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小石潭记(复习课).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073792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复习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复习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6 小石潭记(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识记作者柳宗元及文体“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重点) 4、感知文章内容层次,学习抓住特征来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5、揣摩感悟作品中寄予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理解其借景所寄寓的感情)(重点) 教学活动 【导入】情景导入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一、作者及文体知识复习(完成复习目标1) 柳宗元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在他被贬永州司马后,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深幽僻静)(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 三、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 (一)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悄怆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翕忽 为嵁 差互 寂寥 幽邃 (二)借助书下注释,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完成复习目标2)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完成复习目标3)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课 文 探 究(完成复习目标4) (一)、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运用了哪些动词? (隔 闻 伐 取 见) 2、思考与讨论: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篁竹  水声  小潭  青树  翠蔓) 3、思考与讨论: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二)、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与讨论: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游鱼 潭水)(特写) 2、思考与讨论: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动 静 结 合) (三)、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与讨论: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溪身  斗折蛇行;岸势 犬牙差互。比喻) (四)、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作者心情  孤凄悲凉。寓情于景) (五)、自读第五自然段 并概括此段内容。(记 录 同 游 者) 五、难点质疑?(完成复习目标5)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 一 “乐” 一 “忧” 该如何理解?      明确: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郁闷,因而凄凉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练习 1、 《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河东人,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是______________之一。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4、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