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分析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每个星期天你都是怎么安排的?小明也和大家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小黑板显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30 起床;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看了小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二、探究方法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做每件事都用一些时间。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3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分组学习,集体交流。说说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谈
2、话: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20分)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时”和小时“的区别。 几时表示的是某个时刻,而几小时表示的是段时间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的时间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20:30-9:30=11小时(分
3、钟部分相减,小时部分相减)。案例分析: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