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568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理论 内涵 路径卞学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源于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和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的传承拓新,以及对百年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凝练,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享受主体的人民性、发展过程的渐进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共建共享的实现方式与全球性的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统筹好效率与公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分

2、配格局,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F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3)03-0010-0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始终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在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必须在准确掌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基础上,明晰其科学内涵,才能探索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努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篇章。一、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唯

3、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2。从思想发展史角度而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脱胎于旧有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土壤之中,并根据新的时代背景作出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变。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精华,是中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 2023收稿日期:2022-12-

4、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 美好生活需要 的价值论研究”(19BKS136)。作者简介:卞学为(1996),女,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共产党百年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凝练。(一)理论底色: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马克思认为,人类迈进资本主义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商品经济在此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固有矛盾始终无法彻底消除,“狭隘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3 37,必然造成贫富分化,引发阶级斗争,因此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了生产资

5、料公有制,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之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劳动者们会实现自由劳动,因此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解决阶级对立的矛盾,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揭示了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会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将如此。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为了调动人们

6、的劳动积极性,必须反对平均主义,鼓励多劳多得。因此,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保证了劳动者在权利上的平等,但由于个人劳动技能和禀赋不同,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差别,并不会出现绝对平均的富裕程度。只有在完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按劳分配制度转为按需分配原则,“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求”4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论证了共同富裕的实现方法。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与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从制度上消灭剥削。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

7、 52,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物质条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三要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了早日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他不断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路径,争取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终极目标。(二)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传说神农之世,部落成员不分贵贱,同吃同饮,共同耕作,共同分享,形成安乐无事且天下均平的盛世。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5的“天道均平”思想;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8、然后治之”6的富民思想;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7的共同富裕主张,孟子的“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8的轻徭薄赋主张,以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墨翟提出的“有财者勉以分人”9的建议,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提出的政治口号也反映了人民对共同富裕理想的追求。例如:北宋初年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提出“均贫富”的政治口号;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政治口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主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

9、精神力 11量,又探寻出适合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实践路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政治历史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三)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凝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重要奠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1921 年在党的“一大”会议上,党中央通过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希望能直接实现土地的公有制;土地革命时期,两次修订了土地法,使农民在土地所有制上得到了政策照顾;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

10、土地政策。以上的各种探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富裕与民族独立结合起来,为了消灭私有制,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独创性观点。1953 年,毛泽东首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一词,建议用农村合作社的方式来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0。1964年,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1。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工业化和集体化为手段,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

11、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具体化、深入化、中国化,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新观点。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更加牢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实现经济发展为中心,这是推动共同富裕创新发展的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此后,党中央认真考察具体国情,总结经验,持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2 373-37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

12、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上千万人,2020 年实现了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以优化分配结构为旨归的制度探索时期,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人民至上原则,系统地推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2 年提出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共同富裕三者统一结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随后,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步走

13、”发展战略等14,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进程,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二、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具有中国式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享受主体的人民性、发展过程的渐进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共建共享的实现方式与胸怀天下的国际情怀等方面。(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 12化的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至今,始终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

14、共提到 105 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科学内涵,并不是平均主义的、同步的共同富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富裕,14 亿人的发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15,而是意在消灭人民收入的两极分化,承认富裕程度的合理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不仅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总体收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12 161-162。在追求

15、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理性看待并承认客观存在的收入差异,承认收入差距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不能陷入“均贫富”的思想漩涡中,更要避免出现“被平均”之后的“伪富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的富裕,而是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再通过这些先富地区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全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基本上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路线。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要承认收入的合理差异,不同地区与人群的富裕程度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市场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别。因此,中

16、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要站稳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原则,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协调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之间的关系,而不能搞“一刀切”的平均主义。(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逐步渐进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各项工作。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一项充满阶段性与复杂性的浩大工程,要采用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动态调整,逐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不断发展

17、并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和分配格局,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充满了复杂性与艰巨性。中国共产党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不断调整策略,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16,准确把握循序渐进与阶段性原则。目前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发展。其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完成,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思想在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制度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动态发展的过

18、程中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逐步解决各种问题。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上人们致富能力与实际占有财富的变化,加之世纪疫情的影响与各种国内外的突发状况,都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进度产生干扰。面对这些困难,党中央以冷静的态度与大局思维,注重发展的平衡性与渐进性,逐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进程。最后,追求共同富裕是无止境与无终点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基本生存需求,人们的需求会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出现了非基本需求、高层次需求逐渐基本化、一般化的过程”17。显然,即使完成了共同富裕,社会的发展状态也 13并非就达到了顶点,人们也会

19、渴望更高层次的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不同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的不同目标与任务,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渐进性才是共同富裕的现实必然。(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全面性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所追求的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富裕。就其内容而言,不仅要解决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还要处理根本性的政治问题,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共同富裕要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良好等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支撑的条件下有序推进,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面富裕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

20、数人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18。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要铭记“一个也不能掉队”的道理,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而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也要关注他们对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全方位的需求,把发展的成果和机遇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重富裕。故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要明确它是属于谁的共同富裕,它是怎样的共同富裕,力争

21、让全体人民在享受到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富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让全体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19,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共同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治理中来,在建设中共同享受成果。共建、共享、共富三者紧密联系,共建促进共富共享,共享促进共富共建。一方面,全民共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全国人民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

22、要让所有人共同参与国家的建设与治理,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奋斗。政府既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就业的平等权利与机会,也要保证他们在获得财富上的公平与正义,不断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创新能力与勤劳奋斗的热情。共建的过程就是推进共富的过程,它解决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依靠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全面共享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共享解决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为了谁”的问题,即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且每个人都能拥有公平享有的机会。全民共建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消除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问题还需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在保障全民共创财富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共享财富。因此,在

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除了要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之外,还需要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在收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差距,打造普惠公平的民生保障工程。总之,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前提,其中,共建是实现路径,共享是目标指向。14(五)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共同富裕人类历史上的共同富裕理想具有世界意义与普遍意义,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还是西方传统的乌托邦理想,皆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普遍追求。在解决共同富裕这个世界性难题上,中国共产党用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消除了绝对贫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中国方法,

24、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用胸怀天下的情怀探索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道路。党中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并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世界性意义,不仅用辩证思维去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同时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将中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方案贡献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期早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目标。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共同富裕。闭关锁国式的发展,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有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实现了共同富裕后,我国的共同富裕才可能拥有更富足的外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才能更快更

25、好地实现。中国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和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贡献中国经验,帮助更多落后的国家与地区摆脱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帮助世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这种世界性意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世界情怀。三、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准确研判国际形势,精准规划具体实施路径,探索科学的实践方案。具体而言,包括以下 5个方面。(一)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标准和严要求来审视自身,在自我革命中保持着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要保证共同

26、富裕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运用好这一制度优势,可以提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与质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因此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各方利益、动员各方力量,保障共同富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其次,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维度。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要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

27、民的首创精神,让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获得真切的红利。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所在。最后,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全面领导本领。打铁更需自身硬。要增强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等多领域的领导本领,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才能走得长远。既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党员干部发展的全面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要以强有力的组织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信念,强化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感。15(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5中国式现代化的

28、共同富裕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又要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裕,在防止人的异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还有对精神生活富裕的追求。为此,党和政府要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建设精神文明家园以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二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为精神文明家园的建设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三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培育文化市场,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文

29、化的供需平衡,认真考量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出现供需错位现象。四要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体人民通过学习技能与知识,努力消除精神上的贫困,从而实现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要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一起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在防止人的异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在收入结构再平衡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挑战性与长期性。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中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提高低收入

30、人群的生活水平;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比例。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来实现社会分配结构再平衡,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首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要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需要明确评定标准,并通过不断提升这一标准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例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底线是“两不愁、三保障”,即让低收入人群既能不愁吃穿问题,又可以享受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在处理相对贫困问题时,也要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为抓手,不断提升低收入人群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质量。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最低生活保障线会被不断提高,当低收入水平标准被提高到

31、一定程度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才有望基本实现。其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为了将收入结构从中等收入人群偏少的“哑铃式”结构转变为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体的“橄榄式”结构。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困难群体数量不断减少,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占比从 2001 年的 2.5%到 2019 年的 33.9%,相当于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加入了中等收入群体。由此可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工作重点。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要健全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就业、医疗、社保和子女上学等权利。二要关心小

32、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营商环境,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创业扶持。三要完善普惠性的民生福祉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确保均衡配置公共服务性资源,避免已经迈入中等收入门槛的群体滑入低收入人群。(四)在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16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中统筹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分配格局。首先,要巩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牢记“两个毫不动摇”,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33、、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与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分配格局。其次,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辩证看待资本要素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不仅要承认它的正面效应,也要对它的负面效应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资本的无序性扩张情况。要鼓励和支持包括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等多重要素自由流转,打造一个开放竞争且有序的市场体系。最后,要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在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去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

34、会”这三驾马车的驱动作用。(五)在经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中国虽然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与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目标,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鼓励城市和发达地区先行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坚持完善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持体系。在区域发展中,可以协同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特殊地区发展战略等,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35、、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城乡差距方面,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大面积返贫现象,促进城乡发展的平衡。其次,要鼎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巩固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的帮扶政策,精准规划帮扶方案,加大对中西部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完善东西部地区的协作,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最后,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投资力度,激活农村主体创造力,强化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努力

36、缩小城乡差距。四、结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在厘清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明晰它的科学内涵,才能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推进。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努力在实践中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方法路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2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5 版.北京:中国人民

37、大学出版社,2004:158.17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6):52-60.5 老子.道德经M.2 版.徐澍,刘浩,注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94.6 管仲.管子M.房玄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23.7 论语M.金良年,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6.8 孟轲.孟子M.金良年,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81.9 墨翟.墨子M.高秀昌,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73.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

38、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1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8.1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11):15-34.15 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16 殷晓元,彭静.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和实践方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5):114-120.17 杨宜勇,王明姬.共同富裕:演进历程、阶段目标与评价体系J.江海学刊,2021(5):84-89.1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5.19 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1(20):4-11.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编辑:唐光雄)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