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6 小石潭记(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识记作者柳宗元及文体“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重点)
4、感知文章内容层次,学习抓住特征来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5、揣摩感悟作品中寄予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理解其借景所寄寓的感情)(重点)
教学活动
【导入】情景导入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一、作者及文体知识复习(完成复习目标1)
柳宗元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在他被贬永州司马后,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深幽僻静)(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
三、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
(一)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悄怆 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翕忽 为嵁 差互
寂寥 幽邃
(二)借助书下注释,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完成复习目标2)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完成复习目标3)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课 文 探 究(完成复习目标4)
(一)、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运用了哪些动词?
(隔 闻 伐 取 见)
2、思考与讨论: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篁竹 水声 小潭 青树 翠蔓)
3、思考与讨论: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二)、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与讨论: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游鱼 潭水)(特写)
2、思考与讨论: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动 静 结 合)
(三)、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与讨论: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溪身 斗折蛇行;岸势 犬牙差互。比喻)
(四)、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作者心情 孤凄悲凉。寓情于景)
(五)、自读第五自然段 并概括此段内容。(记 录 同 游 者)
五、难点质疑?(完成复习目标5)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 一 “乐” 一 “忧” 该如何理解?
明确: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郁闷,因而凄凉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练习
1、 《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河东人,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是______________之一。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4、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