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情景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景。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创设学生去春游的情景,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101班38人,102班40人,103班45人,104班40人,105班34人,106班42人,每
2、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景。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创设了一个游戏“小小售货员“,让学生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
3、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教室的长,在测量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的兴趣。.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
4、的探究兴趣。2.加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我们不仅要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将一般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通过设计、安排与实践情景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现实生活问题,在活动中使用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在操作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且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学生的亲自操作、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上升为理论认识。教师要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提供丰富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索问题和寻求结论。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意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