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以雷丁大学CAER为例_董维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9774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以雷丁大学CAER为例_董维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以雷丁大学CAER为例_董维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以雷丁大学CAER为例_董维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代科学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综合化趋势使跨学科研究焕发生机,而有效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则有赖于形成稳定的制度路径。基于权变理论的互补观点,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英国雷丁大学农业环境研究中心()跨学科制度安排的解析,将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模型化。发现跨学科研究中,配置 种关键组织要素的制度安排通过形成互补结构,使要素产生指向创新产出目标的协同效应;环境因素对组织产出的正反馈促使大学基于递增的制度回报形成自我强化动力机制,巩固既有制度安排。国家应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制度安排、要素配置与环境驱动因素进行系统调整,来构建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制度路径。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制度

2、安排;制度互补;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优先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董维春(),男,江苏兴化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浩男(),男,辽宁辽阳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讯作者:刘晓光(),男,河南项城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引言与文献回溯当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已超出了传统单学

3、科框架所能处理的范围,尖端科学创新越来越趋向于诞生在传统学科的交叉地带。在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尚未平息之际,各大国空前加大了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投资力度,灾难迫使人类充分意识到生物、生态科学在本世纪的重要意义。届时,在竞争中能够主导 世纪相关领域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国家,将最可能率先进入下一个高增长周期,建立相对于后进国家的竞争优势。在涉及生态、环境、农业、食品、医药、经济、政策等宽泛的研究领域内,发达国家正在展开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研究,并充分重视学术环境的制度结构在驱动跨学科研究中的核心作用。如斯坦福大学 计划、伊利诺伊大学贝克曼研究所、雷丁大学农业环境研究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实践等,均

4、已建立与巩固发展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至少 年时间。然而跨学科概念自西方引入中国,已存在一定时滞,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制度体系更是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及核心科研院所的一大难关。既有关于跨学科研究制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中国跨学科制度变革受阻的成因解析、基于中国情境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制度设计、国外跨学科研究制度的经验推介三类:第一类研究中,学者多通过组织要素解析,呈现中国跨学科研究制度变革的困境,认为跨学科研究是一个多行动主体、多重制度要素与逻辑复杂关联的场域,受行动者认知冲突、制度逻辑的不一致性、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等方面约束,跨科学研究制度难以产生实质成效;第二类研究,学者通过组织制度设计,包含跨学科研究组

5、织运行策略、组织设计、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方案、治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大学跨学科制度转型的可能方案;第三类研究,则提供了较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相对成熟跨学科研究制度路径的经验借鉴。学界已充分认识到制度因素对于大学有效开展跨学科科研部署、推进中国科学发展追赶国际前沿的重要性。但当前研究一方面侧重于从现象层面剖析中国为何难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制度,相对机械化地推介国外成功经验以供效仿,较少有研究能够对经验现象进行系统性理论概括;另一方面,既有研究基于组织理论,已发现跨学科研究是组织环境、决策、结构、文化形态制度创新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对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制度之间以何种结构彼此关联

6、?以及这种结构通过何种动力机制得以维继?形成稳定、巩固的跨学科研究制度路径方面,尚缺乏抽象化、模型化解释。当代组织理论对组织制度路径演化的一般性动力学解读,为本研究回应以上研究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组织内部的行动模式从初始选择发展至惯例,到最终固定为规制、规范或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要素,嵌入组织深层结构,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权变理论的互补观点进一步认为,组织形成稳定制度路径,通过制度形成互补结构,配置组织要素,使其产生指向组织目标的协同作用,环境的正反馈激励组织强化既有的制度安排,深度开发要素协同所产生的高绩效回报,形成制度路径的自我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观点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研究型大学难于跳出传统单

7、学科制度体系的原因,以及如何建立起跨学科研究制度,还能够帮助我们解释部分发达国家成功建立跨学科研究制度框架的脉络与规律。基于此,本研究以英国知名研究型大学,雷丁大学农业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经验为案例,依托权变理论模型,解析大学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的结构及其形成稳定路径的动力机制。研究按照以下逻辑结构展开:提出研究所依托的权变理论互补观点和基本模型框架;在理论指导下解析 案例中的关键要素和制度安排;抽象分析跨学科制度安排的结构及其动力机制,并将其模型化;最后为中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制度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权变理论的互补观点权变理论的互补

8、观点()侧重于从系统、开放的视角阐述组织制度安排与要素配置的结构特征和动力机制。系统性意味着组织的核心要素是高度内部关联和协同运转的,任何要素的单方面变化不会对组织的整体绩效产生显著改善作用,甚至可产生负作用。开放性表明组织将与环境发生互动并受其第 期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影响。“互补”是指,越多地做一件事使得做另一件事的边际回报增加。在更一般的层面上,互补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但相互关联的资源、规则或实践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作用。一个绩效表现突出的组织往往在内部要素配置上形成具有一致性的互补结构,并能够与外部环境相匹配。而将组织要素转换为实际产出,则需借助大量管理活

9、动加以控制,但组织的管理能力是稀缺的,需通过设定目标、规则、规范、正式结构等制度安排来协调、转换组织要素,使其趋向于产生互补结构即通过制度安排,协调并整合各种组织要素,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产出获得环境正反馈后,组织倾向于进一步开发制度互补效应与要素协同效应所创造的收益空间。.基于权变理论模型的研究分析框架本研究在权变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大学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模型化。权变模型将组织过程抽象描述为“输入转换输出环境反馈再输入”的周期循环(见图)。组织的输入要素主要包含原材料、技术、人力资源、资本和信息五种,经过对应制度安排的转换后,在一定周期内完成输出并与环境因素进行交

10、互、反馈,实现组织预设目标。图 基于权变理论模型的研究分析框架制度安排对要素的转换过程是组织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枢纽。考虑如研究型大学一般的科研组织,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区别于营利性企业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仍可抽象为五种核心组织要素的配置过程,每一种要素的配置都需要正式的目标、规则、规范、惯例、结构等制度安排加以协调和配置。本研究对科研组织配置组织要素的制度安排界定如下。科学研究与创新往往指向剥离具体物理形态的抽象知识生产,创新知识本身是对既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与拓展,“知识生产”的原材料仍是知识(某学科或多学科的既有知识体系),以科学家或科研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潜在的人力资本形式存在,因此

11、,以科研团队的结构特征来描述科研组织在原材料层面的要素构成。技术要素往往指组织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与运营、操作方法,大学的实验设施是技术要素在物质层面的表达,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与组织方式构成了技术要素在操作方法层面的表达。人力资源要素配置虽涉及多个维度,但一般认为,其核心模块且与组织最终产出具有直接关联的是绩效管理,良好的绩效管理建立在有效的激励机制基础之上,因此,以科研机构学术晋升的相关制度表示人力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部分。资本要素配置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以描述,信息要素配置以科研信息管理与支持性制度来描述。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形成稳定路径的动力,依赖于输出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与反馈。当依靠既有制度安排输

12、出的各类成果获得外部主体如评估、资助、合作机构的正反馈时,意味着制度收益为正,将激励组织强化既有制度安排所形成的特定组织路径,以维系竞争优势;若获得负反馈,则可能迫使组织进行内部重构以耦合环境要求。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环境驱动因素概况雷丁大学作为英国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高校,设有以 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从事覆盖生物、生态、农业、食品、经济及政策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其研究的国际前沿性与跨界影响力可从至少三个维度加以证明。学术创新层面,其优质研究成果与环境设施帮助雷丁在 年卓越研究框架农业、食品与兽医模块评估中,获得全英第 名;政策影响层面,的跨学科研究已为国际及英国生态环境、农业政策制

13、定提供证据支撑,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英国“与环境变化共存”计划()等;产业关联层面,为世界知名企业提供商业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接受企业资助,包 括 先 正 达()集 团、森 宝 利()等。基于此,本研究将 视为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的一种组织原型,以之为案例进行解析,既可提供开展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的实践借鉴;亦可将本案例作为客观经验,为从理论层面抽象构建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模型提供参照。.的科研战略目标 贯彻大学层面的研究与创新战略:推进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 卷卓越研究,改变对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促进创新,应对当前和未来社

14、会面临的挑战。学校高层战略部门将其分解为 项具体且可提供证据支撑的标准,通过建立个人和集体的研究领导力来增强研究的质量;强化研究在地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强化跨学科研究、跨地理和专业边界的合作;符合伦理、诚信和有透明度地进行研究;保持研究资源的可持续性并发展研究基础设施。大学通过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嵌入到实现要素优化配置的相关制度设计中,以 一类实体跨学科研究中心为载体,完成“输入转换输出”的科研创新过程。.原材料要素配置 科研团队的基本结构 的组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管理者学术人员教学与研究人员(包含研究生)技术支持人员。名管理者中包含 名跨学科研究领军者,名中心负责人副教授,名学院院长。学术人

15、员 人中包含 名讲师,名系主任(教授),名副教授;教学和研究 人中包含 名研究员,名博士后研究员,名博士后研究助理,名客座研究员,名高级研究员,名专职教学人员;技术支持与服务 人中包含 名技术员,名研究技术员;以及当前 名在读研究生。科研团队的专长与兴趣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学、环境学、景观(园艺)学、农学、土壤学、农业与环境经济学(含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食品 作物科学、动 植物科学(含昆虫学)、气候学、地理学、政策科学。科研团队的实体结构为配置其他要素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嵌入与耦合的依托,包括跨学科研究议题的组织形式、合同分类制度、学术晋升制度等,均在团队构成中有所体现。.技术要素配置 跨学科研究

16、议题的组织与研究设施 的跨学科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主题,驱动因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制度,研究活动表现出问题驱动、专长与兴趣导向特征,并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聚焦于各主题下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探索。例如,在驱动因素主题下,以处理“环境变化和土地管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一问题为核心;在生物多样性主题下,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一科学问题(见图)。这种内部关联的跨学科研究议题组织形式,使得对每一个科学问题的研究都会自然延伸至下一个研究议题与科学问题处理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度关联,而生态系统服务因其潜在的经济与非经济价值,需要人类通过有组织

17、的政策实践来加以维系,人类活动过程又涉及复杂的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监管与治理措施,需协调多方的利益关系与决策程序,由此循环至政策与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主题与相应的问题上。在基础设施层面,拥有设备齐全的环境科学实验室及教学设施,先进的飞行笼和温室设施,可用于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受控授粉实验。大学有 公顷土地可实施轮作实验,分析实验室可进行土壤、植物与动物材料的分析研究。同时,大学的大气天文台、化学分析设施、食品加工中心等均可被研究调用,共同构成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物质技术条件。图 跨学科研究议题的逻辑关系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要素配置 合同分类、学术晋升制度大学层面合同分类、学

18、术晋升制度的组合,构成了 人力资源的基本激励机制。合同分类制度将学术人员统分为三大类:专职于教学任务的教学密集型(型)、兼有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学与研究型(型)、以及专职科学研究的研究密集型(型)。这种教学与科研适度分离并有序过渡的制度,一方面,避免了两者在人力资源配置层面可能发生的相互牵制;另外,型人员可融合科研与教学,将科研产出的前沿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受聘人员可以根据个人倾向选择不同合同类别,或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选择调整自身的合同,使分类保持适度灵活性。合同分类制度以学术晋升制度为支撑,三类人员的考核晋升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考核标准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学术公民权与领导力、研究、教学与学习,每

19、个维度下设若干分支标准,每一条分支标准用明确的细则加以说明,以可提供证据支撑或可第 期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量化的标准为主,如表 所示。大学研究人员等级共分 级,仅在副教授或 级研究员、教授或 级研究员级别设置个人荣誉头衔,科研团队中具备副教授与教授头衔人数仅有 个,说明荣誉头衔的获取难度较高。表 以副教授或 级研究员头衔为例,显示三类人员评审标准的差异。表 合同分类与学术晋升标准合同类别三维考核指标个人头衔级别学术公民权与领导力研究教学与学习副教授或 级研究员 型 型 型 学术公民权 坚持专业发展确保工作实践是最新的 学术领导和管理 建立在高质量研究产出基础上,至少具

20、备在国家层次地位的研究追踪记录。对研究领导力的贡献,以及被认可为一名具有国家或国际形象的研究者。获得适于本学科的外部研究资助或同等资金的记录。对博士生的正式指导或有证据的支持。可查明的公众参与和研究交流记录,在大学内部或外部传播研究。已利用研究来实现或正在实现对国家、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政策或服务、健康、环境、教育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卓越的教学实践记录,能够影响学生的体验和成果。在学院或大学层面为学科、跨学科教学做出贡献。有效参与学科、跨学科教学,响应学院或大学的 教学战 略举措。在学院或大学层面分享或促进良好的学科、跨学科教学方法、实践。从事教学研究、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或在教学中创收。在

21、学院或大学层面的学科、跨学科教学教学中,有效考虑或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总共满足 项标准;学术公民 权与领 导 领 项 标 准 为必备;满足可持续质量标准;具备高等教学学会会员资格;满足 和,以及其他 项标准。总共满足 项标准;学术公民权与领导领 项标准为必备;满足可持续质量标准;具备高等教学学会会员资格;满足,以及其他 项标准。总共满足 项标准;学术公民权与领导领 项标准为必备;满足可持续质量标准;具备高等教学学会会员资格;满足,以及其他 项标准。大学科研人员晋升共分为 级,其中副教授头衔等同于 级人员,教授头衔等同于 级人员。注:三维度考核指标中的每一个标准都有细则加以详尽描述实现该标准

22、的行为案例或可量化的参考指标。如 的细则为,大部分为至少 级研究成果或具有高影响力的 级成果(学术发表或学科内被认可的同等产出,包括被广泛接受的书籍出版)。限于文章篇幅,无法详尽列明所有细则。资料来源:,.:.资本要素配置 研究经费管理制度 实施大学层面的经费管理制度,包含外部资金与内部资金支持两种。外部经费获取层面,大学专设研究和企业服务机构()为研究者提供与企业或其他资助机构开展合作的专业服务,该部门可在识别外部合适的资助来源,到指导研究者撰写申请书、合同书和经费预算,以及在申请书的同行评审中提供支持等方面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支持。内部经费支持层面,研究捐赠信托基金()用以 专 项 支 持

23、跨 学 科 研 究,协 同 创 新 基 金()、全球挑战研究基金战略()等均支持研究者开展跨地理边界、跨场域的合作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信息要素配置 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信息要素配置层面的制度安排,大学主要采用了正式规范与专设服务机构两种形式,使得信息支持与服务得以贯穿于整个跨学科研究过程。在信息管理层面,大学通过规范性制度激励研究者更多地进行开放研究实践,将质量、开放、诚信等基本研究准则作为一种成长中的文化氛围或价值观,形成学者间的共同信念,嵌入组织惯例之中,如表 所示。保持以上研究准则可以使科研机构在研究资助者、其他研究组织和学术出版商等行动者间获得更多合法性支撑,实现与环境要

24、求的耦合。在信息支持服务层面,大学以专设服务机构的形式为研究者在研究技术、数据公开获取、战略情报、对外合作、经费获取、产权保护、培训开发、公共参与等多维度提供信息服务。适用大学层面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保证其跨学科研究活动得以在较高的、前沿的层次展开,包括获取欧盟、英国政府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关联研究经费层面的可持续性,获取开放数据、软件技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 卷术与产权保护等。表 信息管理与支持制度研究信息管理研究支持服务正式制度与专设机构研究中的良好实践准则研究计算团队研究伦理知识转换中心研究诚信研究计划与战略办公室开放研究政策研究公共参与网络开放研究声明研究交流与参与团队文献计量使用的

25、责任声明研究与企业服务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研究情报部门研究数据保护政策研究人员发展与培训课程研究者委员会技术服务 注:“”表示以正式规则、规范形式设立的制度;“”表示以专设机构形式提供特定信息服务。资料来源:,.:.外部环境驱动因素 的跨学科研究活动受到多类外部主体的驱动或激励。英国科学研究评估体系 卓越研究框架(,以 下 简 称)作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由多个高等教育资助机构联合发起于 年。该框架以激励本国科研机构产出高质量、前沿性与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创新为目的,评估结果将作为研究经费分配的主要证据,并为受评机构提供权威的合法性支撑。在 年的新评估框架中包含更为完整的跨学科研究评估方案,支持科研机

26、构开展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研究活动。同时,欧盟及英国政府、企业集团均与 一类前沿科研机构保持广泛合作关联,如依托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合作与资助,获取科研机构提供的商务解决方案与咨询服务等。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的结构 要素配置与制度互补互补性最有可能在多要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实现。的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主要用于配置五种关键组织要素,使之形成指向组织战略目标的互补结构,并充分利用环境的正反馈,强化既成制度路径。为理解制度间的互补结构,可将配置跨学科研究所涉组织要素的各项制度分为两条主线;聚焦于知识生产过程本身的制度安排,包括原材料、资本与技术要素的配置,在研究活动中表

27、现为科研团队结构、经费管理制度和跨学科研究议题组织布局;辅助知识生产以提升组织绩效的相关制度安排,包含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以及组织提供的信息支持,主要指科研人员的学术晋升、合同分类和信息支持与服务制度。.知识生产核心过程的要素配置在涉及知识生产过程的制度安排中,首先通过将跨学科研究活动整合到一所机构内,避免了传统单学科学院或机构进行跨部门协调、沟通所可能产生的成本与壁垒,科研团队的结构相对扁平,位管理者中,包含 位具有跨界影响力的学术权威,依据团队成员差异化的兴趣方向与专攻学术领域,共同布局在内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跨学科研究议题,并由科研人员分工处理对应议题的核心研究问题,物质技术支持也可满足研究

28、需要。经费获取方面,存在内外两种渠道,对内存在专项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基金设置,对外开展跨组织与地理边际的研究合作也受到大学层面制度安排的广泛支持。至此,在原材料、技术、资本三个维度要素配置的制度安排上已形成了连贯的制度流,足以支撑一般的跨学科研究活动,但在缺乏激励机制与信息支撑的情况下,尚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对质量、开放度、影响力的诉求。因此,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成为提升知识生产过程核心制度安排边际回报的关键,即形成两条主线制度安排的互补结构。.嵌入与耦合的制度互补结构两个关于人力资源要素配置的制度均嵌入 研究团队的实体结构中,保证科研与教学的合理分工。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层面,合同分

29、类制度通过提供三类差异化的晋升标准,保持教学与科研的适度分离和有序衔接。学术晋升制度在工资等级与个人荣誉头衔层面激励科研人员,考核标准直接指向组织高质量、高开放度与影响力的创新产出目标,包括更广泛地开展跨组织合作研究、获取外部科研经费、在合作研究中发挥领导作用、创新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等。严苛与标准化的晋升制度意味着多数研究人员可能最终难以获得荣誉头衔,一方面,可用以维系团队人员的适度竞争;另外,一定程度剥离资历与人际关系等组织政治氛围因素对科研活动的干扰,为研究者实现高标准的组织目标提供动力。信息支持与服务制度层面,分别通过规范性与文化认知形态的制度安排嵌入组织深层结构,同时以专设服务机构的形

30、式耦合其他各项制度安排。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将跨学科研究中所涉及的伦理、诚信、开放等原则,嵌入组织惯例、规则、规范,营造出组织以高质量、高开放度科学研究为标杆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者间的共同信念;以专设实体服务机构形式,为实现以上严格的研究准则提供近乎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如对经费及数据获取、研究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与开发等层面的对接,避免组织文化与共同信念陷于形式化的误区。信息要素的配置与其他要素之间形成更为密切的互补结构,表明信息要素对于支撑跨学科研究的第 期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重要地位,如图 所示。研究表明,特定组织实践和战略选择的互补有赖于特定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跨学

31、科研究议题的复杂性、研究方法应用的综合性以及跨边界合作时所涉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等因素均需高效的信息技术与对应管理制度加以支持。可调用大学层面专设机构 研究计算团队的信息资源,如通过 集群实现交互式研究计算、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处理,可利用批处理功能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研究分析工作。合作研究方面,可利用知识转换中心、研究与企业服务、研究情报部门、技术服务部门等提供的资源服务,最终为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增进公共利益、形成国内与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基于以上论述,辅助知识生产的各项制度安排通过嵌入与耦合的形式,对知识生产过程的几种核心制度安排提供支撑,提升跨学科研究活动的边际回报水平,形成两类制度安排在结构上

32、的互补。配置人力资源、信息要素的制度安排与配置原材料、技术、资本要素的制度安排在实现学术影响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等组织目标层面表现出强一致性,从而能够产生五种组织要素配置的协同作用。跨学科制度路径的动力机制 回报递增与自我强化当组织利用这种制度的互补结构与要素配置所产生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充分地实现其预设目标,与环境要求发生交互并获得正反馈时,便会获得巩固既有制度安排的激励。为了保持制度收益的递增趋势,组织往往会进一步加强既有制度的互补结构并开发要素配置的协同效应,巩固制度路径的周期循环。.递增制度回报的形成制度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合法性认定层面的回报;物质性奖励层面的回报。前者表现为组织得以

33、在场域内或跨场域关联主体间获得更多的声望、荣誉及话语权等,后者表现为组织与场域内或跨场域主体通过合作交换所产生的报酬。制度经济学中,回报递增用以解释以正反馈过程为基础的制度系统的动力机制。如前文所述,是关键的外部环境激励因素之一,既是一种权威的合法性官方认定机制,也决定了研究机构获得竞争性经费支持的优先权。明确鼓励研究机构开展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活动,并以此作为评估标准之一,直接激励各科研机构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相关制度安排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活动路径。雷丁的研究战略定位与 评估框架存在耦合关联,从中获得了正的制度收益,的成功实践帮助雷丁大学在评估框架中农业、兽医与食品科学领域斩获佳绩,不仅

34、获得了合法性认定与学术影响力提升,还可充分获得高等教育资助机构的经费拨款。此外,跨学科研究还拥有广泛的政策与产业关联,由此建立起的合作伙伴关系、所获专项经费资助等因素进一步激励其巩固既有的跨学科制度安排,可利用所获制度回报构成下一周期的组织要素投入、转换与输出,以维系跨界影响力和资源获取。.制度路径的自我强化机制 等在个体组织层次上归纳出 种制度路径的自我强化机制,基于制度互补而形成的自我强化过程是其中一种。当组织内的制度与实践是内部关联的,环境的正反馈使得开发制度间互补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时,即特定的制度组合产生了“”的收益效果,甚至逐渐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基于这种制度组合

35、的特定行为模式便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排斥其他替代性行为模式,以避免因解决方案偏离既定制度组合而导致的不匹配成本,形成互补效应下的制度路径自我强化机制。案例中,高质量研究成果、学术与政策影响力、产业合作等层面所形成的制度回报最终导致 进一步强化嵌入与耦合并存的跨学科研究制度互补结构,开发 种组织要素配置的协同作用,形成“输入转换输出环境反馈再输入”的制度路径循环,如图 所示。即以上跨学科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多层面收益,使得进一步开发制度间的互补效应具有更高的潜在价值,固然要维系在既有制度安排下获得的合法性地位与物质性收益,并存在扩张收益的动机,在既有收益空间尚未呈现出显著的边际递减趋势或缺少其他外

36、生冲击时,组织一般没有选择替代方案的动力或激励,只会不断强化既有的制度安排。因为依照原有路径进一步发展就会得到奖赏,而向替代性路径转化的成本则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尤其在一个多要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制度选择往往要面对高初始成本约束,即组织一旦选择了特定的制度路径,并形成了特定的要素间互作结构以及与外部环境间的反馈链,再企图向替代性路径转化,将需要支付倍加的制度成本。因此,即使既有制度安排并非最优方案,组织仍会沿原路径不断发展。这种自我强化过程会进一步使既有制度安排嵌入组织的深层结构中,如案例中高开放度、高质量、诚信等文化认知形态的制度要素逐渐巩固为科研人员的共同信念,形成惯例性的组织行

37、为模式与利益结构,使一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具有互补结构的制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 卷度路径得以强化。图 跨学科制度安排的互补结构及其动力机制 注:虚线箭头表示制度通过嵌入与耦合的形式形成互补结构,实线箭头表示知识生产主线过程的制度流与环境交互反馈。主要研究结论与借鉴.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依据权变理论的互补观点,通过对英国雷丁大学 跨学科研究制度的分析,回应了两项核心研究问题,即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制度之间以何种结构彼此关联?以及这种结构通过何种动力机制得以维继,进而形成稳定的跨学科研究制度路径?结论认为,研究型大学形成稳定的跨学科研究制度路径,既需形成组织内部制度安排的互补结构,也需与外部环境

38、的驱动因素形成耦合关联。组织目标往往在要素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中加以实现,制度间的互补结构,尤其是辅助知识生产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要素的配置性制度安排与知识生产核心过程包含原材料、技术、资本要素的配置性制度安排的互补结构,将会提升科研组织创新产出的边际回报水平,使几种要素产生一致指向目标的协同作用。在产出与环境因素交互后,环境的正反馈会强化组织既有制度安排所形成的路径,进一步开发制度互补与要素协同的潜在收益空间,形成制度路径的自我强化机制,维持“输入转化输出环境反馈再输入”的制度周期循环。本研究所关注的制度安排主要指配置大学跨学科研究活动中的正式制度,较少涉及非正式制度对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影响,作为

39、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一种组织原型,仅代表了跨学科制度路径形成的模式之一。因此,为后续研究留下有待探索的空间,可进一步依托权变理论,发掘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大学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影响机制;可发掘更多成功布局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的组织原型,并将其制度路径的形成与动力机制模型化。.跨学科研究制度安排的本土化借鉴基于权变理论模型互补观点所构建的跨学科制度安排与动力机制,为中国研究型大学及科研院所当前所面临的构建跨学科制度路径的困局,提供以下借鉴。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制度建设问题,根源于传统单学科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锁定效应。即环境因素为科研组织所提供的激励,包含科研评价体系与排名系统、国家层面的学科制度

40、体系均以单学科为依托,同时大学内部配置组织要素的制度安排也以传统的单学科学院为载体,包括科研团队结构、科研议题的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以及经费筹集渠道等。从内部制度安排到外部环境反馈,形成了单学科制度路径依赖下的闭环。在这种情境下,科研组织若想转向跨学科发展路径,将可能面临高昂的制度变革成本以及与环境要求不匹配所带来的冲击。跨学科研究的各项制度安排是以互补与协同方式发挥效用的,任何配置单一要素制度的改变均难以产生显著效果。这解释了中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尝试以组建跨学科学院的“制度外壳”形式,打破单学科路径依赖,却难以产生实质性成效的现象。大学仍要面对建立在单学科框架下,配置 种关键组织要素制度安

41、排和外部环境的约束。因此,更为合理的本土化制度转轨渠道,应由国家直接组建试点性质的、独立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如类似 的综合学科研究中心。在新建立的组织实体基础上采用跨科学的制度安排,配置几种核心组织要素;同时,将跨学科机构从既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排名系统中剥离,或在既有评价方案中增设跨学科研究评估方案;逐渐变革学术期刊的战略布局,给予跨学科研究成果更多的合法性认定;设立专项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基金项目等措施并举。通过外部环境激励因素与组第 期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织内部制度安排的系统调整,打开中国跨学科研究的新篇章,为本世纪酝酿中的科学革命准备条件。参考文献:,.:.,():.

42、,.,.,.:.,():.孟艳,王赫,李萌.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困境与突破.现代教育管理,():.蒋洪池,黄冰.文化视野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困境及治理.高教探索,():.蔺亚琼,覃嘉玲.学科分类与跨学科发展:基于院系组织的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张洋磊,张应强.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冲突及其治理.教育研究,():.申超.供给不足与制度冲突 我国大学中跨学科组织发展的新制度主义解析.高等教育研究,():.马晨华.试论创新驱动环境下大学跨学科研究推进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付晔.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激励机制研究.高教探索,():.茹宁,闫广芬.大学跨

43、学科组织变革与运行策略探究.高校教育管理,():.刘凡丰,董金华.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的治理机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刘凡丰,徐晓创,周辉,等.高校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设计策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朱娅妮.高校跨学科科技团队的绩效评价研究.科研管理,():.李鹏虎.美国研究型大学组建跨学科组织的背景、实践及经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董樊丽,聂文洁,张兵.美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借鉴及启示 以斯坦福大学 计划为例.科学管理研究,():.焦磊,赵庆年.从“结构”到“准则”:研究型大学跨学科转向的组织行为学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陈婵,邹晓东.美国高校跨学科独立研究机

44、构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以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陈艾华,邹晓东.英国研究型大学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实践创新 基于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张学文.跨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组织形式 美日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中国软科学,():.焦磊,谢安邦.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动因、困境即策略探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纪巍,毛文娟.创新型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问题及改进.科学管理研究,():.张凤娟.有效管理成就科研卓越: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美国经验.中国高教研究,():.王梅,赵亚平,安蓉.德国大学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及其特点 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 思想观念、利益偏好与身份认同(第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