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形象的重建——评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5691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形象的重建——评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形象的重建——评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形象的重建——评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化形象的重建评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李昌懋 学者白浩指出阿来 世纪以来的创作发生了“移形换影”即“由土著身份向城里人、返乡者变化”此说允当但仍需细化 阿来迁居成都后仍有很长一段时间并未接受“成都人”的身份大众舆论中成都的“休闲、享乐”形象也并不能说服他对这里产生认同阿来作为成都市民的自觉的产生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过程在 年迁居成都之前的写作中阿来常把成都描绘成显明的“异乡”迁来此地的他在乡土之眼观照下有失去“民族性”之嫌在这次移居前市场经济对阿来来说还是一种想象而非体验的对象他曾供职过的单位无论是州文联下属杂志社还是乡村学校都尚未经历市场化的淘洗 而在移居成都并就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后阿来才

2、获得了市场经济实感:“这不是国家供养的一个杂志而是一个市场化的杂志实际上我就是通过我的工作在深入经济生活”他还曾更直白地解释自己移居成都的打算:“去探一探市场是什么市场在哪里市场是什么样的”阿来这种在成都的市场初体验被他移用于轻雷对拉加泽里第一次成都之行的书写中 拉加泽里在这里看到:“那么多人茫然而又焦灼 这些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还是他这样的异族人?他不知道 表面看来城里人跟乡下人这个民族跟那个民族的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这么多的看似不同的“人”作为这一新生市场中的主体以财富的多寡取代城乡、地域与族群身份成为建构权力关系的主要载体 由此可见阿来对成都开始产生认同的基础是他在成都的市场经济实践

3、中所产生的、对不同族群与地域出身者作为市场主体具有同质性的认知然而此时的阿来尚不能理顺嘉绒认同与成都认同之间的关系是互斥还是可以并行不悖因而尽管他已不再把成都视为异乡但却依然无法完成对身为成都人的认同 年阿来“旧病发作进医院手术术后康复 一时间不能上高原了 每天就在成都市区那些多植物的去处游走”后于 年将“游走”所得的相关文字:./.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白浩:阿来的移形换影三变与学者化隐忧 “山珍三部曲”读后陈思广编:阿来研究第 辑第 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牛梦笛:作家阿来:写作就像湖水决堤光明日报 年 月 日如在短篇小说血缘(发表于萌芽 年第 期 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阿来文集时改名血脉)中阿

4、来就进行了这样的书写阿来、谭光辉等:极端体验与身份困惑 阿来访谈录(上)中国图书评论 年第 期阿来、徐春萍:阿来:重要的是信念不可缺文学报 年 月 日阿来:机村史诗轻雷第 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第 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文所引该书皆出自此版本只注明页码结集为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以下简称草木的理想国)出版 阿来说:“城市里的花草跟城市的历史有关把植物的历史挖掘出来就是一种文化”这是他自觉对成都“草木”的书写与认同更是他实现对成都历史与文化的书写与认同的手段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阿来对成都的认同从感性层面深化到理性层面从认同自己参与其中的、由今天的成都所象征的市场

5、实践发展到认同成都的历史文脉与精神内涵本文即意在分析阿来是如何实现自身的“成都化”“市民化”同时又对成都的文化形象进行着怎样的改写与重建 一、由“木”及人:嘉绒成都的连续性书写阿来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也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区这一生物特别丰富多样的区域”而如今它却“拓展了我的观察与记录的范围”也就是说他将成都平原的植物也纳入自己的文学空间 刘大先曾指出这本书的耐心书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寻找与确立自我的故事”因而密切关涉于作者对其身份的重新定位阿来在与成都相关联的空间实践与文本实践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成都人身份首先阿来努力找寻成都与故乡相似的草木建立起

6、成都与故乡在自然生态上的联系并论证两地间的距离实际上并不遥远差异往往是由两边族群的文化惯习所放大 正如张建锋指出:“我们在阿来的作品中会寻找到持续性的草木书写”这种“持续性”并非仅限于草木本身作者通过“草木”在嘉绒地区与成都平原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樱花原生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是确实的那么成都紧邻着青藏高原我小说中写到的那种野樱桃就遍生于距此不过一百多公里的邛崃山脉的山谷中间”“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边缘就紧靠着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脉可以想象在中原地带移栽了桃树写出了桃字的时候这里也早种植了桃树 年年收获甜美的果实了成都这个地方距今天中国西部的高山大野距离更近人类尚未书史纪年盆地里的人就与高地上的人时

7、相往还”在开始对成都草木的探索前阿来曾认为自己尽管早已了解”青藏高原植物”但“对四川盆地内这些很中国的植物”却“认识不多”即一度误指这两类植物判然有别 而经过在对成都郊野的多次探索后阿来已通过指认山峡与盆地间植物的“持续性”从而建立起“嘉绒人阿来”与“成都人阿来”之间的连续性 他又通过强调暗示成都与青藏高原的“紧邻”由花及地由地喻人说明自己出身的族群对成都来说也并非“外来者”从而完成了自身从高原来客到成都市民之间的“移形换影”而上述写到樱花的那段文字中阿来还有更深的用意因为“成都的文化中 至少是那些流传至今的诗文中没有描述过樱花的物候 至少我没有读到过这样的诗词与文章”也就是说由于在汉语诗文中

8、缺少吟咏樱花的传统因而以往人们对成都的书写中缺失对原产于本地的樱花的注目而阿来却依靠邻近成都的嘉绒土著的身份得以注意到此种植物在本地自然景观中的地位 换言之阿来暗示自己以乡土身份加入成都书写为成都文化形象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本土性视角其次在此基础上阿来将对故乡自然的热爱转移到成都从而顺理成章地赞美起成都让他应接不暇的四季花潮来:“与北方的这种景象相比较这些日子成都的春意来得多么汹涌啊!二月初等春花次第开放还让人焦急:梅、海棠、樱、玉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舒晋瑜:阿来访谈:我希望通过写作自我修复中华读书报 年 月 日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第、页刘大先:开放的时间与永恒的民间 自然 作为世界主

9、义者的阿来李敬泽主编: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文集第 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建锋:城与草木:阿来的成都草木图经当代文坛 年第 期兰可是一到二月底花信越来越频密那么多的草木就都迫不及待争相开放了”“进城的路上看到桃、垂丝海棠、迎春和紫荆都开得很热闹了 树影浓重处鸢尾科的蝴蝶花也在零星开放这些花开得我写物候记都有些应接不暇了”阿来在对成都草木的观赏与书写中得到了如此的愉悦以至于他开始为没能更早地探索这一领域而懊悔:“居停在这个城市十多年了并未认真体察过它的春天 现今欲要去深味它却又因自己的匆忙更多深入细致的体味要等待来年了想好好看看写写这个城市的花信也因种种事务与义务让自己落在

10、这个城市的花事后面了”这本书最后书写的一种植物是芙蓉这既是因为芙蓉是成都秋季开放的代表性花卉又是被雅称“芙蓉城”、且以芙蓉为市花的成都的致敬阿来在这里再次称颂成都:“这个地方夏天比起长江边和长江以南的城市没那么多的酷热冬天也没有北方城市那样的酷寒 加上远处内陆深陷盆地少受转向的季风影响秋天就很绵长能一直深入侵占掉一些冬天的地盘”绵长的秋季正是且开且落的芙蓉花绵长的花期也是阿来笔下成都物候的终点“身居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一切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与自己没有太多关联”通过对成都植物的博物学式考察阿来借助认定成都与故乡间存在地理与自然生态上的连续性否定了过去所“以为”的自己对成都的陌生感而接受了自己与这座

11、城市建立的关联 在流连成都草木之间他扬弃了嘉绒身份与成都身份之间的二元对立 二、重构成都的“本土性”除了对故乡与成都的“连续性”书写外阿来还从刻画成都草木的诗文中学习成都文化掌故从而将自身融入成都的文人系谱中 他认为对草木的书写“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所以这些花木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在本书中阿来或引用陆游的咏梅花考据宋代成都植梅地理或引用宋诗认定海棠是成都土著植物考证推敲所见草木是否为西川地产并称许他识别为本土生长的品种或根据刘禹锡诗句认定栀子花为四川盆地原产称它们有“动人的娇媚”阿来指出

12、:在建筑由于历史上的破坏而不足以充当城市记忆载体的情况下城市中“终与一代一代人相伴却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因而可以担当此任的就是“土著”树木了为此他呼吁:“让这个城市多一点土著植物因为这些植物不只美化环境更是许多城市居民一份特别的记忆”这种对成都市政建设中应注重本土植物栽培的呼吁反映的是阿来怎样的思考呢?阿来在本书中对丁香花寓意脉络的考察可能对此有所回应 他指出五代时期以成都为文学舞台的花间词派“赋予了丁香后来在中国人文化观念中固定流行的爱情的意义”但是“这么一种地方性流派审美生发出的意义却在后来浩大的诗歌洪流中不甚显著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从来不能顺利进入或上升为全国性的主流”阿来认为上述讨论是“

13、对成都努力让自己符合休闲城市这个定位时关于文化方面一点借古喻今的意见”也就是说他对于成都“休闲城市”的形象并不赞同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他者化、边缘化的宣传手法因而难以超越“地方性”而进入“全国性的主流”但阿来的主张又绝非拒绝成都的本土视角与立场而恰恰是希望当代成都能够不再自我定位为外来者的玩乐之所而应该以容纳本土记忆为文化建设方向 我们甚至可以甘冒武断的风险猜测阿来隐含的批评对象正是成都为旅游开发改造历史风貌街区时破坏当地现有人文与环境生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第、页态的做法此时阿来对成都“休闲”形象的拒斥与警惕是出于他已日趋成熟的对消费主义及过度市场化的批判意识而应

14、用此种批判意识于成都的前提则是他对成都认同的实现 此时的阿来正是以他对待故乡在旅游开发与文化重构中景观化的同一反思态度来对待成都的同构过程此外阿来对既往成都书写者流寓身份的强调也深可玩味 写丁香时阿来说:“好多很好描写了成都的诗文都是外来人的杜甫们所写下的了成都太休闲不要说修都江堰这等大事连写诗这样不太劳力费神的事 都要外地人代劳了”写到荷花时阿来先是委婉表达缺少文脉支撑的赏荷之所如成都东郊的“荷塘月色”是他所不愿流连的而后他又写到来到新都桂湖赏荷时自己“不经意间却遇到了前辈作家艾芜先生的塑像”(因艾芜是新都人)于是阿来又联想到艾芜的南行记与造贬并“教化”云南的杨慎似有契合处 而几天后他因缘际

15、会拜访马识途时又看到马识途自撰自书并有巴金、艾芜、沙汀签名的记述上述 人 世纪 年代同游桂湖的桂湖集序横幅于是“深怀感动心想这就叫做文脉流传 更想到如果自己愿意时时留心正在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暗含着神秘的联系”阿来将杨慎与艾芜纳入同一向云南传播文明的系谱中时所不自觉采纳的已经完全是汉文化西南区域中心成都的视角了 而接下来阿来联想到自己与马识途的交往中所见证的成都的“文脉流传”其实也正是在暗示”只要时时留心”他就可能将自己也汇入也这一延续的“成都文脉”之中与艾芜、马识途等成为这一传统中的同道我们可以推测阿来之所以选择来到拥有杨慎祠堂的新都公园赏荷与其说是因为与成都文脉“神秘的联系”不如说是折射出其潜

16、意识中像诸先贤一样进入对成都文化史的追寻中在草木的理想国中阿来在引证相关诗文或人物典故来书写成都景色时通过植物学的视角又实现了某种超越 他以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峡谷与成都平原植物连续性的描写证明自己作为前一地区的土著对成都所应具备的本真自然风貌甚至有着超越以往的发言权 在此基础上他在成都地区的行走也就不仅仅是对之前学习的高雅文化的朝圣也是一种参与成都文化形象再生产的空间实践米歇尔德赛托指出:“走路行为之于城市体系就如陈述行为之于语言或者被陈述之物就最基本的层次而言这一行为有着三重陈述功能这是一个步行者对地形体系的适应过程这是一个某一地点的空间实现过程最后它包含了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行动外衣

17、之下的事实契约 于是走路行为似乎找到了第一个定义:陈述的空间”而“拿空间做实践也就是在某个地点中 成为他者并进入另一个世界”阿来以草木的理想国记录他在成都的行走本质上与他青年时代在阿坝的行走同构都是他梳理自身认同的过程而同时也是一种改造成都文化形象的尝试 阿来具有清晰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定位意识在时间上体现于“物候记”的体裁在空间上则体现于他在描写每种花时都要说清楚自己是在成都的哪个地点看到这种花因而当他在认知和审视这些花时也就是在认知和审视该花对应的空间.米歇尔指出“一次阅读行为也是由一个特殊地方的实践所产生的空间:一个写作文本也就是一个由一套符号构成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草木的理想国也就是阿来所

18、认同和实践的那个成都本身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关于成都市商业景观营造中的此种情形见李映涛、马志韬:整体历史原真性保护与城市历史地段更新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年第 期关于阿来对藏区旅游开发的批评性看法见李昌懋:旅游凝视视野中的阿来旅游书写王军君编: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第六辑第 页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第、页 法米歇尔德赛托:日常生活实践 实践的艺术第、页方琳琳、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美.米歇尔:风景与权力序言第 页杨丽、万信琼译上海译林出版社三、文化形象的重建在建立“成都市民”身份意识后阿来开始在其言说与行动中积极参与成都的公共生活 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可

19、说是阿来“以文建城”以述行性()的方法参与成都文化再生产的见证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阿来参与杜甫草堂举办的“草堂人日”相关活动和他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改革的建议在本书中阿来曾谈及杜甫草堂及在该处举办的“草堂人日”活动的意义:“在成都说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任何人都不会认为本市还有另一处草堂今年的活动是有人穿了古装扮演高适和杜甫两个在台上对诗云云要叫人穿了古人衣裳在地理阻隔后更继之以阴阳阻隔的两位诗人相对吟咏确是大胆的创意是对表演者要求很高的创意 所以到了草堂门口还是不敢去看诗圣文化节上的演诗 其实本也不是为此去的为的只是去看草堂四周的玉兰花”可以看出阿来强调“任何人都不会认为本市还有另一处草堂”是高

20、度认可杜甫与杜甫草堂对成都文化的意义而所谓“不敢去看”“大胆的创意”“本也不是为此去”含蓄地表达了彼时的阿来对当年“草堂人日”活动形式的疑虑甚至微讽 阿来暗示这种追求热闹的历史重演仪式不太可能重现杜甫当年创作的灵韵因而与欣赏这种表演相比他似乎认定欣赏玉兰花倒是一种使用审美方式打破地理与时空阻隔、并继承杜甫在成都文学活动历史的更好办法 年阿来被推举为“草堂人日”活动中祭祀杜甫的主祭人阿来在这里以成都文化的代言人身份发言指出“应该珍惜并继承”杜甫为成都带来的“优美闲适的诗词”并改变了以往他对成都之“休闲”形象的反讽性态度这显示他对成都的心态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微妙变化 这种对成都在主流文化中形象的积极

21、态度不是出于应景而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阿来不仅主持了祭仪还在事后的一年里创作出了近三万字的散文回首锦城一茫茫 杜甫成都诗传 该文中阿来多次流露出对四川和成都的深切认同借对杜甫诗歌的解读褒扬四川与成都甚至为此无意识地超出了杜甫的成都相关文本所可能被证实的思想限度如他引杜甫成都府诗认为杜甫写诗时流露出希望留居成都的意识:“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人也跟北方完全不一样了北方口音浑浊厚重而这里的人民话音清脆节奏欢快如同歌唱一样这样诗人已经忘记在心中盘算何时能回到故乡了”然而首先本诗中杜甫没有对成都居民的口音做任何描述更谈不上称赞其“清脆”“欢快”和“如同歌唱”其次“游子去日长”所表达

22、的应该也并非诗人“忘记在心中盘算何时还乡”的“流连忘返”而是对客观困境的无奈认知阿来在这篇文章中在称颂杜甫诗歌为成都景物赋予文化灵魂之余还将自己的草木的理想国与之放置在同一系谱中:“有了这些文字成都的雨成都夜里悄然而至落了满城的雨落在浣花溪上落在锦江之上的雨就与别处不一样了那是从唐诗里飘来的润物无声的雨成都可以为此而感到骄傲了”“我自己也为成都写过一本书 草木的理想国以 多种观赏植物写成都四时鲜花盛放的美景 昨天 年 月 日见阳光甚好去龙泉游玩在一处新辟的湿地公园还见有芙蓉花辉耀枝头枇杷花已开得满树都是又闻到暗香浮动翻开叶片原来有着急的腊梅已经开了 这还是冬天 那成都的春天呢?”这是将杜甫和阿

23、来通过成都相连接成都的雨、花和四季等景物也因杜甫和阿来的书写而获得独到“灵韵”阿来在文末总结说:“相比杜甫在其他地方的遭遇四川厚待了杜甫成都厚待了杜甫杜甫则一如既往用诗歌回报成都一座城市无论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 阿来:以文记流年第、页北京作家出版社 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第 、页是历史还是春光只有经过书写与描绘了它的人才能真正占有才能持久与永恒”阿来本人也通过以草木的理想国为代表的一系列文本描绘了成都的历史与春光确立了自身与这座城市“持久与永恒”的关系进而加入了由杜甫诗所揭示并决定了的成都审美基调 至此阿来已经完成有资格“作为成都市民”的代表担任这场对杜甫祭祀的主祭人了阿来说:“我

24、喜欢这个城市融入这个城市是因为现在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些人和过去生活在这个城市的那些人书写并表达了这个城市因为这些书写这个城市才具有了审美上的价值”阿来对成都与杜甫文学典故的复述以及他参加草堂人日活动的仪式投射的是他追寻杜甫的脚步在成都由客而主、结交同道的欢欣 在阿来笔下杜甫是像他自己一样的半路成都人而正是有了从杜甫到阿来的文学家的书写才让成都成为这样“美”的成都这样阿来不但完成了自己内心向“成都人”身份意识的转变甚至隐然赋予自己一种责任感他不仅仅成为“成都人”而且还成为成都城市文化建设者序列中的一员四、结 论在中国当代文坛像阿来一样出身乡土而迁居城市的作家还有很多 然而和一些虽早已身处城市、却

25、持续批评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社会侵蚀的作家相比阿来以巧妙的方式重构了自己与所居城市的关系并在某种程度上尝试扬弃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 在写就草木的理想国后不久阿来读罢奈斯比特夫妇的成都调查后执笔写下一个成都市民读成都调查他指出“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基础本身是所有不公正中最大的那一个”另外他又认定成都推动市郊农民土地流转的做法是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会发生的前提下对农民相对来说最有益处的做法他说:“无论是读这本书还是自己作为一个市民的所见所闻都让我感到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的领导者有创新的智慧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有实现这方略的执行力 智慧勇气执行力正在使这座城市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变使我们有理由期待有一天我们说到农民

26、这个词的时候没有轻蔑与不屑有一天我们收起农民这个词的时候只是表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的差别”不难看出在根本上阿来希望每个“农民”个体都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却同时默认了农民不可能借助“农民”的集体身份争取任何权益这样的立场在理解快速扩张中的成都近郊农民时或许是有效的可对于脱离乡土进入陌生文化与地理空间及全新生产关系中的包括许多嘉绒人在内的农民工而言恐怕就无助于彻底改善他们的困境了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不是阿来这种期许是否可能解决进城农民的困境而是这种期许中表现出的如下思考:阿来其实已经是站在脱离“农民”生活而成为“新市民”后的立场和视角上来理解所谓“农民”的困难了他对成都市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呼吁所反

27、映的恰恰是他作为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责任感而非作为昔日“农民”身份的自我赋权 阿来于此更在意的是如何平稳地实现在他看来是必然方向的即城市一方将农民吸纳为劳动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农民”的集体权利与身份认同是否得到了保障直到这篇批评城乡二元对立的文章阿来最终完成了由乡入城的“移形换影”完成了文化形象的重建【作者简介】李昌懋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责任编辑王宁)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第 页牛梦笛:作家阿来:写作就像湖水决堤光明日报 年 月 日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 年草堂人日祭诗圣活动的主祭人是彝族著名作家吉狄马加 见吴晓铃:草堂人日祭诗圣 吉狄马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仪式感四川日报 年 月 日 阿来以文记流年第、页北京作家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