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影响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Ⅰ与图Ⅱ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④ D.丁—③
2.下列贸易中,选择的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中国 选乙 B.铁矿:澳大利亚→中国 选丁
C.鲜花:温哥华→西雅图 选① D.集成块:硅谷→渥太华 选④
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的人耳可闻噪声分贝强度(单位:PNdB)等值线分布图,图中M点代表交通运输网中的点。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M点最有可能是( )
A.飞机场 B.码头 C.火车站 D.汽车站
4.对图示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各种运输方式中,M地的货运量最大
B.M地不会对市区造成噪声污染
C.M地的运输工具进出M地的方向主要为西北—东南向
D.M地在图示区域地势最高
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铁路)于2014年8月16日正式通车运行。该铁路顺雅鲁藏布江穿越近90千米的峡谷区,沿线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且铁路全线桥梁和隧道多。据此完成。
5.拉日铁路走向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耕地
6.拉日铁路桥梁和隧道的比重较大,原因是 ( )
①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②节约耕地 ③避让保护区 ④避免干扰聚落和其他交通线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拉日铁路通车后( )
A.日喀则城市范围向西扩展明显 B.沿线聚落经济收入可能增加
C.拉萨的服务范围变小 D.当地产业结构无变化
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而部分河运却日益衰弱。2014年2月26日,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和戈壁荒漠地区建设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汉江全长1532千米,流域涉及6省市,素有“千里黄金水道”(见下图)之称。回答8~9题。
8.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的原因是 ( )
①新的运输方式的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②河流落差加大,水流湍急 ③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 ④船舶大型化使干流和下游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9.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千米的防护措施(见右图),在一些路段还出现了地上隧道。这些防护措施和隧道的作用是( )
A.防沙尘暴 B.防泥石流C.防动物穿行 D.防大风
右图为“我国某乡镇区域图”。20世纪60年代起在该镇驻地及柳塘村、南官庄等村落形成有规律的赶集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官庄集市逐步被北唐山子村替代。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周围村落相比,柳塘村成为集市点的原因是( )
①交通通达度好 ②地理位置较优越 ③该村等级更高,服务种类更多 ④基础设施完善 ⑤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1.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唐山子村逐步替代南官庄成为集市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南官庄消费能力下降 B.乡镇政策的影响
C.北唐山子村交通变得更便捷 D.北唐山子村消费等级更高
(2017·河北一模)客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运送里程的乘积;货运中转量是一定时期内运送的货物吨数和它的运输距离的乘积;运输重心是指在区域空间里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运输量能够维持相对均衡。下图为“1978年~2005年中国铁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中转量重心变化轨迹示意图”。读图回答。
12.1978年~2005年间我国铁路四指标重心移动的总体趋势是 ( )
A.向西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北方向移动
13.据图可以判断,与其他3个指标相比( )
A.客运量的东西差异最小 B.货运中转量南北差异减小的速度最慢
C.货运量的东西差异最大 D.客运周转量南北差异减小的速度最快
14.图示铁路运输指标重心发生移动的主要原因有( )
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②铁路布局日趋完善 ③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分流 ④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综合题(共44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2015年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
(1) 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2) 分析贵州省高速公路每千米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原因。
(3)简述高速公路建设对贵州省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的积极作用。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中国不同温度带的公路(普通公路)各具特色,公路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图示意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分布。
(1)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公路路基高达10米,远看宛若长城,路面下铺设块石和排水管,分析其原因。
(2)准噶尔盆地的沙漠多为固定沙丘,地形对公路建设限制小,但公路走向形如折尺,分析其原因。
(3)黄土高原地区的公路在塬、梁、峁之间盘旋起伏,说明该地区公路修建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4)青藏公路某段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在通风管的一端设计、安装了自动温控风门,当路基温度低于气温时,风门会自动关闭,路基温度高于气温时,风门自动打开。判断温控风门打开与关闭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的作用。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