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资源活化__与古为新——“...韵今辉艺术特展”的策展理路_张素琪.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845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活化__与古为新——“...韵今辉艺术特展”的策展理路_张素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资源活化__与古为新——“...韵今辉艺术特展”的策展理路_张素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35观察家 ART OBSERVER前沿报道艺事综述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6资源活化 与古为新“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的策展理路张素琪“湖上春来似画图”,三四月间的杭州西湖游人如织。与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一路之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经过近两年改造盛装重启。新场馆的开幕展“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以下简称“特展”)自2023年3月18日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成为“现象级”的文化活动。这既缘于后疫情时代人们观展欲望的“报复性”释放,更与展览的成功策划密切相关。“特展”由五个独立展览组成,分别是“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立最高峰潘

2、天寿的常变之道”“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典垂百代两宋书画传习展”,营造出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关于“宋韵今辉”的视觉解读场域。在策划思路上,“特展”以观众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呈现出两个特点:“与古为新”视角下古典高质量资源的活化运用,“地理接近”“心理接近”思路下的展品选择。一、“与古为新”视角下的经典资源活化运用“特展”缘起于“宋韵文化传世工程”。2021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发布,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宋韵文化”,以“宋”点题、以“韵”定性。就“宋韵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来说,“推陈

3、出新”即以新时代精神激活宋韵文化的生命力,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古典资源如何勾连当代、赋能当下,成为展览策划过程中最早考虑的问题。所以,“与古为新”视角是策展团队首先确定的大体方向。“与古为新”一词出自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纤秾篇,本意是探讨诗歌美学风格与创作,后多被用来讨论文学艺术创作,意在强调创新创造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特展”借助了这一“创作”思路。如何使宋代绘画与当下绘画发生联系,需要利用传统的“流动性”“延续性”特征。“特展”各组成展览的内容并不算陌生:“湖山揽胜”展为古代书画展,属于文博单位的常规项目;“夜山钩古”展、“立最高峰”展分别展出的黄宾虹、潘天寿的作品

4、在杭州有长期陈设的场地(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艺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至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和古代书画临习作品,也在前些年做过颇有影响力的专题展览。围绕“宋韵今辉”这个宏大的主题,“特展”以展览集群的方式展开多方面解读,五个展览既独立成篇,又互为印证和阐释,形成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展现出独立展览不能实现的魅力。源与流、根与杪、本体与再创作,乃至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种种问题,通过五个展览互相呼应,得到一次全面而清晰的呈现。这一视角与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相适应。与西方的线性史观有所不同,中国书法与中国画是“与历史同在”的艺术。自晋唐以来,书画艺术有着一千多年未曾间断的传统,代代相继,高峰迭出,

5、不断生发、递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展”利用了这一特征,以“湖山揽胜”展为核心,以宋画领衔,以13件(组)一级文物、二十余件二级文物为主体,在展示“原典”的同时,引出中国绘画史中“宋韵”审美的流变问题。郑振铎的宋画的四个时期指出,宋代绘画代表着“中国绘画最优秀的传统”,论述中国绘画史“必当以宋这个光荣的时代为中心”。“特展”系统呈现了千年宋韵书画艺术文脉,从北宋郭熙到南宋四家、明四家,再到清初“四王”都有所涉及,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书画史。绘画之“宋韵”作为以“宋”为时空边界的审美传统,自成熟之后内涵相对稳定,但真正的艺术家应善于应对不同的时代境遇。历代画家面对绘画之“宋韵”时灵活多变的处理

6、方式,可以看作对“宋韵”的改变,也可以看作对“宋韵”的补充。如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公望的剩山图、辽宁博物馆藏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等受追捧的热度不亚于宋画。元、明、清三代与宋韵相关书画名迹,揭示了绘画之“宋韵”的丰富化过程及其变化和流动的态势。通过追踪历代画家眼中的“宋韵”,观者能够发现“宋韵”是如何成为后世艺术家心中楷模示范的。这也强调了艺术创作中与古为徒、与古相悦的目的是与古为新的创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改变、补充不是“宋韵”的核心组成,也不是明显可视,而需要结合绘画思想史、形式风格史“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现场036观察家 ART OBSERVER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4期

7、“穷源竟流”才能发现。除“湖山揽胜”展之外的其他四个展览,正是20世纪以来的绘画与古为新的体现。其中,“夜山钩古”展、“立最高峰”展是关于20世纪中国画大家对于宋韵传承的个案研究。黄宾虹、潘天寿都担任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重镇地位的奠定起到根本性作用。展出的近百件作品,半数来自学校旧藏。同时,作为现代中国画的高峰人物,黄宾虹、潘天寿在多年的绘事实践中,对以宋画为源流的中国传统绘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继承,继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个人强烈面貌的艺术风格,是宋韵在20世纪再显辉煌的突出代表。两个展览从作品形式分析到题跋文献解读,结合手稿文献展示了黄宾虹、潘天寿对于画之“宋韵

8、”的处理方式:通过长期思考和反复的艺术实践,借古开今,开启为民族艺术增高阔的现代中国画之路。“含英咀华”展、“典垂百代”展展示了绘画“宋韵”的当下进行时,以鲜明的学院特色呈现了关于宋韵今辉的解读视角。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和创作一直保持着绘通中西的学术主张,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含英咀华”展展出了具有强烈的东方美学精神的西画作品,辅以文献及手稿,清晰呈现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创作绵延不绝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及自我实践的主动性。“典垂百代”展展出的两宋书画临摹作品,与“湖山揽胜”展的宋代原作形成对比,体现出“固本正源、鉴古开新”的意义。二、“地理接近”“心理

9、接近”思路下的展品选择在古代的经典作品中看到“现实”,思接千载、与古为悦是审美快感的重要来源。“特展”的策展理念贯穿了“地理接近”“心理接近”的接近性原则。其中,“湖山揽胜”展在选择展品时,以表现江南风物和杭州西湖主题的展品为首选,同时优先考虑作者的身份为浙籍、杭籍人士。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的支持下,展览汇聚了37件(组)宋元明清历代书画精品,10件(组)宋画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传世佳作,数百年来首次重聚在最初的创作现场杭州公开展示。这使得观众在鉴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情:以“宋人之眼”中的虚拟现

10、实(绘画)为出发点,对比观照“自我之眼”中的真实自然,在经典的“宋韵”绘画前感受似曾相识的风景,想象八百年前生活于此处的画家们面对西湖山水、江南风物构思挥毫的场景。画史上记载刘松年的居所在杭州清波门,与展览场馆近在咫尺,其四景山水图画面体现了南宋杭州城四季分明的优雅气质;展览场地美术馆的四楼天台,正合展出的南宋李嵩西湖图描绘湖山的取景视角。类似的“相遇”,使展览从宋之“古韵”出发勾连“今思”,形成一个有着巨大张力的想象空间。在数件历代“西湖图”中辨识西湖的各个景点,成为开展以来不少观众乐此不疲的体验,这是此类作品在其他城市展出难以产生的观展效应。从展览效果上看,南宋绘画的基本样貌因为“南宋四家

11、”同堂而显得格外清晰。从主题内容上看,画面叙事与展场所在地的地理风貌契合,是“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注解。天津博物馆藏濠梁秋水图是李唐画风转变的一件重要物证,首次在杭州展出。观众能从这件名作中窥见李唐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的笔墨变化。马远的松寿图、夏圭的烟岫林居图分别以典型的“马一角”“夏半边”的图式,将南宋院画的典型风格直观呈现。除“南宋四家”的作品外,云南省博物馆藏北宋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北宋翟院深的雪山归猎图均为首次离馆外展。二者以典型的北宋全景式山水图式吸引了诸多观众驻足,与南宋绘画形成比较,从中可以清晰窥见时代变化引起的图式风格转变。这些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描绘江南风物人

12、情的顶流之作在三月的江南同台登场,业内人士可以由此探究古代画家的选材取物、技法传承和审美表现,想象和对比古代画家与当代画家的同工或异趣,探讨如何赋予现实风景以画面意境;普通观者也可以结合展览中所见山水,感受古代画家如何绘于笔端,想象古人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雅趣。“夜山钩古”展、“立最高峰”展分别选择了黄宾虹和潘天寿的代表作展出,部分展品鲜少亮相,令人耳目一新。黄宾虹、潘天寿二位先生都常居西湖之畔,有很多作品取材于西湖山水,观众能从中产生“地理接近”“心理接近”的亲切感。“含英咀华”展的近四十件展品的作者都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包括林风眠、颜文樑、赵无极、朱德群、黎冰鸿等名家作品悉数亮相。“典垂百代”展

13、则是“特展”中关于中国美术学院教学特色的最为鲜明的组成部分,展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和书法教学特色课程“宋代书画传习教学”积累的优秀作业近二百件。这些精心挑选的展品,与“湖山揽胜”展中的宋元明清传世书画遥相呼应,构建出一个不同于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跨时空展览集群。成规模的高等级文物展览在高校美术馆举办,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展陈上,“特展”为中国美术学院斥巨资,历经两年改造后的首次大展,新的美术馆内部空间合理,硬件配备上完全符合文物展出标准,设计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展厅本身简洁素雅的风格,与宋代审美不谋而合。在古典资源的活化、利用与传播上,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本身就有学习传统的内在需

14、求,因此“特展”与一般的博物馆展览相比,更有利于在年轻观众中的传播。在展览讲解、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展签二维码制作、折页免费发放等常规展览服务与传播路径中,学校的学术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讲解志愿者团队由中国画专业硕、博士生组成,保证了讲解的专业性,推文则主要由书画史专业教授及硕、博士生负责,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录制了“学者论画”“画家读画”的短视频,带动了观众学习美术史的热情。不少观众多次观展,还成为“特展”的传播者,不断助力展览的热度。由此可见,“特展”以博物馆藏品资源与高校学术资源进行优势共享,带来了“1+12”的效果。并且,高校美术馆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张素琪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研究馆员、该展览联合策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