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借“事”明“理”——“符号—叙事”课程模式的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9276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借“事”明“理”——“符号—叙事”课程模式的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借“事”明“理”——“符号—叙事”课程模式的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借“事”明“理”——“符号—叙事”课程模式的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符号叙事”课程模式是根据“形势与政策”借“事”明“理”的课程定位与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的课程目标,构建起的以符号性理论为学理性基础叙事性问题导向的课程模式。“符号叙事”课程模式以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用的三维符号性引导模块为实践支撑,以问题作为叙事性逻辑的起点,以材料规定叙事性推导的范畴,以学生分析框架的形成作为课程最终目标,旨在构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具备思考能力,具备高效政治引领功能的新型“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符号叙事”课程模式;问题导向;政治引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守政治立场、

2、研判国际形势、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的主要课程 ,是一门具有知识学习、政治引领、思维训练等多重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仍具有课程建设依托的学科归属不明确,缺乏规范化建设的合理内核、专业化师资、研究队伍等问题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迫在眉睫。“符号叙事”课程结构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探索,籍其助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一、课程价值与定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价值与定位既依托于系列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其特殊性,是一门时效性与综合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授课内容囊括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多个学科,包含了诸多领域且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的课程 ,这

3、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挑战,所以明晰“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目标与功能归属是课程建设与研究的首要工作。(一)课程定位:借“事”明“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政课的统一性特征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作为思政课的构成环节,“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其“思政课”功能的定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坚定不动摇的。从目的上看,思政课是用一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能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课程;从手段上看,思政课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同样具有其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时事问题为材料依托。“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学习国内政策、研判国际局势,“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清形势与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珍惜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形势与政策”教学旨在以现实问题为依托,使学生在分析现实重大问题、预测相关走向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给中国和世界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头脑实验与头脑风暴树立起

5、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指导其行动。所以在课程材料的选择上,具有时效性、现实性、代表性和可带入性等多个特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将自我角色带入,能够置身于时代的变革之中,从而形成主观能动的参与行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以项目制教学为方法依托。项目制学习的本质是促发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导向式的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法,通过对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实践系统的诸参与要素及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出制约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效果的因素,从而框定出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 真问题 的论域”。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则应聚焦于课程所选择的问题,只有从学生切实关注的真实问题出发才

6、能有效地触动学生,使学生按照问题线索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形势与政策”问题域中进行自主研判、独立推导并进行价值判断等活动。项目制教学的核心目的并非推导活动本身,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推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建立绝非通过教师的灌输方式附加于学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得以完成,所以项目制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价值观的自我构建。“从思维层面转向切实回应学生发展的现实之需的问题导向,在教学实施伊始,教学参与主体就须秉承着问题性学习、认知和研究取向及其基本立场,并将问题意识贯穿于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全过程,使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始终

7、能够从现实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回应和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理论难题及现实矛盾,从而提升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实效。”(二)课程目标: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认识现实事件、树立政治立场、构建分析事件的逻辑框架。三维目标之间相互作用、互为支撑,以事件为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实施之中,使学生在“事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以“问题”为学习动力,开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与当下所处的国际形势,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

8、,使其能明确政治站位、政治立场;在经过课程系统学习、对多个问题域的探索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下,构建起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大学生学习党政方针与分析国际形势的思维框架。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事的目标维度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以教育部思政司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导,课程内容逐学期更新。“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更新周期快、时效性强的特征,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紧追时事的课程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带入感更强。但与高校思政课体系其他课程相较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未配套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教材,一线教师在对课程内容把控、教学和讲义体系构建方面

9、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不同时段课程内容的不同也易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判断产生混乱。所以在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事实讲解的过程中,应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教学路径,正确认识事件性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作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双重角色:“事件”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模块化认识对象,又是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梳理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材料。在引导学生明确政治站位本质上是对学生开展价值论层面的教育。通过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分析素材,使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武器,主动参与发现、分析现实问题。价值引导并非是通过口号宣传,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主体参与的形

10、式,在思考和行动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教育引导,持续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通过引导学生对时事政策的主导分析与思考,使学生能够在事件的参与活动中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战略目标和深远考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在帮助学生构建分析事件的逻辑框架目标维度上,构建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使学生能够主动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

1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局势的教学目标是“授人以鱼”的阶段,而使学生具备分析事件的方法与能力则是“授人以渔”层面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有隐蔽性与挑战性的,分析事件的方法与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掌握、经验的反思以及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综合作用,分析事件的框架与视角是在诸多个别事件的分析、探索与练习中总结得出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内化的结果。总而言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综合目标可以归结为通过教学活动、以时事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明确政治站位、帮助学生构建分析事件的逻辑框架,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与要求的、具有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分析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二、“符号叙事”课程的一般

12、原理笔者根据“形势与政策”借“事”明“理”的课程定位与事件、立场、框架的三维互动的课程目标,构建了“符号叙事”课程结构。该课程模式是以符号性理论为学理性基础,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叙事性特征,开创的叙事性问题导向课程模式。(一)“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的“符号叙事”逻辑符号是一种承载关联性的可视化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符号代指一种关联性,我们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可以理解其所代表的内涵,而符号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受众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解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通过对符号的解读使学生理解、认同其背后的政治意向与文化关联的。那么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符号的可解读性和解读效率直接相关:当

13、课堂中教师抛出一个能够被学生解读的符号性命题,学生主动对该命题进行解读并产生一种逻辑的关联性,那么这便是一个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符号材料。例如,教师在对“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这一专题进行教学时,学生能否对“疫情反复”“通货膨胀”等符号进行生活化、经验化的解读,是教学的关键起点。当教学内容的关键词仅仅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时,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无法在其逻辑框架中产生深入的关联的;当教学内容的核心词汇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思考热点相关联时,则会触发学生头脑中的新异联系,使学生能够主动调动自身经验与逻辑框架对符号进行解读。这二者所出现的结果具有显著的不同,前者是一种脱离经验的符号灌输,后者则是

14、一种激发学生自主推导的符号性解读。学生对符号的主动解读会增强其对解读结论的认同感,结论是自主推导得出而非教师灌输的。在思政教学课堂中最为有效的符号解读方法是叙事性解读。符号作为一种抽象的代指,往往由于其抽象性特征而不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如我们在探讨抽象的“人”的时候不易使学生产生同情、愤怒、怜悯、羡慕等情绪,也不易深入思考其本质,但是在讨论具体的“同班的张三”“食堂的刘师傅”时则会产生更多的话题。因为具体的人是与具体的情境相关联的,这种关联又是以一种叙事性逻辑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的,而叙事性逻辑与记忆的呈现形式又是极为相近的。在叙事性材料的解读中,学生可以对材料中的人物、情境产生自我关联与带入,

15、当这种具象性的带入感生成后则开启了学生的自主推导模式。学生对自主推导的结论进行反思,则是对具象材料的抽象化加工过程,进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所以一种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是基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叙事性优势,引导学生在完成具象推导之后进行抽象总结,从而使学生自主生成正确的理念,而非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与理念的讲授。(二)符号性引导的三维模块: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用在符号学的视域下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分析,则可以将课程活动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第二,引导学生主动梳理历史材料;第三,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结论、总结分析方法,并使用分析框架对事件进行解读。第

16、一模块为从抽象向具象的解读,是对抽象理论、政策进行溯源性的、历史性的整体把握,从而找出理论与政策产生的原因,即将理论与政策置于其产生的时代、针对的问题的场域下进行理解。使学生理解该理论与政策指向解决什么问题,将自身带入决策者的角度,理解政策制定的初衷,进而将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经验产生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认同并响应政策,主动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第二模块是引导学生从具象、零散的材料中归纳抽象的规律性特征的过程。历史材料是具象的叙事性材料,是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故事符号。对历史材料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学生对材料中的人物产生通感与理解,有效利用历史材料的易带入性特征,使学生在具象的个别情境中完成情绪性体验,

17、为后续的理性归纳提供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在历史情境中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深刻、客观公正的了解,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链条之中,充分感受历史的因果性联系,摆脱历史虚无主义,从而使其在爱国情怀、政策理解、理念认同等方面有据可依、有感可依。第三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前两个模块中进行的“抽象具象”“具象抽象”的训练结果,运用自主推导、认同的政策与理论工具,结合自身对历史材料的规律性把握,对国内国际形势展开分析,形成建立在正确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形势观,即站在正确位置、运用正确方法分析国内外宏观与微观事态发展的能力。以上三维模块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问题导向

18、要素,完成了理论溯源、历史指引、分析应用的三阶步骤。通过三维模块能够使学生深入认识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形式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使材料分析更便于学生进行思考,也更易促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应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思考的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政策。最终达到使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具备正确价值立场、实现理论分析框架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具备了解中外历史、理解现实政策、自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19、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能力。三、“符号叙事”课程设置的要素解构“符号叙事”课程以问题作为叙事性逻辑的起点,以具体材料规定叙事性推导的范畴,以学生分析框架的形成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旨在构建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具备思考能力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式。(一)叙事性逻辑:问题导向之问题问题是主动思考的逻辑起点,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导了整个思考过程,问题是课堂引导的逻辑主线。只有拥有问题,才能够衍生出猜想、假设、推理、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问题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以“问题”为对象的一种主体意识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是一种建构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20、,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推导活动。而叙事性逻辑则是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事件发生线索展开的具象时间序列的发展逻辑。叙事性逻辑问题导向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与单纯的“讲故事”课堂的区别在于,它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探究问题、解答问题为目的的。教师“讲故事”与学生“听故事”是对立的两个群体,教师“讲”的视角是输出信息,学生“听”的视角是接收信息,所以在信息的输出与接收之间存在着信息损耗的效率问题、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信息与消化信息的主观意愿的问题。但是问题导向则解决了对立群体与信息损耗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在同一站位、同一视角,共同分析、探究问题。以叙事性逻辑问题为导向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与一般性问题导向的课堂相比较

21、,更具有叙事性特征。叙事性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符号的关联性渗透,即相对于一般的问题导向而言,叙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更容易以具象化、形象化的形式深入人心。“被学生所熟知的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充实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与示范课例,具有思政课发展的独特价值。”当这种具象化符号以集群形式被学生所接受,经典案例、榜样楷模则会持续地引导学生理解政策、树立理念。“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贯穿于问题逻辑展开的主线,就是化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观与政策观的要求同大学生现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之间的差距。”“教师技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决定思政课高质量供给不可代替的重要因素”,教师以问题导向中的问题矛盾为探究动力,以

22、叙事性逻辑为课题推进线索,从而使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在叙事过程中带入、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反思、在反思基础上学会看待问题的方法。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引导、陪伴学生分析问题、发表言论,使学生在思考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反思中学,从接受知识走向探究、总结知识,知识成为被学生探究所得而非被教师灌输所得。(二)叙事性范畴:材料引领之材料课堂材料的选取与应用是“符号叙事”课程结构的基础保障,材料范畴是叙事性引导方向的决定因素。材料对学生问题探究与规律总结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个维度:在材料的广度方面,呈现材料的体量直接决定着探究的复杂程度与课堂的推进难度,材料既需要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状况,又需要能

23、够在课时要求下使学生完成对材料的分析与推导;在材料的深度方面,课堂中所呈现材料并非将现实所有材料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迁移,而是需要考虑材料的直接关联性,对具有关联性的材料进行选取,对能够突出“类”的特征的材料进行抽样与呈现,从而在课堂中能够便于学生通过呈现材料发现其蕴藏的关联性特征,总结材料呈现的因果性结论,从而推进教学进程。“形势与政策”课堂的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符号叙事”课程则是以学生在课堂叙事与材料归纳中理解政治符号、形成政治理念,所以材料的选取范畴是直接为政治引导服务的,政治引导的效率是评价材料选取范畴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应明确政治引导目标,清晰材料关联逻辑,精准完

24、成材料筛选。教师判断材料群能否有效推进政治引导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材料是否能够有效触动学生。只有能够与学生的经验、记忆、兴趣相关联,才能使学生主动分析材料、运用材料,所以教师选取的材料应该具有学生生活化的特征。对宏观问题的讲授亦应从学生生活可感知的实例出发并逐层递进,使学生听得进去、参与得进来。二是材料是否突出因果性特征。只有突出因果性特征的材料,才能够使学生更易完成“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活动,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完成对材料的逻辑关联与整理,形成一般性结论。三是材料是否具有叙事性特征。材料的叙事性是引起学生兴趣、助推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的保障,具象的事例更易对学生进行生活的情境化引导

25、,并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被触动与反思。因此,教师选取材料的范畴只有起到能对学生触动作用,才能保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三)叙事性反思:分析框架之框架在“符号叙事”课程结构中具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能指与所指。能指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与形式,而所指则是能指的这种形式所指向的意义内容与含义。“符号叙事”课程所呈现的材料是一种能指形式,而对材料的分析与总结而得出的关联性则是所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本质逻辑则是以能指材料为出发点,完成学生的所指架构,这种对能指材料进行解码的过程,便是教师在课堂中拟促进学生开展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自身对能指结论进行归结、解释的结果,是学

26、生经自身充分参与进而得出的结论。“符号叙事”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理解材料所内涵的含义。正如教育部办公厅 年下半年下发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下辑)中第 项要点“深入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并非直接逐条灌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知识,而是通过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材料的选取与呈现,使学生自主总结出“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等特征,使学生自主推导“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我国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优势充

27、分发挥出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现实需要”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能指材料进行所指性探索的过程,就是“符号叙事”课程的深层目的,叙事性反思的分析框架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课程的能力性目标。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对课堂材料进行分析与推导从而完成政治引导的课程目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促进学生对处理材料过程的反思,对分析框架进行总结性反思,进而内化分析工具、掌握分析能力。当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现实材料与网络信息的冲击时,仍然能够具备理性分析材料的能力、具备坚定的政治站位,才达到思政课政治引领的根本

28、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目标。参考文献:孔朝霞,王绪风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守正创新的逻辑建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巩茹敏,姜昱子 新时代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规 范 化 建 设 的 再 审 视 思 想 教 育 研 究,():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费英秋,于欣宜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研究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部办公厅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下辑)的通知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丁国浩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康立芳 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的实践向度 现代教育科学,():费英秋,于欣宜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研究 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谢启秦,唐云红 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内涵、要素与逻辑 现代教育科学,():(责任编辑:刘新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