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814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5.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陈智康1,刘柳君1,岳瑞1,司马菁珂2,毛旭辉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摘要针对单一热脱附技术的应用局限性,构建蒸汽注入-电阻加热(SEE-ERH)耦合热脱附三维试验系统,研究耦合热脱附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效果。温度场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电压强度、蒸汽注入速率和抽提速率均可影响加热效果;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前 3 个因素与升温效果呈正相关关系。采用 COMSOL 软件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三维试验系统的加热过程。污染脱附试验结果表明,在 ERH 的基础上增加 SEE 可促进污染组分的解吸,并加快污染物去除速

2、率;在 20%含水率、80 V 电压、1.00 L/min 蒸汽注入速率和 1.2 L/min 抽提速率的条件下,SEE-ERH 的加热效率较好,对菲的去除率可达到 99.0%。关键词土壤修复;热脱附;温度场分布;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数值模拟;电阻加热;蒸汽中图分类号:X53 文章编号:1674-991X(2023)04-1506-08doi: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864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rmal de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upled heatingprocess of steam

3、injection and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CHEN Zhikang1,LIU Liujun1,YUE Rui1,SIMA Jingke2,MAO Xuhui1*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Wuhan University2.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AbstractAiming at the application limitations of single thermal desorption technology,a t

4、hree-dimensionalexperimental system of the steam enhanced extraction and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SEE-ERH)coupled thermaldesorption wa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upled heatingprocess of thermal desorption technology.The results of the tempe

5、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water content,voltage intensity,steam injection amount and extraction rate could influence the heating effect.Within a certain range,the heating effec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 three factors.The model establishedusing COMSOL software c

6、ould well simulate the heating process of the system.The pollution desorption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ng SEE to ERH could promote the desorption of pollutant components andaccelerate the removal rate of pollutants.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moisture content,80 V voltage,1.00 L/minsteam inje

7、ction rate and 1.2 L/min extraction rate,the heating efficiency of SEE-ERH was good,and the desorptionefficiency of phenanthrene could reach up to 99.0%.Key wordssoil remediation;thermal desorption;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volatile organic pollutants;numerical simulation;electrical resistance

8、heating;steam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需求增加,大量的工业企业从城市区域搬迁或关停。然而,企业腾退遗留的土壤往往存在污染问题1-2,需要开展场地修复,恢复土地的使用功能3-4。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类有机物因其种类多、危害大、修复难度高,一直是环境修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 PAHs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种类较多,但不同技术的修复机制、适用条件、应用成本和 收稿日期:2022-08-3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805700)作者简介:陈智康(199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修复研究,*责任作者:毛旭辉(1976),男,教授

9、,博士,主要从事环境修复研究, Vol.13,No.4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第 13 卷,第 4 期Jul.,2023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23 年 7 月陈智康,刘柳君,岳瑞,等.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 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3,13(4):1506-1513.CHEN Z K,LIU L J,YUE R,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rmal de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upled heating process o

10、f steam injection and electricalresistance hea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23,13(4):1506-1513.污染脱附效果各不相同。原位热脱附技术以其修复周期短、无须挖掘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好等特点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热传导加热(TCH)技术、射频加热(RFH)技术、电阻加热(ERH)技术、蒸汽加热(SEE)技术等,其中以 SEE 技术和 ERH 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SEE 技术是将蒸汽注入污染区域地层,利用吹脱作用和热对流引起的热量传递,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并带出地层

11、;ERH 技术是通过在地下安装电极并施加电压,使土壤中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焦耳热进而加热土壤。通过工程实践发现,单一原位热脱附技术在修复污染场地时,依旧存在能耗高、处理土壤类型单一、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将多种热脱附技术联用,利用耦合来提高技术的适用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途径。例如,渗透性较好的地层常使用 SEE 技术,渗透性较差的地层一般采用 ERH 技术,非均质地层则可以考虑 SEE 和 ERH 的联用。1995 年Daily 等5提出 SEE 和 ERH 的联用方法修复复杂地层地块。Heron 等6-7将 SEE 和 ERH 技术应用于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去除率达

12、 99.9%。2010 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 GrovelandWells Superfund 场地修复中,使用 ERH 和 SEE 联用技术以去除三氯乙烯,在为期 6 个月的修复过程中,去除了 590 kg 以上的 VOCs,并且源区域的三氯乙烯浓度降低了97%8。美国佛罗里达州 Young-Rainey STAR Center场地在 5 个月修复过程中,去除约 1 134 kg 的 VOCs,平均去除率为 99.9%9。从现有的工程技术资料来看,通过结合 SEE 和ERH 2 种加热技术,可以提升脱附效率,改善后期“拖尾”现象,同时缩短修复周期。但是,国内外对于多种热脱附技术联用的试验研究

13、还较少,对于耦合条件下的温度场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研究,对于热脱附联用技术的效益还不清晰。笔者搭建了 SEE-ERH 耦合试验装置,研究温度场影响因素,采用COMSOL 软件建模,对升温过程进行了模拟;以菲为目标污染物,评估 SEE-ERH 技术的热脱附效果,以期为该修复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应用提供科学指导。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本试验供试土壤为取自江苏某地的砂土。试验前将土壤置于通风处晾干,再将干燥后的土壤置于铁盘中,取出碎石和其他明显杂质后过筛,将土壤装入密封袋,放在避光阴凉处保存。对供试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pH 为 8.76,电导率为 10.2 mS/m,有机质浓度为 1.9 mg/kg

14、。试验所用污染土壤均为人工制备,试验选取的污染物为菲。浓度为 200mg/kg 的菲污染土壤的制备过程:在烧杯中倒入 50mL 丙酮,按照试验设计浓度称取定量菲与丙酮混合搅拌均匀,再以丙酮土壤为 35(质量比)的比例,分批次将菲的丙酮溶液倒入干燥土壤,搅拌均匀后混合所有批次土壤,待丙酮全部挥发后土壤恢复干燥状态,再放入冰箱密封冷藏老化 3 d,期间每天拿出来搅拌 1 次,所测土壤菲浓度为初始浓度。1.2试验装置自主设计搭建的试验装置如图 1 所示。试验装置主要包括主体土箱、加热单元、监测单元、抽提单元。主体土箱为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圆桶柱,其外径为 35 cm,内径为 29 cm,高度为 20 c

15、m。圆桶外部包裹了 2 cm 厚的硅酸铝保温层。加热单元由蒸汽加热单元和电阻加热单元组成,呈正六边形分布。其中蒸汽加热单元包括蒸汽注入井、蒸汽发生器和计量泵;电阻加热单元包括电极、380 V 交流电源和变压器。抽提单元由中性电极耦合抽提井、真空抽提泵和循环冷凝装置组成,位于土箱中心。温度监测单元包括温度监控器和 16 根热电偶,热电偶在不同位置呈十字型高低错落分布(距抽提井的距离分别为 3、6、9、12 cm,深度分别为 4、8、12、16 cm),可利用圆的对称性构建出立体温度场。图 1 三维试验装置Fig.1 Three-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device di

16、agram 1.3试验方法首先将干净砂土均匀填入三维试验装置,进行第 4 期陈智康等: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 1507 条件参数优化试验,分别探究含水率(5%、10%、15%、20%)、电压强度(40、60、80、100 V)、蒸汽注入速率(0、0.50、0.75、1.00、1.20 L/min)和抽提速率(1.0、1.2、1.4 L/min)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最佳参数后,将制备的污染土壤均匀填入装置内的预设污染区域(长 11.6 cm,宽 2 cm,高 18cm,占土箱内土壤总体积的 3.5%),并轻轻压实,在不同热脱附技术条件下加热 6 h,试

17、验结束后用取样勺采集并分析预设污染区域内距抽提井分别为 3、6、9、12 cm,深度分别为 4、8、12、16 cm 的 16 个位置土壤的污染物残留浓度,以 16 个位置土壤污染物残留浓度平均值计算去除率,避免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影响脱附效果的评价。1.4分析方法土壤菲样品预处理采用如下的流程:在每个采样点位称取 5 g 土壤样品放入冰箱中冷冻 2 h,再冷冻干燥 2 d;称取 2 g 干燥土壤样品装入棕色玻璃瓶,向玻璃瓶中添加 10 mL 正己烷萃取剂,涡旋 1012min,使土样与萃取剂混合完全,再将样品超声萃取 1min,此过程向水中加入冰袋,保证超声过程中温度低于 40;将样品以 5 0

18、00 r/min 离心 10 min,使固液分离。分离出上层有机相,使用 0.22 m 的滤头将其过滤后,采用液相色谱分析萃取液的菲浓度。色谱柱的填料为 5 m ODS,柱内径 4.6 mm,柱长 150mm,柱温 35。流动相为 90%甲醇+10%水,以 1mL/min 的速度洗脱至出峰完毕;紫外检测器的波长为 254 nm。热脱附过程的 VOC 气体(气相菲)通过抽提(真空泵)管道末端的手持 VOC 检测仪实时读取数据并记录,记录时间间隔为 10 min。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因素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2.1.1含水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在电压为 60 V,蒸汽注入速率和抽提速率为 0L/min

19、 的条件下,观察不同时刻含水率对温度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见图 2。从图 2 可以看出,加热 2h 后,5%、10%、15%和 20%含水率条件下,土箱内部的平均温度分别为 45、55、65 和 75。由于该阶段传热主要以固体颗粒的热传导和液体迁移为主,而湿土的导热系数远大于干土10-13,因此表现出温度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加热 4 h 后,5%、10%和 15%含水率条件下的高温区域依然集中在电极附近,而在 20%含水率条件下,可以明显看出电极区域的热量向装置中心扩散。加热 6 h 后,15%和 20%含水率条件下的整体温度均在 90 以上。从温度分布来看,土箱内电极位置最先升温,距离电极越远,

20、升温越缓慢。在加热后期,5%含水率条件下的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其他试验组的温度场分布则更加均匀。这是因为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大,土壤热导率提高,热传导效果提升,同时蒸汽可通过砂土孔隙将热量快速扩散,使得装置内部温度分布更加均一。2.1.2电压强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电压强度作为 ERH 技术的重要技术参数,决定了整个过程的加热效率及能耗。为了研究电压强度的影响,选择 20%含水率的砂土,在蒸汽注入速率和抽提速率为 0 L/min 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对比不同时刻装置内部温度剖面分布(图 3)。经过 3 h 的加热,40、60、80、100 V 条件下的平均温度分别为 60、80、98 和 9

21、5,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电压强度增加,升温速率也在增大。当电压强度较低时(如 40 和 60V),升温速率较慢,主要升温区域为电极附近。若电压强度大于 80 V,土壤能够快速达到目标温度,整体加热效果更好,加热仍是从电极附近开始,边缘温度低于中心温度。这是由于装置边缘区域的土壤升温是依靠土壤颗粒传热,不仅传热过程较慢,还存在热量损耗。2.1.3蒸汽注入速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制备 20%含水率的干净砂土,在 80 V 电压强度下进行 ERH 加热,同时通过蒸汽注入井向装置中以不同速率注入蒸汽,抽提速率为 0 L/min,探究蒸汽注入速率对温度剖面分布的影响。由图 4(a)图 4(d)可知,蒸汽注入后

22、,电极附近的加热效果增强,加热范围更广。这是因为蒸汽进入装置后,可增加土壤 图 2 不同时刻含水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2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1508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第 13 卷水分,使土壤电导率和热导率上升,有利于 ERH 加热和热传导。在加热时间为 01.5 h 时,由上至下注入的蒸汽让中上部区域的温度都得到了提升,而ERH 加热仅局限于电极附近。蒸汽进入装置后会首先发生冷凝,并形成液膜覆盖在土壤上部,随着蒸汽的不断注入,土壤上部的温度升高,蒸汽冷凝减

23、少,压力增大,从而推动介质中的冷凝液向下迁移并将热量传递到下部土壤14-16,但冷凝液到达装置底部时已有大量的热量损耗,所以下覆区域升温较慢。从加热效果来看,选择 1.00 L/min 的蒸汽注入速率效果更佳。图 4 不同时刻蒸汽注入速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4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different steam injection rates 2.1.4抽提速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由于污染物脱附后需要通过抽提去除,在 80 V电压下,向 20%含水率的砂土中以 1.20 L/min 的速率注入蒸汽,设置不同抽提

24、速率分别进行试验,温度剖面分布如图 5 所示。从图 5 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抽提速率可以促进蒸汽的扩散,有利于热量均匀分布,但抽提速率过大会导致热量被抽提系统带走。当抽提速率小于 1.2 L/min 时,抽提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但当抽提速率为 1.4 L/min,温度反而最低。推测是由于抽提速率增大能促进蒸汽在装置内的扩散传热,使升温速率增大,但若抽提速率过大,则会缩短装置内蒸汽与土壤介质的接触时间,从而影响蒸汽传热效果。对比图 5(a)图 5(d)发现,抽提作用促进了热量在纵向上的分布,而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对比表明 SEE-ERH 的升温是从电极附近开始,再逐渐向中心扩散。从加热效率

25、来看,1.2 L/min抽提速率的加热效果最好,温度分布也更加均匀。图 5 不同时刻抽提速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5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different pumping rates 2.2SEE-ERH 的数值模拟采用 COMSOL 软件预置的多孔介质相传递模块和多孔介质传热模块模拟 SEE-ERH 的温度场变化,通过模拟仿真与试验数据的升温规律对比,验证模拟效果并掌握蒸汽-电阻耦合修复技术的温度场变化过程。热传导的控制方程为热量守恒方程,利用局部容积平均法计算17:mass,uSt+(1)scsTt(T

26、)+vhmass,EET=Q(1)图 3 不同时刻电压强度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3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different voltage intensities 第 4 期陈智康等: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 1509 式中:为质量密度,kg/m3,固、液、气三相的密度分别 取 2 650、100 和 1.9 kg/m3;c 为 恒 压 比 热 容,J/(kg),固、液、气三相的恒压比热容分别取 920、4 200 和 1 000 J/(kg);S 为液体或气体的饱和度;下标 s 表

27、示固体;为孔隙度,取值为 0.5;v 为流速,m/s;T 为温度,;t 为时间,s;Q 为热源的热量变化,J/(m2s);为土壤导热系数,W/(m);h 为比焓,J/kg;u 为比内能,J/kg;为土壤电导率,S/m;E 为电势梯度,V/m;为流体,分别用 w、g 表示液体、气体。在上述热量守恒方程中,左边第 1 项和第 2 项为累计项,代表固、液、气三相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 3 项为传导传热项,代表热传导过程产生的热量变化;第 4 项为对流项,代表多孔介质中流体运动时的热量变化;第 5 项代表电阻加热产生的焦耳热;等式右边代表多孔介质中的热源18。土壤单元的导热系数会随着温度和含水率的变

28、化发生极大的变化,在此使用 Tarnawski 等19-21推导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dry+Ke(satdry)(2)Ke=(a+bT+cSw+dS2w)/(1+eT+fSw+gS2w)(3)式中:为土壤导热系数,W/(m),下标 dry 和 sat分别为干燥和饱和状态的土壤,sat和 dry分别为1.87 和 0.23 W/(mK);ag 为经验常数;Sw为水饱和度;Ke为拟合热导率随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函数。计算电阻加热产生的焦耳热,需要通过 Archie定律计算土壤电导率22-24,计算公式如下:=LSnwm1+(T 298.15)(4)式中:m、n 和 为经验常数,分别取 1.44、

29、2 和 0.02;L为土壤溶液电导率,取 0.5 dS/m。结合试验所用的三维装置,利用 COMSOL 软件搭建模拟的物理模型,将模拟边界设置为圆柱体,模型的大小尺寸及热源的六边形分布与试验所用三维装置保持一致(图 6),模拟的基本条件为电压强度80 V、频率 50 Hz、含水率 20%、蒸汽注入速率 1.00L/min、抽提速率 1.2 L/min。建好几何模型后对网格进行划分,本研究划分的网格总数为 9 759 个。注:图中数字单位为 cm。图 6 物理模型搭建Fig.6 Illustration of the physical model 仅对内部温度场变化进行研究,因此对加热系统进行简

30、化,对系统的假设和边界条件包括:1)土壤为均匀介质,且土壤的热性质稳定;2)流动边界条件,蒸汽注入井顶部为质量通量边界条件,其他边界设置为零通量边界条件;3)温度边界条件,土壤初始温度为 20.15,蒸汽注入井顶部为热通量边界,其他边界均设置为热绝缘边界;4)电势边界条件,3 个电极分别设置为三相电势中的一相,中间电极设置为接地边界,其他边界设置为电绝缘边界。由前述试验可知,在耦合加热 2.5 h 后整体温度已达平衡,因此模拟时间设置为 2.5 h,时间步间隔为 0.5 h,探究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变化。图 7 分别显示了模拟加热 0.5、1.0、1.5、2.0、2.5h 后的三维立体温度场分布

31、。模拟热源分别为由上至下的蒸汽注入和装置内部的电极加热,通过图中的等温面可以看出顶端蒸汽注入井附近的温度接近100,明显高于周围土壤,另外可以观察到电极附近的等温面呈向下弯曲的弧面,表明在同等深度下,与电极接触的土壤温度更高,因此可以推断 SEE-ERH 耦合加热是从热源附近开始升温。对比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源附近的热量开始向周边扩散,在加热 2.5 h 后,平均温度可达90,温度分布表现为顶部温度高于底部温度。2.1.2 和 2.1.3 节的试验数据证明,ERH 加热仅局限 1510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第 13 卷于电极附近,而蒸汽注入后,让中上部区域的温度都得到了提升,由于

32、蒸汽与土壤介质和土壤孔隙存在温差,一部分蒸汽进入装置后发生冷凝,到达装置底部时已有大量热量损耗,所以下覆区域升温较慢。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度,选取 4 个温度监测点,进行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4 个温度监测点位置如图 8(a)所示,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如图 8(b)所示。从图 8(b)可以看出,实测值和模拟值 注:同图 6。图 7 模拟 SEE-ERH 耦合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Fig.7 Sim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change vs.time under the SEE-ERH coupled heating 图 8 SEE-ERH 耦合加热模拟效果验证

33、Fig.8 Verification of the SEE-ERH coupling heating simulation results 第 4 期陈智康等: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 1511 均方误差为0.172.58,平均相对误差为0.75%3.41%,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较小,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能够用于该三维土箱的耦合加热过程的温度预测。2.3SEE、ERH 和 SEE-ERH 对土壤菲的去除效果为了验证 SEE-ERH 耦合加热技术的脱附效果,选择 20%含水率砂土,菲浓度为 200 mg/kg,在电压强度为 80 V,蒸汽注入速率为 1.00 L/min

34、,抽提速率为 1.2 L/min 的条件下,分别采用 SEE、ERH、SEE-ERH 加热 6 h,研究不同加热技术对菲污染的去除效果,结果如图 9 所示。由图 9 可知,SEE、ERH 和SEE-ERH 对菲的去除也可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气相抽提主导的去除过程,这一阶段 SEE、ERH 和 SEE-ERH 的菲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直线升高,20 min 时的菲浓度峰值分别为 15.46、12.42 和 14.32 mg/m3,推测该阶段温度较低,热脱附效果较差,主要依靠气相抽提对菲进行去除,而且菲的初始浓度较高,传质推动力较大,故其去除速率较快25。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污染物脱附

35、机制由气相抽提主导转变为温度主导,菲的浓度变化呈 U 字型。由于不同技术的热量传递的速度不一样,热量穿透土箱所用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在该阶段的持续时长也不同,SEE、ERH 和 SEE-ERH 在第二阶段分别持续了 175、100 和 135 min。这一阶段由于土壤中残留的菲浓度逐渐降低,传质推动力和抽提对污染物迁移的促进作用减小,因此抽提气体中的气相菲浓度先逐渐降低,但菲的饱和蒸气压和相间转换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促进菲的相间转变(吸附相至溶解相),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6,所以气相菲浓度又逐渐升高。第三阶段可称为“拖尾期”,此时装置中温度普遍较高,随着试验的进行,装置内剩余污染物减

36、少,抽提气体中菲浓度逐渐降至 3.99mg/m3左右,并出现拖尾趋势,这是因为土壤细粒表面的自由能导致菲容易被土壤表面吸附27-29。对比SEE、ERH 和 SEE-ERH 的污染脱附过程,SEE 的气相菲的平均浓度相对较低,菲的去除速率相对较慢27。由于抽提过程受到注入蒸汽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抽提速率并不恒定,因此无法获得准确的抽提气体总体积和去除的菲总量。通过测定热处理后污染土壤中菲的残留浓度计算去除率,并评价其去除效果。SEE-ERH 的热脱附效果最好,菲平均残留浓度为 1.92 mg/kg,平均去除率达到了 99.0%;其次为 ERH,菲平均残留浓度为 16.9 mg/kg,平均去

37、除率为 91.6%;而 SEE 对菲的脱附效果欠佳,菲平均残留浓度为 74.0 mg/kg,平均去除率仅 63.0%。这一结果表明,SEE-ERH 耦合热脱附技术确实能够提升菲等有机物污染物的脱附效果。3结论(1)含水率、土壤盐分、土壤粒径、电压强度、蒸汽注入速率均可影响加热效果,在一定取值范围内,升温速率与以上因素呈正相关。抽提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有助于热传导,但抽提速率过大,会造成系统的热量散失。(2)SEE-ERH 耦合加热是从热源附近开始升温,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源附近的热量开始向周边扩散,在 2.5 h 之内平均温度可达 90,温度分布表现为顶部温度高于底部温度,加热效果优于 SEE

38、 和ERH。(3)包含热量守恒方程、达西方程等控制方程的 COMOL 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三维装置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4)对比 SEE、ERH 和 SEE-ERH 的污染脱附效果,在 ERH 的基础上增加 SEE 可促进污染组分的解吸,并加快污染去除速率。本研究中,在 20%含水率、80 V 电压、1.00 L/min 蒸汽注入速率和 1.2 L/min抽提速率的条件下,SEE-ERH 的加热效率较好,对菲污染的去除率可达到 99.0%。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 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编委会.中国环境年鉴环境监察分册200

39、8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2 图 9 不同加热技术下外排气相菲的浓度变化Fig.9 Change of phenanthrene contents in the exhausted gasphase with different heating technologies 1512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第 13 卷 赵中华.含氯有机污染土壤热脱附及联合处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3 陶贵荣,王莉衡.浅析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27(6):4-6.TAO G R,WANG L H.Discussion on soil pollution andremediat

40、ion technologyJ.Chemistry&Bioengineering,2010,27(6):4-6.4 DAILY W D,RAMIREZ A L,NEWMARK R L,et al.Dynamicunderground stripping:steam and electric heating for in situdecontamination of soils and groundwater:US08/058900P.1995-09-12.5 HERON G,CARROLL S,NIELSEN S G.Full-scale removal ofDNAPL constituent

41、s using steam-enhanced extraction and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J.Groundwater Monitoring&Remediation,2005,25(4):92-107.6 HERON G,van ZUTPHEN M,CHRISTENSEN T H,et al.Soilheating for enhanced remediation of chlorinated solvents:alaboratory study on resistive heating and vapor extraction in asilty,lo

42、w-permeable soil contaminated with trichloroethylene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1998,32(10):1474-1481.7 FARRAR M E,MORGENSTERN M R,AMARI J A,et al.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 of soils at C-reactor at the SavannahRiver siteC/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oils.Sediment

43、s,Water and Energy,2010.8 US EPA.Northeast site area a NAPL remediation final reportR.Washington DC:US EPA,2003.9 刘家巍.原位热传导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温度场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1.10 于珊,李顺群,冯慧强.土的导热系数与其干密度、饱和度和温度的关系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21(3):172-176.YU S,LI S Q,FENG H Q.Relationship among soils thermalconductivity,dry density,satu

44、ration and temperatureJ.Journal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2015,21(3):172-176.11 段妍.土壤热物性参数测试及变化规律实验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12 甄作林,朱江鸿,张虎元,等.砂土导热性能测试与预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14(6):1577-1586.ZHEN Z L,ZHU J H,ZHANG H Y,et al.Study on the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thermal properties for sandJ.Chinese Jo

45、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2018,14(6):1577-1586.13 杨元元.包气带污染原位热蒸汽注射修复技术实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14 王瑛,李扬,黄启飞,等.污染物浓度与土壤粒径对热脱附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9):1016-1022.WANG Y,LI Y,HUANG Q F,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soil particle size on thermaldesorption effic

46、iency of DDT-contaminated soilJ.Research of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24(9):1016-1022.15 赵勇胜,杨元元,高鹏龙,等.多孔介质中热蒸汽的迁移特性及其修复氯苯污染土壤的效果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49(5):1431-1437.ZHAO Y S,YANG Y Y,GAO P L,et al.Migrationcharacteristics of steam and its remediation to chlorobenzenecontaminated soilJ.Journal of J

47、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Edition),2019,49(5):1431-1437.16 CLASS H,HELMIG R,BASTIAN P.Numerical simulation ofnon-isothermal multiphase multicomponent processes in porousmedia:1.an efficient solution techniqueJ.Advances in WaterResources,2002,25(5):533-550.17 陈永俊.非水相污染物在SVE技术中的典型性影响因素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48、,2019.18 TARNAWSKI V R,LEONG W H,BRISTOW K L.Developinga temperature-dependent Kersten function for soil thermalconduc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2000,24(15):1335-1350.19 DUC CAO T,KUMAR THOTA S,VAHEDIFARD F,et al.General thermal conductivity function for unsaturated soilsconsid

49、ering effects of water content,temperature,and confiningpressure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21,147(11):04021123.20 SCHWARZ H,BERTERMANN D.Mediate relation between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ilJ.Geomechanics andGeophysics for Geo-Energy and Geo-Resources,2

50、020,6(3):1-16.21 FU Y W,HORTON R,REN T S,et al.A general form ofArchies model for estimating bulk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J.Journal of Hydrology,2021,597:126160.22 FRIEDMAN S P.Soil properties influencing apparent electricalconductivity:a review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Agriculture,2005,4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