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背诵本诗。2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的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畏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自主探究
2、法。3还原想象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由衷的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资料助读(投影)1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2写作背景1942年,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
3、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锦幛(zhng)荇藻(xng)蓬蒿(ho)蝼蚁(lu) 憔悴(qio) 灰烬(jn)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的事物。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蝼蚁:蝼蛄和蚂蚁,借指微小的生物,也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形容程度极深。2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理清思路,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句开头,有什么作用?(2)诗人的手掌是如何摸索的?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3)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2学生熟读并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五、拓展延伸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六、课堂小结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诗中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大地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它丰富的意象、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强烈的情感,无不深深打动着读者。七、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2背诵这首诗。3搜集关于热爱祖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