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雾凇第二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执教海安县胡集镇中心小学 王华理论支持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收益。而小学中年级正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最佳期、巩固期。因此,本课案十分关注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注意将习惯养成渗透在读写活动中,在反复尝试、历练和实际操作中进行培养和训练。建构主义理论。体现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教学,这也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为此,本课案构建了“复习导入,预习反馈,细读引领,诵读提升,熟读成诵”的教学模式。以高效的模式促进学习方法的获得,促进自主学习过程的优化,促进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化、自我生成建构,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立足点由“教”向
2、“学”转变。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主要表现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突出中段教学的基础性,努力实现在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紧扣语文教学的情意性强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联系生活经验”、“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等方法,以情感为主线,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引导学生在感知、领悟、想象、表达等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雾凇形成”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得到传统文化滋养。从而,使隐性知识不断丰富,实现外显化,生成新的情感体验,获得新的经验。教学目标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
3、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从而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来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感悟雾凇的动态和静态之美。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设 计 内 容一、课前准备: 认真练读雾凇。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 师 引 导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2. (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
4、不虚传。”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诗读一下好吗?3.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想不想再来欣赏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吉林雾凇的美景呢?4.图片欣赏。师:这次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雾凇?生:想!生齐读江爷爷的诗。生:雾凇生:想!学生欣赏雾凇的美景图片。生: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教师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引用江主席的诗句来引出课文,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情感。图片的欣赏把孩子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令我深切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由观图到词语表达,很好地将词语训练得到了体现。二、复习巩固,诵读感悟雾凇的美过渡:
5、多美呀!大家的词语可真丰富啊!那课文是怎样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自己来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词句,并读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美?(依照学习情况,相机出示第一、三自然段)A:第一自然段(1)交流汇报: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相机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3.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板书:奇观)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生: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吧第一课时所略读课文时应该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很
6、好地对第一课时进行 总结。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成因B:第三自然段(1)交流汇报。“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相机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出示第三自然段,配乐)(3)多美的奇观啊!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好吗?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特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惊叹不已。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呢?1.归纳出示思考题-“我会想”:(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2、同桌二人进行合作学习,通过
7、诵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3、交流:(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进行研读:“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师:雾凇的形成的两个条件是什么?(A.严寒季节;B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2)解决第二个问题:师:吉林的松花江畔又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呢?A、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 B、这水汽多到饱和的程度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圈一圈,并读一读。出示句子(3)小结:水从丰满水库里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
8、了过于饱和的水汽。(4)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呀,让我们记住这一奇景吧。(5)指导朗读,体会雾凇形成的过程。过渡:难怪看雾凇还讲究“夜看雾,晨看挂”,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A、交流出示这段话。a指读:(评价过渡: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b谁还想读(评价过渡: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c谁还想再读(评价过渡: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d齐读。B、温度越来越低,雾气越来越浓,这蒸腾的雾气引读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指导朗读:a、多奇妙呀,谁来
9、读?(指导朗读好“慢慢地” “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师:谁能用“慢慢地”说一句话?b、齐读。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过渡:这宛若白银的雾凇正在慢慢地、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形成。多么神奇的变化呀!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逐渐_,最后_。)让我们凝视这一过程,体会它的变化课件出示:(配图)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回到句子:每
10、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配乐朗读)练习背诵: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过渡:真是太让人惊叹了!让我们请我们的小导游把这雾凇的美毫无保留地向小小旅行家们做个美丽的介绍吧!生练习读句子。生齐读第三节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生:在严寒季节里。生:过于饱和的水汽生:遇冷小组讨论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符合一个条件生: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生: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生齐读。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
1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生读句子生练习说一句话。生练背。指名背。齐背。生结合图片将雾凇的形成过程作详细的介绍。此处把解决问题的机会交还给学生,摒弃了以往的包办代替,使老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提问时,注意突出“两个条件”,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语言中捕捉到主要的信息,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必须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学习词语、运用词语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造句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想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就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四、个性实践,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3、老师带来了一首雾凇赞,我们一起来读读吧。4、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学生回答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等。生齐读雾凇
13、赞学生选背课文。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孩子们在反复诵读和如诗如画的雾凇图片中,必定有他想和别人交流的感受,互补让他们一吐为快呢?板书设计: 雾凇(奇观)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课后拓展延伸1.登陆“吉林雾凇”等相关网站,浏览有关资料。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阅读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班会课上举行诵读赛。雾凇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雾凇执教时间:2010年12月7日执教班级:胡集镇中心小学四(2)班执教老师:王华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1、师:同学们,上节课
14、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生:想!2、师: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诗读一下好吗?(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生:好!(生齐读)【教师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引用江主席的诗句来引出课文,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情感。】3、师: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生:雾凇师: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想不想再来欣赏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吉林雾凇的美景呢?生:想!4、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图片。这次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
15、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雾凇?(师生同赏雾凇图片)【图片的欣赏把孩子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令我深切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生1:美丽动人 生2:洁白晶莹 生3:银光闪烁 生4:这雾凇可真美啊! 生5:雾凇,你真是迷人啊!【由观图到词语表达,很好地将词语训练得到了体现。】二、复习巩固,诵读感悟雾凇的美师:多美呀!大家的词语可真丰富啊!那课文是怎样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自己来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词句,并读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什么美?(依照学习情况,相机出示第一、三自然段)【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吧第一课时所略读课文时应该
16、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很好地对第一课时进行 总结。】A:第一自然段1、交流汇报:师: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呢?生1:洁白晶莹生2:银光闪烁生3:美丽动人(相机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2、师: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生(齐):想! (生齐读)。3、师: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齐):奇观(板书:奇观)4、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生齐读)B:第三自然段1、 交流汇报。师:第三自然段里,你又找到哪些词句呢?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相机板书:忽如一夜春风
17、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出示第三自然段,配乐)3、师:多美的奇观啊!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好吗?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成因师: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特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惊叹不已。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呢?【此处把解决问题的机会交还给学生,摒弃了以往的包办代替,使老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生1:雾凇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生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生3:雾凇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生4:雾凇形成要多长时间啊?生5:为什么吉林那里有雾
18、凇,我们这里却没有呢?1、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老师根据你们提的问题归纳出这样两个思考题(出示)-“我会想”:(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 国的奇观呢?2、师:下面请大家同桌二人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诵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生合作讨论)3、交流:(1)师:我们先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谁来?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是什么?生1:严寒季节生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师:光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就能形成雾凇吗?生3:不是。师:还得生3:遇冷凝结。(
19、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教师在提问时,注意突出“两个条件”,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语言中捕捉到主要的信息,并进行深入的思考。】(2)师:吉林的松花江畔有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呢? 师:“严寒季节”体现在哪里? 生1: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生2: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师:你找的真仔细。那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生: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往外排啊 师:这水汽多到饱和的程度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圈一圈,并读一读。(学生圈画、读词句)【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必须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圈画,对
20、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出示句子,突出显示“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3)师小结:水从丰满水库里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4)师: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呀,让我们记住这一奇景吧。(指名读)(5)师:谁能把雾凇的独特之处再突出一点?(指名读) 师:让我们齐读,读出你的理解。(生齐读)师过渡:难怪看雾凇还讲究“夜看雾,晨看挂”,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样的雾?A、交流出示这段话。师:这雾怎么样?生:大师:从哪些词能体会出?生1:涌生2:笼罩生3:淹没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
21、体现这雾气很大吗?(指名读)师: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指名读)师: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指名读)师:这蒸腾缭绕的白雾是壮观,是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B、 师:温度越来越低,雾气越来越浓,这蒸腾的雾气引读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师:这雾气多奇妙呀,谁来读?(指名读)师:谁来评评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1:感情很丰富生2:他注意到了“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师:你听的很仔细,是用心在听。师:你也来试试。(生读)师:谁能用“慢慢地”说一句话?生1:早晨,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
22、起。生2:傍晚,太阳慢慢地下山了。【学习词语、运用词语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造句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师:我们来一起感受这雾凇慢慢形成的状态吧。(生齐读)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雾凇形成很慢生2:雾凇形成的时候很轻柔生3:雾凇形成的时候是有一个慢慢的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师过渡:这宛若白银的雾凇正在慢慢地、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形成。多么神奇的变化呀!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逐渐_,最后_。)师:让我们凝视这一过程,体会它的变化课件出示:(配图)银线银条银松雪柳师:
23、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生读句子)回到句子: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配乐朗读)【要想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就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师:我们来试着背背这段优美的文字吧。练习背诵: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树木( )。( ),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师过渡:真是太让人惊叹了!让我们请我们的小导游把这雾凇的美毫无保留地向小小旅行家们做个美丽
24、的介绍吧!( 两到三名学生生作介绍)。四、个性实践,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师: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生1:我想读读江爷爷的诗。生2:我想画下着迷人的雾凇。生3:我想那个相机把它拍下来。生4:我想吟诵课文最后一段。生5:我想读读课文的第一段。2、师: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学生表达喜爱之情)【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孩子们在反复诵读和如诗如画的雾凇图片中,必定有他想和别人交流的感受,互补让他们一吐为快呢?】3、师:老师还给大家
25、带来了一首雾凇赞,想不想来读读? 生:想! (师生同诵)4、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生:想!师: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5、课后作业:(1)、登陆“吉林雾凇”等相关网站,浏览有关资料。(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阅读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班会课上举行诵读赛。雾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胡集镇中心小学小学 王华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
26、,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吉林雾凇的壮美景观,但离我们海安的学生生活较远,因此,我一开始就出示雾凇的实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这个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雾凇,产生一种想去学习的冲动。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
27、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同桌合作讨论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体会朗读。然后再带着想象观察近景图片,形象真切地再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教学环节的处理,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课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浓。教学中渗透了课改理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图体现三个维度的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现的景色更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从课
28、堂走向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雾气”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指导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雾凇的壮观、作者的喜悦就读出来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对词的品析还不够,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深入理解。 3、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