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开题报告) 2012-05-29 10:49:30| 分类: 课题研究报告 |举报|字号 订阅 一、研究的背景当今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愈来愈明显地把教育竞争推向前沿,而教育竞争的本质在于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挑战历史、挑战世界、挑战自我的能力。挑战历史,既敢于创造过去的空白,挑战世界,即敢于创造世界的先进,挑战自我,既敢于创造的未知,但是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问题提出的教学作为创
2、新教育的切入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也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健康成长,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
3、要途径之一。二、现实意义我国传统教学具有如下特点: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知识理解,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重强化训练,轻自主探究;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主体参与;因此,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相去甚远。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孩子们习惯了听老师教授,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 学生从来不问问题,都是教师带着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权大部分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主体的问题意识淡泊,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被不同程度地剥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难以适应现代的学习。因此培养
4、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根据杜威的理论,探究是“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的知识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因此,思维是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
5、种满意或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另外,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教育家、心理学家巴特勒在这方面都很有建树,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为此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以“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即所谓的“问题教学法”。在国内,如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综
6、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至今未能深入研究。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国内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四、课题研究的界定和目标 1、界定“问题”的内容范围指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的内容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7、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的思考方法,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目标通过研究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过程的特征,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使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变为开放式的新型的
8、课堂教学模式,原本沉闷的充满师道尊严课堂气氛变的民主、平等、和谐。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探索一条,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切入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五、研究的理论基础1、杜威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题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明显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
9、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可见,主动的问题意识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3、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波普尔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 “P1(问题)
10、TT(假说)EE(否认) 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可见问题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4、问题解决法也是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则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他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分成三个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5、“研究性学习”理论。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鉴国外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999年初提出来“研究性学习”。近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
11、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至此,探究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在我国正式形成,并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探讨的问题。 6、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
12、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管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去考虑,追根问底,问题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中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它的意义深远。为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当前高中生的物理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现状调查与归因研究。2、从提高教师设疑的艺术性入手,留出更多的空间,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有效提问3、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研究。4、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研究。(想问)(1)如何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才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3、的研究(2)促进乐于提问的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5、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指导学生怎样在预习、课堂、作业、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研究。(会问)6、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善于提问,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的研究。(善问)7、以波利亚的解决问题表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研究。(解决)8、建立“培养问题意识,促进主动发展”的高中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基本思路是分析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然后不断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解决总结发展。七、课题研究的对象、步骤及方法1、研究对象:高二年级各班全体学生2
14、、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主要任务是分析新课程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设计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分析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形成实验成果。3、研究方法:“三五五”课堂教学研究法具体操作如下:根据我校实际和自己所任年级状况,因此选择二年级。二年
15、级各班都是平行班,情况都差不多,各个班差距较小,可比性较大。其中选择高二年级4班为重点研究对象,教材内容中选择一些典型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间的相互活动,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的启动下,学生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的目的。基本操作程序是: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或设置问题情景展开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师引导启发再次进行互动以后的交流师获取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上的综合交流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总结。具体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习惯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学,通过自学
16、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养成相互交流的风气,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三感三心”(即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第二阶段:问题意识形成阶段。有了问题情景,就会不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发现了问题,就想去探索、解决,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推动学生自己学,学生进了“书山”,教师指点门径,学习之途让学生自己去跋涉,并经常使学习内容与答案保持若明若暗的距离,动一动、跳一跳才能得到它,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具体做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或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学生或师
17、生互动交流,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后的更高层面的综合交流,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第三阶段:自觉探究问题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增强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同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形成勤于思考,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发展性人才。八、课题研究的原则1、理论、实践、总结、实践联系实际的原则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3、主动、探究、合作的原则4、加、连、点、渗、评相结合的原则九、课题研究条件1、我校教科研意识强。2、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领导大力支持,本年级组物理教师积极参与。十、课题成果形成1、课题实验报告2、阶段性分析、测试的有关材料,包括论文,教学后记、总结、教案、等。3、学生学习情况及成绩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