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质量关系”在中长跑、竞走训练中的运用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中学 眭 景
摘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在运动训练中,量是指运动负荷,也称为负荷量;质指运动的强度,也就是负荷强度。运动训练中要明确的是负荷强度的提高必须是从获得足够负荷量的积累开始。在对少年儿童中长跑、竞走训练时,要立足于“负荷量是基础,负荷强度是核心”这一观点。只有懂得在量变中发生质变,在质变中保持量变,才能为运动员打下扎实的基础,使运动成绩循序渐进。
关键词: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 运动能力 质量关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掌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事物的“度”。在中长跑和竞走训练中也是如此,只有懂得在量变中发生质变,在质变中保持量变,才能为运动员打下扎实的基础,使运动成绩循序渐进。因此,只有将质与量的度把握好了,才能保持运动成绩的相对稳定,保证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运动训练中,量是指运动负荷,也称为负荷量;质指运动的强度,也就是负荷强度。运动训练中要明确的是负荷强度的提高必须是从获得足够负荷量的积累开始。在对少年儿童中长跑、竞走训练时,要立足于“负荷量是基础,负荷强度是核心”这一观点。
一、 循序中增加负荷量
在少年儿童训练阶段,为了促进运动员身心的正常发育,取得比较稳定的训练适应能力,一定要打好负荷量这个基础。一般而言,在中长跑、竞走训练中,不断加大和调控负荷,也就是当运动员适应一定的负荷量后再采取加大负荷,再适应,再加大这一增加负荷方式,全面做好量的积累,为质的突变打好扎实的根基。尤其是在冬训中,每周安排两到三次的大量课,通过低强度大负荷的行进间跑,在提高耐力素质的同时,提高心肺能力。小队员和新队员通过小强度时跟随跑或者大队员在走时跟在后面跑等方式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当一个阶段跟下来后,队员的能力很自然的得到了提高。当然,训练的过程还需营养、恢复等许多因素的保证,但量的累积是关键,是能力提高的核心,只有当负荷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质变的临界点),质的突变才会来临,也就是水到渠成。
另外,“物极必反”这个道理说明,任何事物都必须保持其一定的数量界限。尤其是中长跑、竞走项目,训练距离和周期都很长,虽然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会改进人体机能水平,提高运动能力,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而一但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本质的变化,产生病变。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也都有个“度”。所以在训练中,要学会观察和调控负荷量,如果训练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范围后,运动负荷的刺激就变成了病理刺激。比如,在运动员进行大量训练中,发现运动员在心率超过30次/10s无氧状态下长时间跑,同时出现脸部三角区发青且呼吸紊乱时要及时让其休息,防止出现训练过量,机能下降。从而使运动员产生厌练等抵触情绪,导致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累积效应,引起过度训练。只有使运动负荷保持在运动员能承受量的界限,通过心率监测保持在30次/10s以下的长距离跑,才能发展有氧耐力,促进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
此外,在这阶段的训练,负荷强度的提高须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因负荷强度的过度介入,使运动员身心疲惫,导致心理抵触和技术变形,造成运动伤害。
二、 渐进中提高负荷强度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量的积累会引起质变,在一个长周期的训练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部分质变。如果没有大量的量变,没有部分质变,最后质的突变也不能到来。量变属于渐进性变化,质变属于飞跃性变化。渐进性变化是以过程形式表现出来的,飞跃性变化是一种突变,是渐进性的终结,或者说渐进性变化的结果。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二者共同构成了变化的整体。在中长跑、竞走训练中要把握这一根本原则,系统的对运动员进行磨练,加大负荷量的积累,通过量的不断刺激为质变作好准备。比如我们在冬训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运动负荷,主要是进行量的积累,此阶段以运动量为主,以1分55秒每圈的速度从12公里往25公里逐步提升,训练年限长的水平高的可以逐步提到30公里甚至更高。第二阶段增加速度素质的训练,减少一次耐力训练,同时可以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提高耐力跑速度的要求。第三阶段再增加一次专项强度的训练,再减少一次耐力训练,也就是一周保持一次大量课,而这堂课的质量也可以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把速度再次进行提升。
通过这种有规律的渐进式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会自然的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法非常科学有效,成绩进步斐然,没有什么负作用。
三、磨合中强化运动能力
量与质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质变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间歇负荷法、重复负荷法、持续负荷法以及法特莱法等。但通过实践证明,在量变中激化质变的效果更佳,也就是在持续增加量的训练中逐步提高负荷强度的训练方法。例如我们在冬训的第一个阶段,青年运动员可以把量逐步上到30公里,优秀运动员甚至可以到35公里,但这阶段负荷强度要小,主要是发展有氧能力,提升心肺能力;第二阶段减少一次大量训练,但在现有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负荷强度,提高耐力水平。当然,训练量不是一层不变的,在每堂训练课中可根据运动员的具体表现来适当调整,如运动员情绪较好,练的轻松,有竞争欲望时可适当增加训练的距离;反之,则适当减少量。负荷强度同样如此,当运动员精神饱满,有提速的愿望时,可适当提高速度要求,但要控制好速度,不能让运动员跑的激动起来,要抑制,防止出现过度兴奋。实践证明在运动中逐步挖掘运动潜能,是一种强有力的有效方法。
当然,训练中还有很多其它方法,但正确认识和把握质与量的关系是提高中长跑、竞走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关键,只有把运动强度合理的融入到负荷量中进行磨练,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就能在运动中强化专项素质,挖掘个人潜能,提高运动成绩。另外,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充足的营养、良好的恢复等后勤的保障,缺少了它们一切都将是空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