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夯实乡村振兴基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389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夯实乡村振兴基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夯实乡村振兴基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夯实乡村振兴基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位于首位,是最为基础、重要的任务。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是因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为农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壮大农村总体经济实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蓄势发力。牛庄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北方,是鄂西独具特色的高山乡镇,拥有生态资源、特色产业、体育旅游、能源开发等多种发展优势,因高寒边远、山大人稀而有“宜昌西藏”之称。一、牛庄乡产业发展背景分析牛庄乡地处两市(宜昌、恩施)交界、四县(五峰、长阳、巴东、鹤峰)接壤和八乡(傅家堰乡、采花

2、乡、湾潭镇、巴东水布垭镇、巴东金果坪镇、长阳渔峡口镇、鹤峰燕子镇、鹤峰邬阳乡)环抱之地。全乡最高海拔 2260 米,平均海拔 1540 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730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 9.3。区域内有长滩河、太平坝高山湿地、晒坪高原草场等原生态景观。夏天气候凉爽,是华中地区不可多得的避暑旅游胜地。拥有宜昌市面积最大的大花坪林场 12.2 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3.3%。牛庄乡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底蕴浓厚,主要产业以高山蔬菜、中药材、烟叶等农林产业为主。在近几年的产业发展中,干部群众在农业种植中逐渐发现,单一蔬菜长期连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科学的种植方式加剧了耕地地力严重退化

3、,导致产业发展受限。(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核心竞争力较弱,无力发展新产业。农产品品质虽高,但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市场,交通不便,牛庄乡距离新县城 140 公里,距离宜昌市区 230 公里,运输、保鲜等附加成本高昂,农户不得已只能自产自销,或者以较低价格等着邻近合作社等机构收购,因而疲于发展新产业。二是缺乏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牛庄乡常住人口仅 2676 户、7579 人,老人和儿童约占总人数的 30%,留在本地的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专家、技术人才缺乏,限制了产业多元化发展。三是农民投资能力及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农民思想较为保守,村民们缺乏投资勇气,动力不足,难以协调眼前利益和长

4、远利益的关系。(二)产业缺乏“龙头引领”一是当地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引领”。主导产业中药材、蔬菜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除了五峰牛庄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五峰盛荣蔬菜专业合作社、五峰天翊中药材合作社以外,其他新型市场主体合作社发挥作用不明显,带动效应不高,中药材合作社龙头效应和带动能力更差,未发挥引领作用。二是经济发展较落后,企业进驻投资环境不佳。由于牛庄乡本身土地资源较少,连片开发的可能性小,企业在当地发展资金、土地资源等流转不畅,发展水平受限。三是原生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当地信息资源获取滞后,市场供求信息不明,缺少完备、科学的产业运作模式,特别是蔬菜、中药材产业,主要以商贩收促进产业

5、发展升级,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伍佳梦摘要:笔者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升级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牛庄乡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元化发展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田间管理等发展建议,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进一步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牛庄乡702023.7 乡村振兴购为主,少部分出售,大部分销路不畅。(三)产业规模效益低一是粗放式发展模式,规范化程度不高。蔬菜、中药材等产业都需要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资源消耗量大,创新水平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产品融合程度

6、低。产业间分割明显,产业生产链较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有货没市场”和“有市场没货”成为困扰,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低,利润率不高。三是技术认识有偏差,后期发展成问题。农民们常常以“土办法”为信条,靠传统经验从事农业活动,不愿了解新思想、新知识,没有规模化经营的理念,缺少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等省力高效的栽培模式,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费工费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对于水、电、路、渠、防风林、看护房、堆肥场、分级包装场地等基础设施设计不合理或缺失,造成管理不便。(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一是现有资源挖掘有限,发展思路模糊。目前除了蔬菜和中药材以外,对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无法发挥

7、资源优势。二是缺乏特色资源,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地生产要素单一,受资源条件限制,发展优势不突出,缺乏特色。地理位置相近地区,特色资源相近,导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单调雷同、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缺乏特色。三是发展规划缺位,难以发挥资源优势。相当数量的专业合作社没有制定发展规划,或者规划模糊,难以让外界看到当地产业发展的前景,更难推动大企业进驻和大项目的实施。二、牛庄乡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围绕县级“一茶两中四园”特色产业布局,牛庄乡结合本地气候优势和长期发展形成的产业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五四三二一”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五大产业(林药业、旅游业、烟业、茶业、菜业),实施四乡战略(生态立乡、产业富乡、人才兴乡、

8、开放活乡),创建三地(优质种源基地、避暑康养胜地、高原训练基地),打造两条示范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特色产业示范带),实现一个目标(农民增收),打造道地药材小镇、清洁能源小镇、高山体育小镇、“深度呼吸”小镇、文明典范小镇的“幸福五小镇”品牌。(一)切实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一是加强农村公路、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发展环境,为群众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引进大学生村官,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为产业发展注入新血液。三是加大培育新时代农民,大力开展乡、村两级农业种植、生产等专业知识的宣讲及培训工作,搭建相关交流平台,鼓励农户外出参与学习培

9、训,培育具有先进思想理念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实当地人才库。(二)切实扶强扶活扶壮龙头企业一是将“外引”与“内培”相结合。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的进驻开设绿色通道,如与国药集团湖北中联药业有限公司密切协作,在牛庄建立标准示范种植基地,开展种植户专业培训及中药材粗加工。积极培育、扶持本地企业,如牛庄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五峰盛荣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以专业合作社切实带动产业发展,带动个体户发展。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等紧密合作,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牵头,加大与农户的交流协作,统一规范管理,制定收购标

10、准,保证兜底收购。三是结合“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工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一村一品牌”,以产品品质为硬实力,以品牌价值为软实力,让农产品走向市场,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三)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田间管理一是乡镇农安站同各村网格员一道,进村入户“传经送宝”,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农机具使用等技术服务,并帮助老弱病残户义务喷洒农药、除草施肥。二是由企业、合作社牵头,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系统讲解科学种养殖知识,实时解决技术难题,指导农户安全用药、科学施肥,确保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作物,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三是通过印发“明白纸”、微信

11、公众号、“屋场会”等形式,高频次、大范围宣传农村农业环保知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农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四)充分挖掘整合地方特色资源一是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重围绕“特”字做文章,强化创新引领,推进71 2023.7 乡村振兴特色品牌建设,将牛庄特色农产品独活、天麻、马尔科洋芋及生漆打造成“牛庄独活国家地理性标志”,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企业一基地”的产业模式,牛庄村打造避暑养老福地,九里坪村、沙河村发展中药材,凌云村、池南村发展高山蔬菜,金山发展茶叶,集镇社区发展体育训练。二是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把握市场主旋律,将各类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互补。如

12、深入挖掘中医药特色文化潜力,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加强资源整合,采取灵活的投资模式,多位一体进行资源整合。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利用计划,制定农村地方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三、对牛庄乡产业布局的建议与思考(一)坚定不移全面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思想破冰、破解发展难题。根据“全面打造、突出品牌”的规划理念,坚持遵照域内实际情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发展特色,因地制宜编制建设规划,实现规划先行、连片打造、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走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每一步。加大外出交流考察力度,明确发展理念、拓宽发展

13、思路,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积极探索适合牛庄有效发展的道路。(二)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花坪国有林场的资源特色和海拔优势,深化与武汉体育学院合作,打造高山体育训练基地,创建国家级体育特色小镇。发挥气候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与研学旅行有机结合,推动研学产业和避暑康养产业发展。紧盯政策落实,主动对接国家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战略规划,全面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联合恩施、神农架等地,打造冰雪产业集群和中国冰雪运动南展基地,弥补冬季旅游短板,把“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变

14、成“金山银山”。(三)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分类帮扶,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做到“户户有亲戚,户户有着落”。强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三农补短板”项目申报和建设。坚持月研判、月调度,通过建立“新型主体+农户”的经营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按照专业化合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的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坚决防止返贫。(四)坚定不移发展特色产业保持产业发展定力,持续推进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做到“四个转变”:从

15、以发展高山蔬菜为主,向以发展多年生中药材为主,烟叶、茶叶、蔬菜为辅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山上种树、田里种菜的传统发展模式,向“林、药、蜂”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天麻产业从发展成品麻为主,向发展优质天麻种转变,集约利用资源,打造“全国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从以农户个体发展、“单打独斗”,向引进龙头企业、壮大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转变,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以现有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深化与国药中联、湖北恒安芙林药业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持续推进天麻、独活、牛膝等道地中药材核心基地建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打造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引导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强化中药材质量控制。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从初级农产品向提纯萃取、精深加工发展,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大力探索天麻代料种植,打造“中国乌天麻之乡”,实现“绿色”转型。(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 虞佳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