅仅将其看作

12、是实际操作的一系列指令,那也是一种歪曲。”言下之意,乐谱和音响同为音乐的文本,音响依乐谱而奏,乐谱为音响而生,有了音响乐谱才有意义。乐谱仅连接着作曲家与演奏者与欣赏者不产生直接关系,音响却不同,音响是上承作曲家下接聆听者的中间环节。因此,音响被赋予了双重意义,既是一种文本也是一种诠释。作为文本,音响的呈现实现了乐谱文本的动态再现,是聆听者欣赏的声音文本。作为诠释,音响的呈现是演奏者将视觉符号转换成听觉符号,以音响说明对乐谱解读的自我呈现。这种诠释体现出了作曲家、乐谱、演奏者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作曲家把自己所想记录于谱,乐谱的细部框架规定了演奏者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修改而需严格依谱演奏,而乐谱确实

13、又给予演奏者一定自由的空间,让其自我解读、自我应用、自我表现。演奏者的音乐诠释思维是以音响塑造为目标的,鉴于音响的双重特性,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可从两个方面来引导。一方面,提醒学生严谨对待,以什么样的声音去演奏不能任意为之,必须以遵守乐谱文本的特定规则为前提。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自由想象,因为乐谱的示意图性质,给予了音响文本个性化呈现的空间。演奏者是音响文本的塑造者,既要保留对乐谱文本的忠实性,又要兼具创造性,演奏者须将作曲家的解释看做是自己的解释,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表演作品,不断的靠近作曲家的原作,理解乐谱中的确指和泛指,破译乐谱符号的意义,并以音响表象的构建,从听觉的辨析开启对音乐的审美。音

14、响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实践,在音响的塑造过程中建立起音响与技术,听觉与动觉之间的自动关联,是音乐诠释思维的重要一环。技术在初学阶段是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练习获得,一旦技术娴熟到成为一种自动,技术的操控就不再需要大脑的遥控转入非自觉层次中运作,由感受神经直接连通筋肉神经构成动作。不同技术的运用,造成的音响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音响的塑造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技术与音响之间从动作到声音的对应关系。例如手指运动速度与音符的速度之间的对应,手腕方向的引领与旋律上下运动倾向之间的对应,力量的均衡与节奏的平稳律动之间的对应,动作幅度与力度层次之间的对应等等。这种动觉与听觉的联动,需要感觉器官的充分参与,更

15、需要思维引导将二者衔接起来。先从技术入手搭建起技术与音响之间的对应轨迹,当各技术与其所对应音响体验稳固之后,再从音响入手以所设想的音响为目标,控制手指动作随机应变信手拈来,所想变所得。音响与技术之间的动听觉的组合,也会刺激演奏者对音响组合效果的想象力,使演奏者对音乐符号处理的能力大大增强。当音响与技术、听觉与动觉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双手变成“有耳朵的手”,动作思维的综合逻辑上升为音乐直觉,将以往的音乐经验不加思索地快速浮现、自由组合。最后听觉与动觉的自动上升为听觉、动觉、视觉的多觉联动,形成视觉看谱 动觉操控 听觉反馈的联动模式。在对乐谱图形的视觉捕捉中“望形生音”,在音响的想象中双手自动准备

16、以对应技术支撑塑造形成“望形知手动”,最后在与音响表象的结合中,达到“望形悟意向”的境界。三、以意向为指引,视界融合乐谱和音响是音乐最显性的存在形式,但音乐中总有一些隐性的元素,以非物质、非声音的形态但又依附于乐谱、声音表层直抵你的心,感动你的情。要想在钢琴演奏中表达出这些隐性的深意,便需要从对显性浅表的分析中追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以自己的意向性活动填充、丰富钢琴演奏。正如茵加尔登认为音乐的存在取决于人们意识的意向性活动,音乐在作曲家的意向活动下记载成谱,音乐在演奏者的意向识别中化谱为声,音乐在欣赏者的意向聆听中觉知领悟。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意向思维的构建是鼓励学习者在对作曲家构思意向追寻的

17、同时投入自己的意向,在双向意向的互涉中,实现历史与当下、主体与客体的视域融合。意向是什么?意向是一种模糊的在行为开始之前对对象的意识倾向,体现主体心理现象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一书中描述了意识活动的结构由意向行为 意向内容 对象三方构成。应用于钢琴演奏中,即演奏者以自我的意向行为,对创作者的意向形式进行重构,在音响的实践与理性的思辨中寻找音乐历史的本真与自我超越。意向的心理学根源透露出意向与情感关系密切,情感成为了演奏者寻找音乐背后意向形式的来源。从乐谱中,可以找到许多细节,帮助我们来寻找意向。一、音乐标题。音乐标题为演奏意向的追寻提供了一定范围的指向和联想的空间。二、音乐术语

18、。音乐术语大多是借用情感类语言文字的表述,比如 为无拘无束、纵情地,为激动地、为热情地、为亲切、温存地等等。这些术语给演奏者以情感倾向性的提示,提醒演奏者注意音乐意向的变化。有的术语是一词多解的,比如 ,为慢板的意思,但是除了表速度的指示,它还有徐缓、柔和的意思,也就是说 除了表示音符运动的快慢,还包含着特定的艺术基调和情感框架。乐谱中,很多表力度的术语,并不仅仅是音响强弱程度的示意,更是一种音乐张力的描述,给予演奏者体验音乐意向的引导与提示。三、音乐元素的突然转变。调性的转变、力度的转折、特性节奏的调整、音乐结构的改变都预示着是值得引起演奏者注意的情感意向的拐点,体会到音乐元素的变化与统一,

19、也就能想象到意向的变化节奏。乐谱虽为钢琴演奏者重构作品意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它示意图的性质不能完全再现作曲家当时的创作意图,对乐谱之外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资料的解读能提供一些缩短历史距离感的途径,但意向的捕捉还是只有通过音响表象似乎才更可靠,此时内心听觉的想象便成为意向实现的源泉。这种想象需洞悉乐谱上的一切并使其具体化,还需具有音响的造型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心有音乐且能为乐生情,以情为动力,从内心深处奏出饱含情感意向的音乐。钢琴演奏对意向的追寻是双向互涉的过程,既追寻作曲家的意向又不放弃自我意向的投入,这种意向的交融与哲学诠释学派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观点不谋而合。伽达默尔认为,演奏者对一部音

20、乐作品的理解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而去追求作品的历史视界是不妥的,因为人的认知结构不是单一或者机械迭加的,而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被认知心理驱动运用语言等理解工具在认知主体的认知历程中交互的复杂过程。所以,演奏者应在自我原视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使自己现有的视界与作品中所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在认识、融合、再认识、再融合理解的动态曲线中,既实现诠释学的循环又以开放的态度融合超越,最后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获得一种新的理解。作为诠释者,演奏者一方面要追求音乐的历史视界,重构作曲家的意向意图,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作出解释,另一方面要求演奏者必须有自己的视界,用现代的立场和观点对音乐作品作出新的解释展现自己的意

21、向思维,达到历史视界与现时视界的融合。这为我们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对钢琴演奏诠释思维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钢琴演奏并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富有创造使命的艺术,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再现、生成和丰富,在效果历史下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四、以意象为中介,诗意表达意向与意象都来源于人的意识,皆为人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应,在钢琴演奏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用这类思维,介入审美活动,实现自主音乐行为满足审美的诉求。可能正因为二者的同源,以及一致的审美目的,更甚读音上的相同,易让人产生混淆与误解,但实际二者是意识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意向给意识以方向所指,意识有时仅止步于意向,有时还能在意向的

22、指引下不断生成为意象。意向注重于心理感受的倾向性,实为意识的萌芽与趋向,意象注重于内心图景的再现,象作内涵与表达的中介,成为意的载体。意象比意向具象,但仍是一种抽象,因为它的生成无固定模式也无具体所指,它可以是一种描述、也可能是一幅图画,但意象却成为引导钢琴演奏者从技术的堆砌中走向美感世界的工具。正如林华所说“弹奏者只有表象没有意象的构思,没有灵魂,谈不上诠释。只有意象没有精确的表象,没有优雅,谈不上美感的营造”,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加入对意象的探讨,势必会让学习者的诠释思维中加入更多审美的意味。中国古典美学特别看重“意象”,中国古典艺术(音乐)的审美问题就是有关意象生成的问题 ,周易系辞 中就

23、提出“立象以尽意”的论说。象是意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中介,象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通过象获得意才是审美的终极目标,意有所得之后便可得意忘象。“象”究竟是什么?有学者说“象”的含义有三:第一,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心象。第二,是主体审美体验反映客体内在规定性的意中之象。第三,是既有义理又有形象且令人领悟的精神之象 。意象如同一面镜子,观照出审美思维的心理图像,意象如同一座桥梁,搭建起主体与客体的情感连线,意象如同一把钥匙,让技术迈入艺术的大门。在音乐表演活动的加工过程中,意象是形象、意义、情感的多元结合,它把感性和理性糅合在一起,成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中介,成为演奏者表演的心理中介。大部分演奏家

24、都能在演奏的过程中体会到意象,但就意象如何生成提问,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因为意象的生成是无固定轨迹的,是在视觉、听觉、动觉的联合中感知作曲家的意向后,在创造性的联想的物化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构建音响世界的过程。尽管意象之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作为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引导却是不能回避反需始终强调的内容,那如何传递这种对意象的想象与构建呢?隐喻便是表达自己又启发学生的一种常用语言手段。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隐喻是从不同事物找到相似之处,以曲折迂回的方式借此言彼。但隐喻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隐喻也是一种思维,构建起人类感知、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提示人们通过某一概念来理解另一概念

25、,用确指的形象表示泛指的意味。音乐本身也具有隐喻的本质,它以音乐特有的方式如乐器、节奏、旋律、和声等实现思维的隐喻、情感的隐喻,所以我们才能被音乐感动,才能在音乐中听到共鸣。古德曼说:“音乐,很明显也以同样的方式作用于听觉领域,不过它也参与生产各种由不同成分构成的语言和非语言性的视觉样式,在特定时间内,往往把他们作为 这个世界的图画 而采用。因为,音乐的这些形式和感觉绝不完全局限于声音。许多风格、情感、形式、押韵和节奏是听觉、视觉所共有的,而且也经常是触觉和肌肉的运动直觉所共有的。一首诗、一幅画和一首钢琴奏鸣曲,都可能字面地和隐喻地例证其中的某些相同特性;而且,这些作品中的任何一个,也都可能会

26、超越它自身拥有的方法。”拉赫玛尼诺夫在给钢琴家露丝史兰倩丝卡上课时就曾使用隐喻的手法把音乐线条与橡皮筋进行类比,拉赫玛尼诺夫说:“橡皮筋的特性是你把它拉开一点,它会不变样地恢复到原先的状况,还是拥有它的价值、完整性和用处;但如果你把它拉得太开,超越了它的极限,它断了,也没有用了。音乐线条就像这条橡皮筋,让它弹性伸展一些是好的,可以强调一个句子或转调时音乐语气的美,但是如果拉得太长,句子一直无法呼吸换气,它就会失去原先音乐线条应有的性质和延续性。”拉赫玛尼诺夫形象的隐喻让 岁的露丝一下就了解了弹性速度的用法和滥用后产生的问题,也让她联想起了卡萨尔斯说的逐渐渐慢是“正坐在火车里,如果火车很突然地停

27、下,你的头铁定撞到前座的椅背,如果火车车速是一点一点慢下来,即使它最后停下了,你可能都不太察觉得到,这就是 。”隐喻化的语言,让音乐意象的获取有了更精确的意指,教师作为隐喻的制造者,借用各种“规定场景”给予了学生用其他途径理解音乐、想象音乐、诠释音乐的方法,而隐喻的接受方 学生,则在想象的发挥下释义、解喻,超越语言自身而从隐喻中获得更高的音乐价值。意象不仅仅是在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时候起作用,在钢琴的练习中有很多演奏家也提倡无实物的“意象练琴法”,只是意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乐器成为了意象的对象。在脱离了乐器的无声操练中,演奏者需在冥想中建立乐谱、手指和键盘、音响多位一体的同步思维,全盘考虑音准、

28、音响、技术侧重、用力方式、键盘位置、情感表现、心理状态等等。这样的无实物的回想,一方面让演奏者摆脱技巧的困境更进一步理性地思考音乐,另一方面反思技巧的瓶颈所在,并试图在反思中找出解决的途径。俄罗斯钢琴演奏家金兹堡认为在练习到一定程度可以适当的脱离实物练习用有意识地“大脑”和“想象”法来代替,尤其是在平静地想象中用慢速、精确地方法推敲每个音的音高位置、指法动作、力度深度、情绪流动,可以强化音乐的外部线条与内在联系,以一种远离器物的姿态窥探音乐的内部,完善内心听觉与想象力,以设想、回想、反思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意象思维的加入,让音乐的诠释多了一丝自由和理想的意味。意象是多解的,可能是一首诗、可能是

29、一幅画、也有可能是一种感觉,无论是哪一种,意象都是来自于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以超越的姿态显现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的向往。意象的多解带来了演奏策略的多样性,也解释了同一个乐谱文本为什么会有诸多不同的音响文本,在不同的音响中,我们能听出同一作品的共性也能听到演奏者个性的表达。意象的隐喻,暗示了隐藏在某种不可见中的内在,激荡起演奏者用已知思未知,用外延的展开表现音乐的内涵。意象的隐喻,也体现了演奏者的文艺理论与艺术修养所带来的人生品味,让音乐与哲学在诗意的层面上获得统一。五、结语钢琴演奏的诠释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反应过程,本文借助音乐哲学对音乐存在形式的分析试图将这种内隐变得清晰,也试图寻找出钢琴

30、演奏诠释的常规路径。作为诠释的钢琴演奏,不再只是无目的的空洞,而上升为意义的再造。从文本出发,是钢琴演奏诠释思维的基础与前提。乐谱文本是固定不变的示意图式,解读符号看到谱中的可见与不可见,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在有形之中找到无形的深意是钢琴演奏诠释思维建立的第一步。乐谱为音响提供了文本的参考,音响完成了乐谱的声音再现,但不是任何音响都能成为文本,只有在遵循乐谱的基础上合理地超越乐谱的音响,才有可能成为可听的文本。在音响的塑造过程中诠释思维需指导音响实践建立起乐谱、音响与技术的三方关联,用视觉、听觉与动觉与之对应,形成视觉看谱 动觉操控 听觉反馈的动作模式。乐谱和音响是音乐表层符号性有形对象,而对

31、音乐的深层意味性无形对象的探索则将诠释思维引向审美体验。钢琴演奏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是对作曲家意向的追寻与自我意向投入的双向互涉过程,意向的交融也使钢琴演奏从对历史的重构中投入到当下的体验,实现视界融合。意向所指生成意象,意象集形象、意义、情感于一体是钢琴演奏的心理中介,也是引导钢琴演奏者走向美感世界的工具。隐喻是意象表达的主要方法,音乐本身所带有的隐喻性让二者在审美的关照中实现诗意的共通。意象练习法,让演奏脱离实物成为完全的心理操作,在想象中驾驭全局,洞悉音乐的潜在意义。在钢琴演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诠释思维就是依据音乐的存在形式的分类帮助他们规划钢琴演奏学习的心理轨迹,设计演奏诠释的步骤与

32、层次,形成思维的模式化,以思维指导实践,让他们的演奏成为诠释。参考文献:卡尔德达尔豪斯 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 杨燕迪,译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李晓囡 音乐存在方式的哲学历史衍变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于润洋 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 音乐研究,():蔡仲德 从 和律论 说到音乐作及其存在方式”(下)中央音乐学学院院学报,):李西林 审美体验与音乐的存在方式 交响,):刑维凯 本体载体显现体 音乐存在方式的三个层面”艺苑,():包敏真 音乐艺术跨时空魅力之奥秘 关于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 中国音乐学,):于润洋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卡尔德达尔豪斯 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

33、杨燕迪,译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林华 教琴日记 音乐教学心理思考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叶朗 现代美学体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赵升奎“象”与艺术语言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纳尔逊古德曼 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 姬志闯,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露丝史兰倩丝卡,路易毕昂柯里 琴恋钢琴夫人史兰倩丝卡青春回忆录 王润婷,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 (上接第 页)教师树立榜样,以此培养整个学校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四、结语综上所述,现阶段 证书制度正在不断推进,对于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34、来讲也会增加更多未知挑战和困难。教师要根据当下时代发展的具体特征,不断为之努力。地方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企业与教师自身也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构建良好环境,促使高职英语教师真正达到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的目的。参考文献:余立祥“”证书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鄂州大学学报,():张晴 开放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 证书制度的视角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靖秀辉“证书制度”下高职土木类教师 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教育现代化,():邓嘉琪“”证书制度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海外英语,():崔永乐“证书制度”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策略探究 海外英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