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经典颂读文档.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089089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颂读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典颂读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一 课时 总第 一 课时 内 容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及了解弟子规的大概内容。 重难点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弟子规》总序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介绍《弟子规》 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读《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xiào tì  次谨jǐn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三、介绍一些典故、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引导学生的行为礼貌。 1.孔圣人教学:孔子被称为孔圣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广收门徙,且收学生不分贵贱。孔子提倡“仁”,用“对父母要孝,对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等儒家思想教授学生。他培养出了许多人才,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2.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3.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翻译成白话文的同时, 4.课堂上适当时候对学生进行礼貌训练(练习鞠躬礼) 5.引导学生学习基本行为规范(练习坐姿) 附:练习良好的坐姿 请学生示范良好的坐姿,良好的坐姿应该上半身保持挺直,头、颈部不要往前倾,椅子的高度要让膝盖成九十度弯曲, (1) 男生:双脚、双膝可以稍微分开,双手置于两边大腿上。 (2) 女生:双脚、双膝靠拢,将两手重迭轻放于右大腿上。 四、作业: 课堂上:请学生说一说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温习《弟子规》总序 、背诵 第 二 课时 总第 二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一部分 入则孝前8句(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重难点 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方法 教具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第 三 课时 总第 三 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一部分 入则孝前2、3段(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教会小朋友在家应该掌握的一些礼节、与尽量做到的事项。 重难点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弟子规》总序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提 问: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事,”请小朋友自己举手回答做了哪些?或盛饭、或洗碗、或拿筷子,叠被子、扫地等。不论小朋友做了什么,都要鼓励他,使他持之以恒的去做。没做的接着做,使他养成好的习惯为止。学习弟子规的目的,不是光会背,主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学会做。反复要求,就会印在脑海里,成为他的习惯。 二、讲 解: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清:(电脑里没这个字) 凉的意思 省:察看、检查(内省)。 解读:要求小朋友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冬天冷,则需要暖温。夏天热,却要凉爽。一天的开始,早晨要想好今天应做的事情,晚上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安寝。弟子规这里是教育小朋友要用心体会照顾自己的父母。 举例:(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他看见自己的父亲,每天辛苦的劳动。他特别的心疼。为了照顾好自己的父亲,他在夏天的时候,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枕头和席子扇凉;冬天天气寒冷时,他就会先帮父亲把被窝睡暖了,再让父亲去睡。可见黄香非常懂得体恤别人,他的孝心一直被后人所称赞。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 反:同返) 解读:教育小朋友外出要向父母秉告,免得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早上去上学时要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放学回来要先向家长报平安。“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生活要有规律,免去父母牵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一生都有帮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苟: 如果、假使 解读:小朋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方可去做,不可擅自做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如果你擅自做了,作为晚辈你是没有道理。 举例说明: 1.私自到外边去玩,去游泳,去“网吧”,去不安全的地方,会有危险发生时,家长帮不了你。 2.随便把家中的物品赠与他人,如果是家长有用的东西,你不知道,就会造成错误。例如:一个小孩把家里的很有价值的邮票,送给了同学。当家长发现时,早被同学扔掉了。随便支配家长的财产,会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也会培养他人的贪占心。 3.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 4.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压岁钱的支配)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苟: (同上) 解读:看见别人再好的东西,不可将它据为己有。即使是再小的东西,哪怕是一块橡皮,一只铅笔,都不该拿人家的。从小去掉自己的贪占心,长大才不会犯错误。如果是随便乱拿了人家的东西,被别人发现了,父母会为你的行为而感到羞耻。 小朋友有的时候,会对拿别人的东西不以为然。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反面例子:古时候,有个小孩偷了同学的一块砚台。回家后,被他的母亲看见了。他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纵容他。后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小偷变成了大偷,被官府抓到了要砍头。他提出要见自己的母亲一面,官府同意了让他见自己的母亲。他见到自己的母亲后,就说:“我是你奶大的,就让我再吃一口奶吧!”说着,就把母亲的奶头咬掉了。因为他非常怨恨自己的母亲,在他不懂事的时候,没有给他正确的教育。 有的时候,家长会无形之中给小朋友留下不好的影响。比如;坐公共汽车家长会让孩子低点头,可以不买票。这些都是反面教育,培养了孩子爱贪占小便宜的心理。 三、总 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提 问:请小朋友讲述自己哪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对照上面的例子,找找差距。 四、作 业:反复布置在家里应该做的家情。真正做到学有学业,居有居业。直到养成习惯为止。关心自己的父母喜欢吃什么?干什么?用心体会父母的心情。 第 四 课时 总第四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 入则孝(第 三 课时)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教学目标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重难点 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方法 教具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二、讲解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解读:好:喜欢 恶:厌恶 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 动 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读: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三、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四、作 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第 五课时 总第五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 入则孝(第 四 课时)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教学目标 教育小朋友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培养小朋友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 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方法 教具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第 六课时 总第六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 入则孝(第 五课时)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教学目标 懂得尊敬父母,用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帮助父母改正过失要讲究方法。 重难点 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方法 教具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内容:念诵前边所学过的课文。 二、学习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讲解:上堂课我们学了要孝顺父母,可是父母也有不对的时候啊!那么作为子女应不应该劝谏父母呢?用什么方法才恰当呢? 父母也有过错的时候,我们做小辈的也不希望别人耻笑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怎么劝他呢?一是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谈父母的过错。让父母没有面子。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劝谏。二要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小朋友说话也要柔和,面带笑容。不要理直气壮,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话要说的尽量婉转,让父母感到我们不是在挑他的毛病,真心的为他好。他才能够接受我们的劝谏。 举例:有一位中学生,和他的父母及客人一起去吃饭。客人和他谈到学习方面的问题,他的父亲就说:“你要好好听这位老师的话,不要贪玩!”这位孩子马上反驳道:“你还说我呢?你为什么还天天打麻将!”这位父亲马上起来要打他的儿子。这种方法就很不好,双方都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父亲打麻将固然不对,但在这种有外人的场合,就不要去谈父亲的问题,可以在家里关起门来说,也要等父亲高兴的时候,你再劝父亲。“打麻将对身体不好,坐久了会得病,爸爸你少打点麻将吧!”。或者说:“我希望爸爸能多陪陪我和妈妈,不要去打麻将了!”这样说话爸爸都会接受,至少不会发脾气,知道你是为了他的身体,或是为了这个家才这样说。可是你当着外人的面,去批评自己的父亲,让他非常难堪,这就不对了。所以我们说话要讲究方法。同样的话说出来效果却不同。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往往有的时候,我们小孩子说话,大人是不会在意的。可是我们真心希望父母能够改掉自己的毛病。那就得不怕父母生气,也要劝谏父母。哪怕父母要打我们,我们也毫无怨言。只要父母能理解我的真心就值得了! 举例:在唐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他的名字叫李世民。他从小跟随父亲转战南北,屡立战功。一次,他的父亲准备明天向敌方发起进攻。他知道后就力劝自己的父亲,放弃这场战斗。因为他们已经奋战数月,人困马乏了。而对方却养兵蓄锐很久,如果开战对李世民父子就十分不利。但他的父亲认为他没什么经验,执意不肯听从他的劝阻,坚持明天出击。李世民就在父亲所住的帐篷外哭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的父亲听到外边有人在哭,就问他的大臣谁在外边哭?有人告诉他是你的儿子。他就把李世民叫到面前,问其原由?李世民还是坚持劝谏父亲撤退。他的父亲见他心诚意坚,就接受了他的劝谏。在他们撤退不久,对方就包围了整个城。如果李世民没有坚持劝谏,而听从他父亲的意见。可能就会全军覆灭。正因为他孝心自己的父亲,希望父亲胜利,他才在所不辞,帮助自己的父亲出谋划策,以退为进,保存了实力。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被后人所称赞。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在家里父母和我们也是象朋友一样平等相处。所以我们更应尊重他们,体谅他们的心情。即使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只有做到了尊重自己的父母,才能做到尊重别人的父母,兄弟师长。 三、作 业:小朋友回去思考自己的家长有哪些发面做的还不够!自己在家是否劝谏过自己的父母?你用了哪些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第 七 课时 总第 七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 入则孝(第 六课时)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成 事死者 如事生 教学目标 培养小朋友关心照顾他人的能力,用心体会别人所需。学习一点丧事的礼节。同时要把古代和现代礼节结合起来,不要生搬硬套。 重难点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法 诵读领悟 教具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复 习:前边学过的内容,从头至尾诵读一遍。 提 问:上堂课留的家庭作业,怎样劝谏自己的父母?请小朋友回答! 二、揭示学习内容: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成 事死者 如事生 三、讲 解: 前边我们学了当父母双亲有了疾病时,我们要细心体贴的照顾。做为子女陪护在父母身旁,父母心中自然就会很高兴,感到温暖和知足。举例:古代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的母亲薄太后患了病,他不分昼夜服侍,当宫女端来汤药(中药),他怕太烫或太冷,一定要亲自尝尝。觉得热度和甘苦合适了,才让母后服用。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黎民百姓。千年来被后人所称赞。课本里采用这个故事来教育我们,并不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先来尝药,每天不睡觉守护在父母身旁,而是让我们学习古人这种孝行,象古人那样“百事孝为先”!(注意:告戒小朋友千万不要亲自尝现在的西药)。 当父母年老去世时,古代人一般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来表示对父母的怀念。三年之内,不去娱乐场所,不能饮酒欢歌。不能因为父母不在了就此忘了父母的恩情。心中要常常想着父母在世时,对自己的教悔和爱护。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境贫寒。为奉养双亲他要到百里之外去做工,换回白米来供养父母。后来他做了官,生活富足了,可是父母也都去世了。他常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不由得泪留满面,感慨父母没有享受到今天的荣华富贵。所以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只有孝顺父母不可以等,当我们懂事了就要先来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可说我长大了再去孝顺父母。 古人做什么事情就有什么事情的礼节。比如:有家人去世了,就要办丧礼。服丧的人不能穿红色的衣服,要佩带黑色的(有的地方带白色的)孝带。不能言谈嬉笑打闹,如果你做了,别人会认为你是不孝之子,不懂规矩。拜祭先人要诚心诚意,不能走过场,做样子给别人看。即使是父母去世了,也要象他们在世时一样,诚心尽意的去祭拜他们。 三、总 结:在这一章里,我们学习了关于孝顺父母应该做到的一些事情。从小的时候,听从父母的教诲,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多操心。要当好父母的帮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长大后,要用心体贴父母的衣食住行,父母喜好什么?做子女的要记在心里,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我们要尽量克服掉。无论做什么事情时刻想到,父母的感受会怎么样?这样就不会做出让父母、伤心丢脸的事了!当父母有缺点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也要耐心的去帮助他们,但要讲求方法,不要伤害他们。父母有病痛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要学习古人“昼夜侍、不离床”的精神,尽心尽力的去服侍他们,让他们感到我们做子女的这一片孝心。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后悔,他们在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的照顾他们。即使自己的父母离开我们了,我们也要时时想念着他们,当他们还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你就做到了孝行。 注意事项:当我们学到了丧礼后,看到有人戴孝的时候,不要去问人家这是什么? 以免让人家伤心,要用心体贴别人的心情,学会分担别人的忧愁! 四、作 业:请小朋友想想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用心体会父母的恩德,那我们怎样来报答父母的恩德? 第 八 课时 总第 八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出则弟”(第 一 课时)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教学目标 学习兄弟姐妹相处应该注意的问题。针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傲慢无礼,来打开小朋友的心胸,人之兄为兄,人之友为友。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重难点 学习兄弟姐妹相处应该注意的问题,规范我们的行为。 教法 实践教学方法 教具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内容:背诵入则孝。 二、揭示学习内容 今天学习第二部分的“出则弟”,讲的是家中兄弟姐妹应该怎样相处?以及出门在外必要的接人待物的礼节。对规范我们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三、讲解内容:出:表示出门在外; 弟:当悌、(ti)伦理道德顺从兄长。 第一节讲了在家应该怎样孝顺父母,第二节主要讲兄弟姐妹应当怎样相处?以及对长辈应有的礼貌。我们常常看到身边有很多人不懂得礼貌,可是又不知怎样去帮他?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弟子规》里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供我们学习参考。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读:兄视弟为友,弟尊兄为长。兄弟姊妹友爱和睦,做父母的自然就开心。也就等于孝敬了父母。反之,哥哥弟弟整天吵架,父母自然就会烦恼。过去的家庭都是大家庭,秭妹很多。作为哥哥、姐姐比弟弟妹妹年龄大、懂得的道理多,经验丰富,要帮助父母教育和照顾弟弟妹妹。把他们看作象朋友一样来相处。反之,做为弟弟妹妹也要尊敬自己的兄长,听从哥哥姐姐的帮助指导。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较多,那就把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看作是自己的哥哥姐姐,比自己的小的都当做是自己的弟弟妹妹。象亲兄弟一样对带他们,就不会处理不好关系。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读: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虽买得来荣华富贵。但买不来亲情。钱财看的重了,对父母的孝心就轻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就淡薄了。兄弟姐妹相处最大的障碍就是财、物。自古以来有多少亲兄弟为了分家、分财产而伤了和气。所以兄弟姐妹不是用财物来满足那颗欲望的心,而是用真心、用自己的德行来换取对方的爱。 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最长,因为相处得久了,难免就会有一些矛盾产生。当双方发生矛盾时,马上检讨一下自己,每人少说一句,就风平浪静了。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当对方发火时,不要专捡对方不爱听的话去讲,马上忍让一下,冲突就消失了。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言语的忍让也是很重要的。往往有的时候,都是因为不必要的小事情而发生争斗,最后酿成大祸。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学会忍让,财物不去争夺,言语做到忍让,一生就不会有怨恨和烦恼了。 举例:古时候有个叫赵礼的人,在逃难的时候,哥俩一起被强盗抓去了。哥哥为救弟弟,就苦苦哀求强盗说:他还太小,没有过过好日子,把他放了吧!我愿意拿我的性命换弟弟的命!可是弟弟却不肯,说哥哥能够照顾父母,杀了我,放了哥哥吧!最后强盗都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把他们两个人都放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古人能够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对方的性命。我们那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三、总 结: 现代社会的人,比较追求物质享受。有很多哥兄弟为了分家分财产,而对簿公堂。有的兄弟为了一点小事,甚至大打出手,不顾手足之情,这样做都是很不道德的。我们小朋友学了“出则弟”之后,先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忍让。从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 实践知识:亲属的排辈与称呼!请小朋友自己来回答! 爸爸的哥哥、弟弟、称什么?他们的孩子你称什么? 爸爸的姐姐、妹妹、称什么?他们的孩子你称什么? 妈妈的哥哥、弟弟、妹妹称什么? 他们的孩子分别称什么?哪些应该是堂兄? 哪些应该是表兄? 四、作业: 回家后请教自己的父母:家里一共有多少亲戚?试学着排辈与称呼! 第 九 课时 总第 九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出则弟”(第 二 课时)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教学目标 自古以来所遵循的礼貌:“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可现代社会却把它丢了,我们小朋友要把它找回来。让他们从小养成礼貌习惯。把古代礼貌和现代礼貌结合起来学习。 重难点 学习自古以来所遵循的礼貌 教法 实践教学方法 教具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内容:背诵入则孝。 二、揭示学习内容: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三、讲解内容: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教育,长大了自然就会做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人的习惯和性格是慢慢养成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可能一日就变成另一个人。所以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代社会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老者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晃晃。年轻人就坐在老者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老人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有的家人出去到饭店吃饭,小朋友则坐在主宾位子,爷爷奶奶却坐到外边去了。这些都是不懂礼貌的例子。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在家凡是有长者在的场合,都要“长在先、幼在后”。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候,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叫做“徐行后长”。或者小辈的要为长者开好门,等着长者进去了,自己再关好门后,随行而入。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读: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等大人吃好了,自己再吃。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别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可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究卫生。吃饭要有吃相,不要狼吞虎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2.那么在外招待客人,也是客人要坐到主宾位上,小辈要主动坐到外边的位子上,以表自己的谦卑和对人的尊重。长大工作出去开会,更要找好自己的位子,不是嘉宾,就不要坐到嘉宾的位子上,以免下去时的尴尬。(举例:有一个年轻人,去参加一个文化座谈会,因他去晚了,后边没有椅子坐了,他就跑到最前边的嘉宾位子上去坐。结果主持人误请他为大家来讲话。应他不懂得规矩,所以闹了笑话!这些虽然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我们只有从小做到了这些礼节,才能不被别人耻笑! 长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既到 解读:长辈呼叫别人时,自己听到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被叫的人不在,你理所当然要给长辈回话。或者进一步问讯长辈;要不要你来帮忙?不能以为不是叫我,和我没关系,就漠不关心! 举例:常常有这样的大学生。大学宿舍来了电话,一接听知道是同学的家长,马上告诉对方不在。再问:“他去哪了?”被告知“不知道!”电话就挂了。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就漠不关心!他没有想到家长对孩子的挂念。即使是他的孩子不在,知道一下他的近况也好啊!正确的做法是问候一下:“你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来帮助传达吗?”或者帮助去找一找!以免让家长再打长途电话来!这个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 三、总 结:这一节学到的礼貌是:坐、走要有长幼之分,长者先、幼着后。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就很多,请小朋友自己试着举出一些例子来!对照课文想一想?自己还有哪写方面做的不够?尤其是吃饭的礼节,除长者先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让小朋友再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要去掉? 四、练 习:打电话!请一些愿意参与的小朋友到前边来,练习互相接听电话。有老师给出一些固定的礼貌用语,也可让小朋友自己临时发挥! 五、作 业:回去请教家长,自己的家庭里还有哪些家规?带给班级的小朋友分享! 第 十 课时 总第 十 课时 内 容 《弟子规》第二部分“出则弟”(第 三 课时)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教学目标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必须的礼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怎样称呼尊长?以及见到尊长怎样打招呼? 重难点 学习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必须的礼貌。 教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场景让小朋友参与! 教具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上堂课老师留的家庭做业,你的家庭都有哪些家规?请小朋友分别来讲述!让大家共同来学习。 二、揭示学习内容: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 三、讲解内容: 1句— 小辈的称呼长者,不要直呼名字。比如:你喊妈妈!不必在妈妈前再加上他的姓名。“某某妈妈!”称呼老师或者其他人时,为了区分不同,可以在前边加上姓。比如:“某老师”“某师傅”!“某叔叔”等。更不要当着人家的面,就直接呼长辈的名字。这些都是非常不礼貌的。古代人为了尊重孔子,不敢直呼孔子的名字——孔丘,只是尊称他为孔子。连他的名字都不敢直写,把丘字少写一笔来代表他的名。以表示对圣人的尊敬。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懂得这些礼貌。在尊长面前不要表示出狂妄自大。你的年龄小,阅历短,经验又少,尽管你有能力,也不能在长者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何况我们的能力有限,别人会觉得你无知可笑!你要虚心听取长者的教诲!如果一件事长者需要你去做,你只能说去试试看不知是否能做得好?表示我们小辈的谦虚。 2句——趋:快走的意思!过去的人见到长者,都会马上鞠躬作揖。长者会还一个点头礼,或者会跟你打一下招呼!你要等长者从你身边过去后,你才能走自己的路!现在有很多学生看见老师就好象没看见一样,一点礼貌都不懂!长大看见单位的领导也是如此,别说打招呼,就是面都不想见。见了人躲着走!可见,他没学过礼貌课,不懂得尊敬人。 3句——骑下马、乘下车,过去古代的人,一般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或者是坐马车。那么见到长者,赶快从马上下来,或者从车上下来,给长者行过礼,要等到长者过去,你再走。其实这只是表明一种礼貌,不是非要等一百步了,你再走。 总 结:有的小朋友说:“我们现在也不骑马了,都坐公共汽车,怎么跟长者打招呼呢?”我们要把古代的礼貌和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如遇到经常见面的邻居(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可以打一声招呼:“早上好!”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见了面就要行鞠躬礼!见了老师要行队礼!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行礼?人家在谈话、上厕所、洗脸、在车上以及不方便的地方可不拘礼节!尤其是马路上、十字路口。都不能去分散人家的精力。人家在高处,你在下边,不要打招呼!一面危险。 家里来了客人,送人怎么送?不要人家一出门,你就砰!把门关上了! 要等到客人走到看不见了你才可以关门!不常来的客人对你家的环境不太熟悉,你要送到车站站点,等人家上了车,你再离去!远路的客人,更要送到汽车或者火车站,车开了才可以离去!以表示尊重之心! 送电梯的客人,要等到电梯的门关合后,方可转身!还要有礼貌用语“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或者“慢走!恕不远送!”以及“再见!”等。做为客人也要回敬主人:“请留步!”不必再送!”小朋友在生活实践中要慢慢学习! 三、课堂练习:今天学习握手的礼节:(正确的方法) 见了客人,先把手伸出来,成45度角。(一般习惯用右手握)同时腰也要稍弯一点,不能太挺直,会让人觉得傲慢! 握住对方的手时,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松。用力太猛,会握疼对方,也不礼貌!手抓的不紧,会让人觉得你敷衍了事,不热情!眼睛要看着对方,同时说话。比如:“你好!”“欢迎你!”等等。时间不能太久。不要抓住人家的手就不放。有的人摇起来就没完。这些都是不规范的。 尤其是男士握女士手的时候,更不能抓住不放!会让人感觉到不礼貌! 握手时需注意几个问题: 1.男女握手的时候,一定要女士先伸手,男士才可以伸手。2.长幼之间,一定要长者先伸手,晚辈才可以去握长者的手。3.宾、主之间,要主人先伸手,客人才可以去握手。4.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下级才可以握手。 介绍人也有规矩: 1.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先介绍新朋友给老朋友。2.如果其中有女的,要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3.长幼之间,要先介绍幼者,后介绍长者。4.宾主之间要先介绍客人,后介绍主人。5.上、下级之间,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 三、互 动:请一些愿意参与的小朋友一起来实践握手的礼节。作 业:熟读本章节的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