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1T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10289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T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61T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61T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61T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61T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01CCS B 15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wheat toSitobion avenae in field2023 - 11 - 14 发布2023 - 12 - 14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1/T 17592023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田间管理25 抗性调查36 抗性分类37 抗性评价4附录 A (资料性) 小麦抗

2、蚜评价圃田间示意图5附录 B (资料性) 田间管理记录表6附录 C (资料性) 蚜情级别分级表7附录 D (资料性) 抗蚜级别的划分及抗性评价指标8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想顺、陈永利、张皓、张战凤、韩顺琴、王刚、史卫中、张海斌、刘小凤、 景炜明、赵惠燕、刘同先。本文件首次发布。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解释。联系信息如下:单位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电话:029-87082809地址: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邮编:712100II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 1775)田间评价的田间管理、抗性调查、抗性分类和抗性评价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的田间评价。注:本文件中的小麦指所有的小麦种质资源,包括普通小麦(选育品种/系、地方品种、特殊遗传材料、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DH群体)、杂交小麦、转基因小麦、其它栽培小麦种、野生小麦、小麦野生近缘种。蚜虫(蚜)特指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2 规范

4、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对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235西北地区水地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NY/T 236西北地区旱地冬小麦生产技术规程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NY/T 1443.7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7部分:小麦抗蚜虫评价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拒蚜性/招蚜性 antixenosis/attractiveness小麦对蚜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负面/正面影响的

5、可遗传特性。3.2抗蚜性/适蚜性 antibiosis/adaptability小麦对蚜虫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物学、生理学乃至生态学特征有负面/正面影响的可遗传特性。3.3耐蚜性/感蚜性 tolerance/susceptibility小麦在蚜虫取食后的生理补偿水平,表现在相同蚜虫密度下比其他品种的产量损失更小/更大的可遗传特性。1GB/T 8321.10-20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3.4抗蚜评价圃 nursery for evaluation of wheat resistance to aphid在田间设置的用于评价小麦对蚜虫的抗性类型和等级的试验区。3.5人工辅助接蚜 artific

6、ial infest aphid to wheat plant采用人工繁殖或收集的自然蚜虫种群,仿照自然环境,在田间创造适合蚜虫发生的条件,按一定比 例人工接蚜至所有待评价小麦,根据接蚜对象的抗性表现和蚜情发展程度,确定待评价小麦对蚜虫的抗 性类型和等级的一种方法。3.6对照品种 control wheat variety经过田间多年、多点评价筛选出的,为抗蚜性评价提供参照,具有相对稳定的拒/招蚜性、抗/适蚜 性和耐/感蚜性的小麦品种。3.7诱发品种 induce wheat variety在参评小麦之间种植的经人工辅助接蚜后具良好适蚜性的小麦品种。3.8抗性评价指标(EIR)evaluati

7、on index of resistance用于定量描述各种类型抗性的等级的评价参数。4 田间管理4.1 抗蚜评价圃选择抗蚜评价圃的选择应符合NY/T 1443.7中抗蚜鉴定圃选址的规定,且应远离房屋、围墙等建筑物。4.2 抗蚜评价圃设置4.2.1 条播,参评小麦和对照小麦每个试验点各播种 2 行,行长 1 m,行距 0.3 m,按品种名称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诱发品种播于抗蚜评价圃四周及裂区间,每隔 10 行增播诱发品种 1 行,见附录 A。4.2.2 所有参评小麦(包括对照小麦和诱发小麦)应设置耐蚜性评价对照,播种方法同 4.2.1。4.2.3 抗蚜评价圃应用 80 目以上防虫纱网隔离外来虫源

8、影响。4.3 播种、栽培管理4.3.1 抗蚜评价圃播种前应进行深翻、旋耙,田间施肥按照 NY/T 496 的规定执行。重施底肥,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兼用。氮肥量可在常规量基础上增加 30%。4.3.2 播种期应与当地大田最适播种期一致,关中地区为 10 月上中旬,渭北为 10 月上旬,陕南为 10月中下旬。对生育期偏早或偏迟的参评小麦,应适当调整播期。每 1m 行播按 50 粒下籽。4.3.3 田间管理应分别按照 NY/T 235 和 NY/T 236 的规定执行。4.4 病虫草防治24.4.1 小麦抽穗期前可用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 1 次。抗虫评价圃在小麦整个生长期不使用任何杀虫

9、剂。4.4.2 耐蚜性对照区在防病的同时可加入杀虫剂防治蚜虫。4.4.3 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主要在春季拔节期前进行。4.4.4 病虫草防治用药应符合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规定。4.5 蚜虫诱发与人工辅助接蚜4.5.1 每年 11 月,在人工气候箱或智能温室内播种诱发品种。4.5.2 小麦拔节期,田间采集蚜虫转移到人工气候箱或智能温室内的诱发品种麦苗上繁殖备用。田间 蚜量不足时,将室内保存的蚜虫转移到人工气候箱或智能温室内的诱发品种麦苗上繁殖备用。4.5.3 小麦旗叶至抽穗期,收集有翅蚜,均匀释放于抗蚜评价圃所有参评小麦(包括对照小麦和诱发 小麦)麦苗上。每行按 1

10、头3 头有翅蚜释放。5 抗性调查5.1 拒蚜性调查小麦扬花期前评估拒蚜性。有翅蚜释放后3 d调查,对抗虫评价圃内所有小麦(包括参评小麦、诱发小麦和对照小麦)均调查。每行随机调查15株(各小麦2行共30株),记录有蚜株数量,调查用表见附录B中表B.1。5.2 抗蚜性调查小麦扬花灌浆期评估抗蚜性。分别于有翅蚜释放后第10 d、20 d和30 d,对抗虫评价圃内所有小麦均进行调查。先扫视每行小麦蚜虫总体发生情况,在蚜虫发生中心选择穗型均一的15个有蚜单穗(各小 麦2行共30穗)挂牌标记,优先选择蚜情发生重的单穗,记录蚜情级别,调查用表见附录B中表B.2。蚜 情级别分级标准见附录C。5.3 耐蚜性调查

11、小麦成熟期,分别收获所有小麦(包括参评小麦、诱发小麦和对照小麦)挂牌标记的单穗并考种, 统计各穗总穗粒数、秕粒数、穗粒重和单粒重。所有小麦(包括参评小麦、诱发小麦和对照小麦)从耐害性对照区选择和标记穗粒数相近的30穗(每行各15穗)作为对照,单穗考种,调查用表见附录B中表B.3。6 抗性分类6.1 有效性判别当抗蚜评价圃中诱发品种有蚜穗率达80%以上时,该批次小麦抗蚜评价视为有效。6.2 评价参数6.2.1 拒蚜性拒蚜性评价参数用每个参评小麦的有翅蚜株率表示,有翅蚜株率计算,见式(1):r = a n(1)3式中:r有翅蚜株率; a有翅蚜株数; n调查株数。6.2.2 抗蚜性抗蚜性评价参数用每

12、个参评小麦 3 次调查的蚜情级别均值表示,蚜情级别均值计算,见式(2):式中:g参评小麦的蚜情级别均值; g参评小麦各单穗蚜情级别; n调查穗数。6.2.3 耐蚜性g = gn(2)6.2.3.1 耐蚜性评价参数用每个参评小麦的耐蚜值表示,耐蚜值计算,见式(3):t = l g(3)式中:t耐蚜值; l粒重损失率;g蚜情级别均值。l = gwngwagwn(4)式中:l粒重损失率;gwn无蚜穗(对照)的粒重; gwa有蚜穗的粒重。式(3)和(4)中粒重可用穗重、穗粒数替换,粒重损失率也可以用秕粒数增加率替换。秕粒数增加率计算,见式(5):i = ugaugnugn(5)式中:i秕粒数增加率;u

13、gn无蚜穗(对照)的秕粒数; uga有蚜穗的秕粒数。7 抗性评价根据评价参数计算不同抗蚜机制的评价指标,见式(6):E淜 = 淜 淜(6)式中:EIR各抗蚜机制的评价指标I待评价小麦的评价参数;46.2.3.2 粒重损失率计算,见式(4):淜所有参评小麦(包括诱发小麦和对照小麦)评价参数平均值。 抗蚜级别的划分及抗性评价指标见附录D。5附 录 A(资料性)小麦抗蚜评价圃田间示意图注:对照小麦与参评小麦一起按品种名称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播种6表 B.3考种结果(耐蚜性)记载表调查时间:地点:调查人:7附 录 B(资料性) 田间管理记录表表 B.1有蚜株率(拒蚜性)记录表调查时间:地点:调查人:分区编

14、号品种名称生育期调查株有蚜株表 B.2蚜情级别(抗蚜性)记载表调查时间:地点:调查人:分区编号品种名称穗 编 号123456789101112131415分区编号品种名称有/无蚜标记穗号穗粒数秕粒数穗粒重单粒重附 录 C(资料性) 蚜情级别分级表表 C.1蚜情级别分级表蚜情级别分级标准0 级整株无蚜1 级穗部无蚜,或仅穗部麦芒上有蚜,且叶部或穗部麦芒上蚜虫多于 1 头,少于 10 头2 级穗部蚜虫多于 1 头,无片状蚜群聚集;或叶部或穗部麦芒上总蚜量多于等于 10 头3 级穗部有片状蚜群聚集,但少于 1/4 穗4 级穗部有片状蚜群聚集,1/4 穗以上,1/2 穗以下5 级穗部有片状蚜群聚集,1/2 穗以上,未布满整穗6 级穗部蚜虫布满全穗7 级穗部蚜虫布满全穗,并向穗茎部蔓延8附 录 D(资料性)抗蚜级别的划分及抗性评价指标表 D.1抗蚜级别的划分及抗性评价指标对照表抗性评价指标 EIR抗性类型拒/招蚜性抗/适蚜性耐/感蚜性EIR 0免疫免疫超耐0 EIR 0.3高拒高抗高耐0.3 EIR 0.6中拒中抗中耐0.6 EIR 0.9低拒低抗低耐0.9 EIR 1.2低招低适低感1.2 EIR 1.5中招中适中感1.5 EIR高招高适高感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