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
1、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首歌曲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
(1) 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2) 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
2、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 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注意:
a、装饰音、修止符的运用。
b、控制整体音量。
c、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声音强弱对比。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5)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小结: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欣赏、感受、表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以祖国的大好河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讲课结束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与梳理,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在教唱新歌时,我通过一首歌颂祖国母亲河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跟唱,引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音乐的情境中导入歌曲教学,使学生产生想学唱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歌曲演唱处理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音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