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_顾建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0918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_顾建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_顾建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_顾建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 0 2 2-1 2-0 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发展阶段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研究”(V F A 2 2 0 0 0 3)作者简介:顾建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宾恩林,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顾建民 宾恩林【摘 要】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是“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安排,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知识治理与产教融合强调协商的特性在本质上相契合,知识治理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产业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知识流交融,也是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知识交融机制,其目标

2、是形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知识生产结构、知识流通结构与知识储存结构。作为知识治理载体的课程变革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既能促进产教融合形成紧密构合的复杂机制,又能畅通知识流通结构,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三项策略:一是革新国家与地区层面的课程领导,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知识治理;二是加强组织间信息协商与合作,实施课程知识全过程管理;三是推动师生行动层面的经验提炼,形成知识治理自组织系统。【关键词】职业教育 知识治理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课程变革 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是“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安排,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2 0

3、2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 3 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这是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 0 1 79 5号)之后,适应知识社会变化要求、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规划的战略设计。同年1 0月,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数十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实体治理、制度治理的手段,但并未深入到知识治理的层次。1产教融合若不深入到人才培养层面,进行课程知识变革,仅停留在办学体制

4、机制的合作安排,难以将高质量发展战略设想、制度构建转化成产教融合育人的实际效益。产教融合根本上是产业组织与教育组织不同性质知识的汇通与交融。知识具有依据情景分散在个体的特性,单一个人或机构不可能覆盖全面的知识。直接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以产教融合模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把分散在学校及企业不同性质、类型的知识体系,整合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实际上,十多年前就有学者开始提出基于育人的不同层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2,也要关注课程知识的治理问题。3由于缺乏知识治理这一新理念,课程知识治理机制没有得到合理而全面的阐释,难以形成产教融合知识治理问题领域。一、知识

5、治理赋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内涵近2 0多年来,为了弥补传统治理理论主要聚焦科层组织交易成本,难以解决现代化企业注重知识型组织的缺陷,知识治理逐渐兴起成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41 9 9 7年,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组织研究专家格兰多里(G r a n-d o r i)整合相关研究,凝练“知识治理”作为企业理论核心框架5,主张当代企业一般是知识型组织,要超越传统治理模式,从岗位设置、权力匹配治理,深入到组织常规流程规制,约束和引导知识活动,实现治理目标,其后系列研究推动知识治理成为颠覆传统组织理论与管理理论的独特概念。6知识治理对企业认识有三点突破:一是把企业当作知识网络的节点,超越传统

6、科层治理当作实体的直观认识,不同组织之间不是断裂的,而是因知识吸引联系程度不同形成的关联体,在知识沟通的底层研究组织协同治理问题,不囿于传统上企业科层行政管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运行规律,成为了知识社会与智能化社会的前沿性组织理论。二是明确了企业合作是组织内外部351知识网络联系的多层次复杂关系,超越了组织实体管理部门岗位设置与权力安排,更加关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制度规约下知识系统协商,弥补了传统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局限于交易成本的抽象解释,认识到了企业治理内部更多组织细节,同时强调组织治理要宏观结合微观进行系统认识。三是强调组织合作应当具有坚实的个体主动合作基础,更加强调组织中个体认识

7、、偏好及其网络关系治理,主张个体与组织进行协商、共同治理,为组织理论研究拓展了个体方法论视角。在知识治理理念下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象,即它就是知识流动的平台,其核心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产教融合是知识生产结构。企业的竞争力在于知识创新,学校的竞争力在于培养具有最新技术技能的毕业生。前者注重知识创新,后者强调知识流通、知识储存等。虽然双方的知识治理立场不同,但知识生产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没有知识创新,知识流通、知识储存如无源之水;反之,没有知识流通、知识储存,知识创新难以持续。技术技能人才既在企业中进行知识创新和生产活动,也在工作任务实践中获得生产新知识。第二,产教融合是知识流通结构。知识流动

8、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的逐利行为,但也可能是企业与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情怀或自我价值实现所然。企业以知识创新与知识变现为生命线,教育则把已有知识传播当作核心任务。前者在新知识传播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后者在旧知识整理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若要达成有效合作,要求在知识流动介入企业师傅或学校教师的引导、工作环境的刺激等基本条件。第三,产教融合是知识储存结构。产教融合中已有的产业知识与教育知识综合所产生的交叉性知识,通过课程媒介成为储存的知识体系。显性课程知识体系通过转化为行动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储存在院校组织与企业组织的主体之中。二、新内涵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的关键是课程变革课程变革与产教融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9、,产教融合能够改变课程设置,既有研究大多在产教融合要求下探索如何发展具体的课程问题7,但人们长期忽视课程变革也会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一线教师一般在课程规范下实施教学工作,如果课程改革深入到课程知识流通、组织知识协商层面,就能从底层推动产教融合深化。(一)职业教育课程变革与产教融合是互相促进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课程变革与产教融合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一方面,产教融合机制改革能够促进学校课程变革,推进学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沟通交融,培养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深化了职业教育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从1 9 7 8年到1 9 9 5年,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

10、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建筑模式阶段”,其学科价值取向阻碍了职业教育课程实践导向的转型。8其后,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推广,“从做中学”的实践推动人们对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能力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与普通教育强调心理要素与迁移水平的要素能力观不同,职业教育注重与岗位任务直接关联的职业能力。因为,要素能力不能替代依赖工作情境的岗位职业能力,脱离工作情境难以培养职业能力。9人们逐步认识到弥补这种一般性要素能力的缺憾,需要学生实质性介入岗位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要把传统科学课程转向实践导向课程。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深化有赖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性变革。课程系统变革能为企业与院校深入的组织合

11、作提供底层的知识协商载体。当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更多责任时,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更容易培养娴熟的专业技能,而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需要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全盘实现实践导向。1 0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正三角结构转向倒三角结构的改革,人们更多地看到了教学上扭转先学习知识、后应用知识的“记忆模式”,转向直接行动、过程中补充知识的实践模式。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为产教融合深化提供了平台与契机,否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会停留在宏观制度规划的理想层面,难以借助产业实践获得技能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当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课程并非简单的制度合约之后的必然结果。现实情况是产教融合顶层设计

12、、组织层面规划后,个体行动层面仍然按照历史惯性或节省备课时间与精力的需要,固守既往的教学形态。产教融合在实际层面“名存实亡”。原因是缺乏作为知识沟通媒介的课程变革。产教融合政策规划难以落到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二)课程变革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紧密构合的复杂机制课程体系本身就是复杂的结构。一般常识认为课程包括从文本规划、实际运作到学生经验生成的整个链条。1 1课程链中具体包含课程改革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表、备课-教案、备课-上课、考查、考试、课程评价等诸多育人4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环节,如表1。1 2课程变革包括整体理念变革、课程整体链条变革与链条中

13、的关键环节变革。比如,整体理论转变体现在过去2 0年职业教育从学科课程变革为能力本位课程;课程整体链条变革体现在从“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论话语体系转变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程论话语体系,从“课-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程链条变革为“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学程链条;链条关键环节变革如专业教学标准分化出国家与省级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与院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表1课程系统(有调整)1 3课程衔接链条课程系统层面1.课程改革方案理想的课程层面2.课程计划3.课程标准4.教材5.课程表正式的课程层面6.备课-教案教师理解的课程层面7.备课-上课师-生

14、运作的课程层面8.考察、考试、课程评价学生经验课程层面 课程变革旨在切合知识生产结构,畅通知识流通结构,发展知识储存结构,促进知识结构融合,支撑产教融合复杂的组织网络进行全过程变革。其中涉及流通与整合的复杂全过程结构,主要包括两条路径:一是协商知识生产、知识流通与知识储存。知识治理理论认为企业组织网络与知识网络性质匹配才能形成良好的治理效应,其有效治理有待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储存等多个程序的整合作用。1 4什么样的企业组织网络就能治理什么样的知识网络,这是由知识和偏好、计算和认识复杂性分歧决定的。1 5企业组织与院校组织组成的联合体,其知识网络与之类似,课程体系不同层面复杂的知识网络变革,

15、促进产教知识结构充分融合,从而定型产教融合的合意模式。二是协同包括五个层面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不同层面的知识与组织偏好,课程体系中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与运作的等多个课程层面知识与组织偏好,理性计算与复杂性知识对象的治理水平等,决定了产教融合最终成效,见图1。因而,全盘深入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师-生运作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等诸多层面组成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产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充分交融,即通过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储存等关键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课程组织变革能够促进产教融合过程形成紧密的关联系统。改变传统上较为单薄化的认识,按照知识治理多层次结构认识课程变革,能够推

16、图1 知识治理视角下全过程课程变革动产教融合更加系统化、致密化。一是理想的课程层面组织变革。从当前主要是教育部主管专业目录与专业教学标准规范,拓展到跨部门国家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共同开发“国家层面校企双元专业教学标准”,尤其强调教育部与劳动部门的一体化行动、一体化制定,加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合作开发“区域层面校企双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校企合作手册、人才培养方案等。通过上述文本载体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教融合知识流汇聚在理想的课程层面。二是正式的课程层面组织变革。比如,落实课程双元制或学徒制实施的标准化程序、合理的教学组织实施等,这些合理有效的知识生产、知识流通与知识储存能

17、够推动产教共建标准、校企合作有序实施。三是教师理解的课程层面组织变革。比如,开发系统的教师校企合作的工作或作业指导书,为教师理解企业提供认识载体,消解产教融合的误解。四是“师-生”运作的课程层面组织变革。比如,开发系列指导“教师-师傅-学生”多元行动的课堂、表格、记录、文件与档案等,作为行动载体推进产教融合落实到课堂实施。五是学生经验的课程层面组织变革。比如,双元制或学徒制课程实施配套的课程环境及教材体系变革。其中,尤其强调对隐性知识的归纳与推测,隐性知识的清晰化需要关联技能与环境背景,因为群体合作互动才能阐释知识流动的机制。1 6注重变革产教融合隐性知识的形象化展示媒体或平台,以便学生能够直

18、观化、经验化课程内容。(三)课程变革能够畅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知识结构知识治理理念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核心问题是知识流通结构障碍。从课程载体来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时不合理、课程口径太宽、知识体系杂乱,难以彰显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二是课程结构偏离产业最新要求,毕业生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职业能力;三是实践课程数量偏少,实践环节的深551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度和时间不够,学生对岗位认知不足,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难以匹配。有研究者建议进行“四阶梯进式”课程重构,使学科知识与岗位知识由点串成线、由线形成面,提升产教融合的合作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1 7然而,上述问题只有在全过程课程变革的

19、系统性理解中才能得到有效阐释。知识治理视角下课程变革即是课程知识治理变革,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储存等知识结构流动过程,经过多层面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全过程机制。一是课程知识生产变革能提升产教融合的切合度。课程知识生产变革意味着从多个层面深度认识专业知识生产过程,明确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师-生运作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五个层面之后,理清知识生产各个环节的异同,可以更为系统地认识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产问题,从而将产教融合从实体合作推进到知识交融层面。二是课程知识流通变革能加强产教融合的紧密度。课程除了是知识内容,还是知识载体。课程变革促进知识治理结构合理化、程序合理化,知识生产

20、、流淌、利用与评价清晰化,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课程结构变革促进产教融合按照组织形态分类推进。如果产教融合停留在单一的专业层面,就不能深入到多层次的知识生产系统。比如,现实中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不代表人才培养方案也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理想的课程设置,不代表正式的课程标准实际容纳了新内容,更不代表教师理解的课程涵盖了新要求,师-生运作的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课程也就难以融入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三是课程知识储存变革能固化产教融合知识成果。课程变革不能停留在教材内容改革层面,而是在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师-生运作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系统中开展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目标、教师培训、实际教学

21、、学生经验过程的系统变革,推动知识储存全面变革。此外,实体形态从书面知识载体转向多元媒介或载体。三、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取径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从国家与地区的课程规划与开发层面,产教融合产生的组织正式课程层面,个体行动与经验课程层面,由宏观到微观一体化压茬推进。(一)革新国家与地区层面的课程领导,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知识治理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知识治理分类指导委员会。一是要消解国家层面课程管理条块分隔的局面,统整“行指委”“教指委”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材相关部门的课程知识治理工作,建立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企业组成的产教融合课程知识治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职业院校校长、专业主

22、任、行业企业岗位专家代表等。二是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专业大类目录,在知识治理委员会中设立分会。分委员会负责协调产教融合知识治理工作,同时与人社部门联合开展企业的知识生产与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规范标准,监督与评估课程知识流通与储存过程。三是明确在知识治理中作为利益相关方的政府、企业、学校与学生的主体责任,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从“产教”被动融合转向“产教”主动融合,使课程知识作为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和产教融合落地的抓手。改变主要由职业院校单独开发职业能力标准的现状,以区域为单位开发职业能力标准,形成一体化知识治理标准,构建行业内部全国性课程知识资源样本库。

23、从零星的组织合作开发课程标准与专业知识,转向区域性合作开发产教融合专业教学标准。通过“区域知识-院校知识-课程知识”联合开发的模式,系统推进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储存。具体而言:其一,以城市典型产业为单位,职业院校为实体平台,整体设计专业课程,系统开发专业知识。比如,温州是摩配之都、电器之都、皮鞋之都,相应的可以以区域典型的职业院校为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合作开发区域性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与电器设计与工艺、鞋类设计与工艺等专业的区域性职业能力标准。地方政府持续推广,强化院校的领导与组织,开设与区域职业能力标准相呼应的本土化专业课程标准,培养能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富集地区流动的区域性技术技能人

24、才,形成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的全国性辐射效应,推动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实现我国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战略目标。其二,调研与总结不同企业形态的岗位组织特征,分类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和课程传播机制。比如,根据工厂、商店、银行、酒店、旅馆、仓库和剧场的场地特征,开展针对性产教融合办学。按照专业特征分类形成“校办工厂”“厂办基地”或“合作创建实训室”,按照工程与技术、建筑与工艺、艺术与设计、制造与工艺等技术技能领域知识特征,分类设计合理的产教融合课程传播机制。其三,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课程知识库,形成类似美国 劳 动 部 的“O*N E T”(全 称 为“O c c u p a-t i o n a lI n f o

25、 r m a t i o n N e t w o r k”)职 业 信 息 网 络 平台,避免知识重复开发,推动知识有效流通与储存,有效查询。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收集产业知识形成课程知识库,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提6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供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基本知识分类、知识检索与知识创新依据。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行政机制联系不足的困境,通过知识库平台提升组织合作的吸引力,促进企业与学校合作形态从松散的联合体转变为紧密的融合体。(二)加强产教组织的信息协商与合作,实施课程知识全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教育长期利益与企业短期利益的信息协商。企业与学校毕竟是两个市场属性不同

26、的主体。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有限的社会责任;职业院校旨在以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与潜能,奠定学生就业与终身发展的基础,促使学生就业更具竞争力。职业院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促进学生习得技能,次要功能是知识生产。一方面,按照企业组织知识难度、深度与广度,以及企业知识流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置示范型、参与型、合作型三种层次的产教融合方式。如果企业在示范型与参与型产教融合方式中利益受损,能够在合作型产教融合方式中获得补偿。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知识治理指标。示范型与参与型产教融合方式的核心标准是知识流通与知识储存质量,知识生产成就作为辅助标准。合作型产教融合方式的核心标准是知识生产成就

27、,知识流动与知识储存作为辅助标准。优化职业院校知识传播效率,提高企业技术技能创新水平,通过标准化治理强化组织合作吸引力。其次,构建知识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政府搭建产教融合课程创新平台,通过企业与院校战略合作或长期项目合作,汇聚知识性质相近企业及专业性质相近院校,放大课程知识与产业技术集聚效应,加大课程内容开发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校企共同牵头开发承载最新产业知识的教材,转化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内容作为显性课程内容,加速企业技术成果转化,通过知识共享强化企业与院校联系的纽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积累。再次,以课程组织变革推动产教融合深化。从“企校”实体融合转向课程要素融合。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注

28、重以企业作为学生课程实践的场所,或者在企业实训中补充教育环节,或者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建科技院、产业院或创新园。比如把教师办公室、产品设计与制作中心或体验中心置于同一空间,开展实体嵌套融合行动。实质上虽然把校外实训中心搬到校园内部,但产品的生产链与教学的知识链难以融合。然而,深化课程要素融合能够推动产教融合超越实体结合,通过产教知识沟通、共享、共创与共治,形成基于合作关系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机制,明确产教融合课程主体责任,在知识流与技术流底层推动产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知识全面整合。(三)推动师生行动层面的课程经验提炼,形成知识治理自组织系统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或岗位行动直接经验的实际层面,师生行动

29、层面涉及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与学生日常工作,需要规范课程明细表与进程表,明确学校与企业分担的课程任务与要求,确保核心技能、关键知识与基本素养在校企合作的教学中协同一致,避免校企合作实践低效重复、理论与实践内容错位,从而推动师生在行动中提炼课程经验。第一,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确定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分工,明确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技能训练项目。第二,课程内容的落实要注重教学效果。根据课程内容与合作实施方案,集中专业课教师,共同绘制课程总表与分工课程表,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明确指明产教融合课程的重难点与学习条件的局限。尤其是新教师必须理解产教融合课程的完整结构与过程,必须在课程整体目标、结构与内容规范下实施科

30、目课程。笔者持续一年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容易宽泛地讲授知识,缺乏对课程体系整体及其重点、难点的把握,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点理解亦不够深刻。授课中涉及较多与课程核心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展示较多缺乏联系的技能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够清晰、实践锻炼过于低效。推动主体形成教与学课程经验的自组织系统。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这种过程可称为之“自组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经验形成亦如此,其关键在于个体具备强烈的组织合作动机,克服知识沟通的认知困难,强化生产知识、传播知识与储存知识的心理动机。知识治理自组织系统包括必要的两个外部条件。一方面是形成课程群。按照岗位胜任要求

31、整合知识相近的课程,形成促进协作的课程群,精简课程内容、节省必要课时,为产教融合深化节约时间与空间。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必要的力学与电学基础知识完全可以整合到工程力学与电工基础之中,金属工艺学也可适当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进行整合。围绕工程力学、电工基础与机械制造工艺学,整合核心的专业课程知识形成课程群。在实践活动中以训练项目为纽带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理解,从而优化专业、课程与行动层面之间的知识协同治理。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一学期或一堂课乃至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的课程内容,呈现多少信息、教授多少知识,涉及多少关键751知识治理视角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课程变革概念与核心技能,教师应当进行

32、课程群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对于职业技能训练,教师或企业师傅要依据学习效率优先原则,把抽象概念与复杂概念具象化、条理化和简单化,避免过度解释简单概念,避免零散与杂乱无章的灌输,而要采用严密的专业逻辑、项目逻辑、任务逻辑等,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知识与事实、工作领域与岗位要素、知识与技能的整体关联。参考文献1张建云,缪朝东.委托-代理视角下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体治理:逻辑、困境与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2 1(4):4 1-4 7+5 6.2刘俊心.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 0 0 5(3 6):1 2-1 4.3仇学琴.国外高等职业学院产教结合人才培养

33、途径研究J.云南高教研究,2 0 0 1(2):8 7-9 0.4D I N GY,WE N B I NS.M a n a g e m e n t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a n di n-c l u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t r a n s f o r m i n gA s i aM.S i n g a p o r e:S p r i n g e r,2 0 2 1:1 9 7-2 0 3.5 1 5G R AN D O R IA.G o v e r n a n c es t r u c t u r e s?c o o r

34、 d i n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c o g n i t i v em o d e l sJ.J o u r n a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a n dg o v e r n a n c e,1 9 9 7(1):2 9-4 7.6王健友.知识治理的起源与理论脉络梳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 0 0 7(6):1 9-2 6.7冀宏,张扬,朱益波,等.产教融合课程的理路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2 2(4):7 0-7 6.8邓泽民.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研究4 0年综述J.职教论坛,2 0 1 9(8):4 9-5 5

35、.9谭移民,钱景舫.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 0 0 1(2):5 4-6 0.1 0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4:1 2 3.1 1 1 2 1 3陈桂生.“课程演变的轨迹”提纲J.上海教育科研,2 0 0 6(6):5 7-5 8.1 4郭文莉.从松散到紧密的“校企合作”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 0 0 8(1 9):4 7-4 9.1 6张培富,李艳红.知识流与技术创新的群体社会互动J.科技管理研究,2 0 0 4(4):1 0 5-1 0 9.1 7马建国.拓深产教融合推进物流专业课程变革J.轻纺工业与技术,2 0 2

36、0(6):1 8 0-1 8 1.T h e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o fD e e p e n i n g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i n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G uJ i a n m i n,B i nE n l i nA b s t r a c t:T

37、 h ed e e p e n i n g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 i n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sas t r a-t e g i c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t h e“1 4 t hF i v e-Y e a rP l a n”,a n d i t i s a l s oab a s i cp r o j e c t t op r o m o t e t h eh i g h-q u a

38、l-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a n d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e m p h a s i z et h a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n e g o t i a t i o na r ee s s e n t i a l l yc o n s i s t e

39、n t.F r o mt h ep e r-s p e c t i v eo f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 i n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st h ek n o w l e d g ee x c h a n g e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i a l k n o w l e d g ea n d

40、e d u c a t i o n a l k n o w l e d g e.T h eg o a li s t of o r mak n o w l e d g ep r o d u c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ak n o w l e d g ec i r c u l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a n dak n o w l e d g es t o r-a g es t r u c t u r e t h a tp r o m o t et h ed e e p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41、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a st h ec a r r i e ro f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 i s t h ek e yt ot h ed e e p e n i n g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t i o n i n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e t w o c o m p l e m e n

42、t e a c ho t h e r,w h i c hc a nn o t o n l yp r o m o t e t h e i n t e g r a-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t o f o r mac o m p l e xm e c h a n i s mo f c l o s e i n t e g r a t i o n,b u t a l s ou n b l o c k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k n o w l e d g ec i r c u l a t i o na n d

43、d e e p e n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i n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T h e r e f o r e,t od e e p e n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i n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t h r e e s t r a t e g i e s s h o u l db

44、e a d o p t e d f r o mm a c r o t om i c r o:o n e i s t o i n n o v a t e c u r r i c u l u ml e a d e r s h i pa t t h en a t i o n a l a n dr e g i o n a l l e v e l s,a n dt op r o m o t e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45、ni n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s e c o n d,i m p l e m e n t 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o f c o u r s ek n o w l e d g em a n a g e-m e n t;t h e t h i r d i s t op r o m o t e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e x t r a c t i o no f 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a t t h ea c t i o nl e v e l

46、t of o r ma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s e l f-o r g a n i z i n gs y s t e m.K e yw o r d s: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k n o w l e d g eg o v e r n a n c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ya n de d u c a t i o n;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c o o p e r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责任编辑 任令涛)8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