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京剧教学案例背 景: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与北京当时的昆曲、京腔等徽汉合流,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京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的国粹。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具有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但是对于现在在流行歌曲的海洋中浸染而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加上目前社会上的日韩组合、青春偶像组合等的出现,更加冲击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选择,他们盲目随从,更有的把民族艺术精髓打入了“冷宫”, 京剧已经和他们太远,甚至有学生都不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2、的性别,可见现在的学生对京剧艺术了解实在太少,对我们民族的艺术文化毫无所知,更没有兴趣去主动了解,这一情况使我们为学生们担忧,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担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因为有时候也是教师不会上京剧等这类课程所导致的结果,比如:上京剧这一课时,有的教师就把教学光盘里自带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一下,也不选择顺序,也不思考视频中可以总结出什么知识,能给学生什么启发,然后简单说一下京剧的发展情况和京剧中的著名剧目,整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只是听,也不讨论,也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根本没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更别说传承了京剧文化艺术。所以,如何上好这一课,是
3、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如果我们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京剧中的相关知识,如:京剧的脸谱、京剧的服饰、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场面等,教师只是整节课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者,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轻松的、自我探究的环境中才乐于学习京剧、善于学习京剧。案 例: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也不太愿意更不会很主动去了解的艺术领域,如何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走进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就成了课题重点和难点。我主要通过欣赏京剧和演唱京歌唱脸谱,使学生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热爱京剧。我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是先
4、上的欣赏课,然后再上京歌唱脸谱,我觉得只有使学生对京剧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后,才能更好的演唱京歌、表现京歌。上课前我就思考:本节课要带给学生哪些和京剧相关的知识,既要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的,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确立为:京剧行当和京剧脸谱,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京剧的相关知识,我只是整节课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者。上课一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迎合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我特别选择了以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导入本课,师生互打招呼后,我直接播放王力宏2006年台北演唱会的开场表演盖世英雄视频,学生马上都很认真的看着电视机。视频结束后
5、,我立刻提问该曲中加进了我国的什么艺术形式,学生立刻回答:京剧,看看学生的表情,他们都露出了自信的、开心的笑容,我知道这个导入成功了,因此我抓紧时间继续下面的内容。接下来的课程,我一改以往欣赏课就我一个人讲的多的状况,我出示了自学目标,即京剧行当的特点和京剧脸谱的特点,然后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根据课本现有的知识、图片和我已经整理好的京剧相关补充材料,先分组讨论京剧行当和京剧脸谱的特点,各小组做出总结。学生马上很积极的展开了讨论,我走到学生中间随意观察了一下,有的小组为了一个意见不太统一的答案而各抒己见,说的有理有据,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各组总结汇报后,我做总结,指出了重点需要记忆的内
6、容,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更加有成功的喜悦。接下来,就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京剧视频,加深知识巩固。接着我播放京剧铡美案片段包龙图坐打开封府,要求学生观察其中有那些乐器,并仔细观察包公的脸谱,把学生的注意力逐渐纳入学习的轨道。视频中出现了一种打击乐器:板鼓。学生们都只知道这是鼓,但至于是具体什么类型,就不得而知。这时,我就恰如其分的给同学们介绍了板鼓的渊源及其在京剧伴奏中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说到包公这个人物,同学们似乎只知道他是一个秉直公正的人物,而具体涉及的故事却了解贫贫。这时,课堂出现了冷场,我马上利用铡美案这个剧目,给学生们讲解了包公这个人物,一个尴尬
7、场面得以缓解,让学生在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中,同时明白了京剧行当的划分跟和人物的性格、职业等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脸谱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的含义。几位“历史爱好者”纷纷站起来要给大家讲述曹操、张飞等人物,我及时请其他学生把人物与人物脸谱的色彩联系起来,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色彩与人物性格是有紧密关系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步就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然后,我分别播放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智斗片段,学生观看后,自由的讨论分析剧目中人物行当和脸谱特点,这时,根据刚才的学习过程,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探究方法,自己总
8、结京剧行当和脸谱与人物的关系,学生在一片自由和轻松的环境中,让整节课得以升华。下课了,还有学生主动问我京剧的相关的一些知识,我感觉到了学生已经愿意探索京剧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很有兴趣。结 果: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我看来取决于学生的喜爱程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从对学生的抽查后,我发现有95%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很感兴趣,他们觉得这样的课中,他们很轻松,可以自由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和其他同学的讨论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87%的学生掌握了本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喜欢京剧艺术,并愿意继续探究一些和京剧有关的其他知识,比如:京剧的唱腔、场面等。我自己也从以往经常“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状况中解脱
9、出来,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适合现在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在快乐中帮助学生提高,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能力,所以,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与评析:一、“教是为了不教”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过:“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方向进行的教学,教师传授的是学习的方法,最后达到叶圣陶所说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节音乐课中,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启发者、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潜能,在探究式、集体讨论式的学习中获得知识。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教会了学习分析音乐、理解音乐的方法,真正实现了由“学会”到“会
10、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张扬,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二、巧妙的环节设计,形成知识网很多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缺乏思考,对于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的传授也大多采用罗列的方法,例如:在教唱旋律过后,随便穿插作曲家简介,或者是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各环节之间毫无内在联系,相关知识分布没有规律可寻,学生听的云里雾里,思绪飞乱,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没有在脑海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容易遗忘所学知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将京剧艺术的相关知识,即脸谱、行当等,在各个环节中贯穿起来,一改以往教师直接灌输什么是脸谱,什么是行当,它的特点是什么,脸谱和人物有什么联系,行当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等等知
11、识,而是让学生在教师一环又一环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的一步步探究出相关知识的含义,无形中便形成京剧知识网,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而且有成就感。在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后,教师只要稍稍引导,他们便会主动开始学习,而且学习效果非常好。当然,在实际的课堂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小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尝试这样开放的课堂,他们很兴奋,在小组讨论等环节上,就有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课堂纪律不是很好,这是在上课一开始我没有强调讨论的要求所导致的,但是,后来课下想想,如果学生都被规定一定要正规的坐在板凳上,声音不许太大,还会有现在的教学效果吗?还有一点是本节课中学生只探究了京剧脸谱和京剧行当,对于京剧的唱腔和场面等更加精髓的知识,没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不够在这堂课上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应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具有对其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和主动探究音乐文化的兴趣,给学生一片自由张扬的天空,同时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合肥市南艳小学苏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