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da****hi 文档编号:61185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5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27.140 P 5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52172020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river constructed wetland 2020 - 08 - 18 发布 2020 - 09 - 18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T 5217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规模、防洪排涝标准和水质控制指标 . 2 5.1 湿地工程规模、防洪排涝标准 . 2 5.2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的进、出水水质要求

2、. 3 6 自然土壤湿地 . 3 6.1 一般规定 . 3 6.2 河道地形整治与塑造 . 3 6.3 湿地水系构建 . 4 6.4 自然土壤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 4 7 人工基质湿地 . 4 7.1 一般规定 . 5 7.2 总体布置 . 5 7.3 人工基质选择 . 5 7.4 供配水系统设计 . 6 7.5 人工基质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 6 8 湿地进出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设计 . 6 9 湿地植物选择与种植 . 6 9.1 一般规定 . 7 9.2 湿地植物选择 . 7 9.3 湿地植物种植设计 . 7 10 湿地工程的监测 . 7 10.1 一般规定 . 7 10.2 湿地工程

3、监测设计 . 8 11 湿地工程的维养与管护 . 8 11.1 一般规定 . 8 11.2 维养管护的设施配备 . 8 11.3 湿地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计算 . 1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常用湿地植物表 . 11 DB13/T 5217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长锋、陈平、刘修水、季保群、杨铁树、刘天翼、李爽、张丽丽、李薇、周园园、刘欣妹、高宏芳、王玥、富饶、柴晓飞、沈丽研、于坤荣、

4、田义轩、冀岩、王聪。DB13/T 52172020 1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河道人工湿地工程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河道人工湿地工程规模、防洪排涝标准和水质控制指标, 自然土壤湿地、 人工基质湿地、 湿地引配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设计、 湿地植物选择与种植、湿地工程的监测、湿地工程的维养与管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河道、水系沟叉、人工水道的湿地新建、改扩建及生态湿地修复工程,湖泊洼淀等其它湿地工程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5、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25173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 50707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CJJ 60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SL 4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Z 479 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 SL 482 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 SL 709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导则 SL/Z 712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DB13/T 2700 水工柔性生态防护结构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6、 3.1 河道人工湿地 river constructed wetland 又称河流型人工湿地,包括自然土壤湿地、人工基质湿地。位于江、河、溪流等自然形成的线性水域内,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m的低地。 3.2 自然土壤湿地 natural soil wetland 指在现状河床自然土壤地层结构上或通过表层稍加挖填平整后, 提供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植物种植和水体漫流的湿地,可自然运行,也可通过人工控制运行。 3.3 DB13/T 52172020 2 人工基质湿地 constructed substrate wetland 指利用天然土壤、砂、砾石等材料,和(或)沸石、石灰石、陶瓷等人工材

7、料人为建造和控制运行,并为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植物种植和水体漫流提供基质床体, 模拟自然湿地结构和功能的湿地。 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水质净化,根据水流形态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基本形式。 3.4 湿地基质 wetland substrate 指提供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并对污染物起过滤、吸收作用的填充材料,包括土壤、砂、砾石、沸石、石灰石、页岩、塑料、陶瓷等。 3.5 湿地池 wetland pool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圩筑形成的一个封闭区域,其水流从区域的一端流向另一端。 4 总则 4.1 河道人工湿地设计应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并依据现状河道生态状况、地形地貌、河道走势,湿地规模

8、及需求,分区块进行湿地生态建设或修复。 4.2 河道人工湿地应满足水质深度净化指标、水系沟通等要求,还应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并与区域水功能区、生态景观相协调。 4.3 河流湿地形态应与河势方向一致,利用地形变化以及水面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水流线路和速度。 4.4 湿地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应符合 SL/Z 479、SL 709、SL/Z 712 等有关规定,并提出最低和适宜的生态水位和生态基流要求。 4.5 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不得采用入侵性植物物种。 4.6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有水质深度净化功能要求的,应遵循下列原则: a) 应设置独立的功能性湿地区; b) 人工基质湿地区宜

9、布置在河道滩地相对较高的区域; c) 湿地内给水系统应相对独立; d) 选择当地优势水质净化能力强的作物,并制定专项维养方案; e) 宜采取适当保温措施,保障湿地生物在低温季节正常生长,确保冬季湿地净化效果; f) 应提出生态需水过程和需水总量的要求,确保动植物生长所需水量。 4.7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设计应对河床糙率值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复核河道的过流能力、推求水面线。必要时调整湿地工程布置、湿地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等河道综合治理总体布置。 4.8 本标准未尽事宜,如工程配套设施、辅助工程等按有关规范执行。 5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规模、防洪排涝标准和水质控制指标 5.1 湿地工程规

10、模、防洪排涝标准 5.1.1 湿地工程的规模宜按表 1 划分。 DB13/T 52172020 3 表1 湿地工程规模划分 分类 计量单位 湿地工程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人工基质湿地,处理能力 m3/d 3000 3000(含)10000 10000 自然土壤湿地,湿地面积 km2 50 50(含)200 200 5.1.2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一般不设防洪标准,可根据湿地工程的重要性、遭遇行洪时水毁损失程度,可分区块按河道主槽行洪排涝流量或水位确定保护标准。 5.1.3 大、中、小型湿地工程的排涝保护标准一般可按 5 年、3 年、2 年一遇农田排涝标准设计,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参数可按当地或邻

11、近类似地区排水试验资料, 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 具体计算可参照SL4、GB 50288 等。 5.1.4 专为湿地工程配置的渠系及其构筑物应满足湿地输水、排涝等规模要求,设计标准宜采用湿地排涝保护标准。 5.1.5 湿地范围内的现状水系不宜做大幅度调整,承担行洪、排涝功能的水系,应保障其运行安全,其设计标准应满足行洪、排涝要求。 5.1.6 穿堤建筑物或在堤上修建的湿地配水渠系建筑物,其级别应不低于所在堤防工程级别。 5.2 河道人工湿地工程的进、出水水质要求 5.2.1 湿地工程的入口水质应满足河道所在水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 5.2.2 湿地工程的出口水质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水质指标标准,且不低

12、于河道所在水功能区水质标准。 6 自然土壤湿地 6.1 一般规定 6.1.1 自然土壤湿地多属表面流湿地,河道地形整治与塑造应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需要进行较大规模地形改造时,宜遵循土方平衡原则。 6.1.2 河道地形整治与塑造应通过地形设计、水域设计、驳岸设计、种植设计实现。通过水系沟道水面、绿道将蜿蜒曲折的河道、浅滩、深潭划分成不同风格的生境环境,以满足河道行洪、排涝,缓洪滞蓄、水质净化、生态保育、生态缓冲、生物栖息等各种生态要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1.3 湿地水系进水口、出水口及泄洪通道内,应控制植物种植密度,不得妨碍水系运行及安全。 6.2 河道地形整治与塑造

13、 6.2.1 湿地形态应考虑水体交换及景观要求。宜利用地形变化以及水面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水流线路和水流速度。 6.2.2 湿地的总体布置应结合水源地、配水渠道划分成区段等湿地单元,每一个湿地单元可由若干个串联或并联的湿地池组成。 6.2.3 湿地池沿河道水流方向呈长方形布置, 长宽比适度, 以保证水流流态均匀稳定, 也可参照 5:120:1 布置。 6.2.4 湿地池水深宜保持在 0.2m2.0m 的范围内,纵向水力坡度宜小于 0.5%且应小于基质表土颗粒启动流速的 90%;湿地整体纵向坡度不大于现状河道纵坡。 6.2.5 当河道滩地横向坡度较大时,应布置成阶梯状湿地,每一个湿地池内

14、的横向坡度应为零,起伏差不宜超过 5cm。 DB13/T 52172020 4 6.2.6 对砂卵石等透水性较大的河滩地,可采用控渗措施,以便形成表面流湿地。 6.3 湿地水系构建 6.3.1 湿地水系布置应满足生态保护、湿地功能分区等要求,依据水系现状特征及综合利用要求统筹规划。 6.3.2 湿地水系统一般由水源、水系布局、水循环、水质监测系统等组成。 a) 湿地水源可直接接纳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 或上游河道基流, 并通过配水沟渠进入湿地池; b) 湿地水系布局可分为人工控制型、 自流型。 人工控制系统包括结合地形修建的各类拦蓄水工程等; c) 湿地水循环应考虑湿地池形态对水流的影响,

15、应通过对湿地池设计保证池内水流均匀稳定, 不应出现死水区; d) 对湿地出水水质指标有达标提升能力要求的河道人工湿地, 湿地出水系统应保证能够满足湿地池水力停留时间要求。 6.3.3 湿地池内水流方向应与河道水流方向一致;水流流态应均匀稳定,无回流漩涡;有条件时可通过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池内流速、流态状况,优化确定湿地池纵、横向布置。 6.3.4 湿地配水渠系水力计算参照 SL 482、GB 50288 等相关规范执行。 6.4 自然土壤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6.4.1 对湿地出水水质有要求的湿地工程,应进行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计算。 6.4.2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应根据污染物特性,选

16、择影响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分析控制对象,确保出水水质符合设计要求。 6.4.3 湿地的表面水力负荷、水力坡度、水力停留时间、表面有机负荷等设计参数,参照 HJ 2005 等规范进行计算。 6.4.4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不仅与 6.4.3 条中的湿地设计参数有关,还与日照、温度、降雨等因素有关,尤其是与湿地植物种类、生长期、植物长势状态、管护及收割情况以及湿地运行年限等关系密切,宜通过试验确定,工程设计阶段在无试验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参照表 2 估算。 表2 不同类型植物水质净化能力 单位:kg/(hm2a) 植物类型 植物水质净化能力 TN TP 挺水植物 10002000 30150

17、浮水植物 5001500 20120 沉水植物 200500 2080 6.4.5 对新建或已建湿地工程,宜通过 612 个月的观测期实测数据,参照 GB/T 25173、附录 A 分单元建立一维模型或二维模型逐级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出口水质净化能力。 7 人工基质湿地 7.1 一般规定 7.1.1 人工基质湿地一般为功能性湿地,能够较好起到水质深度处理、水质提升、污染物净化的作用。 DB13/T 52172020 5 7.1.2 人工基质湿地应充分利用现有坑塘、沟道渠系改造,避免进行大规模土方挖填,并应遵守土方挖填平衡原则。 7.1.3 湿地配水渠系内一般不宜种植植物,对宽浅的土渠也可适当种植

18、植物,种植植物的密度不得妨碍水系运行及安全。 7.1.4 存在内涝威胁的湿地应采取适宜的防内涝措施。 7.1.5 水质达不到入河标准的水不得引入河道内的人工湿地。入河前可采用傍河湿地等前处理措施滤除水中泥沙、浮水物以及超标污染物等,使入河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的水质标准。 7.2 总体布置 7.2.1 人工基质湿地通常布置成处理能力较强的潜流湿地。 潜流湿地应按照配水主干渠道 (供水管道)划分成区片(或块、段),再按照配水支渠道(管)划分成若干个湿地单元,每个湿地单元中的湿地池个数不宜超过 4 个。 7.2.2 湿地池沿水流方向宜呈长方形布置,长宽比可取 3:110:1,以保证水流流态均匀稳定,

19、无回流漩涡;有条件时可通过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池内流速、流态状况,优化确定湿地池纵横向布置等。 7.2.3 潜流湿地水深宜为 0.41.6m,水力坡度宜小于 0.5%1%。考虑底栖动物越冬水深要求,局部水深可控制在 1.5m2.0m。对潜流湿地人工基质的厚度还应考虑植物根系的影响深度。 7.2.4 湿地池纵向坡度可根据地形、水头差等条件确定,一般不陡于现状河道纵坡。 7.3 人工基质选择 7.3.1 人工基质材料选择应本着就近取材原则,所选基质材料应满足水质深度净化要求,基质材料不得对河道造成二次污染。 7.3.2 人工基质选择应根据基质材料的强度、比表面积、稳定性、孔隙率及表面粗糙程度

20、等因素确定。 7.3.3 常用人工基质材料有壤土、砂砾卵石、碎石、矿渣、蛭石、沸石、高炉渣、页岩、石灰石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以及有利于植物种植和微生物生长的材料。 7.3.4 人工基质材料的渗透系数宜通过渗透试验确定,无渗透试验情况下,可参照表 3 确定初始渗透系数。 表3 洁净基质线性渗透系数 基质粒径 d/mm 平均渗透系数(k/cms-1) 单级配: 2 5 0.15 单级配:510 7.6 单级配:1020 42.2 单级配:2050 182.6 级配碎石(重量比 1:1:1:1) 18.4 7.3.5 强透水人工基质材料应采用人工或机械碾压密实,密实度一般可控制在 0.600.70,

21、初始孔隙率宜控制在 30%40%。 7.4 供配水系统设计 7.4.1 湿地供配水系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 6.3 的规定外,还应考虑湿地地面降雨排水系统。 DB13/T 52172020 6 7.4.2 湿地水系统宜采用人工或智能化自动控制,通过水工构筑物控制湿地池水流速度、水位等,满足湿地植物、微生物的生长要求等。 7.4.3 集、配水及进、出水管的设置应考虑防冻要求。 7.4.4 出水量较大且跌落较高时,应设置消能设施。 7.4.5 湿地池应设置排空设施,供配水管(渠)上应设置排泥设施。 7.5 人工基质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 7.5.1 人工基质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

22、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参照表4 初步估算。 表4 人工基质湿地设计参数表 人工基质湿地类型 指标 BOD5 负荷/kg/(d) 水力负荷/m/(d) 水力停留时间/d 表面流人工基质湿地 1550 0.1 48 水平潜流人工基质湿地 80120 0.5 13 垂直潜流人工基质湿地 80120 0.20.5 13 7.5.2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宜通过试验确定,工程设计阶段在无试验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参照表 5 估算。 表5 人工基质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 人工基质湿地类型 指标 BOD5 CODCr SS NH3-N TP 表面流人工基质湿地 4070 5060 5060 2050 3570

23、 水平潜流人工基质湿地 4585 5575 5080 4070 7080 垂直潜流人工基质湿地 5090 6080 5080 5075 6080 7.5.3 人工基质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参照本标准 6.4 执行。 8 湿地进出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设计 8.1 湿地引配水系统及湿地建筑物类型较多,规模较小,具体设计可参照执行 GB 50288、SL 482 等相关标准。 8.2 驳岸防护结构应以生态柔性防护为主,具体设计可参照执行 DB13T 2700 等相关标准。 9 湿地植物选择与种植 9.1 一般规定 9.1.1 应掌握湿地所在地区、周边气候相似区的湿地动植物相关资料,包括湿地

24、动植物种类、种群构成、分布特征、生长规律及变化趋势等。 9.1.2 按照原生性、整体性、多样性原则,遵循适宜生态水位和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生境营造,满足动植物生境需求。 DB13/T 52172020 7 9.1.3 宜选择区域内敏感植物、特有植物、特有动物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 9.1.4 在生态驳岸上宜配置灌木及草本植物群落时,应当考虑当地鸟类季节性变化的栖息需求,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觅食、繁衍的场所。 9.1.5 湿地植物应是水体净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易于管理的种类,并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景观特征及动物的季节性特征。 9.1.6 对于湿地保育区应建设边界围栏工程,防止和控制湿地生态系统

25、受到外界干扰。 9.1.7 人工基质湿地植物种植的时间宜为春季。 9.2 湿地植物选择 9.2.1 应按照湿地功能分区选择湿地植物群落种类,满足水体净化、生态防护和生境修复的需要,且乡土植物不低于 80%,防范外来入侵物种。 9.2.2 湿地植物应选择根系发达、抗冻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经济价值高且易于管理的乡土植物;对有水质净化、水质指标提升要求的湿地还应选用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的种类。常用湿地植物及种植方式详见附录 B。 9.2.3 可选择一种或多种植物作为优势种搭配栽种,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并具有景观效果。 9.3 湿地植物种植设计 9.3.1 人工湿地植物的栽种移植包括根幼苗移植、种子繁殖、

26、收割植物的移植以及盆栽移植等。 9.3.2 水生植物的种植需综合考虑湿地水位变化, 沉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 0.5m2m 的区域; 浮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 0.2m2m 的区域;挺水植物种植区水深宜在 00.6m 的区域。 9.3.3 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可按水体养分含量测算确定,并结合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生长习性等特点进行。 9.3.4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植物宜种植在渗透系数较高的基质上。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植物应种植在土壤上。 9.3.5 应优先采用当地表层种植土,如当地原土确不适宜人工湿地植物生长时,可采取原土改良或换土种植。 10 湿地工程的监测 10.1 一般规定 10.1.1

27、 应按湿地功能分区、工程安全监测和控制运行需要设置相应的监测仪器设备,建立安全监测、操作控制及运行维护系统。 10.1.2 湿地工程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自动观测。监测对象包括水文气象、壅水及输配水建筑物、湿地漫流系统、湿地植物、湿地水位和湿地进出水水质,以及河道流量、水位、流速等。有条件时可建立智慧监测及控制运行系统。 10.1.3 智慧监测应满足实用、可靠、先进、经济的原则,并应满足湿地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10.2 湿地工程监测设计 10.2.1 湿地植物监测可结合工程建设目的和植物管理需求设置监测项目,如植株密度、病虫害、土壤温湿度、蒸腾蒸发量等,有条件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土壤盐分、光照、

28、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以及植物茎流、叶片温湿度、果实变化、茎粗变化等。 10.2.2 对有水质处置要求或水质指标提升要求的湿地工程,应根据水质处理工艺需要设置监测项目: DB13/T 52172020 8 a) 进、出水水质; b) 湿地水位及其控制调节状况; c) 湿地植物生长状况; d) 湿地基质活性及净化能力; e) 其它。 10.2.3 湿地其它各类建筑物、 河道水流状况等监测项目及要求应参照有关规程规范进行, 并满足湿地工程安全控制运行的要求。 10.2.4 规模较大或有自动化管理需求的湿地工程宜采用智慧监控系统,其系统可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装置、自动监测

29、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据采集软件、信号及控制线路、通信及电源线路等组成。 11 湿地工程的维养与管护 11.1 一般规定 11.1.1 湿地工程维养与管护宜按照湿地功能分区要求制订和实施养护计划,可参照 CJJ 60、HJ 2005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湿地工程实际编制。 11.1.2 工程运行前应建立设备台账、运行记录、定期巡视、交接班、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各种管理制度。 11.1.3 养护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治、改植补植、收割与打捞、湿地防护、湿地供排水建筑物的运行与维护保养等。 11.2 维养管护的设施配备 11.2.1 湿地工程宜以湿地规模设置养护管理站(所)。 11.2.2

30、每个管理站(所)应根据河道区域的气候特点、地形、土质、植物配植和技术能力配置相应的人员、工器具、管理及仓储房屋等设施。其配备数量及要求参见有关标准执行。 11.2.3 对有水质净化、水质指标提升要求的湿地还应设置生化实验室。 11.2.4 养护管理站(所)可结合河道维养驿站、防汛站(屋)、河湖长管理等需求联合配置,以便发挥人员、设备设施的最大效益。 11.3 湿地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11.3.1 检查人工湿地水位,当出现暴雨、洪水、结冰期以及湿地断流等情况时,适时进行水位调节,不得出现进水端壅水现象和出水端淹没现象。 11.3.2 应对人工湿地进、出水水量、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检测频率

31、应满足有关要求;当水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增加检测内容及频次,及时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好记录。 11.3.3 按植物的不同生长期,进行缺苗补种、杂草清除等管理,定期对植物进行收割并转运。 11.3.4 湿地植物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当发生病虫害时,应优先采用物理、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不得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易破坏生态系统的药剂。 11.3.5 应对湿地工程的输水管道、集配水设施、湿地进出水装置、湿地池单元田埂等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进行清淤和维修维护等。 11.3.6 人工湿地在低温环境运行时,可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湿地水温宜维持在 4以上,以适应植物、微生物的生长。 DB13/T

32、52172020 9 11.3.7 其它运行维护,如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防冰冻、潜流湿地的防堵塞、收割植物以及污泥处置等,均应按工程实际制定专项管理维护方案进行。 DB13/T 52172020 10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分析计算 A.1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一维模型 (A-1) 式中: -流经x距离后的污染物浓度,mg/L; -进水初始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沿湿地池的纵向距离,一般x取一个或一组串联湿地池的长度,m; -湿地断面平均流速,m/s;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1/s。通常在一个或一组串联湿地池的入口和出口布置采样点,监测污染物浓度值和水流流速,按式

33、计算K值: (A-2) 式中: 进出口取样断面之间的距离,m; 进口断面上污染物浓度,mg/L; 出口断面上污染物浓度,mg/L。 A.2 湿地水质净化能力二维模型 (A-3) 当湿地池断面为矩形断面时上式的解析解为: (A-4) 式中: -湿地单元(池)纵向距离为x,横向距离为y处的污染物浓度,mg/L; -湿地单元入口断面污染物浓度,mg/L; m-湿地单元入口污染物速率,g/s; -湿地单元的平均水深,m; x-湿地单元纵向距离,m; y-湿地单元横向距离,m; -湿地单元水域的平均流速,m/s; DB13/T 52172020 11 -湿地单元污染物的横向扩散系数,。 通常选择代表性湿

34、地单元, 采用示踪物质浓度法测定;工程设计阶段无试验条件下,也可采用泰勒等经验公式法估算。 (A-5) 式中: b-湿地单元的平均水面宽度,m; g-重力加速度,m/s2; j-湿地单元的水力坡降; 其余符号同前。 DB13/T 52172020 1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常用湿地植物表 表B.1 常用湿地植物表 植物 类群 适宜种植常水位水深 植物名称 拉丁文学名 繁殖体 种植 方式 参考种植密度 湿生 植物 10cm 青绿薹草 Carexbreviculmis 根茎 分株 510 株/ 灯芯草 Juncuseffusus 根茎 分株 1015 丛/,25株/丛 鸢尾 Iri

35、s tectorum 根茎 分株 510 株/ 红蓼 Polygonumorientale 根状茎 扦插 24 株/ 旱柳 Salix matsudana 胸径 5cm 以上的幼苗 栽种 0.1 株/ 蒿柳 Salix viminalis 胸径 2cm 以上的幼苗 栽种 0.5 株/m 杞柳 Salix integra 胸径 2cm 以上的幼苗 栽种 0.5 株/m 挺水 植物 10cm50cm 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 保留 30cm 以上地下茎 分株 1520 株/ 香蒲 Typhaorientalis 地下茎 分株 812 株/ 黄花鸢尾 Iris wilsonii

36、根茎 分株 510 株/ 水葱 Scirpusvalidus 地下茎 分株 1520 芽/丛,812 丛/ 水芹 Oenanthejavanica 根茎 分株 510 株/ 慈姑 Sagittariatrifolia 地下茎 分株 510 株/ 千屈菜 Lythrumsalicaria 枝段 分株 812 株/ 雨久花 Monochoriakorsakowii 根茎 分株 510 株/ 菖蒲 Acoruscalamus 根状茎 分株 812 丛/, 35 株/丛 扁秆藨草 Scirpusplaniculmis 地下茎 分株 510 株/ 针蔺 Scabrousscalespikesedge 地

37、下茎 分株 510 株/ 莲 Nelumbonucifera 地下茎 载插 24 株/ 香菇草 Hydrocotyle vulgaris 茎段 扦插 510 株/ 茭白 Zizanialatifolia (Griseb.) Stapf 幼苗 分株 510 株/ 梭鱼草 Pontederiacordata L. 幼苗 分株 510 株/ 浮水 植物 20cm 200cm 水鳖 Hydrocharisdubia 带根植株 播撒 1020 株/ 萍蓬草 Nupharpumilum 幼小植株 播撒 1020 株/ 槐叶萍 Salvinianatans 幼小植株 播撒 1020 株/ 荇菜 Nympho

38、idespeltatum 幼小植株 栽插 2030 株/ 睡莲 Nymphaeatetragona 根茎 栽插 24 株/ 芡实 Euryale ferox 根茎 栽插 12 段/ 菱 Trapabispinosa 根茎 栽插 35 株/ 沉水 植物 50cm200cm 苦草 Vallisnerianatans 6cm8cm 健壮茎段或根系 播撒 35 芽/丛,510丛/ 竹叶眼子菜 Potamogetonmalaianus 10cm15cm 带芽断枝 播撒 35 芽/丛,510丛/ 穗状狐尾藻 Myriophyllumspicatum 10cm12cm 带芽断枝 播撒 56 芽/丛,510丛/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 6cm8cm 带芽茎段 播撒 812 丛/, 68 芽/丛 菹草 Potamogetoncrispus L. 石芽 栽插 1015 丛/, 58株/丛 金鱼藻 Ceratophyllumdemersum L. 幼苗 栽种 812 丛/, 58 株/丛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人工智能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