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本来是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会话训练的一种方法,我国在本世纪30年代曾有人把这种方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但是鲜有成果。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老师又进行反复试验,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并在大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充分发挥文章感染作用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一般会运用形,声,情来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境教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首先,它具有形式上的新异性。教师多采用图片,投影仪,配乐朗诵或声像作品产生的新异情境,来激发学生观察情境,描绘情境的热情;其次,内容上的生动性。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活泼的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感受;再次,学法上的启发性。教师尽量少作直接的解说,而多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自由体验来获得理解,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参与学习,获得认识。
当然情境教学,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它的一般步骤有:
第一、 带人情境,感知美的表象。从感知中动情,从动情中晓理。如教《小音乐家杨科》,可以创设杨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墙角倾听小提琴声——入食具间看小提琴——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村里的音乐”这样连续的情境,使得学生深入感知课文。
第二、 凭借情境,理解词句。如教《燕子》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婀娜的柳条,体会对“微”和“柔”的感觉,然后老师再在柳条上点上黄绿的嫩叶。这时,学生理解了原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柳枝好像从梦中刚刚醒来,睁开了眼睛。”
第三、 运用情境,训练语言。如教《草原》,让学生看着课文的图片,想象着自己美滋滋地站在草原上,会看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单句到复句,再加上一些修饰语,逐步说出一段文辞准确生动的话。
第四、 体会情境,指导朗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课文的情境和感情,像身临其境那样的表情去朗读。
因而,情境教学大多是先“抓住形”“进入境”,再“激起情”,进而“训练语”“揭示理”。
如何创造情境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从需要出发。或唤起注意,或渲染气氛,或显示形象,或陶冶情感,或语言训练,都要从教学要求和增强效果出发;
二、 因教材而异。凡事美好,情深的,富有形象或幻想的课文都适宜创设情境。说明性的课文则不太容易创设情境;
三、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情境应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应该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如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现在在课堂中利用情境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听读教学和畅想教学。听读教学,它用朗读的录音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听读全文,分段听读,分段仿读,全文仿读到独立朗读,使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由于录音的语言富有感情,增强了课文的形象性,容易吸引学生模仿,在模仿中揣摩课文的语言和情境,这不仅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听读教学也常用配乐朗读来引导,再加上课文中的插图,无疑形成了一个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畅想教学,即在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文形象化,达到易于感知和理解的目的。畅想教学要求在抓住重点词句,观察插图,了解故事情节和有感情朗读等各个环节都努力激发,扩展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实质上,这是创造情境的又一种方法。
总之,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造上,绝不能脱离实际教学的规律,总要虑及到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这样的教学过程,要虑及字词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还在于要让学生好学,会学,善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