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实现师生和谐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怎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呢?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总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
2、等专业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其实,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当然,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教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问题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孩子。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错误的
3、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2、尊重学生。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的替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只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
4、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教师起外号等等。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差,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不太懂事的学生呢?学生犯了错误是正常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当然,适当的批评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因此,教师应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对因自己的疏忽或失误造成的矛盾,教师应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勇于承
5、认错误,及时向学生道歉,讲清原因,以弥补学生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使学生能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3、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成绩有好有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好学生因成绩优秀非常受宠,处处优待;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冷落,处处碰壁;中间生则因成绩平平不闻不问,可有可无。教师这样做,只使少数学生受到了关怀,大部分学生则有一种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但会对少数“好学生”产生厌烦感,而且对教师也很不满意。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一是学生因
6、教师的区别对待,无形的分成几个“阶层”,这几个“阶层”因教师的态度问题而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最终造成班级不团结;二是大部分学生因得不到教师对待好学生那样的关怀而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从对老师的成见转化到对这位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成见,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贴近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心里想着每一个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个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要多倾听学生呼声,常听取学生建议,并不断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4、信任学生。学生年龄小,
7、好胜心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总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因此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只有相互信任,学生才会向教师坦吐自己的心声,及时反映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教师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往往是不信任学生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全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积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要“一刀切”,凭个人主观办事,要细心询问当事学生,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在找出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何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