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 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 男:5.6~6.7 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 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 男:14~20 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 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 男:10~13 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正常情况:男:0~21mm/h 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 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 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 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红细胞变形能力 正常情况:男:3.9~5.0 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
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男:7.16 女:7.14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于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血 常 规 检 查
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g)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尿 液 检 查
尿量 正常情况:1000-2000ml
多尿: 经常尿量超过2500ml/日,为多尿
少尿: 尿量少于500ml /日为少尿
尿液颜色 正常情况:淡黄色.随饮水及出汗多少,色泽深浅可有不同.
尿色深红带黄如浓茶样,见于胆红素尿,尿色为浓茶色或酱油色,见于血红蛋白尿;尿色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见于血尿.白色乳样尿液称为 乳糜尿,见于血丝虫病或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肾周围淋巴管引流受阻.乳糜尿应与尿内磷酸盐和碳酸盐的灰白色相鉴别.后者多见于儿童,寒冷的天气易发生,系正常 现象,必要时可作化验检查.许多药物可引起尿液颜色发生改变.使尿液变黄的:黄连素,阿的平,复合维生素B,四环素,维生素B2,利福平,磺胺嘧啶,痢特 灵,一粒丹,复方大黄片等.使尿液变赤黄或棕色的;呋喃妥因,扑疟喹宁,伯喹,磺胺类药物.使尿液变红的:氨基比林,酚肽,苯 妥英钠,利福平,冬眠灵.使尿滚变绿色的:消炎痛,亚甲蓝,阿米替林.使尿液变暗黑色的:灭滴灵,甲基多巴,左旋多巴,雷米封,山梨醇铁.使尿液变棕黑色 的:非那西丁,奎宁.
尿液气味 正常情况:新鲜尿液无特别气味.
刚排出的尿液即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有苹果样气味见于糖尿病酸中毒;有些药品和食物如蒜,葱等亦可使尿液呈特殊气味。
尿蛋白 正常情况:阴性
增高: 见于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多囊肾,全身性疾患累及肾脏.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等.尿蛋白定性与大致的蛋白质含量:
符号 混浊程度 估计蛋白含量
- 清淅无混浊 阴性:无蛋白质
± 仅在黑色背景下观察时呈白色混浊 微量:约0.01g/dlc 以下
+ 白色轻度混浊而无颗粒 少量:约0.01-0.05g/dl
++ 明显白色颗粒样混浊 中量:约0.05-0.2g/dl
+++ 白色絮状混浊 大量:约0.2-0.5g/dl
++++ 凝团块状混浊 极大量:>0.5g/dl
尿糖 正常情况:尿糖定性正常为阴性.
增高: 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慢性肝脏病等
尿糖定性与尿糖的大致含量:
符号 颜色变化 估计尿内糖含量
- 颜色不变 阴性:尿内无糖
± 不变色,冷却后有少许绿色沉淀 微量:少于0.25g/dl
+ 略有颜色改变 少量:0.25-0.50g/dl
++ 绿黄色 中量:约0.5-1g/dl
+++ 土黄色 大量:1-2g/dl
++++ 棕红色 极大量:>2g/dl
尿沉渣镜检 正常情况:白细胞<5个/HP; 红细胞0~1个/HP, (儿童)<3个/HP ;上皮细胞0~少量/HP; 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白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 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管型增多: 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 白细胞管型(脓细胞管型):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子痫,重金属中毒,化学物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 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药物中毒,类脂性肾病,急性肾衰(肾衰管型)等。
尿胆红素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尿胆素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 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
尿酮体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 糖尿病,饥饿,呕吐,脱水,发热,甲状腺机能减退
尿胆原 正常情况:小于1:20
增高: 肝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肠梗阻,长期便秘,急性发热
降低: 胆管阻塞,急性肝炎,腹泻
尿比重 1.008-1.03
增高: 糖尿病,急性肾炎,腹泻,呕吐,发热。
降低: 尿崩症,饮水过多,肾功能衰竭晚期,使用利尿剂。
尿酸碱度 正常情况:5.0~7.0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U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
大 便 检 查
气味 正常情况: 除外异常情况
异常: 粪若呈酸臭味,同时杂有气泡,常见于淀粉或糖类消化不良
颜色 正常情况:淡黄色.随饮水及出汗多少,色泽深浅可有不同.
异常: 黑色--服用炭剂、铋剂后,呈深浅不等无光泽的炭样黑色; 上消化道出血,粪色黑而有光泽,呈柏油样的油黑色。 陶土色--见于胆道阻塞,同时见便中有大量脂肪。 曾服用钡餐者呈灰白色。 绿色--因肠道蠕动过速,肠道内粪胆红素转变成胆绿素,故呈绿色,见于乳儿肠炎;粪中含有大量的未消化的蔬菜,甚至肉眼即能看出此时呈菜绿色。 红色--新鲜血液混入粪便或附在粪便表面,见于下消化道出血,以及痔疮、肛裂等。 白色或带斑点--氢氧化铝类; 黄色->绿色--蒽醌类; 绿灰色--口服抗生素类; 粉红色->红色或黑色--抗凝剂类,羟保泰松,肝素,水杨酸类; 绿黑色--铋制剂 ; 黑色--低铁盐类; 绿色--消炎痛; 橙色->红色--苯偶氮吡啶; 红色--扑蛲灵; 红色->橙色--利福平。
性状 正常情况:成形、柱状、软
异常:柱状硬见于习惯性便秘;羊粪粒状见于痉挛性便秘;扁形带状便可能由于肛门狭窄或肛门直肠附近有肿瘤挤压所致;糊状便见于过量饮食后及其他消化不良 症;液状便见于食 物中毒性腹泻及其他急性肠炎;淘米水样便见于霍乱;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 ;粘冻便见于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菌痢;血样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粘液见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食物残渣 正常情况: 正常肉眼不可见。
异常:出现时见于消化不良症或肠道大部切除病人。
细胞 正常情况:偶见少数上皮细胞或白细胞。
异常:大量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少量红细胞大量白细胞或脓球见于细胞性痢疾;大量上皮细胞见于慢性结肠炎。
粪胆原 正常情况: 阳性
阴性: 阻塞性黄疸呈阴性反应,部分梗阻或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时为弱阳性
粪胆素 正常情况:阴性
阳性: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大便潜血反应(隐血试验〕 正常情况: 阴性
阳性: 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结核病,痢疾,伤寒。胃肠道出血愈多,反应愈强。按显色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四级阳性反应。
注意事项: 试验前两日不要进肉类食品及维生素C,特别是不要吃猪血等动物血制品。
一、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表
化验项目
正常值
临床意义
尿量
l--2L/24小时
一 般情况下,当人们饮水过多时,尿量排出也多,饮水少且出汗多时尿量也会减少。当一昼夜尿量少于400ml时称为少尿,少于l00ml时称为无尿或闭尿,常 见于下列情况:严重脱水、心力衰竭、各种原因所至的休克、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等。 尿量超过2500ml时称为多尿,常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盂肾炎期间肾间质受损、慢性肾炎后期肾浓缩功能受损时等情况。
颜色
淡黄或黄色
红色:血尿。 浓茶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深黄色:胆红素尿。 白色乳样:乳糜尿,脓尿。
透明度
透明
新鲜尿浑浊可见于:尿酸盐沉淀(浓缩的酸性尿冷却后,有淡红色尿酸盐结晶析出,加热加碱后转为透明),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呈淡灰色,加酸可溶解),脓尿,菌尿等。
尿糖
糖试验:阴性
增高: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等,内服、注射大量葡萄糖,精神激动。
尿酸碱度(pH)
5.0~7.0(H+浓度10~0.1μmol/L)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
尿沉渣镜检
白细胞<5个/HP 红细胞0~1个/HP (儿童)<3个/HP 上皮细胞0~少量/HP 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白 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 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 管型增多: 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 白细胞管型(脓细胞管型):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子痫,重金属中毒,化学物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 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药物中毒,类脂性肾病,急性肾衰(肾衰管型)等。
蛋白
磺基水杨酸法 阴性 加热加醋酸法 阴性
阳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妊娠,妊娠毒血症,SLE,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肾移植后,剧烈活动,高热,寒战等。
酮体(KET)
阴性
尿酮体定性实验,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一般用“加号”多少表示,但仪器测定的结果常用半定量的方式表达
胆红素(BIL)
阴性或<1.0mg/dL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是用于肝病患者的尿液检验,正常人尿中胆红素定性应为阴性。当在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尿液中可出现胆红素,而在溶血性黄疸时,胆红素定性一般为阴性,此项和尿胆原、尿胆素共同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
尿胆原(UBG)
阴性
尿胆原定性试验多用于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可为阴性,当尿胆原为阴性时还应该参考尿胆素测定结果,当二者都为阴性时可确定患者患有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则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和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
亚硝酸盐(NIT)
阴性
其阳性率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大于4小时,阳性率可达80%。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ml以上。注意:若尿路感染细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
尿常规十项化验分析参考值
序号
检查项目
参考值
单位
1
尿蛋白(PRO)
阴性或微量表示为(-)
g/L
2
潜血(BLD)
阴性,表示为(-)
Cell/L
3
酮体(KET)
阴性,表示为(-)
mmol/L
4
葡萄糖(GLU)
阴性,表示为(-)
mmol/L
5
胆红素(BIL)
阴性,表示为(-)
μmol/L
6
尿胆素(URO)
弱阳性,表示为(±)
Normal
7
亚硝酸盐(NIT)
阴性,表示为(-)
8
酸碱度(PH)
5.0~6.5,表示为PH5.0~6.5
9
白细胞(LEN)
阴性,表示为(-)
mmol/L
10
尿比重(SG)
1.015~1.025
二、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单的意义
英文缩写 项目名称 结果 参考值 项目单位
WBC 白细胞 2.55↓ 4.0--10.0 10ˇ 9 /L
NEUT%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8.0 54—62 %
LYMPH% 淋巴细胞百分比 29.0 20—40 %
MONO% 单核细胞百分比 11.0↑ 3—8 %
EO% 嗜酸细胞百分比 0.4↓ 0.5—5 %
BASO% 嗜碱细胞百分比 1.6↑ 0—1 %
NEUT#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48↓ 2.0—7.5 10ˇ9 /L
LYMPH# 淋巴细胞绝对值 0.74↓ 0.8—4.0 10ˇ9 /L
MONO# 单核细胞绝对值 0.28 0. 18—0.80 10ˇ9/L
EO# 嗜酸细胞绝对值 0.01↓ 0.02—0.5 10ˇ 9/L
BASO# 嗜碱细胞绝对值 0.04 0—0.1 10ˇ9 /L
HGB 血红蛋白 156 110—160 g/L
RBC 红细胞 4.68 3.5—5.5 10ˇ12 /L
HCT 红细胞压积 42.5 37—49 %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90.8 82—92 fL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33.3↑ 27—31 pg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67↑ 320—360 g/L
RDW-CV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13.1 11—16 %
RDW-SD 红细胞分布宽度(SD)40.3 37—54 fL
PLT 血小板 108 100—300 10ˇ9/L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0.8 9.0—17.0 fL
MPV 血小板平均体积 9.7 9.4—12.5 fL
P-LCR 大血小板比率 23.4 13—43 %
三、生化检测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
0-40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T-BIL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D-BIL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总蛋白
TP
60~80g/1
血 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 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ALB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ALP
成人20-110U/L
儿童20-2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胆固醇
CHO
0~5.18mmo1/L
<200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甘油三脂
TG
0~1.6pmmo1/L
青年<150
老年<200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数)无重要临床意义。过低见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
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
HDL-C
1.16-1.55mmo1/L
男>40(1.03)
女>45(1.16)
胆固醇和冠心病患病数之间负相关已经被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
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
HDL胆固醇是一种和总胆固醇浓度无关的危险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预期价值.
因此,HDL胆固醇浓度的测定对冠心病危险的评估是必需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2.84~3.10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淀粉酶
AMS
血清0-220U/L
尿<1000U/L..
增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血清尿淀粉酶同时降低)
二氧化碳结合率/力
CO2-Cp
45.0~65.0ml%
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
四、 乙肝五项指标含义:
HBsAg、抗HBs 、HBeAg、抗 HBe、抗 HBc。以上即为乙肝的" 二对半",正常均阴性。
下列各种 "组合 "的阳性,其意义如下:
①HBsAg、 HBeAg、抗 HBc(1 、3、 5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 "大三阳" 。
② HBsAg、抗HBe 、抗HBc( 1、 4、5 项)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 "小三阳 "。
③ HBsAg、抗 HBc( 1、5 项)阳性: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 HBV感染。
④抗 HBs、抗HBe 、抗HBc( 2、 4、5 项)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
⑤ 抗HBe、抗 HBc( 4、5 项)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⑥抗 HBs( 2项)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 (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⑦ 抗HBc阳性( 5项):急性 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