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72006 年 8 月 华东森林经理 Aug.2006 第 21 卷 第 3 期 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Vo1.21 No.3 金华第一中学新校园园林景观设计 金华第一中学新校园园林景观设计 朱霞青1 丁熊秀1 汪 霞2(1.浙江省宁波市风景园林设计院;2.安徽省宁国县林业局)摘要:金华一中新校区环境景观规划以传承历史文脉、突出育人氛围、体现时代精神为主题,合理划分空间,营造出宜人的“一轴一带,一环四线”的校园景观框架。关键词:金华一中;环境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743(2006)03-0057-04
2、 1 1 项目背景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是历史悠久、具有极其深厚文化底蕴的名校,建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这一百年多来,金一中为国家培养了约33000 名人才,著名的有我国新闻创始人邵飘萍、语言学家陈望道、诗坛泰斗艾青、历史学家吴晗、经济学家千家驹、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画家黄宾虹、核物理学家李正武等。校友中有专家学者、教授 3000 多人,院士 17 人。新校园总用地面积 26.7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 12.56 万平方米(含水面),占总用地面积 47%。校区原为耕地,基本上无树木生长。这项工程竣工于 2003 年 6 月在浙江省内公开招投标,宁波市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为首选中标方案。绿化工程于
3、 2004 年 2 月开工,2004 年 12 月竣工并投入使用。2 2 设计理念 2.1 2.1 传承历史文脉 百年金中,百年树人,百年辉煌。金华一中名人辈出,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其历史文脉,情感文脉上应与老校区(如丽泽书院、蒋堂)互相衔接,体现金中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献身教育、毕业耕耘”的育人精神和“勤奋刻苦、勇争第一”的好学精神。2.22.2 突出育人氛围 校园环境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户外绿地应最大限度地为师生、访问者提供读书、小聚以及其
4、他各种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以其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校园的教育氛围。2.32.3 突出时代特色 深刻理解前期规划的创意与理念,结合总体布局和建筑形式,将生态理念引入校园环境设计中,力求将现代理念与江南地域文化两者完美融合,体现江南园林景观与学生休读场所有机结合的校园风貌,创造精致、幽静的多层次、多形式、高品位的现代校园环境。2.4 2.4 合乎经济适用、景观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收稿日期:2006-04-20 58 校园环境不求奢华,苗木品种应就地取材,多采用乡土树种,适当点植珍贵苗木,注意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快生及慢生树种的比例,避免造成绿化后短期
5、内需要更新的缺点。3 3 校区划分 新校区景观环境提炼为“一轴一带,一环四线”的空间结构。一轴代表金中“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轴线;一带是综合体现“江南风情、南国风情、异域风情”设计理念的滨湖景观带;一环是连通校园内部的道路功能环;四线是体现校园景观布局的风景线环湖景观、知识线教学区、生活线宿舍区和康体线运动区。根据功能要求及场所景观要求,将景观空间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3.1 3.1 主入口求索之道 图 1 求索之道 此入口区是新校区迎宾、集散和情感承接过度的空间,代表时空轴线中“历史”的切入点,设计继承前期规划欲扬先抑的思想,南大门入口两侧做微地形,弧形花径围合局部小空间并丰富视觉效果。点植园
6、林景观树,重点烘托大门建筑的主体,绿化景观服务于建筑并使之升华提炼,景观设计采用现代园林造园手法。进入大门后中心景观带以日晷为景观序曲,隔一定区域分设八座金一中校训碑,分别为“勤奋、严谨、朴实、进取、学习、实践、创新、发展”校训碑之间为“求索”景墙。步行道两侧行列式栽植多排乔木,强化景观视轴的引导,形成框景;下层以花灌木渲染环境气氛,人行道则以简洁的景观灯柱、景观树、景石、规整绿篱构筑颇有特色的学子通道。在行政图书楼前设一开阔的空间,在铺地上布置与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互为映衬,总体呈外展状,有聚天地之灵之势,喻意“人杰地灵,桃李天下”的金中辉煌历史;铺地中间的升旗台以圆形基座围合,四个扇形斜面,刻
7、有名人浮雕,浮雕体现金中人“矢志不谕,书声琅琅”、“报国意志坚强如钢”的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3.23.2 金一中文化园 此园区包括艺术楼南北侧绿地和湖中两个小岛,以主题公园的形式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观赏性。岛以植物景观为主,取名“遐思屿”,岛上置标志性的景观小品“金钟”,寓意“惜时如金,只争朝夕,把握现在”。艺术楼南侧绿地景观空间以文化景墙“人杰地灵”为主要造景元素,其丰富多变的立面形式,结合金一中 59的名人塑像和新校区捐助者的功德碑文“记述石”创造别样的景观,突出校园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弧形景墙围合处设景观亭“晗亭”,内置吴晗塑像,湖边设“孺子亭”,木铺地内放置艺术小
8、品“伴读”,启发学生想象空间,供学生读书、静休。艺术楼北侧绿地为文化园的延伸,内置“艺苑”文化墙,以现代简洁、庄严的风格为特色,其鲜艳的红色与图书楼前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3.3 3.3 滨水异域风情园 此园区域主要与加拿大合作办学,设计以加拿大的国树枫树为设计母题,结合抽象化的“枫叶”作特色广场铺地,入口以加拿大的国旗图案加以抽象化构筑特色树池。入口环境以长条景石与规整绿篱强化线条的节奏变化。使之与整体环境相协调,有别于江南园林环境的异国情调。此区景观水域沿河道以植物、景观小品、特色铺地为景观元素组景,代表时空轴线“未来”的切入点,以“泉之涌,水之溅”寓意美好的未来。园内景观小品分别有“枫之情
9、”、“枫之歌”、“枫之语”、“写秋”、“精诚石”等。3.4 3.4 教学区耕耘 以装饰柱表现园林文化主题,根据建筑功能增设铺装园路及景观小品,以细腻为景观特色,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课间观赏休息、陶冶情操的好场所。3.53.5 滨水江南风情园 此园区为入口中心轴线东侧环湖园林景观区,其风格采用江南园林传统的叠山理水手法,以开阔的湖面体现金中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沿湖设亭、廊等景观小品,构筑丰富的江南地域文化,并于东侧小水湾广植荷花、睡莲,以幽静的小水湾营造“诗韵荷风”的校园环境。步行道东侧临水以台阶形式将木铺地延伸至水面,临湖设亭廊组合,取名“读书廊”,建筑以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亭廊组合
10、为其母体,并将现代理念融合其间,突出本地域的文化特色,代表时空轴线的历史切入点。3.6 3.6 滨水南国风情园 此园区域为中段水系,位于教学区与图书楼之间,景观特色以“天涯海角”的南国风情见长。置大卵石,辟开阔草地,景观小品剖开的“椰子”,寓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取名“开来”代表时空轴线的现在切人点。临图书楼一侧水体以异形规则河岸处理,局部点植大乔木,供学生静坐休息。3.7 3.7 生活区化雨无声 结合水系形成生活区内庭空间。使之与对岸的景观形成对比与联系,以弧形木制坐凳与景观构架廊“化雨”、“无声”为特色,置生活情景小品和景观座椅,学生在此可缓解学习压力,创造轻松的环境气氛。3.8 3.
11、8 康体区 以常绿植物为主,临操场种植珊瑚高绿篱将静态空间作有致的隔离.4 4 植物配置 全校区以枝形优美的常绿香樟和色叶形俱佳的榉树、桂花为基本树种,形成区内绿化的统一基调;另外根据造景需求选择桃、李、银杏、白玉兰、红枫等树种,景观道以榉树为行道树,周边以香樟为外围树种,广场多以银杏、香樟或榉树为林荫树,各区域根据景观要求精心搭配,春华秋实,因景点、季节不同而各有特色。5 5 水系规划及河岸处理 理水讲究“疏其去由,查其来源”,据我们手中掌握的资料及多次现场踏勘,校园北侧 60 有义乌江水面,因此本方案在北侧留出水口,将外围 120 宽绿化带建设后规划将其打通,中国理水讲究“旷远、深远、幽远
12、”,水系进出水口打通后,为造景需要,在地势低洼雨后易积水处拓展湖面,增加岸线弯曲,造成密远的感觉,充分展现湖水旷远、深远、幽远的意境。本规划依实际地形情况,北侧水体处理成曲水流畅的形式,展现水的源远流长,西南侧中段水系地势低洼地开挖人工浅湖,并利用景石造就跌水动景,东南侧水系拓宽形成大湖面表现水体的“旷远”,南侧水体以湿地形式处理成出水的意境。河岸处理方式:规划总体思路是沿湖尽可能展现自然美。这包括植物配置和硬质景观的设置。因此河岸的处理方式分四种:一为自然土岸,分两级处理,常水位以下为块石驳岸,常水位以上为土岸,土坡种植植物,如主入口东侧河岸。自然式黄石驳岸集中在湖滨园路及文化园区域,条石驳
13、岸集中在图书楼前广场。卵石铺地及卵石斜坡护岸置石集中在异国风情区,采用人工沙滩形式,局部以海岛石点景。6 6 竖向设计 整个绿地为满足创作景观要求,以微地形为主,模拟自然山水环境构筑不同的园林空间。师法自然,尽量在满足土方平衡的前提下,局部区域可以进行微地形塑造,如湖滨休闲区就是利用地形特点和该区的功能营造水体,堆山置石,创造高低起伏的园林空间,地形的改造要有利于绿地的自然排水。保证校园内道路通畅和空间的有机过度。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良好条件。7 7 结术语 金华一中新校园建成后,各界人士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反响较好,其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了金一中这座名校的辉煌历史。在不同的功能分区内融合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风格、高品位的严谨化、生活化、园林化的现代校园氛围,是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筑新颖,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的窗口学校。参考文献:1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百年校庆(1902-2002),百年金中,2002.2 李瑞杰等.因地制宜适宜成筑.中国园林,2002.3 陶郅等.创造生态型的大学校园.中国园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