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pdf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126133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7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25卷 第 2 期2006 年 5月人 类 学 学 报AC TAANTHROPOLOGICASINICAVol125,No12May,2006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张晓凌1,2,于汇历3,高星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尔滨 150008)摘要: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 38 件,地表采集 20 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几个遗址中有相似标本发现。采用光释光的方法对遗址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定,结果为距今 2 15)1万年。关键词:十八站;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光释光测年中图法分类号:K87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3193(2006)0220115 214收稿日期:2006 201 213;定稿日期:2006 2022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472016);国家基础科学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作者简介:张晓凌(1981-),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通讯作者:高星 1 引 言十八站旧石器遗址是 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在黑龙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的1。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附近沿呼玛河左岸东西相距大约 14km的范围内分布有 4 个石器地点,依发现的先后顺序,其野外地点编号分别为75074地点、75075 地点、75076 地点、75077 地点。经过 1975、1976两年工作,研究人员从地表采集、地层中发掘出许多带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石核和个别有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约1000 多件,此外还有大量断块和碎屑。由于各种原因,这批材料一直未能系统报道,仅在多篇综合性研究论文及专著中有所涉及。1979 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再次在遗址中找到一批石器,选择其中几件带回哈尔滨,并进行过报道2。2005 年5 月至 6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在这里进行发掘和调查3。此次工作主要针对该遗址的地层、年代和出土遗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展开。经过对原有四个地点的复查和区域内调查,发掘队在当年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75075 地点的西侧布下一个 4m4m 的探方,编为 SBZ05T1。探方位于 75075 地点界碑西0114km、295 b处,其西南角座标为 N52 b25c0616d,E125b24c1517 d。发掘出土石制品 38 件,在探方附近调查采集到石制品 20 件。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十八站原属呼玛县,呼玛十八站由此得名。1981 年塔河县政府成立,十八站划归其辖区内,有些文章中出现塔河十八站的提法。二者指代均为同一遗址,简洁起见,本文称之为十八站遗址。2 地理位置、地貌与地层十八站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坡、黑龙江支流呼玛河河畔,是我国境内最北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其地理座标为北纬 52b23c4118d 52 b25c1215d,东经 125 b19c5319d 125 b29 c2518 d(图 1)。图 1 十八站遗址地理位置图 Location of the site 呼玛河发源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东麓,向东然后向北流,有很多支流,最后在呼玛注入中俄界河黑龙江。对这一小区域内的地貌情况,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北队的学者 70 年代进行过扎实的工作。根据其 1975 年野外调查初步资料整理4,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附近呼玛河左岸明显发育有三级阶地和两级河漫滩。十八站的 4 个石器地点就位于第 II 级阶地上(图 2)。图 2 十八站附近呼玛河左岸地貌综合剖面图(依文献 4)General strata section of the left bank of Huma River#116#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低河漫滩,由砂土组成,高出河床最深处约 5m,地面平坦,杂草丛生。高河漫滩,由砂土组成,高出河床最深处 10m 左右,十八站鄂伦春族民族乡就建在它的上面,1958 年曾被洪水淹没。第I 级阶地,高出呼玛河一般水位 8)10m。从当地居民打井情况得知,该阶地上部是土状堆积,下部由砂砾组成。据了解,这级阶地没有被水淹过。第II 级阶地,高出呼玛河一般水位 15)20m。属于基座阶地,基座由花岗片麻岩组成,阶地堆积物可分上下两部分,具体构成如下:上部粉砂土,黄褐色,其顶部有 011)012m的土层被腐殖质化成黑色,粘土质,含砂砾。该层堆积厚度多在 013)015m 之间,最厚处近 1m。从 75075 地点的早期野外记录得知,该层出土陶片、石叶、石片、石锛等文化遗物,属扰乱层。下部砂砾层,由石英岩、火山岩、花岗岩、燧石等成份的砂砾组成,砾石的磨圆度良好,但分选性较差,砾径一般在 10cm以下,大者可达 20)30cm,甚至 50cm。各地点该层厚度不等,通常在1m左右。大量石片和石器均发现于此层当中。第 III 级阶地,高出呼玛河一般水位约 30)40m。该阶地在十八站以北的呼玛河和依沙溪河之间最为发育,面积达 30km2以上,上部是由砾石层组成,下部有花岗片麻岩出露4。在2005 年的调查过程中,在十八站北部的青松砂场观察到厚达30m的 III 级阶地剖面,砾石层厚,有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本次发掘的 SBZ05T1 开在 II 级阶地前缘。75075地点界碑以东,地势变低,属于 II 级阶地的边缘。遗址区的东部进入 I 级阶地,三塔公路以北为 I 级阶地,路南为河漫滩(据当地居民说,现在发大水仍然会淹没路南区域)。而在遗址区则未见 I 级阶地,南部一个陡坎下就是河漫滩(图 3)。图 3 SBZ05T1附近地貌图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SBZ05T1 探方发掘直至基岩的风化壳,发掘厚度约为 017m。描述如下:A、黑土层(腐殖质层):灰黑色,湿润时以黑为主,砂质粉砂。结构松散,间杂少量小砾石,含大量树、草等植物根系,未见文化遗物。厚 0106)0118m。B、砂土层:赭黄色,地层向下颜色加深,与上面黑土层和下伏地层逐渐过渡。砂质粉砂,带粘性,结构松散,干块坚硬,含植物根系和少量砾石,砾径在 5cm 以下。从顶部到底部#117#2 期张晓凌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均有文化遗物出土。厚 0108)0142m。C、砂砾层:黄褐色,颜色较上层深,并呈逐渐过渡状态。砂质粉砂,结构松散,含大量砾石,直径 10cm 以下,磨圆好,分选差,无层理,含文化遗物。厚 0108)0134m。D、砂砾层:土黄色,结构松散,含大量砾石,最大砾径 38cm,为花岗岩基岩风化所成。无文化遗物。厚 0106)0134m。E、花岗岩风化壳。此外,C层在剖面上看有波浪状起伏,推测曾经发生过冻融作用。在 75074 和 75075 之间的一个砂场中观察到 II 级阶地剖面,其地层情况与 SBZ05T1 一致,有两处砾石下延至很深,推测为冰楔所成。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气候十分寒冷。3 石制品此次野外发掘调查工作,共收获石制品 58 件(表 1)。其中 SBZ05T1 中出土石制品 38件,其余为调查采集品。无动物化石,发掘探方中未见其它文化遗物。绝大多数石制品表面棱脊清晰,冲磨痕迹轻微,风化不明显。表 1 石制品分类测量与统计Classification,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s of stone artifacts 分类项目 石核石 片完整石片普通石片石叶断 片近端中间远端普通断片石叶断片普通断片石叶断片裂片断块片屑石 器刮削器砍砸器两面器统计层位C 层B 层采集原料火山岩碳酸盐岩沉积岩其它长度(mm)宽度(mm)厚度(mm)重量(g)石片角(b)刃角(b)分类小计百分比(%)1 5 4 113722412222514341424112015314611224211311518311211511511139548523946341747435114474944232241530202835384857131091117710181628156774215821153202910030334581091061061146475605114216252126115891964210394201022100 注:表格中的测量数据为均值。SBZ05T1 中发掘出的石制品出自 B、C 两个层位,稀疏、零散分布,其平剖面情况如图 4所示。311 C层出土的石制品该层共出土石制品 24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与片屑、石器。#118#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图 4 SBZ05T1石制品分布平面图(上)与剖面图(下)Distribution of stone artifacts from B and C layers in SBZ05T1 31111 石核1 件,SBZ0034,对向剥片(图 5,1)。原料为灰白色泥灰岩,质地细腻。表面 60%保留自然石皮,原型为一个扁平砾石。最大长 15112mm,最大宽 8112mm,最大厚 7314mm,重 1012g。主剥片面为一上宽下窄的梯形,宽分别为 7314mm 和 3619mm,长 150mm,从两端对向剥片。上下两个台面均为倾斜角度很大的斜面,既提供了理想的剥片角度,又可以增大台面面积,以此达到更多更好剥片的目的。上部台面为修理台面,从台面前缘向后打击修理而成,有多层片疤,台面角为 70b)85b。该剥片面上有三个比较完整的片疤,深远浅平,宽 20)25m m,长50)120mm。下部利用一个浅平的片疤作为台面进行剥片,台面角为 80b;两个片疤同样深远浅平,宽 20mm,长 40mm。主剥片面的左右两侧为两个自然面,其后缘是一个锤击剥片的片疤。该石核采用对向剥片,在剥片过程中,不断修理台面以形成适宜剥片的台面角。其所具备的台面修理、对向剥片等技术因素,是莫斯特工业中比较常见的长方形石核的特征5。从目前的台面角度和其已经显示的修理台面调整角度的技术看,应该仍然处于使用阶段。片疤深远浅平,应为剥制石叶的结果。#119#2 期张晓凌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图 5 石核(Cores)(1.SBZ0034;2.SBZ0041;3.SBZ0008)31112 石片14 件,完整石片 9 件,远端断片、中间断片各 1 件,远端断片 3 件。完整石片 9件。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普通石片,5 件,背面保留大部分石皮,形制不规整,大小差别大,原料粗糙;另一组石片为长石片(石叶),4 件,均为人工台面,打击泡不凸出,腹面比较平缓,两侧边缘相对平直,3 件背面保留 30%左右的自然面,另 1件背面全部为片疤,有片疤组成的棱脊。其中两件(SBZ0027、SBZ0033)背面有剥落石叶的痕迹。长石片长度40)60mm,宽30)40mm,厚9)15mm(图6,1、2、4、5)。SBZ0027,长 4718mm、宽 3414mm、厚11mm、重 18g,素台面,石片角 108b,打击泡大而散,有锥疤。台面角为 85b,石片台面后缘有向背面修理的痕迹。在石核剥片过程中,为了保证剥下石片的质量,常常会修理因打片所产生的曲折的台面缘,即削去台面上的尖突5,使力的传导不致受阻,以便剥落比较长直的石片。此件标本即体现这样的技术特点。该石片背面保留有四个同向片疤。SBZ0033,台面是一个倾斜的素台面,石片角 115b、台面角 65 b,打击泡大而凸,有一个比较大的锥疤,轻微的放射线。背面有三个同向的石叶疤。SBZ0036,台面呈线状,背面有明显的修理痕迹。近端断片 1件,SBZ0015,三角形(图 7,2)。长 2912mm、宽 30mm、厚 6mm,打击点位于台面正中的棱脊上,打击泡散平,台面和腹面相交处有一个凸出的小唇。背面一半为自然面一半为人工面,二者相交形成一条纵贯石片的背脊。中间断片 1件,SBZ0032,呈梯形。长 4516mm、宽 1512mm、厚 1016mm,背面主要为自然#120#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图 6 完整石片(Complete flakes)1.SBZ0033;2.SBZ0027;3.SBZ0013;4.SBZ0036;5.SBZ0031 面,有一个片疤。远端断片 3 件。SBZ0023 与 SBZ0035,侧边平直,有背脊。SBZ0018 背面可见石叶剥落的疤痕。从其形态分析应该为石叶的断片(图 7,3、4、6)31113 断块、片屑共7 件,其中断块 3 件,片屑 4 件。均为打制石器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和断块,大小不一。31114 石器2 件,均为刮削器(图 8,1、2)。SBZ0021,凹刃刮削器,风化严重,刃口仍然可以辨别,但磨圆强烈。原料为青灰色泥灰岩,质地细腻。毛坯为一扁平小砾石,长 54mm,宽 38mm,厚14mm,重 30g。刃口长 40mm,刃角 70 b,呈凹缺状,锤击法修理而成。破裂面上还有一个石片疤。其余部分均保留自然面。SBZ0019,刮削器,以厚石片为毛坯,长 59mm,宽 28mm,厚2618m m,重 40g。刃口长 2314mm,刃角 70b,在左侧边和远端从腹面向背面修理出一个刃口,刃口从顶端向左侧延伸。修疤深凹,刃缘不平齐。刃口的腹侧也有两个小疤,可能是使用过程中崩裂或者磕碰所致。312 B层出土的石制品该层共出土石制品 14件,包括石核 1 件,石片 8 件,断块与片屑 5 件。31211 石核#121#2 期张晓凌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图 7 不完整石片(Broken flakes)1.SBZ0010;2.SBZ0015;3.SBZ0023;4.SBZ0035;5.SBZ0051;6.SBZ0018;7.SBZ0005 1 件,SBZ0008,多台面石核,灰绿色含硅质很高的白云岩,质地细腻。长 3116mm、宽4212m m、厚 4018mm、重 58g(图 5,3)。原型为一短厚石片,其台面之上,有从后缘向前缘剥片的痕迹,应该是修理台面的结果。然后以石片腹面为台面,进行剥片,台面角 72b。剥片片疤浅平、规整。31212 石片8 件,其中完整石片、中间断片、远端断片、裂片各 2 件。完整石片 2件。锤击法剥制,石片的长宽相若,较厚,为普通石片。(图 6,3)中间断片 2件。SBZ0001,灰黄色粉砂岩。长 2819mm、宽 2916mm、厚 615m m、重 6g,有一条背脊,横断面呈三角形。SBZ0010,灰白色粉砂岩,长 25m m、宽 2517mm、厚 317mm、重 2g,有#122#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图 8 石器(Artifacts)1.SBZ0021:凹刃刮削器(Concave scraper);2.SBZ0019:刮削器(Scraper);3.SBZ0054:直刃刮削器(Straightscraper);4.SBZ0056端刃刮削器(End scraper);5.SBZ0058:两面器(Biface)两条平行的背脊(图 7,1)。这两件标本因为不完整,难以从长宽比定义其为石叶,但是从他们的平薄程度和背脊特征推断,应属石叶断片。远端断片 2件,灰色,一件粉砂岩,一件凝灰岩。1件尾端外翻,1件尾端内卷。裂片 2件。SBZ0005 为右裂片(图 7,7)。SBZ0003 保留石片的右半部分,左侧有两个大的石片疤。#123#2 期张晓凌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31213 断块、片屑共5 件,其中断块 4 件,片屑 1 件。313 采集的石制品根据以往和此次的调查发掘情况看,在十八站石器地点坐落的二级阶地前缘,地层中普遍有石制品分布,只是稀疏密集程度不同。当地居民为获取地下的风化砂,挖掘了很多砂坑,一些石制品暴露出来。考古队员在此次野外工作中采集到标本 20 件,石制品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现简单介绍如下。31311 石核共3 件,均为简单石核,包括单台面石核1 件和双台面石核2 件。3件均为锤击石核,以劈裂面或节理面为台面,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剥片,台面角为 73b)88b。单台面石核SBZ0040,灰色泥灰岩,仅保留一个完整片疤,打击泡阴痕和打击点明显,为一方形石片,属于典型的硬锤剥片。SBZ0039 为双素台面石核,原料为灰色玄武岩,以一个相对较宽的面为主工作面,上下两端对向剥片,片疤浅平且长,平均长宽比为 2 P1。在主剥片面相对应的石核后端,一个面上有 3 以破裂面为台面的浅平片疤,另一个面上有 1 个以自然面为台面的片疤,特征似硬锤剥制。SBZ0041,为一长条形砾石,灰色泥灰岩(图 5,2)。在一端剥掉第一片后,以其劈裂面为台面,向下剥片,片疤长直,又以其中最右侧的片疤为台面,在石核的背面向垂直方向剥片。石核另一端也有对向的片疤。3 件石核通体均有自然石皮保留,存留量20%)50%不等,从利用程度看,应处在最初的剥片阶段。石核采用转向打法,多次变换台面以获取合适的剥片角度,没有修理台面技术。31312 石片完整石片 4 件。均为素台面,背面部分保留自然石皮,形制不够规整,为普通锤击石片。断片 包括近端 1 件,远端2 件,中间断片 4件。这些标本背部多有1)2条纵脊,横断面为三角形或梯形。其中两件在背面有以断面为台面剥片或者修理的迹象(图 7,5)。31313 石器共6 件石器,包括刮削器 4件,砍砸器 1 件,两面器 1 件。刮削器 4 件。毛坯为石片或断片。边刃刮削器 3 件,在一侧边上向背面修理出一条平直的刃,修疤小而细碎,刃长 30)40mm,刃角 65 b左右。其中 SBZ0054 修疤较大,疤痕较浅,形成一个长直的刃口(图 8,3)。端刃刮削器 1 件,即 SBZ0056,加工细致。以石叶远端为毛坯,利用其内卷的尾端,修理出一个圆头刃口,修疤浅平规整,可能为压制修理而成(图 8,4)。砍砸器1 件。SBZ0057,毛坯为扁平砾石,长 14318mm、宽 8217mm、厚2814mm、重334g、刃角75b左右。主要是从较平的一面向另外一面修理,疤痕连续、疤形较大,应为硬锤修理。在另一面刃口位置也有疤痕分布。两面器 1 件,SBZ0058(图 8,5)。加工精美,双面修理,器体略呈心形,长 7114mm、宽4812m m、厚 1416mm、重 58g。毛坯应为大石片。在两面由周边向中心打击修理,通体布有层叠浅平但不十分规整的疤痕。最后的加工程序在是周边交互打击的方法,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形状。器身薄锐、刃口锋利。这些采集的石制品均已脱层,对其出土层位难以做出确切的判断,但是根据器物本身的形态和技术特征,石核、石片和大多数石器都可以归入 C层。SBZ0056和 SBZ0058 这两件标#124#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本加工十分细致,难以确定其年代归属。在十八站遗址 70 年代发掘出土的标本中,存在两面器、圆头刮削器和细石器组合6,而本次发掘面积有限,没有发现类似器型,采集获得的标本对此作出了重要补充。314 石制品的原料情况2005 年获取的 58件标本中,中基性的火山岩类 23 件,占 38%,其中凝灰岩 10 件、安山岩9 件、辉绿岩 2件、玄武岩1 件、英安岩1 件;碳酸盐岩类 18 件,占31%,其中泥灰岩13 件、灰岩 3 件、白云岩 2 件;沉积岩 14 件,占 26%,其中粉砂岩 12件、泥岩 2件;此外还有花岗岩1 件、脉石英 1件、玛瑙1 件,占 5%。从地质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N51=1963 年)判读,呼玛河流域主要是全新统,近代松散沉积:砂、砾石、淤泥。河流两岸是华力西中期花岗岩类。距其 10)20km南有上兴安岭火山岩组,含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及其凝灰岩。距其 10)20km 北为呼玛玄武岩组,有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玄武岩及其凝灰岩。十八站遗址石制品原料主要为中基性的火山岩类、碳酸盐岩类和沉积岩。凝灰岩、安山岩等岩石原产出带距石器分布地点有 10)20km的距离,比较远。根据现在的情况看,这一地区为茂密的植被所覆盖,在岩石原产出带寻找合适的石料并进行开采有相当的难度。此外,78%的石制品表面都有自然石皮保留,原料的总体利用率不高,应该不是远距离搬运而来。因此,笔者认为,远古居民的石材还是主要取自当时河滩上的砾石。本次野外工作期间,在呼玛河附近的山体和河滩上做过石料资源调查,发现河滩上合适的石材虽然不富集但仍然可以找到,比从遥远的地方选运到遗址更加经济实惠。4 年 代十八站遗址的年代一直是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70 年代的工作中,发现者根据地貌和出土物情况将第 II 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初步定在更新世晚期4。这样就大致确定了遗址年代的下限。根据出土器物的面貌,很多学者推定其为距今万年左右728。解决十八站遗址的绝对年代问题是本次工作的重点之一。遗址中没有发现动物化石。揭掉黑土层后,在 B层之上出现一块红色烧土,旁边有黑色木炭,烧土层薄,尚未形成固结的面,厚约 3)5cm,属于用火的痕迹,但是距地面比较近,很可能是现代人所为,故未采作测年样品。在 SBZ05T1 的东壁上,于 A、B、C、D四层的底部分别采集了 4 个光释光测年样品,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光释光年代学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结果如下(表 2)。表 2 十八站遗址光释光测年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inescene dates for Shibazhan site实验室号野外号深度(m)剂量率(G yPka)等效剂量(Gy)年龄(Ka)IEE633SBZ 2010 113199?0 12220105?0 15510?0 13IEE634SBZ020 1283199?0 12240199?0 191013?0 16IEE635SBZ 2030 1484169?0 125115174?4 162417?1 17IEE636SBZ 2040 175168?0 135294188?7 145119?3 15#125#2 期张晓凌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5 讨论与结语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最早的文化层(C层)所对应的年代为距今 215ka 左右,从出土的 24件石制品情况看,这一时期已经出现石叶剥制的技术,同时并存普通的剥片技法。石片分两种。第一种是简单的硬锤剥片,长宽相近,形制不规整;第二种,长石片,两侧边比较并行,长大于宽,背面多有背脊沿长轴方向延伸,台面大多比较小,石片薄且平,应该说该组石片已经具备了石叶特征。石片以素台面为主,少数自然台面,2 件具棱脊台面,1 件具线状台面。石片背面的片疤,以同向为主,对向较少。有两件标本的背面出现台面背缘修整的痕迹。从石核SBZ0034 的片疤看,长直的片疤也表明曾经剥落过石叶。两件工具均为轻型刮削器。第二个文化层(B层)形成于距今 10ka 左右,出土石制品 14 件。石片以普通石片为主,仅有两件断片侧边平行、平直薄锐、具备石叶特征。从石核看,两侧平行的浅平片疤应为剥落石叶形成。由于本层石制品发现较少,难以管窥全貌。在 70 年代的发掘中,该层有细石器出土。应该说即使在细石器工业出现后,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料单靠精致细小的细石器也是无法完全获取的,所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工业面貌并存。在最晚近的距今 5ka 的地层中,本次发掘中没有文化遗物出土,根据 70 年代的工作记录,此层包含陶片和细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采集所得的两面器和端刮器,在华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中,可以找到极为相似的标本。虎头梁遗址9和下川遗址10中出土同样的两面加工的尖状器、下川遗址和丁村 77:01地点11有同样的端刮器。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黑龙江沿岸地区的兀立玛遗址、库玛拉第三地点、格罗马图哈等遗址也存在这种双面加工的尖状器12。这种类型的标本在日本、朝鲜也有发现。至于在文化传承上谁先谁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从整体看,石制品保留自然面的特点比较明显,78%的石制品表面都有自然石皮保留,26%的石制品保留了一半以上的自然面,有些石核的台面角也还存在继续剥片的潜力,应该说当时人对石料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原料并非远距离搬运而来。从以往及现有的标本看,当时人对石核利用还是具有相当的控制能力。但是石核为什么在剥片的初级阶段就被废弃了呢?笔者推测,当时这里的居民是以一种游牧的状态出现,只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停留在这片河滩上,需要工具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就地取材,剥下几个石片,能够满足暂时的需要,就将石料丢弃,无意多做功夫。这种对石料的利用情况与其非定居的生活方式是存在一定关系的。综观本次工作获取的 50 多件标本,石制品基本为小型,锤击法剥片,单面加工为主。既有普通的石片打制技术,又有较为进步的石叶和剥制石叶的石核。这些特点在周边地区的文化中,与呼玛老卡遗址13、昂昂溪大兴屯遗址14 15、辽宁凌源西八间房遗址16等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石叶技术和普通石片技术并存。石叶技术是十八站石制品的一个主要特点,具有石叶技术特点的石制品所占比例接近 50%。在中国北方,水洞沟遗址中的石叶技术特点最为明显,这种两侧边平行或准平行、有一条或几条纵脊的石叶(长等于或大于宽的二倍的长石片)及与之相对的预先修理台面的长身石核是水洞沟文化石器工业最突出的特征或标志17 18。十八站和水洞沟遗址时代相近,地理位置同处东北亚心腹,该地区在更新世晚期,时代稍早的遗存明显可以见到莫斯特文化的因素,时代较晚者则是比较典型的石叶工#126#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业。因而有学者认为,本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应该是在当地较早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受到西方旧石器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形成19。十八站遗址石制品特点再次证明了这一结论。十八站遗址位于我国东北部,出土的文化遗物具有区域代表性,是一处比较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十八站遗址的测年结果,及其连续的地层关系、文化发展脉络,为探讨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地区文化传播方向、人群迁移趋势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致谢:本次发掘蒙卫奇先生亲自参加、指导并绘制图 3。参加发掘工作的还有周振宇。野外工作期间得到大兴安岭地区文管站、十八站林业局宣传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年代测定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光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完成,石料鉴定由裴树文完成,器物图由罗志刚绘制。卫奇、祁国琴、李超荣三位先生提供资料和指导。笔者在此并致谢忱。参考文献:1 黑龙江右岸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N.人民日报,1978-01-24(4).2 魏正一,干志耿.呼玛十八站新发现的旧石器J.求是学刊,1981(1):118)120.3 于汇历,张晓凌.黑龙江省十八站旧石器遗址发掘有新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5-11-18(1).4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北队一九七五年野外调查初步资料整理(内部资料)Z.1975.5 张森水.莫斯特工业在中国A.见:西安半坡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编.史前研究(2004)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纪念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62)76.6 陈恩志编著.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01)708.7 谭英杰.黑龙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1):5)10.8 干志耿,魏正一.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1989(1):3)14.9 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15(4):287)300.10 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J.考古学报,1978(3):259)288.11 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4,3:1)75.12 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13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呼玛老卡遗址调查简报J.北方文物,1996(2):19)22.14 黄慰文,张镇洪,等.黑龙江昂昂溪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4,3(3):234)242.15 高星.昂昂溪新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8(2):84)88.16 辽宁省博物馆.凌源西八间房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3,11(2):223)226.17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水洞沟)1980 年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 钟侃,王惠民.水洞沟文化中的欧洲旧石器传统A.见:张廷皓等编.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97)108.19 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86.#127#2 期张晓凌等: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New Findings and Dates of the Shibazhan Paleolithic Site,Heilongjian ProvinceZHANG Xiao2ling1,2,YU Hui2li3,GAO Xing1(1.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ChineseAcademy o f Sciences,Beijing 100044;2.Graduate School,ChineseAcadem y o f Sciences,Beijing 100039;3.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 rchaeology,Harbin 150000)Abstract:New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Shibazhan Paleolithic site in Tahe Country,Heilongjiang Province.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58 artifacts:38 pieces of stone wereunearthed from B and C layers,and 20 pieces of stone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round surface nearby.Blad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is assemblage,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huidonggou site located at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A bifacial specimen and a round2end scraper collected on the groundexhibit close resemblance to the stone tool types from some microlithic sit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far eastern region of Russia.The absolute date of the four layers of this site were dated by optically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and two cultural stages were established,namely 25 ka BP(Level C)and 10 ka BP(Level B),respectively.With its loc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on the ba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se stoneartifacts,the Shibazhan Paleolithic site provides important data for studying northeastern Asian humanmigr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ring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Key words:Shibazhan;Late Paleolithic;Blades;OSL dating#128#人 类 学 学 报25 卷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