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093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互动呈现“为创新而竞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基于全国2 58 个地级市2 0 1 0 一2 0 2 0 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的本地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创新扶持政策对本地创新水平的影响呈显著的倒U形,政策激励总体上是有效的;创新政策的本地效应随着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大而增强,表现出显著的门槛特征;区域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同样表现出“低强度时促进、高强度时抑制”的倒U形特征;创新质量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区域创新竞赛更容易造成地区之间“重数量、轻质量”的低水平创新比拼。基于实证结论,提出应立足本地创新比

2、较优势实施有效的政策激励、结合本地财政收支情况合理安排创新政策的力度、协调地区间创新政策的良性互动、注重创新竞赛对创新质量的引导等政策建议。关键词:创新扶持政策;创新竞赛;区域创新水平;创新质量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3-1 3 1 X(2023)01-0025-1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我国实现科技自强和技术突破更加依赖国内地区间的密切合作,因此呕须探索一条区域协作的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级地方

3、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本地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区域创新活力,改善了区域创新环境。在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的激励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快速形成,以R&D为代表的创新资源投入逐年增加。R&D占GDP的比例已经由2 0 1 0 年的1.7 4%逐步上升至2 0 2 0年的2.41%,2 0 1 0 一2 0 2 0 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 6.8 6%和1 9.1 5%。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Index,G I I)排名已由2 0 1 0 年的第43 位上升到2 0 2 0 年的第1

4、 4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的日益重视,地方政府收稿日期:2 0 2 3-0 2-2 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多目标约束下产城融合的耦合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7 1 8 0 3 0 8 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公众参与视角下江苏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 0 2 0 SJZD A 0 53);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管理研究专项课题(JXGL202207)作者简介:郭进(1 98 9一),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创新与产城融合研究。的竞争格局逐渐发生变化,政策互动逐渐呈现“为创新而竞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截至2

5、0 2 2 年,全国2 3 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有2 0 个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后设立的,地域上覆盖东部多数城市和中西部核心城市。除此之外,激烈的区域创新竞赛亦可从各地纷纷上马省级、市级创新项目中窥见一斑。很多地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汇聚创新资源“洼地”、打造高技术产业高地等发展目标,制定了诸如瞪羚计划、“科技小巨人”计划、“专精特新”计划等众多高技术企业培育方案。概括而言,近年来各地制定和颁布了大量支持本地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希望借此吸引创新资源的流人,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以便在创新发展的浪潮和创新竞赛的格局中占据优势。适度的区域创新竞赛有利

6、于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高R&D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可激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营造重视创新、推动创新的政策氛围。但在创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26过度的区域创新竞赛可能带来创新资源价格的快速上升,高创新成本,甚至损害已逐步建立起的良好创新发展局面。盲目参与区域创新竞赛也容易让不具备创新比较优势的地区陷人竞争泥潭,挤占其他方面的投资,进而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造成冲击。基于此,本文以创新政策的颁布情况衡量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的力度,根据全国2 58 个地级市2 0 1 0 2 0 2 0 年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水平间的因果关联

7、和时空特征展开探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区域创新竞赛是一个新命题,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本文引文本分析法,以“创新”为关键词检索各地区每年颁布和现行有效的政策文件,为区域创新竞赛这一新命题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适度开展创新竞赛有利于激励区域创新发展,但过于激烈的竞赛也会带来扶持政策的“内卷”并提高区域创新成本,本文以地方政府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揭示了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发展间的非线性关系;第三,区域创新竞赛表现出非常鲜明的空间特征,本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细致考察;第四,相关结论对各地理性参与创新竞赛、推

8、动区域间形成良好的创新竞合局面提供了政策启示。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一)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的策略性互动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的热潮源于对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解释。学界最初是从市场化改革、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等宏观层面探讨我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随着研究的深人,学者们发现,宏观层面的探讨无法解释在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何会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于是,学术界将研究视角转向地方政府这一地方发展战略的实际制定者和推动者。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的联邦主义”理论阶段、“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理论阶段和“晋升锦标赛”理论阶段1。“传统的联邦主义”理论认为,辖区内的

9、居民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促使地方政府以满足居民意愿为核心展开竞争。“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理论认为,财政分权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革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大的财权和事权,激发了地方政府扩大本地财政收入的动力,并由此引发了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区域竞赛。然而,以上两个理论所呈现的区域竞争框架都无法解释地方政府参与区域竞赛的根本动机或全部动机。在政治权力集中、经济权力下放的国家,考察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不能忽视地方官员的政治诉求。为此,周黎安和Li等提出“晋升锦标赛”理论,从官员晋升的角度解释地方政府开展区域竞赛的动机2-3 1。但因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的需要,关于“晋升锦标赛”理论的

10、探讨主要集中在GDP增长率等经济指标上,尚未充分关注区域创新竞赛及其影响。进人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被纳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这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的积极性 4-5。就参与竞赛的手段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财政收人用于科学技术支出,加大研发投人 6 。但由于创新资源的稀缺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限制,因此地方政府更愿意从政策角度加大对本地创新发展的扶持。根据测算,2 0 1 0 一2020年各级地方政府年均颁布创新扶持政策7 9 8.3项。截至2 0 2 0 年,全国现行有效的创新扶持政策存量是2 0 1 0 年的6.1 倍。地区间创新政策的策

11、略性互动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一个地区的创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其他地区的策略性“防御”,表现为政策复制甚至政策加码7。地理距离或经济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地区间的创新竞争程度,当一个地区提出“建设创新高地”并颁布相应的创新政策时,与其在地理上邻近或经济实力上相当的地区会感受到更多的“竞争威胁”或“竞争压力”,进而可能颁布一系列创新扶持政策予以应对。从实践角度来说,一方面,创新资源稀缺且对政策环境非常敏感,政策的好坏、奖惩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R&D人员及研发资金的流动方向;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而政策落实则依赖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理论性假设:假设1

12、:地区之间存在愈演愈烈的创新竞赛。(二)区域创新竞赛的本地效应地方政府对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大体可以划分具体内容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两份文件。第3 7 卷第1 期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本地企业的微观创新政策,如实行一系列创新扶持政策直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通过税收优惠 8 、研发补贴E9-101等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更快更好地形成创新产出;另一类是有关改善本地创新环境的宏观政策,如通过建设科技园区、搭建技术交易平台、完善区域内软硬件设施等措施促进创新要素和企业集聚,促进技术交流

13、 1 1 。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 2-1 3,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然而,当区域创新竞赛发展到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阶段时,为锁定创新资源、保护本地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有可能会反过来制造市场壁垒,形成市场分割,进而阻碍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另外,由于地区间仍然存在为GDP而竞争的动机,因此容易表现出政策措施的短视化,从而走上模仿式创新或跟随式创新的道路,引发创新产品销售端的同质竞争 1 4。此外,也有学者论证了政府扶持政策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例如:卢盛峰等指出,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倒U形 1 5;李政等认为,寻租和腐败

14、会削弱政府支持创新活动的效果,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论证了一般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介于0.0 2 和0.0 4之间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最优1 6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参与创新竞赛未必一定会促进本地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竞争性假设:假设2 a: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促进了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假设2 b: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抑制了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三)区域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在空间上,创新政策的颁布不仅会激励本地区的创新发展,而且会对相邻地区的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从创新要素流动的角度来看,创新竞赛会加速创新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从技术溢

15、出角度来看,区域创新竞赛也会促进技术应用的扩散和再创新 1 7 。应当引起关注的是,区域创新竞赛也有可能存在消极的空间效应,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创新竞赛可能会提高创新资源的价格,进而提高创新成本。近年来,频频上演的“抢人大战”便是有力佐证,不断高企的用人成本已经让部分中小型城市和人口净流出地区越发感到“力不从心 1 8-1 9。另郭进,等: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怎样的空间效应?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一)模型设定1.普通面板模型。地方政府享有较高的财权和事权,更注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政策。基于此,本文选取2 0 1 0 一2 0 2 0 年全国2 58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展开研究。

16、在不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首先构建普通面板模型:lninnovationi=c+alnpolicyi+pX,+v,+ei(1)式(1)中:innovationi为地区i第t年的区域创新水平,policyi为地区i截至第t年现行有效的创新政策存量,由于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政策存量都存在长尾分布特征,因此采用取对数处理将数据转化为近似正态分布;X,为一组控制变量,C、ivV、e a 分别为模型的常数项、地区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和随机误差项。剔除了直辖市、自治州、盟以及部分数据缺失的地级市。27外,对于并不具备创新比较优势的地区,与其挤占社会资源投人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创新竞赛,不如另辟蹊径,坚持走适合

17、本地发展的特色道路。当然,在如火如茶的创新竞赛环境下,这也会造成本地创新资源的流失,进而制约创新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竞争性假设:假设3 a: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水平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假设3 b: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对其他地区的创新水平的提升带来消极影响。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区域竞争框架下,区域创新竞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命题,部分研究关注到了各地为创新而竞争的现象,但并未为该命题提供直接证据。同时,在区域创新竞赛是否激励了本地创新发展、存在怎样的空间效应等核心问题上,也存在较大争议。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2 0 1 0 一2 0 2 0 年全国2 58

18、 个地级市为样本,借助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尝试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区域创新竞赛是否真实存在?区域创新竞赛对本地创新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区域创新竞赛对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存在28理论假设部分已经指出,适度竞赛有利于激励区域创新发展,但过度甚至恶性竞赛则有可能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由此本文推测创新竞赛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低强度时促进、高强度时抑制”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将创新政策的二次项纳人模型:Ininnovationi=c+i lnpolicyi+2(lnpolicya)+(2)2.面板门限模型。创新活动主要依赖前期大规模的投资,同时面临较高风险,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19、因此,区域创新竞赛必然会挤占当地其他方面的社会资源,是对地区财政实力的巨大考验。在政策扶持力度相似的情况下,财政实力更强的地区无疑具有更加明显的资金优势,也更可能从区域创新竞赛中脱颖而出,而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则有可能陷人竞争泥潭,拖累其他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地方政府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规模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Ininnovationi=c+ailnpolicyiXI(que)+式(3)中:qi为门限变量,即地方政府一般预算财政收人规模;I()为示性函数;,为门限值,当门限变量满足条件时取1,否则取0;其他变量的含义同式(1)。3.空间计量模型。本文的空间计量分析包含两个部分。一

20、是检验地方政府是否存在为创新而竞争的事实,为此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AR):Inpolicya=c+Zw,lnpolicya+aLag_lnpolicyi+Xi+ui+vi+ei式(4)中:Zw,lnpolicy;为创新政策的空间滞后项,W;为空间权重矩阵,其中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各元素为根据经纬度计算的球面距离的倒数,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各元素为地级市人均GDP差额的倒数;为创新政策的空间自回归系数,该系数如显著为正,意味着创新政策存在正向空间关联,即地方政府对本地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会引起其他地区的策略性防御,区域创新竞赛被证实;Xi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控制变量。同时,由于本文采用

21、现行有效的政策存量来衡量地方政府对本地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考虑到政策惯性,因此纳人创新政策的一阶时间滞后项Lag_lnpolicyi。二是检验创新竞赛对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效应。区域创新竞赛是不同地区间策略性政策互动带来的结果,除对本地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外,也会X,+u:+v+ei影响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为此,本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lninnovationit=c+ilnpolicyi+2(lnpolicyi)2+Xi+ui+v.+n+pZw,lninovationi+Zw,lnpolicya+W,(lnpolicya)+:ZW,X(5)式(5)中:为空间自相关系数,反映技术水平的空间溢

22、出效应;和2 为创新政策一次项和二次项的空间滞后系数,表示其他地区参与创新竞赛对本地创新水平的影响,3 为控制变量的空间滞后系数;W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或经济距离空间2lnpolicyiXI(eiqie2)+.+权重矩阵;其他变量的含义同式(1)。LeSage、a,lnpolicyaXI(e,11.714 2注:采用稳健标准误,括号内为t值,*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四、区域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一)对区域创新竞赛的检验相对于以GDP为核心的“晋升锦标赛”理论,区域创新竞赛是一个新命题,也是我国区域经济体系在新时代所呈现的新现象。那么,这一新命题是否为真?在传统竞争框架之外,地方政府是否面临“为

23、创新而竞争”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为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检验策略。1.在空间统计层面,测算创新政策的全局MoransI指数。表5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还是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2 0 1 0 2 0 2 0 年创新政策的全局MoransI指数始终显著为正,表明地方政府对本地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本文还测算了20102020年创新政策的局部MoransI指数并进行绘图,结论显示,创新政策更多地呈现出HH郭进,等: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表3 门限检验结果F统计量P值43.960.006717.160.4000表4门限回归结果组间系数差异检lnpo

24、licy控制变量0.269 9*(10.00)是0.410 9*(25.20)的地区在空间上更易聚集在一起。2.考虑到MoransI指数是从统计角度对创新政策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刻画,无法对地区之间创新政策的互动特征做出因果推断,因此本文对式(4)所示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基于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回归结果,对创新政策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从表6 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还是基于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自相关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如果其他地区增加对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那么本地区会模仿出台相关政策甚至政策加码。随着各地对本地创新发展的日益重视,这种创新政策的空间互动也最终可能演

25、化为愈演愈烈的区域创新竞赛。综上所述,从地方政府颁布创新政策的角度,本文证实了区域创新竞赛不仅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也是我国区域创新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的典型现象。局部MoransI指数的测算结果及绘图备索。31验(表3)。基于此,本文认为,地方财政影响创新政策本地效应存在一个门限,应选择单门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BS次数10%30028.624 330028.8970上述门限回归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判断: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竞赛是对地区财政的巨大考验,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来激励本地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创新水平的提升。上述结论同样也给出了警示:对于那些

26、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来说,盲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可能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这不仅会挤占社会资源、制约地方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也有可能陷人竞争泥潭,造成本地创新发展进退两难的局面。拟合优度验的F统计量39.98集聚和LL集聚的空间特征,即政策扶持力度较大5%31.472034.53520.678 21%39.361042.2317样本量283832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表6 创新政策的空间自回归估计结果变量地理距离0.4824*(5.36)Lag_lnpolicy0.7644*(63.00)lnincome0.013

27、4(1.00)lnpdensity0.030 0*(1.90)size0.070 1(1.50)地区固定效应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样本量2580拟合优度0.8707注:括号内为值,*、*分别表示在1 0%、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控制变量包括一般财政预算收人(lnincome)、人口密度(lnp-density)、城市规模虚拟变量(size);城市规模按照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划分标准,将人口数大于1 0 0 万人的城市定义为大城市并取1,其余取0。(二)区域创新竞赛影响创新发展的空间效应本文从地方政府颁布创新扶持政策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竞赛提供了证据。为进一步论证创新竞赛给区域创新发展带来怎样

28、的空间效应,是良性竞争形成的正向反馈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还是恶性竞争造成的政策内卷抑制了区域创新发展,本文以区域创新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创新政策的空间滞后项,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式(5)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首先,空间自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其他地区的专利产出对本地区的专利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地区之间的创新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这一结论与学者们普遍证实的技术空间外溢相吻合 2 2。其次,创新政策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反映了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表52 0 1 0 2 0 2 0 年创新政策的全局MoransI指数地理距离全局Morans I值P值0.0

29、4827.501 70.05087.86450.05188.01080.05278.128 30.05157.95800.04897.59550.04707.32600.043.56.82010.04226.63600.03946.22280.04046.6349经济距离0.079.5*(3.82)0.7646*(62.45)-0.017 7(-1.32)0.025 0(1.58)0.075 6(1.61)是是2.5800.8829第3 7 卷经济距离全局MoransI值00.229500.248200.254 400.257300.256900.263200.248400.241 000.2

30、40700.249700.247 5其他地区创新政策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从表7 可以看出,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一次项lnpol-icy的系数i显著为正,二次项(lnpolicy)的系数2 显著为负,表明其他地区加大对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会通过空间效应促进本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且随着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这一促进作用最终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表2 所展示的创新政策本地效应不谋而合,表明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同样存在“低强度时促进、高强度时抑制”的倒U形特征,这可能与区域创新竞赛的激烈程度有关。随着区域创新竞赛由温和走向对抗,地方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不断“内卷”,扶持力度层层提高,不仅可能造成创新成本的快速

31、上升,也容易在地区间筑起市场壁垒,进而制约创新竞赛对区域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当模型中存在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总效应与其回归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并不一致,仅依靠回归系数对空间效应作出评判并不准确 2 0-2 1。因此,本文进一步对区域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和测算,结果如表7 所示。其中:直接效应表示i地区的创新政策对本地区创新发展带来的影响;直接效应包括反馈效应,即i地区的创新政策影响到i地区的创新水平并反过来对i地区创新发展产生的影响;间接效应则表示为i地区的创新政策对i地区创新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来看,在两类权重矩阵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通过了显著

32、性检验,且都表现为创新政策一次项显著为正、二次项显著为负的特征。P值5.825506.288106.443106.513 506.502306.660906.293906.110 506.103 606.327 406.271 60第1 期变量Inpolicy(lnpolicy)0.028 9*-0.191 3*(4.83)0.844 3*(19.36)控制变量是地区固定效应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样本量2838拟合优度0.7621注:括号内为之值,*、*、*分别表示在1%、5%和1 0%水平上显著;下同。简而言之,无论基于对创新政策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的分析,还是对空间效应进行分解和测算,得到的结论是

33、一致的,即:适度的创新竞赛既有利于本地创新发展,也对其他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但随着竞赛程度的不断加剧,创新竞赛的本地激励效应和空间激励效应都呈减弱趋势。五、进一步讨论(一)区域创新竞赛与创新质量不同类型专利对区域创新水平的表征能力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发明专利对创新水平的表征能力最强,实用新型专利次之,外观设计专利最弱。因此,本文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项专利进行拆分,检验结果如表8 一表1 0 所示。从创新政策的空间滞后项来看,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外观设计专利估计系数显著,且呈现明显的倒U形特征。这变量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Inp

34、olicy-0.028 4(-1.07)(lnpolicy)?0.0075(1.43)控制变量地区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样本量拟合优度郭进,等: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表7 区域创新竞赛对创新水平的空间杜宾回归结果地理距离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0.1191*1.9240*(6.03)(9.21)-0.035 6*(7.42)(7.75)表8 发明专利异质性回归结果地理距离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0.338 4-0.0337(-1.22)(-1.25)0.2501*0.011 8*(4.72)(2.02)0.7420*(11.08)是是是28380.588

35、433经济距离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0.1806*14.2868*0.116 1*(5.91)(2.40)1.5301*0.028 3*0.023 8*0.031 4*0.052 5*(2.27)(4.23)0.3725*(15.62)是是是2 8380.571 3说明地方政府可能会迫于区域创新竞赛的压力,盲目加码创新政策,过分追求“量”的增长,却忽视了“质”的提升。这一结论也可以从创新政策空间效应的分解中得到证实,如仅外观设计专利的间接效应显著为正。概括而言,区域创新竞赛容易造成地区之间“重数量、轻质量”的低水平创新比拼。(二)重新界定创新政策类型考虑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

36、规章、规范性文件在效力上比司法文件、工作文件、行政许可批复更强,因此本文对创新政策进行更加严格的概念界定,仅采用1 97 8 年以来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来衡量地方政府对本地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检验结果如表1 1 所示。从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创新政策空间滞后项的回归系数,还是创新政策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都显示出一次项显著为正、二次项显著为负的倒U形特征,支持了前文的研究结论。-1.462 8-0.02240.2913*(-1.01)(-0.83)1.08510.0010-0.1028*(1.50)(0.19)(-1.95)0.2913*(11.76)是是是2.8380.

37、17480.2260*(5.68)(5.49)(6.93)(2.80)经济距离0.028 1-0.1442*(11.76)(-1.03)0.0037(0.69)0.1396*0.4094*(6.70)(6.81)(7.72)(2.05)0.0641*(4.39)34变量Inpolicy(lnpolicy)-0.029 2*0.033 2(-0.78)0.810 2*(15.65)控制变量是地区固定效应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样本量2838拟合优度0.7821表1 0 外观设计专利异质性回归结果地理距离变量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Inpolicy0.1587*3.319 1*(4.49)

38、(8.89)(lnpolicy)-0.041 7*-0.4970*0.059 6*(-5.98)(6.44)0.8590*(21.44)控制变量是地区固定效应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样本量2838拟合优度0.3695表1 1 重新界定创新政策类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地理距离变量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Inpolicy0.086 7*(3.69)(lnpolicy)-0.044 4*-0.486 6*-0.049 5*(-5.71)控制变量地区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样本量拟合优度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表9实用新型专利异质性回归结果地理距离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0.12

39、8 5*x1.028.9*(6.00)(4.57)0.0309*-0.340 5(-6.92)(7.22)0.273 7*(5.15)(7.01)1.855 5*(6.21)(-6.60)0.554 3*(5.74)是是是28380.1973第3 7 卷经济距离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0.157 4*6.578 2*(6.37)(2.12)-0.0256*0.0255*0.0279*0.0453*(1.18)(5.75)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26.8461*0.1642*(2.58)(4.50)-4.152 7*-0.040 6*-0.059 9*-0.046

40、 5*-0.106 3*(2.52)(-5.04)0.335 5*(13.84)是是是2.8380.2447经济距离普通解释空间解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变量变量0.1050*4.479.9*(4.26)(3.40)-1.201 6*-0.045 9*-0.085 5*0.049 9*0.112 7*(6.41)(3.64)0.117 2*(5.27)(5.56)0.0868*0.221 2*(3.66)(4.42)(-5.81)(5.49)0.186 1*(6.88)是是是2.8380.16330.2052*0.133 3*(4.64)(5.91)(2.80)(6.34)0.293 1*(11.7

41、5)是是是2.8380.5184经济距离0.3842*0.1982*(5.25)(5.35)(3.93)(-6.41)0.096 8*:(3.99)(6.43)0.3266*(5.55)(-3.72)0.6332*(6.24)0.2849*(4.81)(-6.27)第1 期六、结论与政策建议(一)结论本文基于全国2 58 个地级市2 0 1 0 一2 0 2 0 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创新扶持政策的本地影响与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创新扶持政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就目前而言,地方政府通过颁布扶持政策来激励本地创新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颁布创新扶持政策是对地方财政的巨大考验

42、,创新政策对本地创新的激励效应随着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大而增强,表现出显著的门槛特征;从政策互动的角度证实了地区之间存在“为创新而竞争”的事实;与本地效应一样,区域创新竞赛的空间效应同样表现出“低强度时促进、高强度时抑制”的倒U形特征;基于创新质量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区域创新竞赛更容易造成地区之间“重数量、轻质量”的低水平创新比拼。(二)政策建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对创新发展的重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互动也逐渐呈现“为创新而竞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区域创新竞赛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结合研究结论,本文对推动地区间形成良好的“创新竞合”局面提出以

43、下政策建议:第一,立足本地创新比较优势实施有效的政策激励。考虑到创新活动往往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特征,不能仅依靠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来自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也不可或缺。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地方政府通过颁布扶持政策来激励本地创新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因此,应当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的创新比较优势,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创新扶持政策,为本地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进一步激励本地创新发展。例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立创新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为创新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支持;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知识

44、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地方政府还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例如: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海外留郭进,等:政策激励、创新竞赛与区域创新表现的长期稳定发展。第二,结合本地财政收支情况合理安排创新政策的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政策大多以货币形式进行兑现,一般是地方政府向企业等创新主体让渡一部分未来的财政收入,这必然会挤占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投资。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对创新发展实施政策激励是对地区财政的巨大考验。因此,地方政府需要量人为出,合理安排政策扶持的力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促进本地创新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制定创新扶持政策时,地方

45、政府需要综合考虑本地财政收支情况,并确保激励力度适中。创新扶持政策不仅需要满足创新主体的需求,还要确保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可控,以免出现过度借债和财政风险等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平衡创新扶持政策与财政支出的关系。例如,可以采用项目招标、资金配比和限额等措施,确保创新扶持政策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风险可控。总之,在制定创新扶持政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合理安排政策力度和时间。只有在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和政策执行效果的前提下,才能促进本地创新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协调地区间创新政策的良性互动,注重创新竞赛对创新质量的引导。首先,适度的创新竞赛既有利于本地创新发

46、展,也对其他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大有神益,但过度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地区之间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可以选择技术协作或技术一产业配套的创新发展模式,避免要素端过度竞争带来的成本上涨及高技术产业同构导致的产品端过度竞争。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区域创新竞赛对创新质量的引导,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由低水平创新向高质量创新演进。其次,为实现协调地区间创新政策的良性互动,地区之间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举办创新论坛、技术交流会、创新大赛等形式,增进地区之间的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再35学生、优秀青年人才来本地从事创新研发工作;也可

47、以通过培训计划、实习计划等方式加强对本地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总之,地方政府在创新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本地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为本地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促进本地经济36次,要注重创新竞赛对创新质量的引导,鼓励企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提高创新质量和水平。最后,还应引导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有机衔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由“低水平创新”向“高质量创新”演进,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协调地区间创新政策的良性互动和推动区域创新竞赛对创新质量的引导,是实现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源泉。地区之间

48、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参考文献:1J Weingast B R.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995(1):1-31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经济研究,2 0 0 7(7):3 6-503 Li Hong Bin,Zhou Li An.Politica

49、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9/10):1743-17624 Gao K,Yuan Y.Government intervention,spillovereffect and urban innovation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ational innovative city pilot policy in ChinaJJ.Technology in Society,2022,70:1-195 Lu H,Liu M,Song W.Place-bas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