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工 序 能 力 确 认 方 法
1.目的:确定本公司的过程能力是否能满足质量体系策划的结果。作业工时越短,付出的人事成本越低,但标准工时的确立,并不是以最快的某个人为基准,需要综合考虑。
2.范围:适合本公司生产过程能力的确认。
3.职责:工程部负责对本公司过程能力的
4.术语:
4.1工时是指(也称作业时间):完成一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
4.2标准工时是指(也称作准作业时间):在既定作业条件下,用标准作业方法完成单件作业对象所花费的时间,它是现场日常管理所必不可缺的项目之一。
4.3既定作业条件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用既定的设备。
②使用既定的作业环境。
③作业人员对该项作业十分熟练。
④作业人员的平均水平都能达到。
⑤用正常的作业速度。
⑥完成单件作业对象。
5.作业流程:
5.1工程部在评定作业效率时,不能“以快制慢”(以最快的一个作为标准),也不能“以慢拖快”(以最慢的一个作为标准)。应先确定标准工时后,才能进行评价。
5.2标准工时的构成如下所示
标准工时=主作业时间+准备时间
标准工时
主作业时间
真正作业时间
主作业盈余时间
一般盈余
特殊盈余
准备时间
真正准备时间
准备盈余时间
一般盈余
特殊盈余
5.3设定标准工时的目的
1、为了比较、改善作业方法,选择更好的作业方法时。
2、为了平衡不同小组相互之间的作业工时。
3、能为制定生产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4、管理劳务费时需要。
5.3、标准工时的设定
1、秒表设定法。
2、既定标准工时法(标准时间法)
3、采样法。
4、标准资料法。
5、经验估算法。
现场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秒表设定法,它具有测定工具简单,计算方法直观易行等特点,以下加以简单介绍。
对标准工时还可以如下认为:
标准工时=主作业时间+准备时间
=真正时间+盈余时间
=观测时间×评价系数+盈余时间
①评价系数是指: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被测定作业人员从事该项作业时,与基准速度相比较,该作业人员所能达到熟练程度。一般可认为:
评价系数=基准速度÷实际作业速度×100%
影响实际作业速度的因素有很多,在测定实际作业时,如何确认该作业速度接近基准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焦点,因此测定人员本身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得出较合理的数据。
②基准速度是指:
A.用30秒钟,将52张扑克牌,等速分发到边长为30cm正方形的4个边角上,此时的速度为手部作业的基准速度。
B.用1小时,等速走完4.8Km的平面水泥路,此时的速度为脚部作业的基准速度。
例如为了确定某工序的标准工时(全部作业),经过秒表测定得到以下数据:
作业工时测取表
制品名
工序编号
作业者
熟练程度
设备运转情况
A18VCD机
本流3
蔡要诗
熟练
正常
测取时间
测取目的
测取人
测取工具
备注
2001/02/25
改善工序
王大清
秒表
连续测取
作业时间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①
1.8
1.9
1.8
1.7
1.8
1.8
1.8
1.9
1.9
1.7
1.7
1.8
1.8
②
3.6
3.5
4
3.8
3.6
3.5
4
3.9
4.2
4
3.5
3.6
3.75
③
5.2
5.1
5
5.5
5.4
5.2
5.3
5.2
5
5.5
5.4
5.2
5.25
④
6
6.2
6.3
5.9
6
6.1
6.2
6.3
6.2
6
5.8
6.2
6.11
⑤
1.8
1.7
1.8
1.6
1.7
1.6
1.8
1.7
1.6
1.6
1.8
1.8
1.71
*计算平均值时,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单位为秒。合计:18.62秒
*另途求得评价系数为107%,盈余时间为8秒。
则该工序标准作业时间=18.62×1.07+8=27.92秒。
5.4、确定标工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作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如何?
从接受培训到上岗,从一般熟练到高度熟练,不同行业要经历不同时间才能达成。测定时,应以一般作业人员正常能够达到的熟练程度为对象。
2、设备、夹具的运作情况如何?
不能以最大速度为测取对象,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设备夹具正常速度为对象。
3、准备时间如何?
准备时间包括事前准备时间、中途准备时间、善后处理时间等,准备时间不容易测定,有时还带有突发性,可取某一段时期内的平均值作为准备时间。当作业越熟练,设备运作越顺畅,材料不良越少,准备时间也就越少,但很难缩至为零。
4、确定标准工时前,先确定标准作业方法。
如果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结果,就必须确定其中一种为标准作业方法,并以《标准作业书》的形式写出来。
5、标准作业方法、制造条件等变更后,标准工时亦要同步更改。
6、确定标准工时的人,要熟悉测定对象和计算方法。
如果确定标准工时的人本身就不熟悉现场,结果只会得出一些错误的数据,再用这些错误的数据来指导工作,势必引发更大的混乱。
降低工时,意味着降低成本,当作业工序无法缩减、简化的情况下,要降低工时,通常要考虑提高作业熟练度、压缩盈余时间、减少准备时间等几方面。
5.6生产部员工操作要求:
1、动作方面。
①减少动作的次数,能否一次取拿2个、3个以上的部品。
②尽量同时使用双手,左右开弓。
③把脚也用上,辅助做一些开关类的控制工作。
④尽量减少身体的运动,避免不自然的坐姿,躯体一旦运动、手脚的原始位置也跟着改变,定位就不容易。
⑤加工品,夹具放在伸手可及处,并考虑是否顺手,避免有突然改变方向的动作,尽可能保持连惯动作。
⑥需要精细调整的动作,能否简单化,如做上目标识记,便于调整一步到位。
⑦需要手持作业的部分,尽量改用夹具作业。
2、加工方面。
①尽量使用多功能一体化的夹具,以减少夹具之间的移动时间。
②尽可能用夹具代替人进行操作。
③摇柄、踏板、按键设备的位置,尽量迎合作业者身材高矮。
④谋求加工方法简单化,加工工序越多,越容易失败。
⑤事先计算好夹具所需数量,避免乱找而浪费时间。
⑥谋求加工作业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省时、省力。
⑦加工精度有无过高?能够满足工序能力要求即可。
3、搬运方面。
①避免多次搬运,谋求一步到位。
②能否利用物品本身的自重来移动物体,如设置滑槽。
③画定专门的行走路线,避免“蛇行”,缩短搬运距离。
④充分使用各种有效的搬运工具,满负荷搬运。
⑤搬运能否机械化?如使用机器人、叉车、输送带、管道等。
⑥设置生产流程时,能否合理地缩短搬运路程。
4、其他方面。
①作业环境:有无因光线、温湿度、气味、噪音等而影响作业人员情绪的?
②设备使用:有无因经常维修而造成待机时间过长的?
以上都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准备时间。有些人看上去很忙,其实真正作业的时间并不多,其原因就出在准备上。
总之,缩减多余的工时,不仅可以降低人事成本,同时也是防止工作效率下降,防止人浮于事的关键一步,需要现场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