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5106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穆钧,常竹青,蒋蔚,录维维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27-35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穆钧 常竹青 蒋蔚 录维维摘要:【目的】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构剧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政府或设计师为主导的项目运行模式难以应对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关联与可持续更新发展的现实挑战。【方法】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和演化分析出发,以在马岔村及其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开展的 12 年工作为例,对项目调研筹备、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扶助全过程的经验与成效,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梳理和阶段总结。【

2、结果】1)作为所有村民可共享共荣的物质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是重新激发和培养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抓手与“催化剂”;2)建设的工作重心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贯穿从研究筹备到运营使用的全过程,其中在专业力量支持下进行社区动员、适度引导和跟踪扶助尤为关键;3)如何突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互补、互信、互助与互相成就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和工作模式,依然是当前亟待多元探索的问题和应对的核心挑战。【结论】对马岔村 12 年建设历程的总结,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案例。同时针对中国乡村量大面广,其发展现状的多元差异性以及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作

3、用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如何开展以点带面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多元探索路径,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仍是多学科深度融合协作的长期课题。关键词: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更新;乡村社区;村民活动中心;乡村社区治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938002)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8-0027-09DOI:10.12409/j.fjyl.202302160071收稿日期:2022-02-16修回日期:2023-06-2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5

4、12 汶川地震后,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和无止桥慈善基金(以下简称无止桥)的支持下,笔者率队于四川省会理县新安乡马鞍桥村开展了为期 2 年的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1。在此期间,为解决当地村民公共服务与活动设施匮乏的问题,团队为马鞍桥村设计并指导村民兴建了一座村民活动中心(图 1)。然而中心落成后,除集会广场和公共厕所利用率较高以外,大部分室内空间长期处于空置状态,也无人专职维护。据村民们反馈,其原因有 3 点:1)相关部门承诺提供的相关必要设备、物资未全部到位;2)各功能空间被设计为独立专属空间,多功能利用弹性不足,难以根据村民需求变化进行灵活调整;3)随着空间利用定位逐渐模糊化,

5、村民们对各空间的使用归属权产生争议,村委会只能以“锁门”来息事宁人。2020 年,马鞍桥村被划为下游水电站淹没区,活动中心也被拆除,结束了 10 年的空置生涯。就运行效果而言,马鞍桥村民活动中心无疑是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的一个失败案例。这种情况在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尤其是那些由政府或社会力量自上而下兴建的图书室、戏台、文化广场等“嵌入式”的乡村公共建筑或设施,其利用率以及村民们的认同度和拥有感普遍较低2,不仅日常运营和维护困难,而且容易成为社区矛盾的汇聚中心。其中不乏类似马鞍桥村民活动中心这样由专业团队设计并指导兴建的项目。从常规的建筑设计角度来看,其设计过程的相关环节,乃至建成后

6、的实体效果,未必存在明显的问题,设计师自然可将运营不畅归结于地方政府或村民的使用不利。然而,当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出发进行审视时,就会发现这一源于城市建设且以设计师为主体的项目运行模式及其相应的设计研究策略,难以应对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关联与动态更新发展的实际挑战。2011 年,在住建部的支持,以及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的技术支援和无止桥的资助统筹下,笔者团队以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乡马岔村为基地,启动了“现代夯土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基于系统性的试验研究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多年实地调研积累,团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于村镇地区的现代夯土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成果,并采用指导当地村民工匠开展示范建设的

7、培训模式,在马岔村及其周边地区获得了卓有成效的应用推广。2013 年,笔者团队结合马岔村长期缺乏公共服务与活动设施的现状需求,进一步启动了马岔村民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并以此作为面向西北地区的现代生土建造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正是基于马鞍桥村民活动中心项目的总结反思,团队采用多专业交叉、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历经 3 年的调研策划与建设,以及 7 年的社区陪伴扶持,如今该中心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正值该项目开展 12 年之际,团队借由此文总结经验与得失,以期为乡村公共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Special:Renewal Design of Public SpaceBeijin

8、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27空间更新建设提出新的思考与启发。1 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更新建设挑战1.1 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回归“第一性原理”,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和演化规律出发,是认知和应对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现状挑战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团队开展总结反思的起点。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可以自由进

9、出、组织公共活动、日常交往和信息交流的场所3,作为乡村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人文社科、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对于乡村研究的重点之一。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如今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界定逐渐趋向统一,即兼顾“公共”与“空间”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社会的“公共性”,主要体现于村民日常生活交往、各类社团组织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以及公共的社会舆论;另一方面是物质的“空间性”,涉及室内外空间的尺度、形态和相关环境要素4。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核心内涵。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各类公共活动和邻里交往的物质空间载体,与同一时期的乡村社会结构、观念习俗、政策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人文社会要素

10、均具有对应性5。正因如此,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一同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其实质上是人文社会多要素变迁的“合力”在物质空间上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和投射。1.2 乡村公共空间的近代变迁在相对封闭且同质的传统乡村时期,乡村公共生活是绝大多数村民完成社会化的唯一途径,乡村公共空间也是承载这一过程的重要场所6。特定的“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结构方式”自然形成了特定的乡村集市、宗族议事、祭祖仪式、节庆活动、红白喜事等公共生活需求以及相适应的公共空间场所。这些空间场所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使用者,这使得场所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6。计划经济时期,在行政力量的支配和意识形态的

11、控制下,乡村集体化的社会构成与村民高度一致的生产生活模式,使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公家空间”,成为国家组织乡村社会的工具,并呈现出“均质化”和“权力化”的特征6。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力量的淡出,村民自发性生产生活得以恢复,传统公共生活也获得部分复兴,加之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作用下,乡村公共空间在回归传统活力的同时,其功能和形式也获得了多元拓展。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乡村基层政权改革后,乡村治理逐渐弱化,村集体组织权威下降,集体意识趋于解体,村民生活重心全面退缩至家庭;大量劳动人口外流使得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人口构成逐渐异化,传统的熟人社会趋于瓦解,公共交往主体也大幅减少7;电子

12、媒介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村民日常娱乐和公共生活交往摆脱了对物质空间的依赖,乡村公共空间再也不是村民间交往互动的唯一场所一系列人文社会要素导致乡村公共生活产生巨大变迁,使得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落和萧条成为必然8。1.3 乡村公共空间更新面临的核心挑战纵观乡村公共生活与空间的演化及其作用要素,乡村公共生活的变迁理应催生出相应的乡村公共空间。但与传统乡村时期不同的是,如今乡村社会的离散化和集体共有资源的匮乏,使乡村普遍缺乏公共空间更新的自组织动力和能力,外界力量的扶持和干预往往成为唯一路径。然而,不论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推动,还是外界社会力量的扶助,当乡村公共空间的创造者不再是空间场所的使用者时,

13、对当地乡村社会和村民生活现状及其相关要素作用机制的认知局限,往往成为在以设计师或政府为主导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难以克服的核心挑战,这也是诸如马鞍桥村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失败的深层原因。2 项目组织与建设定位研究2.1 项目组织模式基于以上思考,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项目(以下简称中心)摈弃了建筑师乡政府村民的常规工作模式,组建了以高校师生团队、无止桥、志愿者、村民骨干、村委会、住建局、乡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组织模式,为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其中,由建筑学、建筑结构、社会学专业构成的高校师生团队,是项目运行的组织核心,负责项目全过程的综合研究、项目管理、落地执行;无止桥作为慈善机

14、构,负责资金筹措、地方协调、活动组织以及相关资源的导入;村委会以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挖掘出的村民骨干,是项目全过程中社区动员与村民参与的自组织主体;县住建局与乡政府为用地审批、建设许可、建材供应等关键环节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持和协调。由无止桥根据项目各阶段工作的需要,以联合调研、工作营等短期驻村的形式,招募并组织来自内地、香港以及海外高校的跨专业志愿者,利用其所学所长参与项目工作,实现慈善公益与实践学习的双重目标。1 马鞍桥村民活动中心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of Maanqiao Village1 医疗室2幼儿活动室3 商店4 村委会办公室5 图书兼多功能活动室6 客房1

15、23444563069 12 m661NL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282.2 村民公共服务与活动需求马岔村由 10 个分布分散的自然村组构成,常住人口 1700 余人,以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主。中心项目启动前,团队已在当地带领村民工匠开展了为期 2 年的夯土农房建设示范和推广工作,与村委会及村民之间建立了初步的互信,也由此了解到村民存在的公共服务和活动需求:1)既有卫生所位置偏僻且条件简陋,村民更信任中医,但乡域内无中医诊所;2)村小学未设学前班,在教育精神全国闻名的会宁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与活动让诸多留守家庭尤其焦虑;3)由于距乡镇较远,日常物资采买和农产

16、品出售对于留守老人和妇女十分不便;4)农闲时的公共文娱需求迫切,活动场所极度匮乏;5)村委会有限的办公空间无法满足村民集会、议事的需要2.3 村民活动中心的潜在价值挖掘与建设定位研究起初,村民对中心的建设普遍持口头欢迎、实际观望的态度,对于未来谁能管理好中心并不抱希望,其中隐含着多道“心墙”:村民之间、村组之间、干群之间的不信任、猜疑甚至不合作,是中心未来正常运营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为此,在项目初期,团队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社区漫步等社会学调查方法,对马岔村社区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涉及社区关系建立、历史脉络梳理、参与式文化评估、社区文化系统建构等方面。访谈对象涉及村干部、村小学校长及老

17、师、村医、外出打工村民、留守老人、务农妇女、老艺人等人群,并以“滚雪球”的方式发现关键人物,通过交叉验证获得可信度较高的调研结论。调查发现以下问题:1)马岔村由多个不同历史时期迁徙而来的家族构成,加之村组布局分散且历经多次行政区划变更,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冲突、家族矛盾、群体间利益争夺等问题;2)受过往事件影响,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度不高;3)大量老人、妇女、儿童的留守状态,加剧了部分家庭矛盾,老人无人赡养、婆媳关系紧张、家庭暴力频发等问题;一系列社区问题使马岔村的社会离散化现象比周边村落更为突出。另外,调查也发现了积极的方面,即马岔村具有良好的传统民俗文化基础:1)舞龙、舞狮、社火、祭祀等形式的

18、民俗,以及以当地庙宇为依托的庙会活动延续至今;2)农闲时交好的妇女村民会聚在一起剪窗花、跳秧歌;3)秦腔、皮影戏等传统文艺深受中老年村民喜爱,甚至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有几位村民组建过秦腔皮影戏班,但因外出打工和成员内部分歧而解散;基于这些调查结果,团队意识到,尽管受制于公共活动场所的匮乏,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日渐式微,但马岔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传统文化习俗及其相关公共活动的复兴可以成为化解“心墙”、凝聚社区人心、发挥活动中心更大价值的抓手。综上,结合住建部与“无止桥”的工作需求,团队明确了中心功能建设的双重定位:对外面向区域的现代生土建造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面向内地和香港高校志愿者的服

19、务型学习中心;对内满足村民日常公共服务、促进民生改善等功能,以多元传统公共文化活动为核心,形成促进文化传承、社区治理、民生改善、凝聚人心的社区中心。3 设计与施工建设3.1 以可持续运营为导向的功能空间构成与设计通过与村委会和村民骨干的研究协调,中心选址在马岔村村域中心交叉路口的一块面东的山坡荒地,毗邻村小学、村委会和2 个村组,并可在步行半小时内抵达其他所有村组。筹备阶段社会学层面的调查成果并未停留在调研报告层面,而是通过进一步发现相关的村民骨干力量,与村委会以及留守老人、务农妇女、回乡青年、学校教师等潜在的多元参与主体一同探讨“可做的事”,并结合专业分析转化为中心所需的功能空间构成以及可能

20、的运营模式。中心的设计以可持续运营为导向,基于团队研发的现代夯土技术,充分借鉴当地民居传统合院的形式,将一系列功能有机整合成 4 座“土房子”,并利用地形分布于 3 层不同标高,共同围合成一个面向东侧山谷的三合院。最高一层设置可协助村民日常物资采买或农产品售卖中转的商店,可开设村级西医或中医诊所的医疗室,以及可开展村民集会、集体文娱、综合展示、图书阅览、工作营等活动的中型多功能室;中间一层设置可作为村民技术培训、小组议事、老年文娱、学前教育和日常活动的小型多功能室,以及可举行中小型村民集会和文娱活动的多功能场院;最底部一层即场院下部是水窖、厕所及可存放社区公共设备和物资的库房等附属空间。中心不

21、设围墙,采用开放且易达的布局模式和相对独立的建筑体块,不仅易于施工建造,而且利于整体或独立的弹性运营管理。4 座房子的尺度由大至小,且利用坡地地形局部设置了不同的室内空间高差,以相对较小的建设成本满足多种功能空间需求。主要建筑的屋面采用当地常见的单坡形式,以便汇集雨水至场院,经地面砂石自然过滤后存于底层水窖,以供中心绿化浇灌和周边村民农田灌溉之用(图 26)。3.2 多元参与下的施工建设中心建设通过派驻专业师生团队,发动和指导村民工匠共同实施完成,村民既是中心的建设者也是使用者(图 7)。施工前后历时长达 1 年半,尽管效率较低,但这一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经验,成为团队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与村民

22、建立互知互信、提升村民关注度和拥有感的重要过程,为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营奠定了基础。此外,在无止桥的统筹下,近百位来自内地、香港及海外的大学2 中心功能构成与布局Functional composition and layout of the Villager ActivityCenter of Macha Village医疗药材种植展示 商店 舞台多功能场院 入口平台 农田/预留发展用地 小型多功能室技术培训小组议事老年文娱学前教育日常活动中型多功能室村民集会集体文娱综合展示图书阅览工作营 屋面:瞭望台室内:库房/洗手台 菜地梯田 2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Special:Renewal Des

23、ign of Public Space29生志愿者也以暑期工作营的形式,分批参与了施工建设。所有村民工匠以受雇的形式参与建设,使其在获得进一步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可补贴家用。建成后中心显现出的现代建筑面貌,也让他们重拾对夯土建造传统的信心。4 运营扶助与动态发展马岔村民活动中心于 2016 年夏季落成后,在无止桥的资助及统筹下,笔者团队采用远程协助和社工、志愿者驻场协调相结合的方式,与村委会和村民一同探索中心运营模式,以及以中心促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4.1 社区动员与运营启动中心建成后,对这样的新生事物,多数村民是望而却步的。为此,在运营初期,团队联合村民骨干,针对典型人

24、群进行了动员,其目标在于:1)有人气动员村民关注和参与中心活动;2)有人管动员社区骨干参与中心管理;3)有组织动员不同类型村民群体恢复或成立新的社区小组;4)有制度初步形成中心管理运营和协商机制。具体措施包括:1)鼓励留守妇女成立舞蹈小组,在农闲时利用中心跳广场舞、秧歌;2)协调和鼓励已解散近 20 年的秦腔皮影戏班的老人们,重新翻出老物件,在中心自娱自乐,逐渐吸引更多的老人参与,由此成立了老年戏曲小组;3)资助村内的老中医在中心开设了全乡第一个中医诊所;4)鼓励在外打工但有意回乡创业的青年家庭,在中心开设互联网商店,在帮助村民买到更实惠商品的同时,协助村民们进行土特产销售;5)与村小学合作建

25、立少儿图书室,并利用假期举行学龄前儿童活动;6)资助和扶持经过技术培训的村民工匠成立夯土施工合作社,以中心作为技术培训和设备物资储放基地,在团队的带领下开展乡域范围内的示范农房建设工3 总平面图Master plan1 入口2 戏台3 场院4 观众席5 瞭望台6 生土展示场地7 药材种植展示区8 杨树林9 农田/预留发展用地9876293555590 5 10 20 m194N34 首层平面图Ground floor plan1 多功能室2 阅览室3 商店4 医疗室5 学前班6 厨房7 戏台8 入口9 儿童滑梯10 沙坑49107381265-3.600-2.100-2.200-2.8000.

26、0000.0000.0000 1 2 5 mN45 剖面图Section0 1 2 5 m5L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30作。经过一系列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村民们愿意走进中心,喜欢上这里,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没事儿过来遛遛”的习惯。4.2 乡村自组织能力的培养与社区凝聚力的重塑历经 1 年多的试运行,中心初步形成了商店店主常驻负责日常维护、村委会兴趣小组社工志愿者三方协同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协商决策机制。以此为基础,利用中心空间,团队以全年主要节日活动为主线,通过协助村民兴趣小组,面向全体村民组织的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村民文化自信、自我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自

27、组织能力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改善(图 8)。例如,在三八妇女节,从最初协助妇女小组组织广场舞、趣味运动比赛,逐步拓展到号召男性村民的积极参与,不仅潜移默化促进了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而且有效培养了妇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如今妇女小组已成为社区节庆活动策划、留守老人祝寿,乃至搬新房、迁祖坟等村民互助工作中具有6 中心建成后效果View of the site67 中心的建设以村民工匠为主力,在 80 多位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下实施完成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er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village craftsmen,with

28、 more than 80 college studentvolunteers as participants7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Special:Renewal Design of Public Space31号召力的核心力量;在元旦、春节、元宵节等团聚的节日,从资助村民邀请外村团体组织舞狮和戏曲晚会,到现在村民自发捐款、组织并积极参演的为期四天三夜的春节义演活动,甚至吸引了全乡村民的参与;在端午节和重阳节,在妇女小组的组织下开展集体做饭和食物分享,以及祝寿、理发等敬老活动,并通过“好婆媳”“优秀村民”等系列评选进一步凝聚人心,化解社区和家庭矛盾。如今,老年戏曲小组的秦腔皮影戏已入选县级

29、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人们也成为十里八乡红白喜事和各类民俗活动争相出资邀请的“明星团队”。在中心人气的带动下,周边陆续开设了快餐、面粉加工、农产品收购以及节假日临时市场,逐渐成为邻近乡村的“商贸中心”。因中心的集会空间难以满足全村甚至周边村落日益高涨的曲艺和节庆文娱活动需求,乡政府利用政策资金在中心附近兴建了篮球场兼戏台集会空间。结合中心持续开展的工匠技术培训、志愿者暑期工作营,中心逐步增加了厨房、宿舍、餐厅、健身器械、垃圾站等功能空间或设施,以满足村民日益旺盛和多元的使用需求。中心运营也从初期的外部扶持为主、村民参与为辅,8 中心运营活动Center operation activities

30、8-18-28-58-48-68-988-88-78-38-1 老年戏曲小组的皮影戏演出Shadow play performances by the elderly opera group8-2 戏曲小组日常排练Daily rehearsals of the opera group8-3 三八妇女节活动Activities to celebrate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Day8-4、8-5 儿童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children8-6 村民集会活动Villager assembly activit

31、ies8-7 妇女小组组织重阳节敬老活动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village s women group tohonor the elderly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8-8 大学生暑期工作营Summer workshops for college students8-9 商店淘宝采买及销售Commodity purchase and sales through Taobaoplatform by local storesL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32转变为村民自组织为主、外部辅助支持的良性发展

32、状态。依托中心建设和运营发展形成的妇女小组、老年戏曲小组和夯土技术合作社,也已成为马岔村自组织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5 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城镇化和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国乡村社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重构剧变,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空间的变迁,尤其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即是这一过程的客观反映。以物质空间改造作为唯一抓手,相信村民自然会“欣然享用”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成果,可临时治“标”,但无法治“本”,这已逐渐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9-11。随着近年来各类“设计下乡”工作的逐渐深入,包括笔者团队在内,越来越多的专业设计团队也已从初期“我认为”的俯视态度,逐渐向“陪伴式”的“沉入”状态转

33、变12。陪伴马岔村建设发展的 12 年(图 9),让笔者团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的多元复杂性,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在定位高度、时空长度和学科广度 3 个方面形成了以下阶段性的总结和感悟。1)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成为促进乡村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着力工具之一。对比百年来中国乡村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的自我修复和演化历程,当前尤其是西部乡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异化所导致的乡村自组织动力和能力的退化。而作为所有村民可共享共荣的物质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是重新激发和培养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抓手与“催化剂”。2)乡村公共空间

34、更新建设及运营的过程更重于形而下的建设结果。正因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在乡村社会自组织动员和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其工作重心不能仅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而应贯穿从研究筹备到运营使用的全过程。尤其对于具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属性的乡村公共空间,在村内自组织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学等专业力量支持下的社区动员、适度引导和跟踪扶助尤为关键。3)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实践,需要“软”“硬”学科的深度交叉与协作。公共(社会)和空间(物质)的双重属性及其作用要素和机制的复杂性,使得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必然需要人文社会类、工程技术类等多门类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深度协作。而如何突破团队、学院、单位等不同组织间的壁

35、垒,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互补、互信、互助与互相成就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和工作模式,是当前亟待多元探索和应对的核心挑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日益趋缓的高质量9 马岔村项目构成类型与开展时间轴Constitution and timeline of the 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project of Macha Village硬件建设夯土农房现场试验示范建设推广扶助村民中心主体建设配套设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垃圾处理节能照明雨水利用文化保育文化系列梳理专题研究挖掘非遗整理记录民生改善夯土施工合作社乡村淘宝采买销售手工艺产品开发社区治理兴趣小组建设节庆活动组织运营机制建设弱势关

36、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扶助妇女力量建设软件建设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9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Special:Renewal Design of Public Space33发展阶段,乡村建设也在继城市之后逐步从增量进入存量时代,既有建筑空间的存废、乡村人口的老龄化、劳动力回流等现象,也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乃至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正因中国乡村处于动态多元且复杂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在马岔村的 12 年,并非旨在研发出可被整体复制乃至推广的乡建模式,而是笔者团队认识乡村、开展基础研究与

37、探索实践的历程。受益于此,近年团队也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基于空废化民居的活化利用,先后开展了门等村村民活动中心13、万涧村儿童书屋14等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经验也有更多教训,这也是团队自我纠错、自我探索提升的过程。针对中国乡村量大面广,其发展现状的多元差异性,以及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性,如何开展以点带面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多元探索,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仍是多学科深度融合协作的长期课题。参考文献(References):1 穆钧,周铁钢,万丽,等.授之以渔,本土营造:四川凉山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研究J.建筑学报,2013

38、,544(12):10-15.MU J,ZHOU T G,WAN L,et al.Best Way Is to ImproveLocal Construction:Study on Maanqiao VillagesReconstruction After Earthquake in Liangshan ofSichuanJ.Architectural Journal,2013,544(12):10-15.2 陈怡.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空间现状与重构研究:以宁波走马塘为例J.科技信息,2011(11):433-434.CHEN Y.Study on the Status and Reconstru

39、ction of PublicSp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TakingZoumatang,Ningbo as an Example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11):433-434.3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6):61-73.CAO H L.Village Public Space with the Rural SocietyChanging: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

40、construction ofVillage Order in Yao Village,Northern Jiangsu as anExampleJ,China Rural Survey,2005(6):61-73.4 李嘉妍,阎瑾,王京.我国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9,43(11):128-134.LI J Y,YAN J,WANG J.Research Status of RuralCommunity Public Space in China and RelatedReflectionsJ.City Planning Review,2019,43(11):128

41、-134.5 张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2(7):144-148.ZHANG J.Renovat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PublicSpace of Traditional Rural Clustering:Taking Daling Villagein Panyu as a Typical CaseJ.Huazhong Architecture,2012(7):144-148.6 王春程,孔燕,李广斌.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4):5-9.WANG C C,KONG Y,LI G

42、 B.The Research of the RuralPublic Spac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MechanismJ,Modern Urban Research,2014(4):5-9.7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实践展示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95-97.WEN T J.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uralReconstructionM.Beijing:Wenjin Press,2006:95-97.8 王东,王勇,李广斌.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3,2

43、8(2):57-63.WANG D,WANG Y,LI G B.The Research of the RuralPublic Spac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Function and Form PerspectivesJ.Urban PlanningInternational,2013,28(2):57-63.9 支文军,王斌,王轶群.建筑师陪伴式介入乡村建设:傅山村 30 年乡村实践的思考J.时代建筑,2019,165(1):34-44.ZHI W J,WANG B,WANG Y Q.Architects Involvement i

44、nRural Construction with Companion-Approach:Thoughtson 30 Years Rural Practice in Fushan VillageJ.Time +Architecture,2019,165(1):34-44.10 夏青,罗彦,张兵.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传统村落保护的治理路径研究J.规划师,2021,37(10):26-33.XIA Q,LUO Y,ZHANG B.Rural Construction for Farmers: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J.Planners,2021

45、,37(10):26-33.11 蒋雪峰,杨大禹.“上下协同”的云南传统村落更新路径探析J.南方建筑,2021(1):121-127.JIANG X F,YANG D Y.A Discussion on the“Up-DownCoordinated”Updating Path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inYunnan ProvinceJ.South Architecture,2021(1):121-127.12 潘斌,陈天好,黄晓雯,等.陪伴式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J.规划师,2022(4):121-126.PAN B,CHEN T H,HUANG X W,et

46、al.The Mode and Pathof Accompanie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J.Planners,2022(4):121-126.13 穆钧,张弛,蒋蔚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门等村村民活动中心改造J.小城镇建设,2017(10):66.MU J,ZHANG C,JIANG W,et al.Guangxi ZhuangAutonomous Region:Renovation of Mendeng VillageCommunity CenterJ.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Towns,201

47、7(10):66.14 穆钧,蒋蔚.潜山市万涧村儿童公益书屋改造J.建筑学报,2020(7):63-67.MU J,JIANG W.Renovating the Non-Profitable ChildrensBookstore at Wanjian VillageJ.Architectural Journal,2020(7):63-67.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图 19 由作者团队绘制和拍摄。(编辑/项曦)作者简介:穆钧/男/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

48、讲席教授/土上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研究方向为乡土建筑与传统村落、现代生土建筑设计与营建常竹青/男/学士/无止桥慈善基金北京代表处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社区治理蒋蔚/男/硕士/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土上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现代生土建筑设计与营建录维维/男/学士/无止桥慈善基金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2023/0834MU J,CHANG Z Q,JIANG W,LU W W.Collaborative and Accompanying Renewal of Rural Public Sp

49、ace:A Case Study of the Twelve-Year Development of MachaVillage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30(8):27-35.DOI:10.12409/j.fjyl.202302160071.Collaborative and Accompanying Renewal of Rural Public Space:A Case Studyof the Twelve-Year Development of Macha VillageMU Jun,CHANG Zhuqing,JIANG Wei,LU WeiweiAb

50、stract: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renewing ruralpublic spaces as a tool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communities in China.Specifically,the research examines the challenges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renewal,th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