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红蜡烛与美人鱼》中看小川未明的童话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419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红蜡烛与美人鱼》中看小川未明的童话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红蜡烛与美人鱼》中看小川未明的童话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红蜡烛与美人鱼》中看小川未明的童话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4文学探析小川未明(1882-1961),原名小川健作,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童话作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元老之一,其文学生涯长达 60 年之久,创作了数千篇的童话,被日本儿童文学理论界尊称为“日本儿童文学之父”“日本的安徒生”,并与滨田广介、坪田让治一起被誉为“儿童文学界的三大神器”。日本的儿童文学历经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至今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明治时期是日本儿童文学的诞生期,代表作是由岩谷小波创作的小狗阿黄(1891 年)的出版,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被称为“御伽噺”(意为讲给孩子听的童话),大正时期是日本儿童文学的春天,从明治到大正,日本儿童文学所上的这个台阶,如果用一句话

2、来概括的话,就是从“御伽噺”发展到了“童话”(当时,“童话”一词被用来指创作儿童文学),这是日本儿童文学的一大质变,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小川未明。小川未明原为新浪漫派作家,于明治末期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红船(1910 年),虽然这本童话集的副标题为“御伽噺集”,但从红船里已经能够发现小川未明作为童话作家的素质和强烈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得最为彻底的则是小川未明在大正时期所创作的一系列童话,例如:红蜡烛与美人鱼牛女月夜和眼睛某夜星星们的谈话等,这些童话都与以岩谷小波作品为代表的“御伽噺”有着本质的不同,小川未明作为觉醒的知识分子更具有近代人的意识。他多次撰文道,没有妇女

3、和儿童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近代的观点。红蜡烛与美人鱼作为小川未明的代表作,于大正十年(1921 年)发表在东京朝日新闻上,同年五月这篇童话被收录于同名童话集并由天佑社出版发行,与没有钟表的村庄受伤的铁轨与月亮等一同成为小川未明童话中广受欢迎的作品。在对民间文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创作的这篇童话,充满了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并极具时代特征,同时,小川未明的童话构思巧妙,虚实之下,蕴含着道德的力量和自身的文学主张与童话创作观。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经历,对红蜡烛与美人鱼这一文本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小川未明及其作品与思想,进而把握日本近代童话创作与时代的密切关系。一、小川未明的童

4、话创作小川未明的创作生涯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为六十年,在此期间,小川未明同时进行着小说和童话两方面的创作,但比起小说,其童话创作更为突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能与他相提并论。虽然在小川未明之前也曾出现过像北原白秋、岩谷小波这样著名的童谣、童话作家,但日本近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者,当属为在1901 年出版童话集红船的小川未明。当时的日本儿童文学充斥着荒诞的冒险侦探小说和哀愁悲伤的少女小说,严重影响着广大少年儿童的思想健康,毒害着儿童的心灵。从红蜡烛与美人鱼中看小川未明的童话观孔闪闪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红蜡烛与美人鱼是大正时期小川未明的代表作之一。小川未明作为处于儿

5、童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过渡期的作家,深受民间传统文学的浸润,作品中饱含着民间文学的养分。红蜡烛与美人鱼就是其在故乡流传的人鱼塚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但却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绽放出另一种神采。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和小川未明自身经历,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作家思想及其童话观。关键词:小川未明;红蜡烛与美人鱼;童心主义;童话观作者简介:孔闪闪(1995),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65文学探析1937 年 5 月,小川未明发表了一篇“宣言”,表明了自己的儿童文学主张,他认为童话“较之娱乐更应注重教化”,这种“教化”和“娱乐”是统一的,只有作为艺术的童话作品,才能把儿童的心灵吸引到

6、真善美的事物上来,只有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作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化”作用。此外,小川未明在其青少年时期喜读汉诗,学习儒家思想,也曾大量地阅览俄罗斯作家的著作,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使他在文学素养上有所提高,其中的正义与人道主义精神也强烈感染着他,“正义”、同情弱者,主张自由平等,一直是小川未明童话创作的基本主题,这在其童话蓝色的纽扣野蔷薇哥哥的声音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小川未明认为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们的,同时也是写给大人们看的。他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对儿童真正的爱,有对儿童正确的引导,是清新高尚的诗。在小川未明眼中,不仅是童话作品,就整个文学创作而言,其创作动机都应该是为了“整个下一个时代

7、”,而儿童文学作家,更应该认识到“下一个时代的建设者就是今天的儿童”,否则“就不能对儿童寄以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由此来看,小川未明把对儿童的爱、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紧密联接在一起。他指出“如果你不知道明天的社会,就请你看一看今天的儿童吧!”童话作家是为今天的儿童,未来的社会而创作的,因此,小川未明把“不单纯以让孩子们感觉有趣为满足,也不是仅仅一篇寓言故事就足够了,而是要把更广阔世界里的美都挖掘出来”作为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小川未明在理想的世界里,进一步阐释了美与童话的关系:“假如美与正义的世界存在于现实里,那只能是纯粹的童话的世界。这个世界绝不容许一切的暴虐,而且,任何权力、强制都不能征服

8、这个世界。”小川未明也是本着这一信念从事童话创作的,也可以说,这种理想主义贯穿在他的全部童话创作中。战后,小川未明反对用过去的眼光,静止地看待今天的儿童,对儿童的需求漠不关心,他指出:“今天的儿童不同于过去的儿童,稍微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儿童的思想与认识,是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虽然我们摆脱了劝善惩恶的古老的故事体裁,但还缺少代替它们的多姿多彩的梦。”小川未明极力反对战后出版商为了获利或迎合少年儿童的人性弱点,把文笔拙劣、内容极不健康的作品硬塞给儿童的丑恶行径,认为这样的行为“为良心所不容,是对向真理迈进的文化的冒渎”,他呼吁作家们“对于培养儿童情操、智慧的读物,要抱着严肃的态度”。在这方面,

9、他不但是积极的倡导者,而且是身体力行者。此外,1926 年小川未明发表声明决心放弃小说创作,专心于创作童话后,被指责为有意逃避现实,躲进童话的“艺术之宫”里去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从小川未明后来的创作来看,他并不是艺术至上主义者,更不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者,他的理想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相反,童话里的“理想世界”正是基于今天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梦幻般的境界,用在广阔世界发掘出来的美,来缔造“多姿多彩”的梦。因此,纵观小川未明的所有创作活动,可以说他之所以做出专门从事童话创作的决定,是基于他对儿童真挚的爱和对现实的凝视。二、童心主义与小川未明小川未明的红蜡烛与美人鱼发表于大正时期,在日

10、本的儿童文学界,曾长期把贯穿于大正时期童谣、童话的一个主旋律称作“童心主义”。而大正时期的“赤鸟运动”为童心主义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发起人是夏目漱石的得意门生铃木三重吉。大正七年,在泉镜花、森鸥外、岛崎藤村等文豪的大力支持下,铃木三重吉创办了赤鸟(1918 年)杂志,而创刊的主旨为排除当今所广泛出版营利的低俗的儿童文学作品,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天真与纯粹性,为世上的儿童创作真正有价值的童话,而大正时期童心主义的基点便是对“儿童纯真性”的发现。赤鸟的创办,极大地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吸引了一批主张“童心主义”的作家,例如,北原白秋认为“我经常说:回归童心。但是,其意思并非是将儿童的无知当作

11、优点,更非是模仿儿戏,讨好儿童。我所指的是凭借童心彻底达到真正的思无邪的境界,在恍惚忘我的一瞬,与真正的自然浑然融合。”在这个意义上,北原白秋提出了“童谣是童心童语的歌谣”的观点,同时,他在童谣创作领域对童心的重视和强调,对童谣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开发儿童心性起了积极作用;坪田让治、岛崎藤村认为“童心是人生的动力、能量”;也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主张“童心的芯是诗”。此外,掀起童心主义艺术思潮的“赤鸟运动”并不局限于童话,还扩展到儿童文学领域的其他方面,比如,儿童画、自由诗等,形成了一场全面性、综合性的儿童文化运动。因此,日本将参与“红鸟运动”66文学探析的作家们主张的童心主义、艺术至上主义

12、作为这一文艺思潮的总特征。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评论家山本和夫认为“大正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犹如决堤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童心”。进入大正时期后,瑞典教育家埃勒恩根大声疾呼的“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才历尽艰辛在日本回荡。而最早将童心主义作为文艺理念进行创作实践的是被誉为“日本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小川未明认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像儿时的心灵那样伸展开自由的双翼,能像儿时的心灵那样不被污染。没有什么时代能像少年时期那样,面对美丽的东西就直率地认为美丽,遇到悲伤的事情便感到悲伤,对正义的事情便感到感慨。”由此可见,小川未明认为儿童的心是纯净、纯洁的,指出儿童的心灵世界所具有的美好

13、价值,是“童心”的讴歌者。此外,小川未明在童话中追求大人与儿童共通的童心世界,并指出:“我的童话并不是只让儿童感到有趣,另外也不满足于仅是一篇有寓意的故事,我追求的是更广阔的世界和从所有的事物中发现美丽心灵以及如何把它们置于最正确的调和的状态,我希望把这些变成诗,在这个意义上,我所写的童话可以说处于与以前的童话和世俗所说的童话不同的立场。不如说,给大人阅读反而是我的意愿所在。”由此可见,小川未明所创作的童话,不单单是面向儿童的文学,而是面向拥有童心的大人们的文学。他以童心为镜,来认识人类世界,进而批评和改造成人世界和成人社会,提示出改善现实社会的方法,这也是大正时期小川未明“童心主义”的内涵之

14、一。小川未明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作家,其创作思想和方法长期被儿童文学者当作日本儿童文学的理想模式,然而,二战后,日本的儿童文学处于停滞和低谷的状态,在寻求发展出路的一代年轻的儿童文学者面前,小川未明成了必须超越的最大存在,这也证明了新的文学总是以对传统文学的激烈排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一规律。因此,战后,小川未明的童话不断受到日本儿童文学理论界的批判,并且这种反思和批判几乎贯穿于战后日本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始终。他们批判的重点大都指向于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消极”色彩以及“童心主义”作品不能启发儿童,改变儿童的本质。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古田足日在再见吧,未明一文中,批判小

15、川未明的童话为祷念咒术的“原始心性的持有者”,岛越信在其著作新选日本儿童文学大正篇中,对红蜡烛与美人鱼进行了全盘否定,其理由为“童话世界格调暗淡,主题消极”。“小川未明论”的执笔者乾富子批评未明的童话为“缺乏故事情节和趣味”“充满着感伤的诗的语言”。笔者认为这些反思与批判并不能抹杀小川未明的童心主义思想与理论贡献,小川未明自称为“我自己独特的诗的形式”的童话,其消极的主题,情绪性,象征性以及对儿童的观念性把握,具有脱离儿童读者的倾向,但小川未明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童心”这个基点,后人以此为依托来进行反思与批判,进而将“童心”不断推入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中心区域。可以说,小川未明对“童心”文学的

16、贡献已经沉淀为日本儿童文学的根部,他可以被超越,但难以被跨越,以至于日本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与田准一(1905-1997)发出“未明即等于日本的儿童文学史”的感叹。三、红蜡烛与美人鱼与未明的儿童观 小川未明在自己的感想随笔集艺术的暗示与恐怖中写道“艺术是基于现实的东西,童话是艺术中的艺术”,并指出“艺术源于对现实的凝视。忘记现实,就不存在有价值的艺术”,基于这一观点,他以童话为媒介,通过想象的童话世界来反映真实的人类社会,红蜡烛与美人鱼也因此蕴含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正九年十二月,小川未明与日本思想家、作家大杉荣等人一起参与创办了日本社会主义同盟,次年 10 月与秋田雨雀等人参加了无产阶级文学杂志

17、播种人(1921 年)的创刊,之后与秋天雨雀一起被称为进步作家、大正时期社会主义运动的践行者,并逐渐成为大正后期文坛与社会主义运动之间的桥梁,因此,可以说,与无产阶级运动家、劳苦的底层民众的接触和深入交流,使小川未明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红蜡烛与美人鱼就是其在对社会现实凝视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统文学,通过独特的、神秘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全文始终,表达出对弱者的同情,并强烈希望弱者幸福。如前所述,以“童心主义”为中心展开的大正时期的儿童文学,为日本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童心,表面上指的是儿童纯洁的心灵,但日本大正时期的“童心主义”不仅仅强调儿童心

18、灵的纯粹性,也与作家思想立场和文学主张联系在一起,“童心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它认为儿童的心灵与成人不同,没有受到现实社会污浊的侵染,儿童像天使67文学探析一样,有着纯洁无瑕的灵魂。也就是说,这里的童心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的心灵,而是指作为一种纯洁理想的观念上的儿童。小川未明作为“童心主义”的实践者与倡导者,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探索出自己的“童心主义”童话观,即“通过创作诉诸这种纯真感情的闪光和自然良心的裁断,并表现少年时代的特有的梦幻世界的故事,使读者沉醉于美与忧愁的氛围之中,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童话。依据纯情的儿童的良心来裁判什么是美、什么是恶,这即是这一艺术所具有的伦理观”,并认为进行儿童文

19、学创作时,要摆脱传统儿童文学的束缚,作者要舍弃观察者的视角,避免同故事中登场人物的对立,从儿童的角度去刻画和描写,当儿童读者在阅读以自身视角出发创作的童话作品的时候,会产生没有隔阂的代入感,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容;当大人们在阅读童话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成人后久未体会到的童年的美好与纯净的心境,进而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并以童心为镜,来认识和反思自己。在红蜡烛与美人鱼这篇童话中,生活在凄冷北海的母人鱼为了让即将出生的女儿在充满人情的人类世界中生活与成长,将其生在神社山下的石阶上,后被蜡烛店的老夫妇当作神明赐给自己的孩子,精心抚养,长大后的人鱼姑娘为了报答老夫妇的恩情,在蜡烛上作画,神奇的

20、是人鱼少女画出的红蜡烛在神社供奉后,可以保佑渔民平安,蜡烛店的生意也变得繁盛起来,为老夫妇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由此可见,善良、纯真、知恩图报的人鱼姑娘,蕴含着小川未明对儿童真善美、天真纯粹的想象,小川未明一直认为“儿童具有纯真的情感”“儿童充满正义和良心”“儿童是天真烂漫的”,这也是其童心主义儿童观的内涵,而在红蜡烛与美人鱼中恰好通过人鱼少女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此外,对于当时主要从民间故事中汲取精神食粮的儿童来说,人鱼从丑陋的妖怪变身为美丽纯真的少女,无疑是充满新奇与震撼的,而且红蜡烛与美人鱼虽然没有幸福美满的结局。具体来说,随着财富的积累,老夫妇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无视女孩的辛苦,甚至不顾人鱼

21、少女的哀求,将她卖给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南方商人,红蜡烛转化为招致海难的不祥之物,不久老夫妇就关闭了蜡烛店,离开了村庄,小镇也最终走向了荒芜、消失不见了,但这一系列现象恰恰象征着社会之恶终将消除,充满了正义感,这样的故事结局也符合儿童心中的善恶与正义的观念,同时也能给世人以警醒。结语大正时期,以小川未明、浜田广介、秋田雨雀为代表的“童心主义”童话,长期在日本儿童文学史研究中占据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同时如古田足日等人指出的那样,早期的日本童话作家都曾从民间故事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小川未明也不例外。在红蜡烛与美人鱼这篇作品中,小川未明有意识地将个人体验与传统民间文学融为一体,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从而使

22、故事结构和文本内涵更加丰富与深邃。只要把这篇童话置于日本大正时期的历史语境下,就可以窥探出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与主张,同时,在未明的“童心主义”童话观下,红蜡烛与美人鱼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充满了浪漫和神秘的氛围,蕴含着平静深沉的反思和朴素的生命感,交织着清冷凄美的忧伤。参考文献:1朱自强.日本儿童文学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2王敏.儿童文学中的童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6(03):102-104.3刘晓东.日本大正时代童心主义史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90-101.4小川未明.艺术的暗示与恐怖M.东京:春秋社,19245小川未明.小川未明童话集M.东京:新潮社,19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