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恬然自安”中的春秋笔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644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恬然自安”中的春秋笔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恬然自安”中的春秋笔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恬然自安”中的春秋笔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20|文本解读|“恬然自安”中的春秋笔法王克章王克章,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教师。摘要:琵琶行主体情感是人生处于低洼处的悲?与感伤,但在其诗序中,作者却言“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深入研究,“恬然自安”中采用了春秋笔法,四字微言中蕴含广义与深意:愤怒回击与自我解嘲,生活无虞与自我满足,修佛悟道与自我超脱。关键词:恬然自安春秋笔法自我解嘲自我满足自我超脱千古名作琵琶行,古今读者无不为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深婉感叹而打动。就诗的情感抒发与主题表达看,人生处于低洼处的悲?与感伤,可为共识。然而,白居易却于开篇序语中言:“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流贬两年却

2、“恬然自安”,这与琵琶行主体部分的情感多有相。深人研读,之所以说“恬然自安”,其中竟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之妙。联系白居易的切身遭遇及现实处境,则琵琶行中“恬然自安”的“微言”背后,有多重的曲意、多义与深意。一、愤怒回击与自我解嘲白居易流贬江州,导火索是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上书请求速缉凶手,被人指“越职言事”;另一把柄是白的母亲多年前堕井而亡,敌手以白曾作赏花新井等诗,斥其“甚伤名教”。就前者而言,白居易此次上书时为东宫左赞善大夫,但唐六典唐会要唐书等并没有“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 之律定;就后者看,白的母亲已亡故多年,白丁忧期满且重新上任已一年有余,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新井 诗前于其

3、母堕井而亡多年。因此,“越职言事”“甚伤名教”皆属典型的“莫须有”。不得不提的另一更远的背景。元和三年(8 0 8 年),宪宗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众多考生中,牛僧孺、皇甫、李宗闵等脱颖而出,指陈时政之失,言辞激切,无所回避。考官以上第成绩将他们录取,宪宗也很赞成。而时任宰相李吉甫对牛僧孺等直言其理政有失极为恼火,遂向宪宗哭诉杨于陵、韦贯之等考官及王涯、裴等覆策官,隐情不报,以亲取人。唐宪宗最终作出妥协,“罢、涯学士,珀为户部侍郎,涯为都官员外郎,贯之为果州刺史。后数日,贯之再贬巴州刺史,涯贬虢州司马。”2 而这次考试中,白居易也是复考官之一,他深为同伴王涯、裴珀及三位考生抱屈,曾上奏论制科

4、人状予以辩释,可惜唐宪宗没有采纳。到元和十年白居易因所谓的“越职言事”“伤名教”时,原被奏贬为江表刺史,但此时已流贬回朝做中书舍人的王涯,竟不顾当年白居易曾上书为其求情的公理私谊,恩将仇报,落井下石,上疏毁白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3,朝廷才又追诏,再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这种纲纪混乱的现实和人性扭曲的行为,叠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白居易当然也不例外。白居易奔赴江州途中,心情是沉重哀怨的。现实重创和前途难卜使他犹豫仿,且这种心情伴随行程延伸而日益加重。别李十一后重寄,“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革。迥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此诗乃接到贬旨后所作,诗句“目极心郁郁”直言心情的极度迷惆

5、与哀伤。贬谪途中,舟夜|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2 1赠内的“三声猿后垂乡泪,一叶舟中载病身。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5,白口阻风十日的“世上方为失途客,江头又作阻风人”6,充满思亲念乡、困苦落魄等低落情绪。抵江州后,浔阳的环境是“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诗人的生活状态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竹”是“苦”的,身是“病”的,人是“独”的。在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写到,“早攀霄汉上天衢,晚落风波委世途。雨露施恩无厚薄,蓬蒿随分有荣枯。伤禽侧翅惊弓箭,老妇低颜事舅姑。碧落三仙曾识面,年深寄得姓名无。”7 白居易回顾过往遭遇,自比伤禽、

6、老妇,极见凄惨至极。作于琵琶行同时的谪居,“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嬴为何事?”8 白居易同样在反复念叻“远谪江州”“逢时弃置”。无论是从常人心态推理,还是就白居易的具体诗文来观察,孤独、痛苦、哀怨、失落、仿等,当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初期的真实心态。白居易元和十年(8 1 5 年)十二月才抵江州,第二年秋天作琵琶行,虽日“出官两年”,其实尚不足一年。短短时间,人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曾经的济世抱负与当下的灰暗前程,以前的朝中才俊与此时的流贬闲吏。尽管宪宗也算个“中兴之君”,但现实的这种遭遇,让白居易清醒地参透了造成这种现实境遇的根源,乃皇帝阴柔,党派纷争,宦官当权,小人

7、作票等,也正因如此,白居易也更为清醒地知道,秉笔直书,愤激直言,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再遭厄运。于是,这位因敌手与小人“惠赐”的江州司马,用“恬然自安”自我解嘲式的曲笔,对敌手卑劣行径,报以强烈愤怒和辛辣嘲讽,不失为一种婉曲之策。此“微言”中有曲笔,有深意。二、生活无虞与自我满足“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是江州客观的自然环境;“浔得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江州封闭而惨淡的生活常态,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也有一些意料外所得。其一,俸禄较以前有很大提高。据白居易个人的诗文,其贞元年间任校书郎(正九品上)时,“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9 元和元年(8 0 6年)任左拾

8、遗(从八品上),“月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1 0 岁俸“三十万”,均算则每月达二万五。元和五年(8 1 0 年)任翰林学士兼京兆户曹(正七品下)时,“俸钱四万五,月可奉晨昏,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囤。通过这些诗句,即可知白居易在京为官时俸数,亦足见其对俸禄满足的心态。再看元和十年(8 1 5 年)十二月,白居易初抵江州,其在与元九书中称“月俸四五万 2。而元和十三年(8 1 8 年)七月,其在江州司马厅记又到:“案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1 3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中的俸料钱问题中分析:“与元九书中江州司马月俸之数,乃其元和十年初冬始到新任时,近据

9、官书纸面一般通则记载之定额而言,其时尚未知当日地方特别收入之实数。至元和十三年秋,作江州司马厅记时,则莅任已行将四年,既知地方特别之实数,遂于官舍厅记中言及之。此厅记之文,必是当日地方特别规定之常额,较之与元九书中所言,更宜可信。”1 4 据此而言,白居易江州司马任上的“月俸六七万”,远高于流贬前的京官。之所以存在这种俸禄地方吏高于京官的情况,据陈寅恪先生研究,“在唐代中晚以后,除法定俸禄之外,(地方官更)其他不载于法令而可以认为正当收入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1 5 其二,品阶与事务较以往也有较大改变。江州是个上州,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自言“今虽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1 6,而白居易被贬前左赞

10、善大夫的品阶是从八品上,可见,白居易流贬后品阶不仅没降,反有较大提升。“这可能与唐代重内官轻外官的风气及清望观念有关。1 7 如此前的贞元十九年(8 0 3 年),韩愈在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任上,因上书言“宫事之弊”被德宗怒贬连州阳山令,而阳山令为从七品上,品阶也有上升。此外,唐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州司马基本上是个闲职,常用来安排被贬斥的官员,稍早于此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刘禹锡等均被贬为远州司马。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任司马,远离了022|文本解读|实际权力,也就远离了州郡的繁杂事务。并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1 8 于是,白居易“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1 9,用更多的闲暇游历山水名

11、胜。据其江州司马厅记所记:“刺史,守土臣,不可无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惟司马绰绰可以从空于山水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溢亭、百花亭、风、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2 0 白居易在江州留下了许多优美的风景诗,较为著名的如题浔阳楼遗爱寺大林寺桃花等,其中“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2 1“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2 等,已成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写景诗,韵律优美,语调轻快,反映作者在江南美景中暂忘忧愁的欢娱之情。如果说“恬然自安”前一层表达的“愤怒回击与自我解嘲”,重点是向外针对官场与政治的态度,那么,此处的“恬然自安”,则可理解为向内针对具

12、体而实在的日常生活而表达的情感。它是“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的真情言说,是品阶提升、俸禄增加、穴务减少、山水怡悦等自我满足后的集中概括。此“微言”中颇具广义与直义。三、修佛悟道与自我超脱大唐科举儒学兴盛,佛教与道教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呈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于是,在集权制度下,受贬的官员就常用寻访寺庙、交游僧道来排遣郁闷,缓释悲愤无奈心境,以取得心灵解脱。白居易“恬然自安”,亦或是修佛悟道后自我超脱的表现如前所言,白居易在江州安顿后,就遍游名胜古迹,其中就包含遍访寺观僧道。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2 3 这显示白居易在斗争之后,对

13、自已的思想行为做出了及时调整,以“忘形骸”。这期间,他与僧人道士交往频繁,经常拜访东林寺、西林寺、大云寺、宝称寺、大林寺、遗爱寺等寺院,与常禅师、智禅师、果上人、满上人及道士、王道士、郭道士、张山人、韦山人等方外人士交游。如寻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诗:“尽日行还歇,迟迟独上山。攀藤老筋力,照水病容颜。陶巷招居住,茅家许往还。饱谱荣辱事,无意恋人间。”2 4 其不辞辛劳寻找李道士山居,目的就是想逃避现实,抛弃人间“荣辱事”。白居易主观上参禅悟道的行为,使其谪居的心态更为平和。旧唐书白居易传:“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溢城,立隐舍于庐山遗爱寺居易与凑、满、朗、嗨

14、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摧游咏,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偷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2 5 在遍访寺观僧道中,白居易获得了精神上的自足。这种自足,一方面是遭现实打击后的自我麻醉与逃避,一方面是封闭沉寂后的自我顿悟与开化。也正因为这自足,让白居易暂时忘却了往日的鲜亮与曾经的坎珂,认认真真地活在当下。于此而言,一句“恬然自安”,或许又是指在江州沉寂的这段时间,诗人用求佛问道的修炼方式而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超脱,让自已忘记曾经的荣辱,释然地与当下和解。现实是否让“我”满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用修佛悟道方式做到了“恬然自安”。可见,此“微言”中亦有未说之言、未尽之语。参

15、考文献:13181925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4344,4345,4345,4345,4345.2胡三省音注.司马光.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1956:7649.456789101112131620212224顾学颉校贴.白居易集 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1 9 7,3 1 5,3 1 5,326,326,91,230,98,964,933,964,933,344,341,336.141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7 5.17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 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151.2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4 3 0 2.【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重点课题“三新 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1B06YWSZ49)暨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立项课题“导向思维进阶的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 0 2 2/LX/02/158/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