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_奇经八脉_初探.pdf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111021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_奇经八脉_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_奇经八脉_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 年第 3 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 2009(总第193期)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General Serial No.193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奇经八脉0初探X盖建民,何振中(厦门大学 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摘 要:对道教内丹文献中有关奇经八脉论述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道教内丹炼养术对传统经络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内丹学家通过修炼实践,验证并丰富了传统中医学对奇经八脉的认知;明清时期,道教内丹学关于奇经八脉的生理与病理观点已经十分成熟,在炼养与却病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至今仍不失其医学思想价值,是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精蕴。关键词:道教;内丹学;奇经八脉理论中图分类号:B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3-0091-08引 言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道教内丹学对传统中医脉学的影响尤其值得研究。内丹炼养以人体为鼎炉,人体中的经络系统是精气循环烹炼的路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01脉学是针灸、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所以许多道教内丹家都重视脉理研究,在内炼实践中对经络学说有许多发微和创获。其中北宋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所著脉学专著5八脉经6影响较大。该书对奇经八脉的分布、循行路径提出了新见解,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5奇经八脉考6一书中曾引述并给予高度评价。2在道教内丹学中,奇经八脉蕴涵着使人体体质变弱为强和延年益寿的秘密,在内丹修炼实践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任、督二脉因为是真气逆转升降的通道而得到特别关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内丹家对奇经八脉的独特认识一直局限在少数人之间密行口口相授。唐代以后的丹经著述中对奇经八脉的运用,渐次有了相关的论述,至明清时期,才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关键性的理论说明文献。究其原因,就在于清代内丹家张若虚5丹经指南6就所谓秘窍难得的问题所指出的,阴跷之穴隐藏着使人体的肾阳由弱转强的秘密。历代内丹家对此秘守若宝,并且以为如果轻易泄漏这一秘密,就会招徕天谴。因为内丹大道本来是用来帮助世人延年益寿,如果授受不当反而会成为不肖之徒惑乱行淫的手段,贻害于世。所以,古往今来,此道的传授都要小心谨慎地#91#X收稿日期:2008-11-10作者简介:盖建民,男,山东莱阳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何振中,男,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选择传人。3明清以来,医家吸收了丹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观点,极其重视奇经八脉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如叶天士5临证指南医案6就是一个成功运用的典范。现代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奇经八脉的广泛运用是多层次的,除针灸学外,奇经八脉一直被视为诊治内、妇科病的理论基础。同样,在现代丹道养生和道教医学的研究中,对奇经八脉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具体表现为,近二十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丹道研究和养生著述,都对奇经八脉及其运用作了具体的阐述。如李少波医师的5真气运行法6就专论通任、督二脉而疗疾养生;王庆余、旷文楠先生在5道医窥秘6中介绍了任、督二脉在点穴按摩疗法中的指导作用;王卜雄、周世荣先生在5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6中,论述了历代经络导引术的发展及以任、督二脉为中心的经络导引法的具体运用;梅自强先生在5颠倒之术6中,也介绍了三关九窍,任、督二脉在修真中的具体用法,等等。但总的说来,学界对于内丹学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研究偏重于实践中的运用,对于内丹文献中有关奇经八脉的论述尚未进行更为细致的系统整理。因此,本文拟就内丹学文献中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和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和诠释,以期获得对传统奇经八脉概念内涵、理论流变和医疗作用的深入认知。一、奇经八脉的来源及其医学内涵奇经八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构成,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战国时代,最早的文献记录为5庄子6。5庄子6/养生主0篇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0 4此处/缘督0之/督0就是指人体奇经八脉之督脉,它阐明了督脉对人们的养生延寿发挥的重要作用。古代炼养家通过炼养实践,返观到人体内气运行须遵循体内比较恒定的通道的内景,并认为依此通道才能发挥作用。然而,有关奇经八脉体系的初步论述,则迟至大约东汉年间才出现于同期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5黄帝内经6之中。同时代稍晚出现的5难经6系统地评述了散见于5黄帝内经6各章的八脉之学,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奇经八脉体系。其第二十六难云:/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0 5这就把5黄帝内经6分述的八脉作了集中概括,并叙述了八脉被称为/奇经0的缘由。5难经6第二十八难则阐述了奇经八脉的经气循行起止路径,并以部分重要经穴定位,论述其主要的生理功能。具体而言,督脉起于下极的会阴穴,沿着脊柱内面,上行至风府穴,联络于脑;任脉则起于脐下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行阴毛处,沿着腹壁内,上行经关元穴,达到咽喉部。冲脉起于气冲穴,与足阳明胃经并行,挟脐两旁上行,至胸中而分散;带脉起于侧胸的季胁穴,环绕腰腹部一周。阳跷脉起于足跟之中,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头项部后脑的风池穴;阴跷脉也起于足跟之中,而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至咽喉部,与冲脉相交汇。阳维、阴维脉,联络周身各阴经、阳经,所以,阳维脉起于各阳经相会之处的金门穴,阴维脉起于各阴经相交之处的筑宾穴。八脉与十二经脉如同深湖与沟渠:当沟渠里的水量充满外溢了,就会流入深湖之中;人体经脉中气血充盛之时,也就会溢入奇经八脉,而非需要时亦不回入正经周流,所以十二经脉也不能限制它们。5第二十九难还揭示了奇经八脉的病理,描述了人体发病的具体症状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由于阳维脉是联系各阳经的,阴维脉是联络各阴经的,如果阴阳维脉不能互相维系,就会使人有精神不痛快的失意感,全身疲乏以至于动作不能自主。阳维脉单独发病,常苦于怕冷发热;阴维脉单独发病,常苦于心痛。阴跷脉发病,属阳的外侧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拘急;阳跷脉发病,会使气向上逆耳感到腹内胀急疼痛。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而致昏厥;任脉发病,患者腹内苦于气结不舒,男性容易发生七种疝病,女性容易发生瘕聚病。带脉发病,腹中胀满,腰部弛缓无力好像坐在冷水之中。5传统医学关于奇经八脉的经典论述奠定了其生理、病理的基础,也是内丹学运用和发展奇经八脉的根据和出发点。#92#二、内丹学对奇经八脉的运用和发展内丹功法以却病补亏、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为修炼基础,进一步追求长生不死。与以却病疗疾为主要目的的中医学相比较,历代内丹家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以延年、成仙(实为人体体质飞跃式的改变)来观测与验证奇经八脉。他们以内观体证为主要方法展开其修炼实践,所谓内观体证之法即是通过内在感觉,体察内气在八脉通道中运行具体内象或称内景,发现奇经八脉中气机运行的细微变化和规律性。内丹学关于关窍与经脉通道的观点,都是以其内丹修炼实践并通过内证的方法取得的,具有很强的经验特征与实用价值。因此,明代医家李时珍说:/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06(一)内丹学形成初期对奇经八脉的关注和应用据丹经文献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内丹学对奇经八脉的认识分为实践运用与理论总结两个阶段。从东汉末至五代时期,是内丹学从最初形成走向初步成熟之时,内丹学对奇经八脉的关注以实用为主。它体现为丹经确立了内气在八脉(主要是任、督二脉)通道中的运行流转的内炼基础,并阐释了其中的主要关窍及其功能。唐司马承祯在其著述中最早以明确的术语确立了督脉为内炼之要。5道枢6/归根篇0转述司马承祯5天隐子6存想之法云:/五日为一候,焚香静室,存想其身,从首至于足,自足至于丹田,溯上于脊脉,入于泥丸。,行之者七,则气从于脊脉上彻于泥丸矣。此修养之大纲也,于是又有要妙焉。0 7虽然司马承祯所论述的是存想之法,不属狭义之内丹功法,但他所指称的内气运行路线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自/丹田溯上脊脉,入于泥丸0,就是督脉通道。司马承祯还把它提高到/修养之大纲0的理论高度。这一内气运行的路线对于其后内丹丹法建立气通督脉的观点无疑具有启示的作用。王卜雄先生说:/这一论点孕育着内丹术系统的产生,并且奠定了内丹术系统的发展主线。0 85云笈七签6/元气论0述服气法云:/存想(元气)入肾,入命门穴,循脊流,上溯入脑宫,又溉脐下至五星。五脏相逢,内外相应。0 9其所述服气法其实也是唐时流行的一种以五脏气交为内丹的丹法,所经过的通道是由肾而命门穴,经脊柱,入脑宫(即泥丸宫),下至脐下(应指丹田)、五星(即五脏),很明显是以督脉为主、任脉为副的任、督循环,但对元气经行任脉路线述之不详。唐末丹家崔希范进一步明确把司马承祯通督脉的观点扩展为通任、督二脉,5入药镜6(上篇)云:/真精之气,逆流于双关之道。双关者,夹脊之二路也。运气朝于上宫。上宫者,脑也。入于华池,炼之成霜,达于碧海。碧海者,丹田也。以兴真火,锻之斯为玄珠之胎焉。010崔氏论述了任、督二脉通道中的主要关窍及其聚散精气的作用,并以真精之气逆运过夹脊双关而入/上宫0(即泥丸宫),所通过的就是督脉路线;而又前经任脉之华池穴,回入碧海(丹田),从而炼为/玄珠之胎0。唐末五代钟吕道的5灵宝毕法6则确立了任、督二脉关窍的概念,并初步阐述了逆转任、督二脉的理论内涵。/肘后飞金晶第五0篇云:/且人身脊骨二十四节,自下而上三节,与内肾相对,自上而下三节,名曰天柱,天柱之上,名曰玉京,之下,内肾相对,尾闾穴之上,共十八节,其中曰双关,上九下九。0又/金液还丹第七附金液炼形0篇云:/背后尾闾穴曰下关,夹脊曰中关,脑后曰上关。011这里确定了督脉的重要关窍,对天柱、玉京、双关以及三关的名称及所在位置,都有了明确的界定。/肘后飞金晶第五0篇还指出,真气自尾闾逆入泥丸宫在于/补泥丸髓海0。这其实就是真气逆转任、督二脉而还精补脑的具体论述,可以说是对任、督二脉功能在理论上的初步总结。(二)北宋以来内丹学家对奇经八脉的理论总结自北宋张伯端(紫阳)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总结;至明清时期,这些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内丹学理论和炼养实践。#93#张伯端以内丹修炼的视角观照奇经八脉,首先在理论上对奇经八脉的长生效用进行理论发挥,并认为这是仙、凡之别的关键所在。5八脉经6云:/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012张伯端把八脉的阻滞闭塞归因于/阴神0,由于阴性重浊,会阻滞气机的畅通。仙家能以/阳气0(即先天真气)冲开闭塞之八脉,而做到:/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012张伯端的论述对医家奇经八脉观点进行了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阴跷脉的作用,奠定了内丹学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基础;以真气通八脉的观点成为实际修炼的理论依据,也是成仙理论的关键所在。此后的内丹家均以张伯端的理论发现为祖述,深入探讨奇经八脉的作用、功能和修炼方法,各家均有其独特之发挥。以往的内丹家包括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等人对真气(先天之气)发生渊源的论述往往离不开人体的脏气(主要是心、肾之气),而张伯端则指明了先天之气发生在于阴跷脉。很显然,他的观点对此后丹家关于内丹外药、内药说以及人体内先天之气与身外虚空元气沟通的论述具有引导的作用。以下略举部分有创见内丹家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以说明其发展状况。元初全真道士邱处机十分重视任、督二脉的作用,把任、督二脉看成一个整体。他说:/任、督二脉,一源两歧,一行身前,一行身后。人之任、督,犹天之子午,可分可合。分,阴阳不离;合,混沌无间,身中一窍,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辐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013丘处机解说的特色是以传统天人观来阐释任、督二脉。他以人体之任、督二脉拟天地之子午,认为任、督间真气之升降运动,如天地之子午混合无间,升降不休。他还认为/玄窍0位于人身八脉、经络、关窍之正中,是人的生生之气源发之处所。元道教南宗学者俞琰在5周易参同契发挥6中引述5内指通玄秘诀6云:/日月常行黄赤道,众真学此作还丹。其法即与天地无异,然其所以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其要在乎任、督二脉。,鹿寿长生,五百岁为白鹿,千岁为青鹿,盖能通其督脉者也。如龟、鹤、蟾蜍皆寿千岁,盖能通其任脉者也。014他认为,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雍之患,而长生久视之道在此。俞氏也从天人相应观出发,强调任、督二脉运行与天地日月运行相应的关系。他关于龟、鹿二灵兽通任脉、督脉的拟喻常为后来丹家引用,后世许多具体的炼功法门也以此为依据。明末卢丹亭真人的贡献在于把督脉分成左右二脉,这是以往丹家和医学著述所未谈到的。5养真秘笈6云:/此脉在脊骨外两旁边,左右各有脉,未用功前,为后天精髓所壅塞,一加真息通透则壅塞自开,关窍自辟。故左脉开,则左耳先有响声;右脉开,则右耳先有响声。此脉先开,尾闾开时其下甚热,玉柄崛起,急须着意引上此关。015他认为要用/真息0开通此二脉,所谓/真息0即胎息,并且描述了二脉开通时的景象,即左脉开右耳响,右脉亦然。从他的描述来看,应该是由其实践的体验而得出的结论。清代丹家闵一得还吸收了佛家中脉之论,提出内气运转除任、督二脉外,尚存有/黄中0之通道,先天之气在此结丹返还。5筑基全凭橐龠6云:/丹家理气,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黄。赤乃任脉,道在前;黑乃督脉,道在后。,黄乃黄中,道介赤黑中缝,位在脊前心后,而德统二气,为阖辟中主,境则极虚而寂,故所经驻,只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结之圆皆在斯境,虽有三田之别,实则一贯,法故标曰仙道。016闵氏三道脉之论实为任、督二脉的扩展为用,也是引佛入道的一个重要成果。这说明佛、道两家在炼养方面的存在共通之处,两家之间的交流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94#总之,重视奇经八脉,特别是任、督二脉在内丹修炼中的作用是张伯端以后道教丹家的共识。(三)历代内丹学家对奇经八脉病因与长寿延命机制的探索历代丹家以他们的内证体验为基础,进行人体生命特征的奇经八脉归因,即人体发生疾病的八脉归因和长寿延命的八脉机制。首先,内丹学认为人在后天生命中,奇经八脉之中某些重要关窍淤滞,造成了八脉未能完全畅通,这是人之所以发病的根本病因,更是修仙需要开通的第一关。清代三阳道人张松谷阐述了后天夹脊双关淤阻的观点,5丹经指南6/附补亏正法秘传0篇引述范业师的话云:/婴儿于胎中,此处(指夹脊双关)本通。后因胎足出产时,七窍顿开,气脉神明,不复由此升降,遂至血液垢腻,积渐淤寒。孰知此间正是我初来时旧路。017他从内丹学关于人体生成的观点出发,把人体处于胎儿阶段(先天)与生身之后阶段(后天)进行设定对比,认为人体从胎儿到出生,就是从先天转入后天阶段,二者的区别在于后天之身督脉之夹脊关(即双关)淤积而使气脉升降受到阻,成为长寿延命的障碍。清代著名道教丹家闵一得则用/泥精说0进一步发展了张伯端/阴神说0之论,他把奇经八脉通道中关窍淤滞说推而广之,扩大到整个脉道,并把/精凝不化0归因于体内命门火衰之故。5琐言续6云:/要知气不后升,皆因泥精塞络及窍之故0;/神衰则气凉,气凉则精凝不化,中变成痰,充塞经络,而孔窍咸塞。其流弊,非惟大道难行,性命亦难暂保。018闵一得认为阳虚、命门火衰,而精凝不化而泥精成痰,导致/任、督咸闭0。具体表现为:一,就任脉而言,/中宫0被闭塞,而阻碍了经气下行,即便有下行之气,也因为命门火衰而气不得复升;二,就督脉而言,尾闾穴、夹脊、顶枕这三大关窍均被壅塞。由于痰淤而阻滞身体的任、督二脉及重要关窍,气机升降失调,而成为人体致病因素。医谚云:/百病多由痰作祟0,可见这一归因符合中医学医疗实践对痰病的认识。其次,奇经八脉的长寿延命机制。中医学认为人体肾命门中元阳之气(或称命门真火,命门真气,先天真气,真气,天癸)是维持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养生却病的关键。对于人的后天生命过程中正常或疾病所耗损的先天真气,医家认为可以通过后天水谷和方药来滋补,达到使之充满的目的。内丹学同样认为修真的关键在于获得纯阳真一之气,而且秘传有补阳之术,能够不用药物,通过内丹功夫达到目的。正如前引清代丹家张若虚所说的那样,/若得此种阳之诀,则不论老少,其肾阳变弱为强,易如反掌03,但需要一定的内炼程序。如何发动人体内真阳之气呢?历代内丹家认为关键在于玄关一窍,但是关于此窍的所在则众说纷纭,有的予以定位,也有不予定位,但均认为能够内证感觉到内象,以定/先天之气0产生处即为玄关。张松谷则在任、督二脉上找寻,认为此处在任、督二脉交接处的/阴跷穴0,可以通过内观体验到/气根实从阴跷底起0。他说:/阴跷在谷道前,肾囊后,空地正中央处,入肉一寸二分,即是肉茎尽根处。医书名海底穴,5道藏6名三叉路水口。此谓建筑玄关基础之地。但查医书5内经6、张紫阳之言可据。,觉我之气根,实从阴跷底起,上升至脐轮,即自止而不上。复由脐轮下降至阴跷底。自是升升降降,不出此三寸一分半之间。,务要此虚灵不昧之体,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安居既久,则神自化气。神,心神也,属火。阴跷居肾底,水脏之极深处也。火入水,火须为水灭。而火中炽燃之性,存于水中,非化气而何?惟此气中,有神在内,故非常人之气可比。此各仙经中,每言必得先天气者以此。019张若虚的观点其实是张伯端关于/阴跷脉0之论的具体化,5八脉经6中只说/阴跷一脉0,并未指明确切位置,而张若虚则把丹经关于阴跷穴的全部秘密直泄无余。但也有丹家持不同观点,如明末卢丹亭真人就认为在脐内一寸三分处,5丹亭悟真篇6云:/盖以人身脐内一寸三分名为天地根,又为血海气海,又为生身处,又为玄牝,即守丹田是也。020这种差别应该是由于师传不同所形成的。但由于此玄关之窍是通过炼养实践中内观体验出来的,并不执着于某个具体位置;各人体验出来的位置稍有差别,其实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认识无妨于丹家各自的炼养实践。中医学强调人体必须维系全身之元气(后天营卫之气)在经脉(包括奇经八脉)内运行与贯通,#95#以维持人的生命正常运转,故5灵枢#脉度篇6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021内丹学也认为体内之气必须周流不息,但指出人体元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是不健全的。原因在于人自出生以后即为欲念所困,且以水谷阴精濡养形体,则体内阴浊之气渐多而致疾病。普通人气血在经脉周行,其营卫之气只满足濡养人的形体、维持生命体正常活动的需求,这是浅层次的运行。而内丹炼养家提出要以先天真气开通总督全身阳经的督脉,融化体内的阴精而做到真正使全身经脉气血完全畅通。内丹学的筑基功法就是先行开关展窍之术,收摄精气神三宝归于中宫,以玄关之窍立基,招摄先天一气复归,进而运行真气,却除人体内经脉、关窍之中阴浊之气的阻碍,使人体气机升降进入高一级的层次。闵一得说:/此一真气,正是融化我人日逐谷气所生精液化成真精。精盛自化真气,气盛自化真神,斯三充满一身,而大药自产。0 22又说:/(以)神注坤腹,气归命门。火旺则气暖,泥精遇暖则融如水,络窍不为滞塞,厥气自能后透。023在这里,他认为人每天摄食所得的/谷气0必须用/真气0融化为真精。这一过程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却除经络、关窍的滞塞而却病延年;另一就是炼精化气而得内丹之丹药。这种化阴精的功能是先天之气的作用,这正是先天之气的本质所在以及先、后天之间衔接的关键。5外经微言6/三关升降篇0对这一衔接关系作了具体说明,认为生命的生生不息在于先后天之气昼夜不停地交合;后天之气必须得到先天之气的相交和合才能够生成,并且先天之气的运行乃是自下而上升,通过脾胃的转枢之功而布散体内各脏腑之间。24深入奇经八脉去寻找元气的发生根源,重视对某些特殊关窍的开通和保持八脉通道整体畅通,使得内丹学对八脉的认识能进入更深的层次,从而影响中医学脉学理论并促进其发展。三、内丹学奇经八脉的医疗价值(一)开通八脉与丹法疗疾内丹学把开通八脉长寿机制与治疗疾病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发展了以任、督二脉为中心的却病疗疾的具体方法。如闵一得在5琐言续6中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提出合天时通任、督二脉的理论,云:/行贵得中,又炼须合时。盖一年有二至,一月有朔望,一日有子午,体有自然气机。025具体而言,一年四季有相应开通任、督二脉之冬春与夏秋功法;/冬春气机贵后透0,即适宜于通督脉,而/若值夏秋,体其气机,乃贵前通0,即适宜于气通任脉。上述功法之单行或互用,可治疗如下病症:积寒内滞,素体多痰,内热发躁,血热气滞、胸膈板满,积阴化火、状若有余或已全化火或积阴内滞、尚未化火,积阴兼滞百络等。然而,尚需用/八段、十二段、十六段、二十四段等等锦法0以配上述炼化功夫,因为气滞而导致体内精血淤滞,如果不配合上述/武功0以活血通淤,则难以见效。清末道教内丹家赵避尘对奇经八脉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发展,传有开通八脉之法,即通精八脉与通气八脉之法。他认为此法通过驱逐阴邪之气,乃是从根本上却除病根,使百病全无。具体理法,首先,/通精八脉0就是所谓生精、化精、走精、炼精之八脉,要做到/横通带脉上通心,下通阳关前通脐,上后通肾中通冲(即冲脉)0,因为/此脉一结,不能化精,人由此而老矣0。分述其运功之法,则生精之法适用于年过 64 岁者,因其通身属阴而不能生精,可按生精接气法炼之;化精就是真气由尾闾关往上升,过夹脊关,经玉枕关,到泥丸,再降下,由玄膺穴过重楼,到绛宫即真气穴,又称一周天,运数次即可;如果走精(遗精),就按第十卷法诀运炼,夜里就不会遗泄;炼精要用第六卷进阳火退阴符的方法,就能使阳精全部化为元气。其次,/通气八脉0即是在每日清晨,以十呼吸调八脉,运功行八脉之气。具体运炼之法:首先闭口鼻气,然后把心意先由生死窍发起,继而行十呼吸,依次为:督脉、任脉、带脉、阳腧脉、阴腧脉、带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最后经行真气穴下降到生死窍定住。#96#他认为通过这样运功就能够驱逐一身百窍的致病阴邪之气。26前述/通精八脉0以通任、督、冲脉为主,以炼精化气为主要目的;/通气八脉0所贯通的气脉包括督脉、任脉、带脉、阳腧脉、阴腧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完整八脉。如果说以往丹家比较注重奇经八脉中的阴跷、任、督之脉,那么赵氏的发挥则是对奇经八脉的整体关注,也是在运用奇经八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二)奇经八脉对中医医疗技术的影响奇经八脉的理论观点对清代部分医家具有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对他们立法组方具有指导意义。如5临证指南医案6中,叶天士融会贯通奇经八脉于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扩大了奇经八脉的辨证立法和处方用药,为奇经八脉的运用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7中药药物的归经一般以十二经脉为准,而奇经八脉的理论还推动了中药入奇经的研究。清代严西亭等合纂的5得配本草6一书,专门附有奇经药考一篇,列有 43 味入奇经的药物,并进行了归经分类,也成为了临床辨证用药的一般准则。28现代中医界也逐渐开始了对奇经八脉的进一步认识和运用,如李建仲等医师正是在丹道通督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对中药通督丹的研究。李建仲认为:/临证组方、选药之时以打通督脉为要,选用通督效用的药味,以便振奋周身之阳气,阳气升,则体内之邪会自然排出。029综上所述,一方面,传统中医脉学体系是道教内丹功法构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内丹学功法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内丹学家通过修炼实践,验证并丰富了传统中医学对奇经八脉的认知,特别是对任、督二脉产生了新的认识,认识到任、督二脉与维系人体生命重要物质)先天真气的发生及产生的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重要认识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在内丹学方面,促进了对玄关一窍的认知,对玄关理论的发生具有催生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学对命门的探索,促成了命门学说在明代的出现,如明代医家孙一奎5医旨绪余6中提出的命门在两肾间之说就是对内丹玄关说的直接引述。明清时期,道教内丹学关于奇经八脉的生理与病理观点已经十分成熟,在炼养与却病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如明代丹家曹衍在5道元一气6/保生秘要0即以通任、督脉为主的内丹功疗疾,其所述治疗的疾病中杂病 46 种,女科病 14 种。明末卢丹亭真人在5丹亭真人玄谈集6(题为太原傅山青主手录秘本)中以通八脉为要旨,发展了其丹功治疗系统,其所治疗的病种共 39种。总之,道教内丹炼养术对传统经络学说的完善、发展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仍不失其医学思想价值,是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精蕴。当然,其中有些认识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在当代社会养生延寿与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释:1 21 河北医学院校释:5灵枢经校释6(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 219、348页。2 参见盖建民:5道教医学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 169 页。3 17 19 萧天石主编:5道藏精华#丹经指南6第四集之二,台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第 263-286 页。4 5道藏6第 11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571 页。5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5难经校释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 67、70、73-74 页。6 12 王罗珍:5奇经八脉校注6,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 4、29页。7 10 曾忄造:5道枢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126、394 页。8 王卜雄、周世荣:5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6,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年,第413页。9 5道藏6第 22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383-391 页。11 5道藏6第 28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356、359 页。13 胡海牙、武国忠主编:5中华仙学养生全书#大丹直指6,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年,第 390 页。14 张继禹主编:5中华道藏6第 16 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年,第299页。15 萧天石主编:5道藏精华#养真秘笈6第十二集之二,台北:自由出版社,2000 年,第 81页。#97#16 18 22 23 25 5藏外道书6第 10 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 年,第 402、516、400、516、507 页。20 萧天石主编:5道藏精华#丹亭真人传道密集6第十三集之五,台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第 27-28页。24 陈士铎述:5外经微言6,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 199-200 页。26 徐兆仁主编:5先天派诀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 32-33 页。27 杨增瑞:5奇经八脉理论的源流初探6,5天津中医学院学报61997 年第 1期。28 清严洁等:5得配本草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 297-298 页。29 李建仲、贺振中:5通督正脊术6,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年,第 221页。责任编辑:洪峻峰A Study of the/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0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aoist Theory of Internal ElixirGAI Jian-min,HE Zhen-zhong(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actice of the Taoist internal elixir ha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which can be seen from a thorough survey and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inTaoism.Between the Song andthe Yuan dynasties,Taoist internalelixir practitionerstestified and enriched the knowledge with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out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through their persistent and creative work on internal elixir.Between the Ming andthe Qing dynasties,the theoryof the Taoist internal elixir explain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wasfairly mature and that theory was applied fruitfully in helping people keep healthy and curing people.s diseases.Even today thetheory still has valuable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medicin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 sense.It is a valuable theory withinthe broad field of Taoist study of medicine and health.Key words:Taoism,internal elixir,theory of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上接第 76页)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 and ExistentialismYANG Jing-jian(Literal Art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Abstract:/Existentialism and 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 0 is a subject that has not been confronted squarely in academia.It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is topic.Firstly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 is a cultural enlightenmentmovements,so the existentialist tendency in the context of enlightment becomes the inevitable result.Secondly,judging from thechain of discourse significance from new romanticism to modernism to irrationalism,the so-called/new romantic0 discourse is akind of existential expression.Thirdly,to analyse it inthe viewpoint of life philosophy,the poetics of life and creative modality of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 display their significance on the creative ontological of the Existentialism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western life philosophy.Key words:the May Fourth literature,existentialism,enlightenment context,the new romanticism,philosophy of life#9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