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_刘铠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5488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_刘铠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_刘铠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_刘铠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筛选得出790篇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知识图谱,从概念、研究热点和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圣境具有3个特征,具有显著的自然特征,具有可见的文化要素或者不可见的文化关联,由于传统文化信仰受到人们崇拜和保护的人文景观单元;研究热点聚焦于自然圣境保护内涵、自然圣境保护价值与自然圣境保护机制研究3个类型;基于分析研究空白,从“自然圣境识别与生物多样性调查”“自然圣境文化观念与价值理念”“自然圣境与自然文化保护机制”与“自然圣境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结合”4个方面提出研究展望。关键词:自然圣境;文献计量分析;生

2、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自然保护地中图分类号:X1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9123(2023)02-0119-10收稿日期:2023-04-17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J01613);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计划项目(XJQ20193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学科交叉融合引导项目(YSYL-xkjc-3)作者简介:刘铠宇(1996),男,福建泉州人,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人类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促使科学家呼吁对自然保护地及周边范围的强化保护,并对自然保护地能否有效缓解当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提出担忧1。自然圣境是对人类和社区具有精神意义的陆地和水域

3、区域2,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栖息地保护形式之一。虽然世界各国有部分自然圣境存在于官方保护地内并受到严格保护,但保护地范围外的圣境往往形成了一个比国家保护地体系更严格的有效保护网络3-4。国外学者对自然圣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中期,以社区宗教文化与民族学的传统生态知识研究为主,但忽略了从圣境保护视角开展研究5。相较国外,国内的自然圣境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随着国际上对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第 22 卷第 2 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图谱量化分析刘铠宇廖凌云滕琳曦(福建农林

4、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经济与管理经济与管理/119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图谱量化分析措施(OECMs)的提出和国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圣境与文化遗产6、保护地体系的结合7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研究做了一定的归纳梳理,但也存在不足。笔者运用 CiteSpace 软件对 19982022 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等可视化分析,同时增补国内外近期发表的文献,并对自然圣境的概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景进行综合论述。从而提出国内自然圣境的研究热点和展望,以此推动自然圣境保护与研究。一、数据来源与研

5、究方法(一)数据来源以“自然圣境”“圣境”“圣林”“圣景”“神山”“圣湖”“傣族龙山”“风水林”“文化林”“神树”“竜山”Sacred natural sites、Sacred sitesSacredgrovesSacredLandscapeSacredmountainSacred forestSacred lakeHoly mountainHolygrovesHoly hill 为主题搜索词,时间跨度为1998 年 1 月2022 年 6 月,检索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SCI-Expanded 与 SSCI)以及CNKI 数据库收录的自然圣境领域的中英文文献,筛选得到

6、 790 篇文献,涵盖国外文献 522 篇,国内文献 268(Web of Science 搜索共得到 564篇文献,其中 42 篇为中国机构发表,因此算作国内文献),以此为样本对自然圣境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进行分析。(二)研究方法CiteSpace 软件主要应用于关注学科的发展趋势、研究领域热点、相关理论的关系以及不同研究阶段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8。采用 CiteSpace 软件对自然圣境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将自然圣境研究领域的 790 篇中英文文献,对19982022 年的时间区间进行切片,生成可视化知识网络图谱。其次,对发文量、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与关键词聚类进行

7、基础数据分析。最后,聚类分析基于文献阅读进行相关性和补充性梳理,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此分析国内外自然圣境的研究热点,从而判断目前国内自然圣境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二、国内外自然圣境研究文献计量分析(一)自然圣境概念界定1992 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召开会议首次讨论命名了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到200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出版了具有重要意义的 自然圣境保护地管理指南,将自然圣境定义为“对人民和社区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陆地或水域区域”2,标志着自然圣境研究进入到新阶段。随着联合国和 IUCN 等国际保护组织对自然圣境保

8、护的推动和原住民智慧和权利的重视,将自然圣境纳入保护地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9。我国的自然圣境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年代的民族植物学研究10,许多民族都有民族文化产生的自然圣境,例如傣族的竜林、汉族的山岳崇拜、风水观念的风水林等11,为我国自然圣境的研究提供了沃土。近年来,国际上对自然圣境研究与实地调研不断增多,例如:印度与尼泊尔圣林、埃塞俄比亚的教堂森林、中国滇藏地区的神山圣湖、伊朗与意大利圣地等。当前,“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一词所指代对象有不同的看法,还未形成普遍性的界定。国外文献对于自然圣境的关键词多采用Sacred sites、Sacred

9、natural site,也 包 括 圣 林(Sacred grove/forest)、圣山(Sacred hill/mountain、Holy mountain)、圣景(Sacred landscape)与圣湖(Sacred lake)等特定自然景观。在国内,自然圣境主要在华东、华南地区以及云南、贵州、湖南、西藏等地,通常被称作圣境、神山圣湖、龙山、竜林、风水林等。自然圣境的宏观概念包括有圣境、自然圣境和圣景等。通过对自然圣境概念的总结(见表1),可以看出自然圣境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单元,/经济与管理120并有 3 个基本特征:一是有突出或者显著的自然特征(即不能完全是人工的,自然特征占据明显或

10、者突出地位,比如自然或者人工树林、巨大树木、自然水体、雪山、突出岩石等)。二是具有可见(Tangible)的文化要素(如寺庙、文化遗迹、祭祀台等)或者不可见(Intangible)的文化关联(Cultural association);一些自然圣境的可见文化要素常常不显著,例如人们常说的神山、龙山、圣林、圣湖、风水林等,可进一步称为山林自然圣境与水体自然圣境,另一些常常有显著可见的文化要素,如塔、殿、塑像、石刻、寺庙、祭祀台等或相关建筑群,这些可见的文化要素与周围自然物有机结合构成自然人文景观(如宗教名山、文化遗迹等)12。三是指由于传统文化信仰的原因曾经或者目前仍然受到人们崇拜、禁忌和保护的

11、人文景观单元13。(二)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分析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表1自然圣境概念界定表相关名词概念解释宏观概念自然圣境圣境圣景圣境分类自然圣境是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文化内涵和管理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自然物种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管理方式的灵活性13。自然圣境是对人类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自然区域。主要包括原住民族认为的神圣自然区域,以及制度化宗教信仰认为是礼拜和纪念场所的自然区域。进入这些自然圣境通常受到禁忌和管理法规的限制14。自然圣境泛指由当地人或当地社区公认的赋有精神

12、和信仰文化意义的自然地域2。自然圣境是人类有意设计、活态的、与文化高度关联的景观6。圣境是对人类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地区,有一整套关于人们与之相关的行为规章制度,并暗示着一系列与非现实世界有关的信仰,通常与祖先的灵魂以及更遥远或强大的神灵有关2。圣境概括为自然环境与人为构建的人工环境,并提出成为圣境应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特定的信仰,有特定崇拜的,且与相关的建筑物和周围的物理和生物环境一起构成的才可称为圣境15。具有神话背景或承载人们精神信仰的景观。大致包括圣景及其邻近地区,没有任何明确的界限16。圣林圣林是由社区保护的,通常是小的森林斑块,也可能是早期更连续的森林的残余,或非森林景观中种植或再

13、生的森林斑块。其中蕴含某些精神、文化或宗教价值观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17。圣林是对周围的人们具有文化或精神意义的场所。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受到世界各地社区的保护,包括宗教习俗、墓地和流域价值18。圣山从圣山存在的物质景观基础和非物质文化价值整合的角度来定义19,指涉与民族深层价值观和理想相关的山峰本身;山岳内存有的神圣场所(如寺庙、修道院等)或者自然构成(如泉、林等)与圣人生活、活动相关;山岳具有卓越的审美价值,通常可以唤起人们的探索欲望和畏惧心理。神山圣湖神山圣湖是一类特殊的公共空间,属于交往仪式空间,是保护地社区公共空间中最具特色的一类,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地点,而且承担祭祀仪式等

14、任务20。风水林风水观,也称堪舆术,林木是否茂密就是判定是否好风水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各地风土民情都受到了风水观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风水林就是在这样一种影响下所产生的,它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林业形式,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21。目前,风水林的定义主要建立在关传友的研究基础上,普遍认可包括坟园墓地风水林、寺观庙宇风水林、宅基林的 3 种风水林分布类型情况22。龙山林、竜林“龙山”的概念即为“神居住的地方”,其内的所有动植物都是“神的伴侣”,是神圣可侵犯的,不允许砍伐不允许狩猎23。在傣族竜林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信仰载体:它们是祖先灵魂的居住地,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为傣族人的生存和发

15、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祖先,或者对傣族人有过重大影响的(可能是负面影响)祖先、鬼魔等的灵魂寄居地24。经济与管理/121表2自然圣境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表国外文献关键词年份中心性词频国内文献关键词年份中心性词频ConservationSacred groveBiodiversityDiversityForestManagement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GroveWestern ghat2003200320032005200320052010200420060.260.230.140.140.140.090.040.060.0812712782504938313130风水林

16、ConservationBiodiversityDiversity自然圣境保护ChinaManagement传统文化1999200520052005201420112005201019990.60.020.140.340.160.020.090.080.0681151512108876解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支持和认同25。国外发表自然圣境文献的作者数量较多,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 Alison Ormsby,发文量为 10 篇;国内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陈红跃,发文量为 8 篇。国外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东北希尔大学,共发文13 篇,其次为巴尔达尔大学发文 10 篇和牛津大学发文 8 篇;国内发文量最多

17、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共发文 26 篇,其次是华南农业大学 17篇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 15 篇。(三)文献共被引分析论文共被引频次可以反映出该文在领域内的影响力26-27。由于 CiteSpace 目前仅支持英文文献共被引分析,因此用 CiteSpace 对 Web ofScience 中的核心数据库文献和中国机构文献进行分别分析(CNKI 文献使用知网文献互引网络分析),得到文献共被引聚类图谱,将被引频率位居前 10 位的文献进行排列整理。被引用最高的是 NigelDudley 于 2009 年发表的文章,共被引用 23 次,文中提出应对其他公共资源保护机构的管理进行研究,为自然圣境保护

18、提供指导28。此外,Alison A.Ormsby 对印度圣林基于传统社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29。Claudia Rutte 对自然圣境的资源管理冲突提出解决方案30。Desalegn Desissa Daye 评估了埃塞俄比亚加莫高原 15 年以来神圣和非神圣森林斑块中土地覆盖变化和斑块破碎化,发现具有神圣地位的森林斑块受到当地社区更大的保护,但当前传统文化的流失减少了对它们的保护31。国外影响较大的文章发表时间集中在 21 世纪初期,研究主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并与生态、文化等学科产生联系。2010 年前后学者们开始注重对生物文化保护、社区对圣林管理模式的探究,2013年后更多从生态系统

19、评估与土地利用等方面对自然圣境进行定量研究。国内文献使用 CNKI 计量可视化进行分析(中国科学院在 Web of Science 上发表的文献使用 CiteSpace 进行分析),并将被引频率位居前10 位的文献排列整理,其中被引用最高的是关传友发表于 2002 年的文章,共被引用 20 次,文中将风水林分为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并对风水林的渊源和研究意义进行探讨22。廖宇红等对广州市莲塘村村后风水林群落特征进行详细调查,为地带性植物群落提供参考价值32。罗鹏等将圣境分为山林自然圣境、庙祠人文圣境、名山圣境和水体自然圣境,并针对云南的圣境进行分类分析12。通过

20、表格可得,国内影响较大的文章发表时间集中在 21 世纪初期,主要对风水林的溯源与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此外,滇藏地区山林自然圣境的植物研究也是一大重点。(四)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出现频率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研究主题的前沿热点及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核心力度,即关键词中心度33。笔者依照中心度对共现关键词进行排序,从而总结自然圣境的研究热点。由表 2 中可得,国外自然圣境的研究邻域较为紧密,其中,中心度最强的关键词为“conservation”,中心度为 0.26。关键词词频最高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图谱量化分析/经济与管理122的为“Conservation”与“Sac

21、red groves”,词频为127,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节点。高频关键词集中在 20032006 年间,可见国外自然圣境研究在该时期发展迅速,研究主要集中在圣林的生物多样保护和管理。由表 2 可见,国内中心度最强的关键词为“风水林”,中心度为 0.6;词频最高的关键词同样为“风 水 林”,词 频 为 81,此 外 关 键 词“Conservation”“Biodiversity”“Diversity”也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表中高频关键词集中在 19992005 年间,研究以风水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 统 文 化 为 主,2010 年 后 出 现 关 键 词“Mangement”与“自然圣境”,

22、表明学者开始对自然圣境的管理进行探究。(五)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文献发表年份分析可以总结各阶段学者对该研究的学术成果与论文发表情况。笔者对筛选出的 790 篇自然圣境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由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文献范围为2002 年至今,因此,Web of Science 发文量以20022022 年为起止年限),从统计数据可知,自然圣境的文献发表量自 2004 年开始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20162020 年间发展迅速,2019 年发文量最多达到 67 篇。2008 年 UNESCO 与IUCN 合作出版了自然圣境保护地管理者指南,提高了国际学术界对自然圣境的认知,增进

23、了管理共识,使自然圣境保护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016 年 IUCN 和 ICOMOS(International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简称 ICOMOS)正式启动了“文化自然之旅”项目,自然圣境在该项目中被列为重点研究领域,2017 年召开的ICOMOS 第十九届大会特设“文化自然和圣境景观”(CultureNature and Sacred Landscape)实践案例研讨会6,会议与项目的成功召开提高了国际学者们对自然圣境研究的关注。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国家公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也为自然圣境研究提供了平台。利用 CiteSpace 算法将关系密切

24、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并按照顺序标记,数字越小,包含的内容越多,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近年来自然圣境研究热点。笔者在前面研究及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对热点研究领域进行判别分析,通过文献阅读与总结对研究网络中的聚类进行整理,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以下 3 类:(1)自然圣境保护内涵研究该热点包含国外聚类#0、#5、#6 与国内聚类#4、#7、#11,聚类词均涉及圣境保护内涵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在圣境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研究中提到,自然圣境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具有一套实施有效和益于环境治理的机制30;而宗教等精神信仰的保护是自然圣境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当前已被国际间广泛记录为保护自然圣境的强大力量。因此,了解信仰保

25、护体系将有助于评估自然圣境未来的恢复力与可能的威胁,是自然圣境成功保护机制的关键28。学者们提出宗教、部落、社区作为自然圣境保护者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印度、尼泊尔的圣林与中国的神山圣湖、风水林等代表了社区信仰管理圣境的长期传统并受到大量的关注24。部分学者对自然圣境的社区森林资源管理34-35、习俗体系36等视角进行研究,Rim-Rukeh 提出传统保护理论能够保护各类物种和环境,这些基于社区的信仰体系仍然是指导原住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因素37。但目前有关自然圣境的生态学文献中,较少有学者研究精神在治理和管理自然圣境中的作用38。国内对滇藏地区自然崇拜(天类崇拜、地类崇拜及动植物崇拜)研究起步

26、较早,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39-41。学者们从人类学地方性知识42、习俗法立法43和神话传说44等角度对神山圣湖的崇拜保护体系进行探讨。此外,傣族基于信仰和地方性管理形成的“竜林”“龙山”“坟山”等也受到大量实地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后,神山圣湖保护、龙山山林自然圣境与自然保护地的结合成为热点研究7。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经济与管理/123(2)自然圣境保护价值研究该热点包含国外聚类#1、#7、#8、#9、#10、#11 与国内聚类#1、#2、#3,聚类词中的关键词均与

27、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景观领域相关,更偏向于生态学学科与环境科学定量研究。近年来,以保护价值角度的自然圣境研究不断增长,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政策物种”“植被结构”与“文化利用”。其中“政策物种”指濒危、稀有或地方性分类群的物种保护;“植被结构”指通过茎特征,例如平均基面积、胸径和单位面积茎数等进行辨别,对发育成熟植被群的保护;“文化利用”指与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有关的所有方面,例如药用或文化重要物种的保护,通常被视为当地社区传统环境知识(TEK)的一部分,是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潜力的补充措施。这些积极影响的出现取决于自然圣境允许或禁止的活动,通常以禁忌保护的形式出现45。例如,与

28、树木相关的禁忌促进了成熟植被与栖息地的保护46,学者们认为相对于印度圣林周边地块,圣地丛林孕育着更多的受威胁和稀有植物物种47。国内学者提出西双版纳“龙山”和藏族地区的神山圣湖通过禁忌和信仰保护了圣境中植物群落与动物栖息地48-49。最后,在文化显著地区收集森林和林下产品体现了“文化利用”起到的保护。目前,保护价值研究主要以自然圣境的物种清单与特定禁忌物种保护的研究为主,但多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缺乏大型野生动物与微生物群相关的研究50。按地区分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西高止山脉周边与非洲西非森林两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缺乏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研究51,且几乎都集中在城郊或农村地区,很少有

29、关于城市地区自然圣境的研究。近年来,部分学者已开始意识到城市公墓、教堂、寺庙等与周围植物形成的自然圣境空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世界遗产名录等机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52。此外,对于基于圣境的保护有效性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53。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体系提出后,自然圣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成为热点54。学者们对中国东南地区风水林与滇藏地区圣境进行实地调研和研究,郭贤明等从自然崇拜、宗教文化与图腾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进行探究13,同时,风水林研究也不断向生态系统价值量化与文化保护方向扩展55。(3)自然圣境保护机制研究该热点包含国外聚类#4 与国内聚类#5、#14

30、、16、18、37、38、39、40、41,聚类词中涉及文化景观,文化人类学等自然圣境保护机制的关键词。近年来,自然圣境作为受保护的传统文化地区,与原住民、地方宗教社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文化景观的提出为自然圣境保护提供了整体视野。当前,以文化自然为驱动力的自然圣境保护方法主要有文化景观与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两种方法6。例如,加纳沿海草原地区的保护运用文化景观方法的整体视野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56。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方法方面,学者们指出许多保护地,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在过去几年有目的地建立在具有生物价值的自然圣境之上,而这些圣境往往是通过基于文化和精神意义的生物文化方法

31、来保护的57。例如,贝斯对意大利中部自然圣境进行研究,建立了生物文化多样性指标体系,为其他自然圣境的适地性保护提供借鉴意义58。此外,通过解读世界遗产文件与自然圣境的关系也是学者的关注热点。国际上对自然圣境保护的多学科合作研究表明,应更好地认识自然圣境及其多重特征,使自然、文化和精神在世界遗产地的治理和管理中更加明确59。当前我国已有学者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与国家公园体制角度对自然圣境进行研究,但研究整体还较缺乏。其中,杜爽与韩峰等从文化景观和世界遗产视角对国外圣山与自然圣境进行总结,为中国自然圣境的理论实践提出指导建议6,19。赵智聪等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实地调研、访谈与制图,从中国国家公园

32、体制角度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保护提出建议11。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图谱量化分析/经济与管理124三、结论与展望笔者利用 CiteSpace 信息可视化软件,对19982022 年自然圣境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及主题聚类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圣境的文献发表数量自 2004 年起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2008 年 UNESCOIUCN 合作出版了 自然圣境保护地管理者指南,提高了国际学术界对自然圣境的认知,并在 2016 年“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启动后,文献发表数量上升趋势明显。此外,自然圣境研究热点涵盖了自然圣境保护内涵、自然圣境保护价值与自

33、然圣境保护机制等研究。笔者从自然圣境区域与物种识别研究、自然圣境文化观念与价值理念研究、自然圣境文化观念与价值理念研究与自然圣境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结合研究四个方面来提出自然圣境的研究展望。(一)完善自然圣境识别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我国正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许多自然圣境存在于保护地内受到严格保护,例如梅里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梅里圣山,五岳等风景名胜区等11。目前学者们对我国的自然圣境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的风水林与滇藏地区的“龙山”“神山“等山林自然圣境,但覆盖范围还十分有限49,许多自然圣境还未受到实地调研与研究,我国的其他省份地区也同样存在着自然圣境,如安徽、湖南侗

34、族“风水林”“神树”等。近年来,自然圣境的原住民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迫切需要填补国内其他地区自然圣境的识别。此外,我国自然圣境研究多以植物群落的调查为主,尤其缺乏大型野生动物与微生物的调查,因此,加快完善我国对于自然圣境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形成地方保护名录60,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然圣境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协同作用。(二)深化自然圣境文化观念与价值理念研究当前我国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该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形成对山水和动植物的自然保护,也要重视对文化习俗的传承20。这与以崇拜自然、敬畏神灵为核心的自然圣境传统生态观念不谋而合,自然圣境蕴含

35、着山水文化发展生态价值观,其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民族学、民俗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关注。目前对自然圣境文化观念与价值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滇藏地区的神山圣湖与龙山、风水林等,但对宗教名山的精神生态保护的研究还较缺乏,还未成为一个体系。因此国内研究者应充分发挥我国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地理优势,总结基于文化内涵和信仰的传统保护模式,将当代自然保护体系与传统神山圣湖、风水林等圣境相链接。同时,对圣境内涵如何影响自然圣境保护进行梳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与民间故事,明确自然圣境的文化内涵,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11。通过借鉴自然圣境当地居民地方性知识与生态理念,以此对我国自然保护体系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出解

36、决途径。(三)统筹自然圣境与自然和文化保护机制研究目前,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世界遗产的建立,国际上对我国佛教和道教的圣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国也大力扶持基于文化信仰的民间神山等自然圣境的保护工作,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竜山等。但目前,我国仍存有大量的圣山与神山受到较大的威胁,随着现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推进,各界均认识到自然圣境是人类共同的自然文化遗产19。当前我国已有学者从世界遗产和文化景观的角度对自然圣境进行研究,但仅停留在对国外研究与政策文件综述阶段,急需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视角开展我国本土化的自然圣境研究,并运用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为处理保护与发

37、展之间的关系提供指导。(四)推动自然圣境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结合研究当前随着社会变迁、访客活动增多以及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经济与管理/125然圣境的识别与保护尚未体系化等问题的出现,我国自然圣境文化与生态保护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我国目前还未有针对自然圣境的专门保护政策,且自然保护地范围大部分未将附近自然圣境纳入,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与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周边的自然圣境,存在较大的保护隐患。而政府层面的保护倡议有利于更好地激发文化传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因此,建议在发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加强保护地管理层面对自然圣境的认可;同时

38、创新自然圣境保护机制,尽可能地将保护地周边自然圣境纳入治理范围11。而对于汉族风水林等范围较分散的不在保护地周边的自然圣境,应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紧密结合,以此起到对该类型自然圣境合理的保护与利用55。参考文献:1LOCKE H.Nature needs half:a necessary and hopeful new agenda for protected areasJ.PARKS,2013(2):13-22.2WILD R,MCLEOD C.Sacred natural sites: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rs M

39、.Gland,Switzerland:IUCN,2008.3BRANDT J S,BUTSIC V,SCHWAB B,et al.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ed areas,a logging ban,andsacred areas for old-growth forest protection in southwest China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5(181):1-8.4SHEN X,LI S,WANG D,et al.Viable contribution of Tibetan sacred moun

40、tai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o forestconservationJ.Conservation Biology,2015(6):1518-1526.5TYLOR E B.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religion,art andcustom.M.J.Murray,1987.6杜爽,韩锋,马蕊.世界遗产视角下的国外自然圣境保护实践进展与代表性方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9(12):85-90.7赵海凤,乌日汗,吕秋立,等.自然圣境的生态保护功能

41、及其实现路径J.生态经济(学术版),2021(2):190-194.8施生旭,童佩珊.基于 CiteSpace 的城市群生态安全研究发展态势分析J.生态学报,2018(22):8234-8246.9MA J,TAM C,LI T,et al.Sacred natural sites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Practice,2022(4).e1263810裴盛基.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国科

42、学院院刊,2011(2):190-196.11赵智聪,王沛.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认知传统与空间格局研究:以澜沧江源园区昂赛乡为例J.风景园林,2021(4):117-123.12罗鹏,裴盛基,许建初.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J.山地学报,2001(4):327-333.13郭贤明,王兰新,赵建伟.我国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6(1):194-196.14OVIEDO G,JEAN S.Protecting sacred natural sites of indigenous and traditionapeoplesJ.Protected ar

43、eas andspirituality,2007:77-99.15阎莉,余林媛.自然圣境及其生态理念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6):122-125.16WAGH S.The Kanchendzonga Sacred Landscape:Nature-Culture Linkages and Local Associations with Place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apacity Building Workshop on Nature-Culture Linkage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Asia andthe

44、Pacific(CBWNCL 2016).Agricultural Landscapes,Journal of World Heritage Studies,University of Tsukuba,Japan.2017.17AERTS R,VAN O K,NOVEMBER E,et al.Conservation of the Ethiopian church forests:Threats,自然圣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图谱量化分析/经济与管理126opportun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ir managementJ.Sci To

45、tal Environ,2016:404-414.18ORMSBY A.Analysis of Local Attitudes Toward the Sacred Groves of Meghalaya and Karnataka,IndiaJ.Conservation and society,2013(2):187-197.19杜爽,韩锋.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国外圣山缘起研究J.中国园林,2019(5):122-127.20李世铭,张再生.神山圣湖间的文化记忆:仪式空间对社区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作用J.青海社会科学,2021(2):37-48.21杨国荣.关于中国传统林业遗存:风水林的历

46、史文化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1999(6):60-63.22关传友.中国古代风水林探析J.农业考古,2002(3):239-243.23刘宏茂,许再富,段其武,等.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J.广西植物,2001(2):173-176.24阎莉,史永义.傣族圣境及其生物多样性意蕴J.贵州民族研究,2012(2):147-153.25冯扬,张新平,刘建军,等.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外城市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以及对西北地区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8(A01):76-81.26赵翔,贺桂珍.基于 CiteSpace 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分析框架研究进展J.生态

47、学报,2021(16):6692-6705.27范榕,徐灏文,赵锴铮.近 30 年国外绿道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 CiteSpace 的图谱量化研究J.生态经济,2020(7):221-229.28DUDLEY N,HIGGINS-ZOGIB L,MANSOURIAN S.The Links between Protected Areas,Faiths,and SacredNatural SitesJ.Conservation Biology,2009(3):568-577.29ORMSBY A A,BHAGWAT S A.Sacred forests of India:a strong t

48、radition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2010(3):320-326.30RUTTE C.The sacred commons:Conflicts and solutions of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acred natural site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1(10):2387-2394.31DAYE D D,Healey J R.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sacre

49、d forests at the landscape scaleJ.Global Ecologyand Conservation,2015(3):349-358.32廖宇红,陈传国,陈红跃,等.广州市莲塘村风水林群落特征及植物多样性J.生态环境,2008(2):812-817.33窦亚权,戴芳,张晓梅.基于文献计量及 CiteSpace 的国家公园研究现状及热点探析J.林业经济,2020(5):50-61.34MUNYATI C,NISINTHUMULE.Cover Gradients and the Forest-Community Frontier:Indigenous Forests U

50、nderCommunal Management at Vondo and Xanthia,South Afric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2014(8):757-775.35INOUE M,SHIVAKOTI G.Multi-level forest governance in Asia:concepts,challenges and the way forwardM.India:SAGE Publications,2015.36ROBA G O,YILDIZ F.Indigenous mechanisms of preserving sacr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