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兆麟初级中学初一学年语文学案
木兰诗 5 2-10-m 新授课 2
班 级
姓 名
关晓妍 马秀菊 付广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义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重点)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导学:
·知 识 储 备·
作品介绍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字 词 梳 理·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唧( ) 机杼( ) 胡骑( ) 傍地( )
可汗( ) 军帖( ) 霍霍( ) 百千强( )
2、解释词语,加强理解。
对镜贴花黄( ) 出门看火伴( )
出郭 ( ) 扶将 ( )
策勋( ) 愿为市鞍马( )
合作研讨
· 环节一 朗读、评读 ·
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然后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互评。
· 环节二 整体感知 ·
1、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补充故事情节并复述。
停机叹息, → ,奔赴战场→ ,凯旋还朝→建功受封, →卸甲还乡, → ,隐喻作结。
代父从军 准备出征 征战沙场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双兔难辨
· 环节三 快速背诵 ·
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 翻译下列语句
1、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7、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二)比赛背诵第一、二小节
随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鞍马( ) 鞯( ) 朔气( ) 帖花黄( )
辔头( ) 溅溅( ) 云鬓( ) 著( )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背诵第一、二小节
· 环节一 文本探究·
合作研讨
(一)《木兰诗》充满传奇色彩,赏读完成填空。
第一段,写木兰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停机叹息,无心织布,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的原因是 。
第二段,写木兰 。“ ”四句铺排,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地准备。 两句,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 ”“ ”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 。“ ”,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表现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的战斗生活。“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用 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 , ”。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
再以木兰 , , , , , 。 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 喜剧场面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
第六段,用 作结。以 , ; , ?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二)探究问题
1、结合文本,分析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注意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再从诗中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环节二 背诵课文 ·
1、 同桌互背剩下的小节。
2、 默写第四小节。
随堂检测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 , 。
2、写木兰疾驰疆场的句子 , 。
3、隐喻作结赞美木兰的句子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