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以及处事方法,无时无刻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给学生做好表率,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师德修养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
2、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
3、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
4、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
5、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三、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
6、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
7、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
8、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四、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
9、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