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导学案 醉翁亭记(第三课时)主备:董庆祥 课型:文言文阅读 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3、完成课后练习。【学习重点】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反复诵读课文。补充习题。二、课堂探究(一)背诵课文。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
2、。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
3、语意的转换。(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总结全文: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三、课堂训练:补充习题“问题探究”部分。【课外拓展】1.背诵、默读、理解课文。2.文后习题三四题。 教后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