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刍议 玉溪市聂耳小学 张丽华(2010年12月获云南省科学研究院三等奖)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刍议 玉溪市聂耳小学 张丽华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拔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地,教师要充分应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课堂上 培养 自主学习 探索 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
2、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的能力呢?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教学中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老师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盒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边放一个长方体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
4、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教师问学生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他们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还有些学生说:“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教师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到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老师适当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也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新的知识。二、引导发现、教给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学生有法可循,不
5、是盲目的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的问题:一是一个苹果两个人来分怎样分才公平?二是怎样来表示每人得到的苹果?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平均分(动手操作),第二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一半怎样表示,能用原来所学的数表示吗?(自学课本)。在学生探索时,教给他们三种学习方法:第一,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用自己的方法说出分的过程。第二,操作验证,实物操作,同桌来分。第三,自主学习
6、课本,利用教材结合自己操作自学二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学习过程,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三、多渠道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通过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各种兴趣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
7、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推动人们去采取行动,寻找满足。动机在人的活动中不仅起唤起活动的作用,同时也伴随着活动的进行,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例如,教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先做夺旗比赛游戏,引入新课。请两个学生到课室后面同一起点,同时出发,目标是谁先拿到讲台上的红旗为胜。规定一人走直的,另一人则从后门出经走廊进前门到讲台。游戏开始后,走直路的同学很快就夺到了红旗。马上就有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那应该怎么做才公平?”。这时学生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好数学知识,就能使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少
8、走弯路,提高效益。否则,就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给生产带来损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这样的兴趣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学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记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就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学习动机。 四、动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过于“勤奋”地教,一味追求把问题讲深讲透,不仅占据了大量时间,而且学生不动脑筋,被动地接受教师“灌给”的知识,必然会导致学生“惰”性的产生,大大减少了学生思维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越
9、来越狭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需要想什么,等到在解答问题时需要想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想不出来了。即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就似是而非地“知道了”,其实是一知半解,学生运用知识去理解和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就不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探索能力途径之一。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1) 8根小棒,每份分4根,可分几份?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总根数每份根数 可
10、分份数算式8根4根2份84=2(份)8根3根2份83=2(份)2(根)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以上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通过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基础,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拔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地,教师要充分应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就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又能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参考文献1:新课程标准2: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3、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庞维国 出版时间:2003年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玉溪市聂耳小学 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