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籍的性格与命运_刘俏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572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籍的性格与命运_刘俏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王籍的性格与命运_刘俏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龙门阵王籍的性格与命运文 刘俏到文学史上以一文一诗奠定地位者不少,王籍就是其中一例。他曾在吴越之地为官,纵情江南山水之乐,留下著名诗篇 入若耶溪,中有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有声写无声、以喧闹写寂静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即属风格相延、高明互见。若耶溪位于绍兴,王籍之后,名人咏诗若耶溪的很多,如唐代孟浩然、李白都有,但再无耳目一新之作。直到宋代,王安石还对王籍诗作念念不忘,写下“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之句。这鸟鸣与不鸣之间,明显是跟王籍抬杠的意思。可惜王安石的抬杠无人喝彩,黄庭坚说他“真点金成铁手也”。王籍存诗仅二首,却享誉如此之

2、高、影响如此之远,原本足以宽慰人心。但与其妙笔生花相比,他的官运却相当不佳,倾其一生只做过亲王幕府的七品小官,担任过几年县令之类的实职,这令他的内心多有抑郁不平。王籍出身于琅邪王氏,那是山东临沂自古以来的名门望族。东晋以后“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的年代里,学习再好也不如家世好。与王籍平辈的王骞一种“有限的会盟”。春秋242年间的战争达483次之多,而在这些战争背后,朝聘会盟也有450次。关于会盟,强国是想利用“盟主”地位实现争霸意图,弱国则是努力在夹缝中折冲樽俎,赢得喘息之机。正如第二次弭兵之会前晋国的考量,晋国卿大夫韩宣子(韩起)说:“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

3、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晋国同意进行弭兵也是更担心如果楚国率先召集诸侯弭兵,晋国便会失去盟主的地位。秦晋之“好”战也频繁,和也频繁,这是春秋时期各国关系的常态。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利益,是春秋各国邦交的唯一原则。除了与楚国始终缠绕,晋国还与秦国在不断的联姻与冲突中努力维持霸权。“(秦穆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这是有记载的秦晋第一次联姻,秦穆公迎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这段政治婚姻被视作“秦晋之好”的开端。后世常用“秦晋之好”形容婚姻,多含褒义。但从一开始,“秦晋之好”就不单纯。就秦国而言,要想东出中原,东面的晋国是绕不过的障碍。晋国

4、实力强大,和胜于战;对晋国来说,此时国内爆发“骊姬之乱”,更东面的齐国逐渐崛起,若要稳定局势,避免腹背受敌,与秦联姻是更好的选择。联姻后的秦、晋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后世晋国的吕相回忆起这段时期,概括说道:“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婚)姻。”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发生灾荒,向秦国借粮。秦国“以船遭车转,自雍相望至绛”,相传,这次运粮船队从秦都雍到晋都绛,沿途数百里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留下一段守望相助的佳话。但这样的联姻势必存在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讽刺的是次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向晋国求援时不仅遭到了拒绝,还被晋国趁机出兵攻打,爆发韩原

5、大战。韩原大战中,晋国惨败,秦国获得河西之地,并与晋国第二次联姻。而秦国主动发起这次联姻的目的,就是通过控制晋国的储君以便日后控制晋国,秦晋的关系也逐渐恶化。随着“晋公室卑而六卿强”,秦晋邦交关系逐渐被秦与韩、赵、魏三国关系代替,“秦晋之好”也成为过眼云烟。55历史龙门阵曾经告诉自己的儿子们“自可随流平进,不须苟求也”。这是毫不掩饰的“凡尔赛”,显摆名门子弟好做官。王骞这话不是吹牛。南北朝时期只要身出名门,做官就不是问题,想不想做官才是问题。比如王骞自己就做了梁朝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王骞有个远房亲戚叫王锡,主动谢绝了尚书吏部郎中的任命。这种背景之下,只要王籍有想法,肯定能入仕为官。而且很显然

6、,王籍也想做官。据说王籍自幼好学能写颇有才华,沈约、任昉都是梁朝的文人高官,对王籍诗文都有很高评价。如果王籍对做官没有兴趣,他应无须与这些高官文人来往。但遗憾的是,他最终并未达到如其他王氏子弟一样动辄出将入相的程度。入若耶溪 里那十字名句后面,紧接着还有两句“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已充分暴露他毫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可是,好文人就一定适合做官吗?老天给了王籍一个士族出身,给了他年轻时代的名声大振,又让他得到当朝文坛领袖兼宰相沈约的奖掖,称得上天时地利人和,但王籍却并无踏实为官的心性。他给湘东王萧绎当幕僚,纵情山水“累月不还”,虽然留下名篇佳句 入若耶溪,却似乎正好印证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再后来湘

7、东王萧绎换了封地,他跟着到了荆州方向“带作塘令”,到职后“不理县事,日饮酒,人有讼者,鞭而遣之”,明显的不作为乱作为,还对百姓态度不佳。平心而言,有个好心态真的很重要。文化功底再强,想要做官还得脚踏实地嘛,怎么能一心只想做大官掌大权,却不肯认认真真先把县令做好呢?“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身为年轻人,成天想着一步登天,对职务不满意就要消极怠工,却不想想还有多少庶族,除了干活交税没有任何其他出路。更不用说后世还有多少“老虎”“苍蝇”,都因为人心不足这四个字栽了跟头。南北朝时期与王籍类似的还有个何逊,同样自幼好学能诗,同样得到过沈约赞赏,同样仕途并不得意。但何逊的心态相对好得多,他在诗里

8、写道:“吾人少拘碍,得性便游逸。”显然,他对自己的个性是非常清楚的。对了,何逊是山东郯城人,如今同属临沂,虽然没有王籍那样的名门望族作背书,但祖上三代也都为官。何逊同样写得一手好诗,对唐代杜甫、李商隐和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有影响,杜甫甚至自称“颇学阴何苦用心”,此处的“何”即指何逊。当然,客观地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给文人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了更多不安。我们不能强求古人的心脏都有多么强大,因为,即便是曾经提携过王籍、何逊的知名文人沈约,日子过得也非常抑郁,甚至更为艰难。沈约虽然长居高位,虽然梁武帝把他视作自己称帝的功臣,虽然他后来活到了 73 岁高龄,但他最终却死于“惧”。梁书 记载,梁武帝因某事大怒,多次派人去谴责沈约,结果他“惧遂卒”。死得那么突然那么戏剧,还真不如幕府小吏王籍活得率性:游便游了,酒也喝了,诗也写了,死便埋了,管他春夏与秋冬。王籍的一首 入若耶溪 诗,让唐宋诗人不断模仿比试。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