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和物像移动规律(基础版)
【知识梳理】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用来反射,照亮被观察的物体。反光镜一般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在光线较强时使用;一个是凹面,在光线较弱时使用。
(1)成像特点: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2)移动规律:在视野中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或同向移动)装片。如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例题领悟】
例题1 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解析 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视野,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A项错误;为了使高倍物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B项正确;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应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C项错误;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丙方向移动,D项错误。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要观察图1所示微生物,应把载玻片向图2中甲方向移动
答案 B
例题2 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解析 由图可知,乙是高倍镜下的视野,甲是低倍镜下的视野,乙与甲相比,视野较暗,故A正确;甲放大倍数较小,乙放大倍数较大,甲中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不会都被观察到,故B错误;视野中物像是倒立的,物像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若玻片右移,则甲、乙的物像都会向左移,故C错误;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也不会看到清晰的物像,故D错误。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 A
【练习突破】
1.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如果在显微镜视野中的图像是“b”,请问玻片上应为( )
A.q B.b C.p D.d
2.下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细胞图像,若要把该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移动方向是( )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右上方
3.如图所示的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载玻片中的“上”字,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下”字
B.②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和损伤镜头
C.③如果外界的光线较弱,可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
D.④上升镜筒时,可转动细准焦螺旋寻找物像
【解析与答案】
1.解析 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
答案 A
2.解析 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细胞图像在右下方,若要把该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右下方移动。
答案 B
3.解析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用显微镜观察汉字“上”时,看到的物像是“”。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如果外界的光线较弱,可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如果外界的光线较强,可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上升镜筒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