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坝中学高二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基本原理:
(1)太阳辐射光谱中, 是太阳辐射能量集中的波段。
(2)实验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波长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直接吸收少。
平流层中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 反射作用: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③ 散射作用: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地面辐射向外释放能量。(地面辐射为红外线长波辐射)
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留在大气中,使大气升温。
(所以,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了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小结: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
实例: 阴天的夜晚气温比较高( )
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
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
保温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大气中的CO2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把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课堂检测】
1、 利用地理原理解释常见的现象
① 为什么有大气的地球上气温的日较差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上那么剧烈?
大气对 ,降低了白天的 气温(使白天气温不会升得太高);
大气对 ,提高了夜间的 气温(使夜间气温不会降得太低);
所以有大气的地球上气温的日较差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上那么剧烈。
② 为什么晴天温差大,阴天温差小?
晴天温差大:晴朗的白天少云,
晴天的夜晚少云,
阴天温差小:白天云层厚,
夜晚云层厚,
③ 沙漠地区(晴天多)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 ,气温高;
夜晚 ,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
④ 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各环节名称:
A: C: D: E:
F: G: H: I: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包括: 、 、 。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 环节。
3、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
4、下面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①③⑥
5、读左图,指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
来自四种辐射中的( )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请参阅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
6、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 ( )
A.7日 B.10日 C.12日 D.17日
7、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
A.3日 B.6日 C.11日 D.16日
8、从3月17日起,再过10天,下列城市中白天
最长的是 ( )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哈尔滨
9、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
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
A.3月4日 B.3月8日
C.3月13日 D.3月17日
10、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